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早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1979年10月1日对外开放以来首次闭馆谢客。为了满足社会公众了解博物院展陈文物以及欣赏秦兵马俑坑遗址的需求,秦陵博物院根据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要求,闭馆不闭展,服务公众不打烊。
充分利用文物数字资源
多形式、多角度传播秦文化
快速推出线上展览,实现“云”游博物馆
1月27日,秦陵博物院迅速在官方网站推出了“数字展示”栏目,其中包含“全景兵马俑”“平天下展览”“四海一虚拟展示”“数字博物馆”四大内容版块,让公众足不出户欣赏精美文物,感受秦兵马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全景兵马俑”版块可以通过浏览兵马俑360°超清全景图,感受秦陵文化遗产的磅礴之势。其中兵马俑一号坑利用全景技术将2000张4575万像素的图片拼接起来形成一幅高达500亿像素的室内全景图,将秦兵马俑一号坑内的所有遗迹非常精细地展现出来,画面所到之处,细节纤毫毕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数字展示
“四海一虚拟展示”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化的大型秦文化大展。观众可以在线访问到文物遗址空中鸟瞰影像图、高清全景数据、秦遗址三维建模和虚拟复原、专题片、互动小游戏等丰富内容。
“数字博物馆”是秦陵博物院联合互联网企业开发的陕西数字博物馆网站。网站在“数字陕西”版块重点呈现了秦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处的数字资源,主要包括博物馆各展厅及遗址的全景漫游、全景航拍视频,高清视频,以及242件(组)珍贵文物的三维模型、673件(组)文物的高清照片、67亿像素的文物图像资源。
全面开展网络全平台合作,音频推广秦文化知识
携手广电新媒体平台,视频传播文物故事
3月6日,经过精心筹划,秦陵博物院与陕视新闻、第一新闻合作,推出“云”游兵马俑一号坑线上活动。专业讲解员与记者在一号兵马俑坑进行两个小时的讲解和互动,介绍秦俑军阵、考古发掘、修复过程,穿插秦代历史故事,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兴趣,共有1354万人次点击观看,上万网友留言交流。
推出系列线上课程,停课不停学
兵马俑VR课程
国宝重现系列课程
2月21日,秦陵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与上海东方卫视《書声》文化大讲堂栏目合作推出《国宝重现,云游博物馆》系列主题节目,馆长们共发心声,用文博人的力量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精神滋养。2月22日正式上线以来,每天一期,集各家博物馆经典文物、历史故事系列呈现。
欢乐博物馆微教室
从2月15日起秦陵博物院社教部每周六推出一期“欢乐博物馆微教室”课程,该课程针对青少年策划,注重动手、动脑和参与性,展示形式有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目前已策划7节课,内容有“纸杯俑藏奥秘”“知秦俑画秦俑”“讲故事解成语”等不同内容,让青少年群体在听讲和动手探索中学习秦文化知识。
漫画传播防疫知识调适大众心理健康
防疫漫画
疫情下
关于未来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思考
采用网络会议形式进行行业技能培训
疫情期间,中国文物报社举办了两期全国博物馆讲解员线上培训班,这是首次全国博物馆讲解员线上培训,全国近4000名讲解员听课,开创了社教人员网络培训的先河,秦陵博物院社教人员也积极参加培训授课。同时,秦陵博物院社教部也第一次采用线上培训的形式,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博物馆藏品与信息化》等内容的学习,完成了业务培训工作。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将成为今后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会公众评价可以看到,我们推出的各类活动受到了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公众的好评。比如:“秦俑百问微讲堂”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3000次在“耳朵里的博物馆”收听。在收听人群中,年龄在30—49岁的观众占比达到70%,他们主要由喜爱博物馆的家长用户组成。而在省份数据统计中,超过87%的收听用户来自陕西省外。所以,未来线上公众教育,要树立“用户思维”,注重大数据统计分析和网络调查,获取真实信息,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服务内容。
秦俑百问微讲堂
注重文博行业社会信誉度高的优势
积极发挥历史、考古、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多方面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才能,形成更大合力,让更多专业人士从“幕后”到“台前”,取代当前一些“网红”人员误导公众,传播低俗甚至错误博物馆文化信息的现象。打造文博领域的职业明星,推出由讲解员和各方面文博专家引领的多种形式线上教育课程,让正确的文博专业知识逐步成为线上博物馆文化的主流。
进一步加强跨界合作
疫情期间,提升博物馆网络传播运营能力
一方面体现了文博人的责任担当,看到了博物馆人的潜质和努力,另一方面未来高质量发展博物馆数字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或者多种学科背景人员的加入,以及财政的大力支持,否则难以持续进行。数字化教育的背后需要一支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多渠道培养、吸纳人才,将有利于博物馆数字化教育的长久发展。数字化教育的形势和内容是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博物馆要根据各自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丰富自有线上传播内容,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线上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