李倩倩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

据新华社消息,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中华文明探源、博物馆与数字技术

李倩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本文拟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6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李倩倩副教授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元知识”的人类文明起源研究如何在各学科纵深式发展的同时,由学术领域走向公共知识领域?作为遗产阐释权威机构的博物馆如何综合运用田野考古发掘的物质遗产、学术研究成果与新兴数字技术,向公众转译人类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由科技部立项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或“探源工程”),是最具系统性与代表性的华夏文明起源探索。探源工程自2002年立项至今已开展工作20余年,历经预备性研究和第一至第五阶段,现已同步进入推动研究成果展示、宣传推广与转化利用的知识普及阶段。在知识生产多向度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一方面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文物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与展示的进步,为博物馆向公众揭示文化遗产内涵、增进互动沟通赋能;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考古学研究从田野迈向阐释的步伐,继而对博物馆知识加工、转译、展示与输出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文明起源研究:以考古学为基础的知识生产

卡尔·波普尔(CarlR.Popper)将“知识”区分为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主观知识由意识经验世界构成,客观知识则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构成。系统认知文明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理性记忆的需要,其探寻过程是客观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机制互动反馈的结果,这一过程的支配性机制是人通过反思、批判、总结等方式持续创造知识集群作用于物理的自然世界,继而基于主观认知构筑客观知识。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近年来,学界有关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公众阐释与传播的讨论逐渐增多。2023年3月,在“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上,曹兵武提出“探源之后怎么办?成果如何与公众对接?如何实现文明互鉴?”等问题,高大伦则就目前遗址博物馆信息展示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观点,尤其强调遗址博物馆仿复制品、辅助展品过多,虚拟复原、虚拟再现、沉浸式设备滥用,以至遗址信息阐释被削弱等弊病。同年5月20日,“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开幕,对考古遗产活化利用的探讨未来势必会包括数字技术运用的问题。

博物馆展览是探源成果走向公共知识领域的主要渠道

考古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模糊、有争议或悬而未决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博物馆展览的信息阐释。就博物馆展览的知识转译而言,学术研究是展览策划与文本撰写的基础,故而,在“再语境化”的博物馆场域中,史前考古材料更加依赖多重意义网络的建构和演绎式填补。理论上,博物馆展览内容与辅以图文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结论推演,可在最大程度上为合力重建“有限度的真实历史”创造条件,帮助观众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知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程,确保展览内容的客观性、学术性与启发性,起到“以物证史”“透物见人”的作用。如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览统筹和浙江上山遗址考古领队蒋乐平在访谈中提到,“最客观最带有结论性的东西是文物,但文物的展示应该允许出现适度的内涵演绎,可以带有研究过程和结论,学术也是可以展览的”。如“稻·源·启明”展第二章“那一粒米”的单元说明文字如下: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从此,那株祖本是狗尾草的稻,在古人的培育下“疯狂”生长。

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隙鲸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裁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这些都是何其伟大的发明!正如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那样振奋人心。他们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

上山遗址灰坑中发现的陶器胎土中散落的羼、稻壳与稻叶是考古学家眼中世界最早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然而,如不加以科学阐释,公众很难单凭对物的观赏理解遗物负载的重要文化意义,而照搬考古报告则会形成另一重阻碍观众深入理解的屏障。“稻·源·启明”展将学术信息进行了适当转化与演绎,使观众通过单元说明进入万年前先民水稻驯化的情境之中。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主题讲座《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与国博官方网站、社交平台账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央视新闻”社交平台的直播节目录屏共享于官方网络平台,在展览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能持续通过网络发挥知识普及的效能。

助力或阻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早期文明展示中的角色问题

作为阐释媒介的博物馆数字技术

洛阳博物馆实景观展

从中观层面来看,数字技术为动态拓展博物馆展览阐释语言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数字屏幕或投影界面不仅可扩展展墙、展板、展牌等二维界面的描述性阐释功能,也能以声画结合、虚实结合的动态方式填充考古文物的阐释语境,在展览中创建考古学家推拟建构的可视化的远古时代景观,为观众的智识体验提升创造条件。比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展以裸眼3D成像技术为基础,使用声光电体感装置,雷达互动投影墙等数字手段展现二里头夏都遗址推拟复原后的视觉意象。另一方面,投影技术也常被用于遗址地理信息的展示。地图类说明此前多以静态图版的方式展示,视频投影使其信息得到了动态拓展,图文及解说等方式随影像连点成线,增益了观众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地理位置、环境、人群迁徙、文化传播路线等情况的宏观认识。投影装置往往被设置于展览序厅或展览起承转合的部分,作为各重要节段的知识铺垫。因投影覆盖面积、形态可根据需要进行弹性设置,有效填充了博物馆展厅竖界面的视听效果,对观众形成的阈限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2021年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如果承认作为阐释媒介的博物馆数字技术可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上调和展览阐释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助于遗迹、遗物信息立体、全面地展现,增益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开放式结论推导,那么就探源成果展示而言,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其一,如何在展览中有效统合学术阐释与视听等数字化互动手段,科学地转译出土文物的内涵与价值信息,改善文物由于语境剥离造成的理解困难、传播效能受阻。其二,如何利用数字手段调和学术知识输出与观众认知特点之间的错位,提升展览的可观性、传播面与影响力。其三,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既“展结果”也“展过程”,充分利用展览元素向公众客观、深入地展示考古学之于早期文明研究的工作方法、过程与成果;以及如何处理考古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观点。

THE END
1.博物馆展示设计12篇(全文)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相关理论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 公开的永久性机构, 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 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 保护, 研究, 传播和展览。”[1]从它的定义可以看出,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https://www.99xueshu.com/w/ikeyw0tzgchp.html
2.大咖云集,共探未来——2023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大会完整议程揭晓应用报告:GIS+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车大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 技术报告:ENVI遥感解决方案 杜会建 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事业部技术总监 前沿报告:智能化时代下的地理空间信息科技创新 陶闯 维智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行业应用与解决方案平行论坛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69279.html
3.9空间展示设计案例赏析展示设计.pptx空间展示设计案例赏析;一、文化空间展示湖南省博物馆展示设计(2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与丰富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现代化的博物馆在收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与社会大众的联系。湖南省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正好把握了现代博物馆这一特征,恰当地利用了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对空间语言的组织和故事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29/8032072067006001.shtm
4.博物馆设计案例博物馆规划设计方案及空间设计原则就目前来看,我国博物馆(博物馆设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不明显,对大众来说,博物馆的普及程度不高,只是少数人的参观娱乐活动,尚未从思想上重视它的价值,因此,博物馆的发展收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博物馆的设计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影响了人们观赏的效果。那么在搭建博物馆的时候需要根据什么样的空间原则呢? https://www.ucc2000.com.cn/hyzs/6080.html
5.超越“收藏+展览”四川博物馆探索变形记2015年,“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又先后在巴中、达州两地设立分馆,让流动服务更加常态化。而从成立至今,流动博物馆也已经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社区文化促进奖”、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和“首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奖等众多殊荣。 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1716/11718/2016/5/18/10380864.shtml
6.博物馆展厅设计案例博物馆展厅设计案例 成都九来九往信息科技是专业的沉浸式展厅建设公司高科技展厅规划设计 施工方案 创新设备开发 升级改造等一体化服务 验收后的创意展馆深受参观人员的*** 创新展馆是利用智慧产品与展厅空间实物结合展示内容的一种内容展示方式http://xaqhhy.cn.trustexporter.com/xinwen-557119.htm
7.博物馆改陈布展设计方案总结—展示抗战历史和感恩精神的展厅展馆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民众英勇抗敌、不畏牺牲、报恩国家的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报恩精神,本项目旨在对博物馆进行改陈布展可研和设计编制,提升展厅的视觉效果、互动性和感染力,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情怀。 https://xaybyh.com/index.php/news/newsinfo/2408.html
8.BIM案例介绍:BIM技术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结构设计阶段的研究与应用在我们设计过程中,业主希望BIM模型能够同时展示外立面及内部复杂结构。最终决定外层建筑表皮通过立体光固化技术同时加以抛光后处理实现透明效果,内部复杂结构通过激光粉末烧结技术实现,详见图15。 图15 上海博物馆3D打印模型 4.BIM协同设计的主要特点 (1)博物馆之类的公建项目BIM设计要注重复杂空间的梳理,特别是与其他工种http://www.tuituisoft.com/bim/26462.html
9.模型与事件:柏林城市宫重建竞赛的讨论和案例新设计的核心尤其是处理其与申克尔的老博物馆间直接的、历史性的和至今悬而未决的关系。因为新的设计必须与博物馆岛上的旅游业的矛盾状况,以及破坏性的交通基础设施达成妥协。全尺寸的模型可以帮助得出城市空间,也作为装饰层的支持。其后是一个内部空间,用于展示东亚艺术博物馆、非欧洲艺术收藏以及一部分柏林中央和https://www.douban.com/note/711011290/?type=rec
10.10个必看的主题馆设计案例!整个主题馆的设计,在厅内空间及内部展台的装修是以绿色风格为主,给参观者带来更多清爽、环保的体验效果!也是顺应社会政策的主题展馆,可以给到参观者很好的教育意义。 三、中国昆曲主题博物馆 该主题馆设计面积3500平米,项目造价约为450万元(主要用于提升改造)。设计是通过设计上通过丰富的版面展示、摆放珍贵的昆曲藏品http://www.smqh.com/newsr/1007.html
11.新闻喜讯!湖南博物院“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入围第将各时代、各区域文明代表器物融于一展,向观众诠释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精神血脉具有特殊意义。在会议交流发言环节,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湖南省文物局、湖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河南博物院、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9612
12.立标展览丨湖南立标展览有限公司丨展览展示空间设计丨展馆展厅博物馆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带动其他周边产业并行发展,对开发者来说形成了“文化牵引周边,周边烘托文化”的良好循环模式,对消费者..查看详情 关于我们 湖南立标展览有限公司位于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2002年肇始,20年来深耕展览展示空间艺术领域,导入“多元总包”和“SOP标准作业”理念,沉淀了具有自身特色的http://cslbzl.com/
13.广东八历史名城博物馆联动探索共建元宇宙数字展展示空间以广东省内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内容基础,由南越王博物院发起,以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佛山市博物馆、惠州市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肇庆市博物馆、潮州市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12/21/c719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