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网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的博物馆藏品著作权法律问题探析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它有着绝无仅有的独特藏品,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在故宫博物院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对其藏品进行合理利用、合法开发,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在藏品的管理和使用中的诸多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有著作权问题,有民事法律关系问题,当然也有文物管理法律制度问题,较为复杂。研究故宫博物院长期遗存的著作权问题,不仅有助于规范其藏品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化解全国其他博物馆及博物馆行业的著作权难题,亦有参考借鉴意义。

藏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从国家—社会—个人的权力与权利关系范畴考虑,关于著作权立法的目的应该是保障著作权人的著作权益、调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促进国家文化发展。那么,关于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对其著作权归属问题的探析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立法理念和精神。

藏品再创作中的著作权问题

对故宫博物院这样一座在紫禁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博物馆而言,其馆藏多为古人著作,而且大都为文物。因为年代久远,藏品绝大多数已不受著作权保护,或因著作财产权保护期间届满,而属于公共所有,使得任何人均可以在不侵害著作人身权的情况下,对这些藏品自由利用。但是,故宫博物院作为受国家委托对藏品进行保管和使用的公共机构,从文物保护法的角度抑或调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的著作权立法理念和精神层面,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其内部专门机构对藏品进行首次复制、发行、展览等。但是,以复制为例,作为除著作人身权外的其他著作权利均不再受著作权法律制度保护的藏品而言,其复制工作仅仅是首次利用,其复制品是否能够当然的具有新的著作权利,不能一概而论。

的各种条件,主要是因为博物馆对该独特性或唯一性的藏品的实际占有。因此建议,双方在拍摄照片方面,应相互约定如产生新的著作权该怎样行使和在什么范围使用等,可以采用权利共有等方式行使衍生出的著作权。

藏品仿制中的著作权问题

博物馆作为藏品、文物的管理者,对其藏品进行仿制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部分,亦能通过此种方式使其藏品为更多观众所知,但对于仿真作品、特别是仿真书画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实践中,将原本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藏品进行扫描或摄影,仍会因在图档、照片的制作过程中,有制作人的创作性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角度的选择、空间的构图、明暗的对比、色彩的调节等,而使该图档、照片具有了一定的原创性,这样的复制品理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但如果是单纯的扫描与拍摄,没有创造元素融入,则复制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因此,在了解仿真品等复制品制作过程的繁复与技术要求后,究竟其作者是否享有著作权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要看在这过程中是否有任何新的创意产生。如果无新的创意产生,即使制作过程再繁复、技术水平要求再高、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再大,也不产生新的著作权(对于繁琐的工艺或复制程序,建议通过技术专利来保护复制技艺)。所以,通常情况下,原始著作如已无著作权,其数字化版本亦无著作权。

博物馆藏品的复制,可能会涉及藏品的所有人或占有人与利用人的合同问题。不管藏品是否仍受《著作权法》保护,因为藏品实物在博物馆的管理中,如果该藏品尚没有复制品在馆外流通,任何人要利用它,都必须依合同获得博物馆的同意,才有可能接触到藏品。例如,吴冠中先生生前将其代表作《一九七四年·长江》等3幅作品无偿捐赠国家,由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如该作品未曾有复制品在外流通,即使吴冠中先生的后人对该画享有著作财产权,因为真迹不在自己手里,想要复制也仍要经收藏该画的故宫博物院同意,才可能实际接触得到。又例如,故宫博物院于2002年拍得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晚年杰作《研山铭》真迹,虽已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如果当时市面上无复制品,那么在故宫博物院收藏后,没有经过其同意,其他人是不可能再接触该书法真迹而进行利用的。

THE END
1.数字文旅:融合科技与文化的全新体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二、数字文旅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数字文旅在出色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展览:故宫博物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古代宫殿的辉煌景象,游客可以通过VR眼镜,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代皇家的生活场景。 2.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壁画:敦煌研究院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技术,将壁画转化为https://weibo.com/7912226728/P3CuotptJ
2.古老博物馆如何“变变变”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紫禁城》,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舞台剧《只此青绿》……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社会机构广泛跨界合作,打造“顶流”文艺作品,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更丰富、更立体的形象分享给公众。 “很多博物馆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空间已用完,需要再去寻找新的空间、新的机遇。”英国https://www.ptxw.com/lypd/cxb/202412/t20241206_492428.htm
3.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pdf界面设计简洁、美观,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内容构成方面,故宫博物院App涵盖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数字技术方面,故宫博物院App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用户体验方面,故宫博物院App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例如游戏、 quiz 和互动等,使用户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博物馆的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m0_61181362/21589736
4.从故宫博物院——看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此外,还有“数字宫廷织绣”、“虚拟现实剧场”、“数字地毯”等多种多媒体互动展项。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运用价值 不仅在于增加互动趣味性 「也有利于信息传播和文物保护」 传统博物馆的展出方式通常以实物、图文展陈为主,我们参观时经常能看到一些珍稀文物被锁在玻璃柜里,而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只能看到寥寥几句关键性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E5OTY4MzM3NDCFuZ9lsYOgcw.html
5.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十篇“奥运期间,外国人来到故宫,也不会发懵,这里有外籍志愿者啊!”故宫的一位工作人告诉记者:“中国的老宫殿,有一群外籍服务人员,本身就是风景啊!” 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段勇介绍说,招募外籍志愿者的想法早在几年前就产生了。故宫意在成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为与国际接轨,招募外籍志愿者势在必行。现在,故宫每年接待约https://www.wendangwuyou.com/fw/135156.html
6.国内外博物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不过,在这些排名中,都没有我国的故宫博物院,业内专家认为,一是由于东西方博物馆的评价和评判的标准不同(因为故宫的大多数藏品并未公开,不符合这些排行榜的要求),二是这些排行榜评选区域划定的范围还不够全面。 二、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现状案例 (一)国外博物馆发展趋势(以文创产品和特色宣传为主打) http://www.handanwenhua.net/zuojia/2020-04-19/2412.html?ivk_sa=1024320u
7.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主编李建王芳副主《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力求全面系统的描述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发展趋势、硬件设备、软件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基础知识等。全书共有7章,详细介绍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和发展现状、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设备和相关软件、全景摄影和全景图技术、Unity虚拟现实开发平台的基础知识和开发案例等。本书既http://www.cmpedu.com/books/book/2067142.htm
8.VR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和文化领域的应用大家去博物馆时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博物馆讲解员都会以“在x百年,x万年前”为开始,先把你拉到一个遥远的时代里去,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告诉你这个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及各项高新科技,使国家宝藏“活”起来,一改紫禁城过去的“高冷人设”。在没有损坏历史文物严肃性的情况下http://www.jx3d.cn/index.php/110-vr-xnxszl.html
9.故宫博物院数字VR剧场的多元化应用1、 故宫博物院数字vr剧场的多元化应用 张雨辰关键词 vr技术;数字剧场;文化传播;新媒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024-04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 1 。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其基本实现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66068247.html
10.体验区伙伴来故宫博物院展台看数字技术如何帮文物从历史中“醒来”原标题:体验区伙伴|来故宫博物院展台看数字技术如何帮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故宫博物院应邀参加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本次展示紧扣本届峰会主题,聚焦“数字文物”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基于数字文物的文化价值挖掘、阐释、展示和服务,致力于以数字形态传播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https://www.ptnet.cn/wap/content/2024-05/23/content_207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