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0引言

1数字技术在博物馆

展示中的应用形式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中的应用得益于上世纪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不同于数字化在今日所被期望的展示功能,实物藏品向数字信息资源的最初转化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博物馆藏品。博物馆本着“内向利己”的原则引入数字技术,在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逐步拓展到展示传播领域。根据藏品数字化展示在博物馆中的发展与应用,大致可将其分为如下两类形态。

1.1线上数字平台

1.2线下数字展览

2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现存问题

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方式无不受之影响。现在,多媒体设备展示的信息更加容易被公众接受并吸收,逐渐成为最受公众青睐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之一,众多博物馆纷纷将数字技术投入到博物馆及其展览的建设之中,引发了全球博物馆的数字浪潮。但就展示而言,数字化只是博物馆藏品众多展示形式或手段之一,而非唯一途径和最终目的,也无力满足解决博物馆藏品展示所有问题的过度期待。此外,因其成长于实践,发展过于迅速,缺少理论探讨和总结反思,许多博物馆尚未认真思考便被迫卷入到数字化潮流之中,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2.1本末倒置:藏品的数字化展示不能取代实物藏品

数字化展示起源于图书馆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储存和展示,但藏品区别于文献资料,数字技术不能取代人脑解读藏品信息,其所蕴含的非言语性和非视觉性信息无法被数字储存或展示。此外,脱离了实物的数字化展示,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观看藏品本体的临场感和仪式感,这些感觉很难由方寸间的屏幕或是投影表现出来。而经过复制和转译的图像更无法全面转述文物的信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博物馆应充分意识到数字化展示的局限性,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手段而忽视了藏品本体信息的展示和阐释,“物”始终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公共博物馆理应承担阐释物的使命[4]。利用数字技术展示阐释藏品,应以是否更好地阐释和展示藏品信息为评价标准,避免过度神圣化数字展示技术,从而丢失了藏品本身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主体地位。

2.2华而不实:数字技术在藏品展示中的滥用

2.3昙花一现:藏品数字化展示设备的维护成本过高

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剖析,目前数字化藏品展示利用存在着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形式和内容脱节以及过于求新导致技术保障薄弱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数字化展示利用本质上是期望利用多媒体及其多层信息的解读和展示能力,将蕴藏在藏品中的故事具象地表达出来,同时作为博物馆又“必须区分他们提供的东西和主流商业企业提供的东西[7]”,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负责任地向公众解释和说明藏品,避免“徒有视听觉的喧闹,却没有文化性的温情[8]”,成为藏品数字化展示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唯技术论”导致的技术局限

“认识到人类传播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有适应性的系统,我们就能看见所有形式的媒介都生活在一个动态的、互相依赖的宇宙中。当外部压力产生、新技术革命被引入以后,传播的每一种形式会受到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组织过程的影响[9]”。传媒形态的技术表现是由人所创造的,传播活动是人有意识的信息行为。如何理解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各类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局限于技术本身,一直是技术发展和传播准确性和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需要超越单一的技术视野,这要求博物馆及学界必须克服技术发展导致博物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术至上的倾向,回到以内容为导向的传统展示思维里,重新审视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高质量发展。

3.2藏品数字化展示模式单一

应用模式单一是导致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浪费的又一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兴起,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数字技术已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技术一方面代表着新的展示方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用不同的方式来看传统的展示内容。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兴起颠覆了博物馆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方式多样和广泛应用可以帮助观众深度领悟藏品内涵和历史知识。从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本质意义出发,所谓颠覆,其实就是一种回归,以往难以透过实物传递出来的知识信息可以透过数字设备毫无保留地全方位呈现于观众面前。但目前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展示,主要以转换媒介展示藏品本体的方式为主,将拍摄或三维扫描的实物本体通过简单地复制拷贝,以不同的数字媒介呈现出来,其本质是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展示创新。数字化的复制和拷贝显得过于容易,但不能将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的展示方式看作创新,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诉说同一件事情。

3.3研究与应用之间的道器相离

藏品数字化来势之快,以至于博物馆行业内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与之相配的行业标准,研究的滞后性导致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2021年初国家博物馆所公布的博物馆300个线上资源中,可以明确地看出对于“在线展览”“网上展览”“文物数字化展示”“数字全景展厅”等展示方式,在发布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划分,存在严重概念不清的情况。除此之外,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市场乱象,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生态发展。多数商业展览打着“沉浸式”“多感官”等新概念,收取高额门票,大大折损了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我们如何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环境,运用数字技术与藏品的结合满足公众新的审美冲动、学习习惯和精神要求。特别是在藏品数字化展示已逐步成型的今天,如何由器而见道,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服务于众,需要加强数字化展示的理论探讨和标准建立。

4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建议与展望

当今博物馆正逐步通过创新藏品信息应用方式,将数字化的藏品从计算机显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件件可观赏、学习、体验、触摸甚至穿戴的数字展品,这些发展改变了博物馆传统的学习和参观方式。也许最初的博物馆数字化倡导者并不会想到,这些数字化的藏品如今正以影像、印刷品、应用软件、艺术创作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全方位加以传播。传统博物馆的典型特点是让所有知识信息都集中于“物”上,观众只能依靠现有的知识体系接收到其中的部分信息,而如今的博物馆正不断探索观众与馆方的双向交流模式,信息不再被单向度地推给观众,相反,观众可以从博物馆或者数据展示平台上将感兴趣的信息拉出来,甚至参与到创造传播信息的活动中来。这一变化意味着,博物馆不再是藏品信息传播的唯一媒介。

4.1信息平台:有效利用数字资源,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公众主导”则是由博物馆或资源平台提供藏品并制定相应规则,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主动探索藏品叙事和展示方式。在此基础上,数字化藏品将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参观模式,观众本身将作为更加重要的角色,不需要再去依照策展人的文物分类或是博物馆认为值得参观的藏品路线亦步亦趋。过去因为顾虑大众需求而弃之不用,无法对外公布的文物,现在都能为观众所选择。例如疫情期间伯明翰博物馆信托基金会与游戏“占领白墙”的合作(图3)。该游戏基于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所拥有的数字藏品资源,让观众从中任选出200件藏品,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策划、设计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艺术展览,这个展厅将成为这世界上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版本。国内博物馆近期也开始积极尝试该类模式,2021年10月,杭州博物馆发布了“粮道山18号——人人都是策展人”计划,活动向观众提供了馆藏的150件数字藏品,观众可以任选10件藏品,自定展览主题和叙事,生成属于自己的策展海报并发布。该活动仅上线一个月就吸引近2000名用户参与游戏,共计发布803个展览。这意味着未来通过数字化藏品,无论是专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或是观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展厅,并拥有对外阐释和设计展览的权利。

4.2展示空间:打破藏品利用局限,提升展览陈列丰度

文物在诞生之初主要具有观赏、把玩、触碰和社交功能,自博物馆诞生之后,文物便作为藏品被安置于展柜之中,以往的功能仅剩下依赖目光的静态凝视。数字信息技术对提高文物藏品的展示利用率、藏品信息传达的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品在被数字化之后,成为一种信息被广泛储存与传播,同时借助影音互动媒介进入实体展示空间[11]。观众的观看方式、赏玩方式又重归多样。加之科技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认知方式、知识获取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通过新媒体技术处理加工的藏品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首先,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由于文物保护或展示空间限制而无法展出的藏品,现在不仅通过数字技术展示出来,还能有效缓解藏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带来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清明上河图》真迹在故宫一共展出了2次,反响极为热烈,引发了“故宫跑”这一博物馆现象。为了能让更多观众一睹《清明上河图》之芳容、领会汴梁之美,故宫着手策划了2018年《清明上河图3.0》(图4)互动艺术展演,展览以360°全息沉浸交互经典舞台艺术和4D球幕影像等技术手段营造出真实的体验。这次创新的尝试,既保留了作品原有的美学价值,又从观众体验和文化信息获取的角度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不仅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一气呵成地体验繁华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而且使得深藏于博物馆内的珍宝“活”了起来。

最后,可以通过藏品数字化展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观众反复前往参观往往是因为博物馆开启了其对未知实物的好奇心或是对一些经历过的事情的联想[15]。如2019年故宫博物院新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宫里过大年》(图5)共动用885件藏品,通过提取故宫历史及院藏藏品中的过年元素,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清宫过大年场景,形成春节文化与观众的互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全新的艺术文化体验空间,让观众在博物馆体会了传统的清宫年味。较之于传统展览,数字化展示更加注重引导观众兴趣、调动观众情绪,触发人们对于美和好奇的本能追求,博物馆中的数字艺术是结合历史、人文和科技的新型艺术形式,它以创新、交互和沉浸的形式提升了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是博物馆对观众好奇和幻想的创造和回应。

THE END
1.网上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 展期:2021/5/14—2024/10/27 展厅:三层平台公共空间东区 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 展期:2024/9/12—10/20 展厅:北3展厅 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 展期:2024年6月28日—10月20日 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长廊 文脉共生——袁小楼绘画展 http://m.chnmuseum.cn/zl/wszl?eqid=e20a0a490005ceba00000003646d5d00
2.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同时,国内学者结合智慧博物馆的实践运营,从不同维度进行现状研究,将演绎博物馆学与新技术时代背景相结合,提出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众的体验感受度,并以虚拟复原为例,通过操作设备的辅助,参观者与展览物品的“交互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 以3D全景展示10个朝代、30个洞窟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3.常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线上线下展示平台昨亮相当天,常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展示平台也正式上线,文创产品展示平台包含线上线下:线上是常州博物馆网站微店,线下是常州博物馆纪念品商店重新装修全新开业。 (刘懿 文 夏晨希 摄) 河南博物院藏瑰宝展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以一场华丽的文物、时装跨界秀拉开帷幕,昨天上午,第四届"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启动仪式暨"中华文明https://item.btime.com/02md0oev5q109l7o08ns01rlo45
4.线上博物馆app有哪些线上博物馆展览软件下载大全线上博物馆软件是让我们可以在线观看博物馆所有的藏品的软件,也可以在线预约博物馆的门票,将会带来线上便捷的操作,省去我们的时间,并且线上观看也是非常全面的,有超高清的vr观看效果,还有相应的文字介绍,完整的将博物馆的藏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线上博物馆展览软件下载大全,在家就可以观看各种博物http://www.downcc.com/k/xianshangbowuguan/
5.河南安阳:“5·18国际博物馆日”将开启一场文化盛宴传播 搭建线上线下宣传展示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将参与由央视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等10大平台联合发起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周”活动,对馆内展览进行线上导览直播,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传播力。5月18日当天,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将对馆内活动和展览进行线上直播,带领观众https://hn.cri.cn/chinanews/20230515/3e817eb1-f08e-19e2-5000-9786740b78a7.html
6.线上敦煌艺术展览敦煌线上博物馆VR全景展示圆桌云展馆平台:提供线上VR博物馆制作在线VR全景展示:敦煌石窟艺术特展线上敦煌艺术展览:敦煌线上VR博物馆敦煌线上博物馆VR全景展示线上艺术展https://www.3dyz.com/product/2023063014242549.html
7.400多场线上展览集聚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线上观展,赏玩兼备 古老的文物遗迹,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有了新的呈现。 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该馆信息资料中心研究员张永春向记者展示了“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页面。点击进入“文博地图”,选择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就能了解馆区概况和展讯;进入“数字展览”,在手机、平板或PC端云观展,享受360°沉浸式https://3w.huanqiu.com/a/5816f1/427pCQMGsJt
8.大鱼云展线上虚拟展览平台大鱼云展专注于提供线上虚拟展览创展服务,依托于及目科技深度自研的Web3D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以多样化的三维艺术空间为载体,包含丰富的3D交互功能体验,突破时间、空间、线下场馆风格等限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线上展览解决方案。帮助艺术机构,艺术馆,美术馆,艺术家,少儿画https://gfishow.com/news
9.美丽杭州你我共建2023年杭州市最佳公众参与案例10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校本教材(《走进低碳》校本教材),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低碳论坛),一个线上科普平台(低碳云课堂),一系列低碳科普短视频和低碳信息、科普文章、低碳智库等综合性、全方位的绿色低碳环保科普资源库。坚持展示与活动、传播与交流、普及与研究相结合,为低碳科学技术普及服务,为杭州创新发展绿色发展http://epb.hangzhou.gov.cn/art/2023/8/30/art_1692259_59027438.html
10.文博日报国家文物局通报表扬单位和个人三星堆发布重大■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线上启动 【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成立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 ■昆明市博物馆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 齐齐哈尔:碾子山区首家博物馆开馆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展厅免费开放 【考古】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M4ODM3MDKDz4FnsHbGcw.html
11.南博推出“物华天宝—南京博物院数字文物之美”线上展示合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南京博物院重磅推出“物华天宝—南京博物院数字文物之美”线上展示合集,该展示平台汇集了七件南博精品文物的三维数字体验,突破时空限制,操作更加便捷,实现鲜活、丰富、多元的沉浸式深度体验。 图说:南京博物院推出“物华天宝—南京博物院数字文物之美”线上效果 https://www.njmuseum.com/zh/newsDetails?id=357832
12.“云展览”带你走近文明现场“互联网+文博”潜力无限第四季节目与酷狗平台合作,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演绎了古风原创歌曲《风伴广州港》,并与酷狗联袂推出“岭南声音”歌单,精选35首体现岭南文化的粤剧粤曲及国潮音乐,让博物馆直播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 “线上展览没有人潮的拥挤,可以一个人凝神欣赏展品,有的能比现场观展更加贴近,能看清展品的细节,甚至可以360度观看https://m.yunnan.cn/system/2020/12/29/031205917.shtml
13.万度全景漫游│珠海VR航拍全景数字展厅│线上vr看房数字展览创立以来承办执行了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线上数字平台、珠海国际设计周的线上展览、西部主城区航拍虚拟飞行、互动游玩野狸岛、南粤香山古驿道数字文创、斗门博物馆线上展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厅…… 万度全景漫游拥有自主研发的底层技术,立足于专业定制开发,从与客户沟通到制作上线每一环节都严苛要求,每一细节均https://www.10000deg.com/
14.5.18国际博物馆日湘博线上线下活动精彩亮相~湖南博物院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为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出“美俗于斯——木雕里的桃源印象”展、5.18相关教育活动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线下主题活动,线上联合新华社、新浪、抖音、腾讯、FM97.5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等多家媒体平台,策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8863
15.线上美术馆之微典藏——烟台美术博物馆藏近当代国画作品欣赏(第二藏品是美术馆立馆之本。烟台美术博物馆把梳理藏品资源、规范藏品管理作为典藏研究工作的重点。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渠道,通过举办展览、笔会、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拓展藏品资源。在不断丰富藏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藏品的社会美育功能。 此次展示的中国画作品中,包括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是从馆藏数千件藏https://www.ytta.cn/activities/1036235614917230592
16.逸夫博物馆:夯实文博育人共谱人才培养新篇章欢迎“从建馆之初,我们就把逸夫博物馆定位为融科普教育、专业教育、爱国教育为一体的展示平台,积极挖掘逸夫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在扩大育人覆盖面和增强育人吸引力上下工夫。”逸夫博物馆馆长刘先国说。自2005年开馆以来,逸夫博物馆已累计服务中外游客和大中小学生500万人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被《中国自然资源报》等主流媒体https://www.cug.edu.cn/info/10506/94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