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国上将陈再道对彭德怀特别的支持。有一次,来访的工作人员记录他的发言时,陈再道愤怒地质问道:“我说过彭老总是一位好人,
是一位敢于顶住压力为国请命的大英雄,
你们为什么不记录?”陈再道的愤怒源于对彭德怀的尊敬,更是出于对当时政治气氛的担忧。陈再道是什么人呢?陈再道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呢?
陈再道,原名程再道,190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区程家冲,
这个小山村只有20多户人家。
他的家庭极为贫困,父亲程厚瀛是一位老实的农民,辛苦劳作却勉强维持生活。
陈再道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7岁时,
姐姐因病去世,母亲随后也因病去世。年仅11岁的陈再道成了孤儿,与叔叔相依为命度过了艰难的童年。1926年叔叔去世后,他孤身一人,毅然决然投身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陈再道积极参与农民运动,加入农民自卫军。1927年,他参加了大别山南麓的秋收暴动,并随之参与黄麻起义,正式加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陈再道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崭露头角,历任红11军排长、连长,
以及第4军11师32团3营营长,
参与了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作战,
表现突出。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在向川陕边区转移途中,
遭国民党军堵截。陈再道果断率领全营发起反击,从敌军背后突袭,打开了缺口,成功掩护了总指挥部的安全撤离。为表彰他的英勇表现,方面军总部授予32团“以一胜百”奖旗。之后陈再道升任红11师31团团长和师长,积极参与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的战斗。
陈再道在商潢战役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面对剧痛,他用手指将子弹挤出伤口,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继续带领部队冲锋。他的女儿陈江平回忆,父亲常说:“参加革命就要有牺牲的觉悟,
不怕死,豁得出去。
”徐向前曾这样评价他:“陈再道在战场上如饿虎扑食,他的勇敢和智慧使他在战场上既能攻坚也能守固。
长征途中,陈再道作为红4军副军长,
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带领部队三次翻越雪山草地,策应红二方面军北上,保护了红军的团结与战斗力。陈再道勇敢无比,但面对若尔盖草地这片“死亡地带”的恶劣环境时,也曾感到忧虑。那里的地形险恶,常有士兵因迷失方向或陷入沼泽而丧生。
面对困境,陈再道机智地提出了一个方案:每个人配备一根坚固的木棍,用以探路,同时保持队形散开,弯腰前行,以减少沼泽地的陷阱风险。这一策略后来被推广至全军,并在第二次过草地时广泛使用,
红四军副总指挥王树声赞扬他:“陈再道,
你的点子真不少!”
红军需要翻越海拔超过5000米的党岭山。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陈再道指导战士们外披麻袋以抵御严寒,
腰间绑上草绳,以便相互扶持,共同攀登。当粮食匮乏时,他们只能以雪块解渴,极少情况下才使用干粮。陈再道后来在中顾委会议上的自我剖析时说,“虽然我未曾在学堂学习过,也没在军校受过正规训练,但我在无数次的实战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937年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沦陷,
国民党军队仓皇南撤,华北抗日形势骤然危急。为挽救这一局面,八路军总部迅速发出命令,要求129师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建立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为华北抗战注入新的活力。
同年12月17日,接到朱德总司令的电报指示后,129师立即抽调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骑兵连,
组成了东进纵队,任务是东进冀南,
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386旅副旅长陈再道被任命为东进纵队司令员,晋冀豫书记李菁玉任政委,负责指挥这次东征行动。次年1月,陈再道率领部队越过平汉铁路,
抵达河北隆平县(今隆尧)魏家庄。
但是刚刚到达冀南时,东纵部队便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邻县巨鹿的保安团正与当地的刘磨头匪部在两县交界处激烈火并,
双方已经交战了十多天。
这场争斗让冀南地区陷入混乱,也直接影响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巨鹿是冀南的门户,陈再道深知如果不处理好这场纷争,冀南的抗日工作将无法顺利展开。
面对复杂局面,陈再道没有选择武力干预。他以东纵司令员的名义,分别给火并的双方写了调停信,呼吁他们停止内斗,将精力集中于共同抗日的目标。经过陈再道和李菁玉的耐心劝说,火并双方终于松口,表示愿意停火。但是巨鹿县保安团团长王文珍及其部下却依然心存疑虑,
找各种借口拒绝东纵部队进入巨鹿城。
陈再道察觉到王文珍的心态后,决定以另一种方式施加压力。
他命令部队向巨鹿城西移动,制造了“兵临城下”的态势。
为进一步增加心理震慑,第二天,陈再道命令骑兵连拉开队形,围绕巨鹿城绕行,掀起滚滚烟尘。这一招果然奏效,站在城墙上的王文珍被眼前的景象吓得不轻,以为东纵准备攻打巨鹿。他知道凭保安团那点有限的火力,根本无法抵挡八路军的攻势,
城破的后果无疑会很惨。
思前想后,王文珍决定主动示好。他联合了当地的名流要人,派代表前往东纵驻地,
诚挚邀请陈再道进城共商抗日大计。
陈再道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的意图,决定不急于应邀。他以战事繁忙为由,两次婉拒了邀请,进一步让王文珍陷入焦虑。
第三次,王文珍亲自出马,前来恳请陈再道入城。见对方已被施压到极限,李菁玉对陈再道说道:“火候差不多了,这次该去了,再不进城,他们真要吓瘫了。
”陈再道点头同意,带上几名警卫员,
单刀赴会,进入巨鹿城。
陈再道的勇气和魄力令巨鹿的地方官员和名流们惊讶不已。
他在席间侃侃而谈,重申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他直言不讳地要求巨鹿县接受中共和八路军的领导,保安团也需服从统一指挥,听候改编。
当地重要人物纷纷表态支持接受八路军的领导,
并同意将保安团纳入八路军的指挥体系。王文珍等保安团领导人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陈再道策略施加的影响下,也不得不宣布支持这一决定,并对八路军的早日入城表示欢迎。
1月27日,东进纵队正式进驻巨鹿县城,
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人们沿街夹道,
向解放者致敬。
部队进城后迅速行动,建立了具有半政权性质的“巨鹿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八路军在该区域内的政治和军事控制正式确立。原保安团经过改编,被重新整合为抗日力量。当地的匪首刘磨头在局势变化下选择了顺应潮流,主动表达了愿意接受八路军收编的意向。
虽然彭德怀和陈再道在战争的年代并未有直接的交集,
但是陈再道对彭德怀深感钦佩。
彭德怀以高级指挥官的身份多次扭转战局,而且他们都对共产党的理想与革命目标抱有不渝的忠诚。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针对国家现状提交了一份深刻的万言书,希望能引起领导层对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改进。
会议期间,陈再道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以农民出身的背景,对于官方宣称的高粮食产量提出了质疑,暗示其中可能存在虚报的情况。之后一些工作人员来到武汉军区,希望陈再道就彭德怀的批评进行表态。
陈再道当即怒斥这些工作人员:“我早就说过,
彭老总是为国为民的英雄,你们为何不记录?这样的失职太不负责任了!”
1967年7月,毛主席在武汉时,
陈再道和政委钟汉华被错怪为支持“百万雄师”团体,
导致他们被迫下台,陈再道等人遭受了极大的冤屈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持正义,顽强斗争。陈再道受到批斗后,被迫从武汉军区司令的位置上撤下,并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关键时刻韩先楚将军挺身而出,邀请他前往福州军区休养。在韩先楚的协助下,陈再道最终得以恢复健康,
并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直到1978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才正式发出通知,为陈再道平反昭雪。
1993年3月,陈再道将军生命走入了最后阶段,
尽管身体日益衰弱,他的心思仍旧放在了辛劳多年的农民兄弟们身上。
中央领导人在病房中探望他,询问是否有未了的心愿时,陈再道老将军表达了自己深藏于心的最后愿望:希望中央能够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1993年4月6日,陈再道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在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的逝世是一个英雄的谢幕,但他对农民的深情厚意和为民请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