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即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由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Botta)设计建造的大学美术馆占地约1.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约为9千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中国现有面积最大的高校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景观鸟瞰图
开馆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将同时推出11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对话列奥纳多·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学院传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展”、“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以及“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等。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内部效果图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展“对话列奥纳多·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将展出列奥纳多《大西洋古抄本》中的手稿
《大西洋古抄本》是达·芬奇诸多手稿集册中最大的一部,共12卷,1119张,年代分布在1478年到1519年,包含类别非常广泛,有飞行、武器、乐器、数学、植物学等。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表示,此次展出的这批达·芬奇作品是首次在中国亮相。
为了形成与达·芬奇的跨时空“对话”,此次展览还将呈现跨越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创作,其中包括了德国自动化科技公司菲斯特(Festo)的“智能蝴蝶”(eMotionButterflies),其“智能飞鸟”(SmartBird)曾在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展出,并获得首届“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的“创作奖”。此外还将有曾创作“雾霾戒指”项目的荷兰交互装置设计师丹·罗斯格德(DaanRoosegaarde)的最新光声影项目,以及正在制作的中国最大天文望远镜等项目参展。
▲德国自动化科技公司菲斯特的“智能蝴蝶”将在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出
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太平洋影像档案馆馆长劳伦斯·林德尔(LawrenceRinder)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跨学科合作是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强项,这与其服务、反思多元化的学术社群的使命是相符的;和重量级的研究者比邻,也是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优势。”
▲池田亮司作品《普朗克宇宙》(PlanckUniverse)
早在2001年5月,清华大学就开设有“艺术与科学中心”,且于同年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至今已经到了第四届。杨东江认为,清华大学的物理及生命科学研究处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未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将会加强艺术与科学、设计等跨学科的合作。
对话列奥纳多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一期:9月11日-12月9日
二期:12月20日-2017年3月19日
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困境
在国内,除了各大美术学院配有自己的美术馆外,综合大学中拥有艺术博物馆的只有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及由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捐赠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捐赠成为大学建立美术馆的基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不例外。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观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立,自1999年中央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大学时就开始启动。其间该项目由于来自各方面问题的影响,直到2013年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主席黄如论出资2亿元人民币,加上国家拨款近亿元支持,才于2016年正式落成。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内部
“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9月11日起
此次“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囊括书画、织绣、瓷器、家具、青铜器5个艺术门类,共计500余组件藏品。其中书画、瓷器、织绣和家具这4个门类的450余组/件藏品绝大多数来自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旧藏。
书画展——翰墨丹青|10号展厅
位于10号展厅的书画展有明代吕纪《雪梅锦鸡图》、丁云鹏《洗象图》、祝允明《草书苏轼前赤壁赋》,清代王翬《仿江贯道雪溪唤渡图》、任伯年《苏武牧羊图》,近代齐白石《四季图》四条屏、徐悲鸿《九方皋》等煌煌巨迹。
▲文征明(明)——行书七言诗
织绣展——丝绣撷英|9号展厅
织绣展展出有明代刻丝凤穿牡丹团花,清代“无量寿尊佛”刻丝佛像、红纱地绣花金玉满堂女氅衣、蓝地刻丝云龙立水长袍等名品杰作。
▲清乾隆,无量寿尊佛刻丝佛像
瓷器展——晚霞余晖|13号展厅
13号展厅的瓷器展以清康、雍、乾三朝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为主,如清康熙胭脂水压手杯、清雍正釉里红龙纹油锤瓶、清乾隆青花竹石玉壶春瓶等。
▲清乾隆,青花竹石纹玉壶春瓶
▲胭脂水压手杯(清康熙)
家具展——随方制象|11号展厅
家具展有明代黄花梨四面齐琴桌、黄花梨矮翘头案、黄花梨圈椅等传世精品。
▲黄花梨透雕背板圈椅(明)
商周青铜器展——其金孔吉|12号展厅
在12号展厅里,将展出以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脉络分为四个单元: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和更新期为脉络的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品共计62组/件。这些青铜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旅鼎、师酉簋等颇负盛名的有铭铜器,也包括马永盉等艺术价值卓越的藏品。
▲西周早期,旅鼎
▲西周中期,其金孔吉-师酉簋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9月11日-12月10日
4号展厅内,130位著名清华学人亲笔手扎首次集体亮相。该展览旨在通过展出一批有重要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手札,让观者近距离欣赏、品味大师们的手泽。
▲王国维赠朱自清蓼园二绝句条幅
▲陈寅恪先生悼念王国维先生的挽联
“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9月11日-2017年3月10日
“清华简”属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总字数近6万字,以经、史类经典为主。由于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书坑儒”的冲击,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先秦古籍的原貌。在8号展厅内,展览对“清华简”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展示。
▲清华简——筮法
“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
7号展厅展示的是中国营造学社简史及学术成果,并对梁思成等学界先驱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进行扼要梳理。展览将展出较多的古代建筑文献、梁思成的手绘图稿,以及著名古建筑模型,充分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绘)
“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
14号展厅带来的是从已故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中,精心遴选出张光宇、庞薰琹、雷圭元、白雪石、俞致贞、祝大年、张仃、吴冠中8位对清华大学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被社会公认的艺术大家。通过他们的经典作品展示一个时代的诗意图景,看到一个独立学派相互关联的总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