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考古

先说这本书本身,其内容非常通俗易懂,并且把罗马城的重要遗址和历史脉络树立了出来,还配有比较好的插图。

但缺点是书本身的质量差,并且用的是16X的小开本,这类带有大量插图的作品还是用大一些的规格才看的舒服。而且还有一些低级错误,比如阿皮亚大道是公元前312修建的,书中写成了公元4世纪。

1.永恒之城

4世纪开始的罗马帝国信奉了基督教,罗马失去了首都地位(君士坦丁堡确实是东罗首都,但西罗不是罗马了吗?)。

图拉真柱,万神庙等这些现在有名的建筑都是无数浩劫的幸存者,因为在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几千座雕像和大理石艺术品的残片被融化。现在还能看到当年融化的石灰炉一条街:viadelleBottegheoscure(暗店),原本的罗马是整座用大理石建成的城市,现在仅存极少量遗址。

在8-9世纪陆续出现了罗马旅游手册,到了12,13世纪初,不少人开始对古罗马的建筑和艺术感兴趣,比较有名的就是腓特烈二世,他是日耳曼人皇帝和西西里岛的国王(《火种》第六章)

英国神学家格雷戈拉斯极为喜欢这些建筑,尤爱帕洛斯出产的大理石维也纳像;护民官柯拉(Cola)发现了一块青铜板,刻有授予皇权给韦斯巴芗皇帝(他结束了尼禄死后的内战,建立了弗拉维王朝,AC69称帝)的法令。这块青铜板被用来建造拉特朗大教堂的祭坛,这也就是《韦斯巴芗谕令权法》,详细内容看下载的PDF。

2.人文主义当家

15世纪的罗马非常肮脏且贫穷,人口也很稀少,这也是教皇们进行浩大市政工程的一个原因,另一点则是借此大肆收集古代艺术品:1527年查理五世劫掠罗马前就是因此指责这些教皇为异端。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教皇尼古拉五世派人大量收集古希腊手稿,同时期的学者探索热情高涨,以探宝的心态去找文献。这一时期,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哲学书籍,诗集和历史书籍被发掘出了一部分。

最有名的是建筑师维特鲁维乌斯的《论建筑》,极大地影响了文艺复兴的建筑,也改变了人们对古代建筑的认识。(哈德良陵墓/圣天使堡,3世纪改成城堡并并入奥里略大城墙内)

与此同时,学者们开始拯救石碑上的铭文,以防其被偷走或破坏,比如1528年发现了记录克劳狄皇帝(AC41-AC54在位,屋大维后第四位皇帝,尼禄养父)在元老院支持高卢人的演讲,这和一世纪塔西佗在《编年史》中的演讲相吻合。

但也需要指出,其非专业性造成了各种错误和伪造铭文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人文主义者举办各种复古活动,还被教皇怀疑为是异端;比如莱杜斯取了马克西缪斯,即古罗马宗教领袖谥号,也是教皇之意。其小团体二十人在1468狂欢节后被关到圣天使堡,不过最后被新任教皇(?)释放了,但这个团体在1527年罗马劫难后彻底消失。除此之外还有地形学的兴起,即研究古代地名和现代位置,目的也是借用知识渊博的描述来振兴罗马。

16世纪初,竞技场附近的奥皮亚山冈上的工人发现了地洞中的金宫,尼禄的金宫,其怪诞的图案对文艺复兴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世人第一次看到了彩色的古代世界。金宫出土了大量的财富,最重要的是1506发现的《拉奥孔》,古罗马作家口中的艺术珍品:两个孩子和父亲被一条蛇缠死。法国弗朗西斯一世在1515马里战役胜利后要求其为战利品,教皇利奥十世不同意。

1797年被拿破仑当作战利品拿走,其倒台后被运回梵蒂冈。梵蒂冈观景殿和卡皮托利尼丘(Capitolinus,罗马七丘最高的一座)收藏了最早的一批古物。尽管有敌视古代文化而反对的教皇,但收藏古代艺术品的行为还是持续下来了。

同期西班牙,法国国王都派人来买或者复制这些艺术品。收藏热推动了考古学,如下案例:

-人们从卡拉卡拉浴场中发觉了大力神像,《公牛》群像,《花神》和众多镶嵌画;

-利西尼花园(没找到在哪儿)挖掘出大量雕像用于装饰朱利乌斯三世别墅;

-1582在拉米亚花园发现《阿尔多布朗丁的婚礼》组画,一副罕见的古代大型绘画;(拉米亚花园(HortiLamiani)是执政官卢修斯·艾利乌斯·拉米亚的私人花园。这块地皮原本是塞维安古城墙下的一处墓地,公元前1世纪末被拉米亚购得,并改造为花园,后赠予他的朋友提比略皇帝,与附近的梅塞纳斯花园连接在一起。有8条高架水渠经过这里,为花园中大量植被和喷泉供水。)

-萨鲁斯特花园中发现了巨大的女神头颅,其底座18世纪被发现;(网上搜了下,应该是GaiusSallustiusCrispus(86BC-35BC)简称Sallust修建的私人花园)

-1562年发现的3世纪时刻在大理石上的罗马地图,这一发现在之后带来了巨大影响;

-哈德良别墅建于罗马城外25km的蒂沃利,如城市般大小,里面标记着罗马帝国每一处著名地点,如学院,卡诺普别墅,配希尔别墅,还有地狱。它在哈德良死后被荒废,考古学家里戈里奥首次对其进行考察。文艺复兴后大量富人慕古前来,掠夺了很多材料,直到19世纪70年代开展了第一次科学考古后,意大利政府从贵族手上买下了一半产权,并开始进行保护;但在那个时代,人们既希望恢复罗马荣光,也希望尽快改善市貌,所以破坏和新建基本上时同时展开的,前者更多。

拉斐尔在1515年受命保护文物,1520年他死后,其朋友继续这项事业,并发布了碑文,地图集和书籍《罗马文物》等作品。但到了1527年,罗马浩劫对整个城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1593年,学者博齐奥(Bosio)第一次进入多米蒂拉的地下墓室,被其彻底震惊,他的巨作《罗马的地下》于他死后出版,我搜了下官网有中文介绍,还带有不少图片,虽然比较小且分别率低,但也很不错了。

3.从私人收藏到艺术史

17,18世纪考古学停滞不前,人们热衷于通过买卖文物赚钱而非历史艺术本身。英法德均出现文物热,大量富人来到罗马淘货。之后一些私人博物馆也开始建立起来,以收藏富人众多的藏品。18世纪的庇护六世和克列门十四世修建了庇护-克列门博物馆,他不在乎花费,把众多文物买来或抢来,如圣天使堡的哈德良胸像,密涅瓦像,从拉特朗掘走君士坦丁大帝之母,圣海伦娜的棺材。1780年在圣塞巴斯提安城门对面的地下,发现了一座古代大墓,经确认是古罗马斯比奇奥/西庇阿家族的墓穴,他们征服了迦太基。庇护六世把西庇阿的棺材搬走,家具卖掉,其余石棺全部砸碎,尸体也散落各地。

1720年,帕尔马公爵买下了帕拉丁丘,一边种植葡萄一边疯狂挖掘文物,最后挖出了图密善宫,之后里面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浮雕被洗劫一空。

那时不少画家开始描绘当时的罗马重要建筑,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如罗马竞技场,神庙变成教堂,一些贵族收藏陈列室的画作。而法意两国还因支持罗马艺术还是希腊艺术起了矛盾。在定居罗马的德意志人温克尔曼推动下,艺术史得以诞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考古的历史知识。

4.拿破仑时代

1797年,教皇庇护六世和拿破仑签下《博洛尼亚停战协议》,之后法国人在罗马大肆搜刮财宝然后运回,拉斐尔,提香等人的油画和《拉奥孔》等作品被特意打包回巴黎罗浮宫内的“艺术中心博物馆”,不过随着拿破仑的倒台,被抢走的艺术品都被教皇取回。1800年庇护七世上任,致力于文物保护,1802年发布赦令禁止挖掘文物和出口,并给出预算以完善考古学的教育,这是有史以来(我认为只是西欧)第一次对艺术遗产进行国家层面的维护。

他的两位手下,卡诺瓦和费阿分别负责文物寻找和建筑监察。费阿还负责挖掘工作,主要清理罗马广场一带。但因为资金和人手不足,进度较缓慢(1795到1805,罗马城的人口从17w下降到了13w足见其萧条)。

1809年罗马成为法兰西的行省兼副首都,获得了大量津贴,新型的考古工作得以推进:过去是挖一部分,找到财宝后把洞填回去;现在则是对整个遗迹进行完整发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庞贝城,图拉真广场的发掘。通过雇佣大量罗马穷人,建立了2000个挖掘小组,每组500人来进行大规模施工。安东尼(五贤帝第四位,在位22年整体和平,给罗马攒了很多钱,138-161)和福斯丁娜神庙是广场上少数保存完整的建筑,他是罗马皇帝安东尼为纪念其妻子而修建的,在他死后继任皇帝奥勒留(MarcusAureliusAntoninusAugustus,五贤帝的最后一位,161-180在位)把它献给安东尼和他的妻子,这也是名字的由来,中世纪被改为了洛伦索教堂。不过需要注意,这座神庙在被挖掘后,由法兰西学院派人进行了重修,其效果不太好。

个人觉得还挺好的介绍网站:

除此之外还清理出了提图斯凯旋门,维也纳罗马神庙,协和神殿等一系列重要建筑。整体来说,拿破仑对于罗马市容整改的推进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理想年代

对研究结果进行历史性的分析工作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我怀疑又是翻译错了,理论上是18世纪末吧),之前的考古研究相对还是不太成熟。

阿皮亚大道是公元前312由克劳狄修建并以自己命名的,它是古罗马的第一条大道,全长约660km,车道宽4m,两侧人行道各3m,以石头铺设且预留有排水,一路上行人可以看到里程牌以及各类罗马人的坟墓和休息站。当然最主要的用途是便于军队的快速移动,后续也成为了贸易,文化交流的通道。这条大道起于罗马,终于布林迪西,后者是罗马最重要的港口。

关于这条大道的轶事挑选了两条:

B.塞西莉亚·梅特拉墓:这座保存完好的陵墓是道路丧葬意义的象征。公元前1世纪的贵族女性塞西莉亚·梅特拉(CeciliaMetella)长眠于此,她的坟墓至今仍是阿皮亚大道上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之一。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阿皮亚大道因为长期没有维护,被私人侵占其空间,也有成为盗贼窝,虽然有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希望修缮的呼吁,但统治者没有回应。直到1850年,在考古学家卡尼纳的努力下开始了大道第一段的三年修缮。

那时因为基督徒受到迫害,加上外族入侵都会劫掠这类坟墓以及罗马不允许城内有坟墓,所以选择修建地下墓室也是合理且经济实惠的选择。教皇达马兹(366-384在位)把墓地重修了下,里面一共安葬了16位教皇和约50万普通信徒,其中有一间安葬了9位教皇,被称为小梵蒂冈。在九世纪后这类地下坟墓逐渐被放弃且遗忘,直到博奇奥和德·罗西。德罗西一共发掘了26个地下坟墓,之后他写出《地底罗马》一书,详细介绍了第一批基督徒的丧葬仪式,墙上的题词和图案,碑铭以及介绍了几个著名墓室。

1829年,在费阿(庇护七世的手下)的努力下,联合巴伐利亚王国和普鲁士王国建立了考古通信研究院,直到1870普法战争爆发才终止了国际合作研究。研究院变成了日耳曼人的考古研究,活动扩展到雅典,开罗,伊斯坦布尔;法国同期也建立了自己的法国罗马学院。整体来说学术上走上了正轨。

6.尚古和真理

(这一章开头的《坐着的剑斗士》照片极为精美,尤其是其刚出土的那张照片,现存于浴室博物馆,可惜我没在网上找到高清照片)

到了20世纪,考古方法迈入现代,且人们不仅仅发掘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遗迹了,他们对更早以前的古风时期也很有兴趣。

在意大利之后的历史中,不断强调对古罗马的继承,到墨索里尼时代达到巅峰。1937年,奥古斯都2000冥岁时,其坟墓被挖掘并修复,同时他当年建造的和平祭坛也是如此。这当然是为政治服务的:即宣称罗马是所有文明的起源。当然这最疯狂的一面随着法西斯政权倒台而消失了,现在我们只需要静静地欣赏其美丽的建筑和古代历史就可以了。

见证与文献

1.五世纪中叶,罗马皇帝利奥一世向罗马城行政长官埃米利安发出行政指令,不允许私自拆掉公共建筑的材料而用于建筑自己的房屋。

2.兰奇安尼在《罗马的毁灭》中写道:1883年他在和普鲁士王太子以及随行医生在贞女庙发掘时,找到了很多残留的大理石贞女像,而更多的则被拿去融化而变成一种特殊石灰,再次用于建筑。

3.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对罗马城残余的建筑进行了统计。

4.意大利考古学家邦迪奈力自工作以来就在呼吁保护文物,他于1947左右呼吁保护阿皮亚大道,建立考古公园而不是任由房地产投机。

5.历史学家马塞兰记录AC357,君士坦丁乌斯二世来罗马参观所受到的震撼。

6.蒙田的《旅游日记》记录16世纪罗马的状态。

7.左拉的《罗马游记》。

8.英国摄影师帕尔克在1860-1879左右在罗马拍摄了接近3300张照片,并将其出版,记录了很多重要历史建筑。

9.建筑师瓦卡对发掘的记录,虽然有一些轶事附在其中,但其内容本身也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10.法国人夏多布里昂于1803和1828两次前往罗马,记录了法国对意大利历史建筑的影响。法国两次占领罗马,1775-1799为督政府,1804-1815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督政府从罗马抢夺了大量财富,还勒令要求100幅油画,100个雕塑和胸像为赔偿,其中指明要求布鲁图斯和奥里略的胸像。前者是因为法国境内有非常多的姓为布鲁图斯的国民,他们希望有被推定为父亲/先祖的胸像;后者则不太清楚为何了。到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为了给前任填坑,法国按拉斐尔给教皇的提案逐步清理罗马,修理建筑,以求改变其形象。

11.《中古罗马史》的作者,普鲁士人格雷戈罗维乌斯在其日记中记录了1871-1875年间罗马市政改造对建筑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当时为了方便工作还把很多基督教堂给拆了,这引发了罗马和梵蒂冈的冲突。

THE END
1.学习公社数字图书馆your descriptionhttp://library.ttcdw.com/libary/jygl/zhongsjy/shehuijy0/2024-12-12/247750.html
2.非正式学习——“参与式”博物馆(参与式博物馆)书评本书将很多博物馆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甚至不与博物馆搭边的领域(如赌场)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构建出参与式博物馆的完整体系。虽然书中案例包罗万象,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博物馆学、科普和传播学这三个领域,在传播学的理论背景下构建出参与式文化与参与式博物馆、web2.0与博物馆2.0、网民活跃度与观众多样性的逻辑关系。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32451/
3.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心得体会人生感悟读后感读书,就是在智慧世界里的一次次旅行,在知识海洋里的一次次遨游。 人只有借助读书,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书籍里,你或许可以“看”到那一场特洛伊大战,可以和埃及法老一起检阅高大的金字塔,你可以看到强大的秦国,如何一步一步蚕食、最终灭掉六国。 https://www.dushuqun.cn/sort_type-new__day-0__is_recommend-0__page-1134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通用84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通用8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 篇1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是一个度过https://www.ruiwen.com/zuowen/dushubiji/4556924.html
5.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600字「精选38篇」(通用38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 1 https://yjbys.com/dushubiji/665488.html
6.(PDF)《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晨袁《论艺术的精神》读书报告 课 程: 指导老师: 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王小红 周博 学 生: 袁 晨 学 号: 12180500015 日 期: 2019 年 6 月 20 日 作者简介瓦西里·康定斯基 1866 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世家,现代艺术最著名的画家、理论家之一,与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同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代表作有《红·黄·https://www.academia.edu/40355859/_%E8%AE%BA%E8%89%BA%E6%9C%AF%E7%9A%84%E7%B2%BE%E7%A5%9E_%E8%AF%BB%E4%B9%A6%E7%AC%94%E8%AE%B0
7.《毕淑敏散文》读书笔记(共18篇)“bluebluemoon”投稿了18篇《毕淑敏散文》读书笔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毕淑敏散文》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毕淑敏散文读书笔记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人有所感悟。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829503.html
8.本土语文资源范文12篇(全文)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 第2篇 2011-1- 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治 长久以来,法治的呼声不断高涨,我们对于法治的理解多来自于西方法学经典著作中的概念和理论,还有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宣传以及一部部法律文本。而且法律教科书习惯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法律定义,因此,法律被仅仅理解为,或过分强调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https://www.99xueshu.com/w/ikeyv3je1070.html
9.最新学生研学工作计划优秀在活动中,同学们先后参观了牛玉琴治沙展览馆、徒步考察金鸡沙家玉林场、参与劳动体验、听取有关劳模事迹汇报、与劳模座谈、各班讨论劳模热爱劳动艰苦创业精神、考察金鸡沙景区、举行拔河比赛、红歌对唱、文艺表演等训练活动,所到之处,同学们拍照留影,认真记录,准时归队,顺利完成各项研学内容。这次研学旅行活动,同学们看到http://cooco.net.cn/zuowen/214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