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国际博物馆日于1977年创立
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中国将博物馆分为五大类
关于博物馆的分类,国际上的主导性方式是依据博物馆展藏内容进行划分。中国现行的权威分类方式见于《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之中,按机构类型分为综合性、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和其他五大类。
博物馆的首要使命是文化传承
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表示,首先,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功能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并不存在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教育、研究、保护,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成就,缺一不可。它们指向博物馆共同的目标: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好的博物馆教育,先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博物馆教育的首要使命是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体而言,涵盖四个方面:
第一,作为非正式的教育,博物馆教育应当融入国民整体教育中,与学校正式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密切合作互动。第二,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的自主选择性、情感性、感知性、变革性等特性,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探索。事实上,不少人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的梦想,就是小时候参观博物馆建立的。第三,适时切换立场,从站在机构的角度切换到受众的角度,从博物馆立足自身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到观众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第四,与时俱进地吸收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调动学习者各方面的智慧和能力。
重视观众体验,也要警惕娱乐至上
安来顺认为,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览和文化项目重视观众体验,这是非常可喜的发展,但要警惕娱乐至上的苗头。比如,有些刻意打造的网红“打卡点”和“事件”,其历史、艺术和文化含量确实堪忧,而个别博物馆情境中上演的Cosplay,也让人对其文化品位产生质疑。博物馆应该也必须是寓教于乐的,但这些娱乐本身是否有益,要看其是否为博物馆增加了文化价值,因为博物馆更重要职责是引导和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表示,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当然整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博物馆对中小学的教育供给亟待常态化、对等化。研学旅行是博物馆进一步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契机。一大问题是,很多所谓“研学游”名不副实。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实还很有限。但毋庸置疑,它是新时代一种新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以及文教结合形式,这方面的创新探索大有可为。
近十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2014年:“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2015年:“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博物馆与文化景观”
2017年:“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难以言说的历史”
2018年:“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2019年:“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2020年:“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2021年:“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2022年:“博物馆的力量”
2023年:“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2024年:“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综合光明网、大众日报、观海新闻、文汇报、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