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2023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率代表团应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邀请,赴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访问,同时开展海外中华古籍调研。代表团成员包括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雁行、国际交流处副研究馆员郭妮、古籍馆外文善本组助理馆员刘童。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访概况

(一)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成功举办

根据2022年8月30日召开的中国和俄罗斯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精神,俄罗斯国立图书馆(莫斯科)将于2023年7月24日和25日在莫斯科举办“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邀请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及部分国内图书馆派团参会。该论坛由俄罗斯文化部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支持,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主办。

7月24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文化部、俄中友好协会、俄罗斯科学院和中俄两国图书馆界代表出席论坛开幕式。俄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梅利尼科夫,俄罗斯文化部部长柳比莫娃,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分别向论坛致贺信,中国驻俄使馆公使衔参赞封立涛,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俄罗斯文化部地区政治、教育及项目管理司副司长阿列克谢耶娃,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马斯洛夫,俄科学院副院长潘琴科,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馆长杜达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俄两国图书馆界百余位代表参会,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作为本次论坛中方代表在论坛积极发声。

俄罗斯文化部部长柳比莫娃在贺信中指出,俄中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合作对于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俄中两国图书馆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数百年的传承,两国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向后代传承永恒价值观,此次论坛必将开启两国图书馆领域合作发展的新阶段。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表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及现代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俄中两国不同时代杰出作家及诗人的作品至今仍备受欢迎。书籍著作的保存、图书馆馆藏记录及数字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科学领域事业发展,同时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增进民族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信本届论坛将为图书馆领域专家提供专业对话、经验交流的有效平台。

中国驻俄使馆公使衔参赞封立涛表示,文化是架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理解和信任的桥梁。近年来,两国在图书馆馆际合作、图书出版互译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两国优秀图书进入对方市场,成为两国民众了解彼此文化、历史及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增进了中俄人民的传统友好情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也将继续支持两国文化机构间合作交流。

在论坛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以“深化合作,互鉴共进”为题作主旨报告,围绕古籍保存保护与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这两个主题,介绍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一些主要工作。张志清强调,保存好传承好各国、各民族历史文明,是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记忆机构的当然职责;大力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

论坛期间,俄罗斯国立列宁图书馆馆长杜达、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索科洛夫、俄罗斯国立公共图书馆馆长阿法纳西耶夫、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浙江图书馆古籍副主任张群、全俄国立外文图书馆馆长库兹明、梁赞州高尔基科学图书馆馆长格里希娜等众多图书馆业界专家就加强图书馆领域数字化进程、推动构建智慧图书馆、联合开展古籍善本修复、开展图书馆馆际交流合作等开展主题研讨。

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中国图书馆界最大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应俄罗斯国立列宁图书馆请求,在论坛前期筹备过程中积极开展推荐、协助中国图书馆界代表参会等工作;论坛上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王雁行作题为《履行行业社会组织职责,推动中国图书馆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的报告,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介绍了中国图书馆行业现状和中图学会在促进学术繁荣、事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作题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数字化工作实施与发展》的报告,主要介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实施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数字化方面所做的几项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会后参会嘉宾一同参观了由俄罗斯国立列宁图书馆举办的馆藏中国古籍善本图书展。

(二)中俄图书馆举行双边会谈

7月25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一行同俄罗斯国立列宁图书馆馆长杜达举行双边会谈,就明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中俄图书馆论坛,在上合、金砖等组织框架下联合举办图书馆交流会,充分发挥两国国家级图书馆职能等话题深入交换意见。

会上,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介绍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基础服务、古籍保存保护、古籍数字化、智慧图书馆建设等工作情况;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雁行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近年与俄罗斯图书馆协会的交流情况,期待两国图书馆学协会开展基础性务实合作;国际交流处副研究馆员郭妮介绍了由我馆牵头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工作情况。

张志清常务副馆长表示,近两年来,两馆合作克服了疫情影响,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保持了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合作领域不断涌现。但是,中俄两国图书馆在各自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共同问题。双方都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典籍,如何对这些典籍进行更好的保护以及如何应对数字和网络时代的各种问题及挑战均是中俄图书馆思考及探讨的重要内容。

杜达馆长表示,非常赞同张志清常务副馆长的意见,愿意在人员互访、馆员培训、合作办展、文献交换、资源建设、古籍保护、数字化合作等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驻俄使馆封立涛公参参加了双边会谈,他表示,此次会谈取得了丰硕成果,中俄双方秉持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理念,务实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中俄关系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为建设图书馆届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

会谈后,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一行参观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馆舍和东方文献中心,观看古籍原本。

(三)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签署合作协议

7月25日,代表团一行离开莫斯科,前往圣彼得堡。26日,正式访问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弗拉基米尔格隆斯基会见了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一行,张志清副馆长介绍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情况以及中俄两国国家图书馆的交流历史,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双方在人员交流、互办展览、会议等文化活动以及图书数字化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弗拉基米尔格隆斯基馆长介绍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历史及馆藏情况,并表示2007年,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合作进展顺利,他希望继续推进两馆间的友好合作。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国际合作和组织活动部主任博丽索夫娜参加了会谈。

其后,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与弗拉基米尔格隆斯基馆长共同签署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合作协议》,明确了两馆将在所藏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化领域新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努力促进两国图书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会谈前,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一行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国际合作和组织活动部主任博丽索夫娜、馆员安娜克罗洛娃的陪同下,参观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设备,在东方文献中心和写本部观看古籍原本。

(四)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7月27日,代表团一行离开圣彼得堡,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28日,正式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中心主任米诺瓦罗夫肖齐姆肖斯洛莫维奇会见了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一行。肖斯洛莫维奇主任向代表团介绍了正在建设的伊斯兰文明中心。建成后,伊斯兰文明中心将多方面展示当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存在的各种文明的文化,并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展示该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亚,这里的文化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重要历史人物。

张志清常务副馆长表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中乌双方在许多领域的合作成果都十分丰硕,为此次访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可以增进中、乌两国在图书馆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双方能根据协议条款,在交换图书、举办展览、培养人才、古籍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积极展开合作。希望双方能够携手推进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高质量发展,扩大中乌文化在对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力。

其后,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与米诺瓦罗夫肖齐姆肖斯洛莫维奇主任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推动双方在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框架下开展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会谈结束后,米诺瓦罗夫肖齐姆肖斯洛莫维奇主任陪同代表团一行参观了正在建设的伊斯兰文明中心大楼。参观期间张志清常务副馆长接受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新闻频道“乌兹-24”的采访。张志清表示,此次非常荣幸能代表中国国家图书馆来到塔什干,跟伊斯兰文明中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都是文化古国,自古以来两国关系就在不断地交流中发展。汉代张骞、唐代玄奘等都曾到访或途径塔什干,乌兹别克人的祖先古代粟特人等也曾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古代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前,双方都加入了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对正处于“新文艺复兴”时期的乌兹别克斯坦来说,保护好传统文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希望双方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让古代丝绸之路文明更加繁荣。

7月29日,代表团一行圆满完成各项出访任务,返回北京,7月30日中午抵京。

二、出访成果

(一)筹备举办第二届中俄图书馆论坛

根据2022年8月30日召开的中国和俄罗斯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精神,中俄图书馆论坛应由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轮流在本国主办,另一方支持。经过与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协商,第二届中俄图书馆论坛将于2024年在北京举办,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

(二)中国图书馆学会合作事项

1.明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第二届中俄图书馆论坛上,中国图书馆学会将积极协助推荐、邀请中国图书馆界知名学者、专家及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馆长代表参会。

(三)文献调研

1.俄罗斯国立图书馆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是欧洲第一大图书馆,世界第二大图书馆,始建于19世纪中期,以“为祖国的启蒙服务”为宗旨,截至2016年底,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的藏书量约为4700万件,其中手稿部收藏了从公元6世纪到现在的古俄语、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手稿文献,馆藏量约为70万件。其中最珍贵的藏本有《大天使福音书》(1092年)、《基特罗沃福音书》(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等。

印刷书籍有16世纪中期以来的大量国内外印刷书籍、期刊,总计超过30万个储存单位。其中稀缺藏本包括《莫斯科公报》(1756年以来),乔尔丹诺布鲁诺、但丁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作家的作品初版,果戈里、屠格涅夫、契诃夫、布洛克、布尔加科夫等俄国著名作家的文献档案。

馆藏汉籍约有三千部,其中宋元刊本十余部,明刻本百余部,单幅地图并地图集约一百六十部。藏品主体来自19世纪俄国外交官兼汉学家斯卡奇科夫、“满铁”大连图书馆、海参崴东方学院等处。“满铁”大连图书馆旧籍约在250至300部间,多属古籍善本,分藏俄图东方文献中心与写本部,珍本有《古清凉传》洪武刊本、《明清名家书札诗稿》册叶、崇谟阁汉文旧档《朝鲜国来书簿》《奏疏稿》原写本、《万氏家集》稿抄本等。

经与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初步商定,两馆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

(1)筹备召开第二届中俄图书馆论坛。

(2)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同意提供斯卡奇科夫藏手稿和汉籍写本、“满铁”大连图书馆旧籍等数据资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先行提供第一期合作开发的文献目录,由两馆外事部门进一步推进。

(3)互换馆员,中方根据俄方实际需要派一人赴俄编制中文图书目录;双方根据工作需要互派古籍修复人员,学习交流。

(4)互派代表团,开展信息数字化方面的务实合作。

2.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原名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国立公共图书馆,系前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国家馆,苏联解体后1992年3月更名为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截至2020年,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藏3860多万份印刷品和其他信息资源。约有40万份手稿,包括俄文手抄本《奥斯特罗米尔福音书》(1056-1057年),这是现存最古老的俄文书籍之一;《西奈抄本》的碎片(4世纪);《列宁格勒法典》(1010年);《劳伦特编年史》(1377年)等。

作为俄罗斯最大的摇篮本收藏机构,该馆藏有超过7,000卷摇篮本,包括古登堡《圣经》的完整羊皮纸副本(美因茨,1462年)和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人文主义者哈特曼斯切尔的《世界历史》(纽伦堡,1493年)。

亚非文学部收藏超过120万份出版物,包含中文、日文、印度语、非洲语、希伯来语、意第绪语和许多其他语言,涵盖15-17世纪的亚非语言的珍稀书籍以及关于历史、艺术、语言学、医学等的近现代出版物。最古老的手稿是公元前10世纪的四份古埃及纸币。

经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初步商定,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

(1)在中俄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深化两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宽两馆合作领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度交流,共谋发展;

(2)两馆适时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共同筹建中文工作室;

(3)两馆互换古籍数字资源,前期俄方向中方提供馆藏摇篮本目录,中方向俄方提供馆藏西文古籍目录,双发商议共同开发数字资源。

3.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

正在建设中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总面积9万平米,主体建筑中心共三层:第一层建有研究中心、数字化和修复工作实验室、博物馆展品和稀有手稿库房、现代化自助餐厅;第二层是伊斯兰文明博物馆,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该馆将采用最新科技展示超过4万件伊斯兰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展厅最中心则将展示其镇馆之宝——世界上最早的古兰经《哈里发欧斯曼古兰经》的首版复制本;第三层是伊斯兰文明中心图书馆,将收藏超过10万份手稿及其数字资源库、各种现代期刊,是一个集合国内外古代手稿、石版画、历史文献、现代宗教教育文献的庞大资料库。待建成后,伊斯兰文明中心将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教育中心,具有藏有丰富展品、手稿和出版物的博物馆加图书馆双层系统,以此建立起伊斯兰科学与世界博物馆和图书馆体系的联系,促进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宗教间的和谐共处。与此同时,该中心将组织培训课程提高乌兹别克斯坦人民的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知识水平,其开设的修复古代手稿和石版画、复兴造纸和装帧技术和学习书法艺术的课程将对继承伊斯兰世界文化遗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文明中心初步商定,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

(1)2024年适时举办乌兹别克斯坦古籍文献展览;

(2)探讨符合中乌规范的方式,开展文献交换;

(3)进一步商议召开中亚文献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

三、出访体会

本次出访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收获颇多,主要体会如下:

1.馆领导高度重视。行前,张志清常务副馆长亲自查阅资料、布置任务;行程中,陈樱书记时时关心进程,这使出访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2.驻外使馆和文化处热情接待国家图书馆代表团出访。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参赞封立涛和驻乌兹别克斯坦文化参赞迟润林均陪同访问,安排行程,询问成果。封立涛参赞对我馆外派员工工作表示满意,同时表达感谢。

3.行前准备充分。在国际交流处张煦处长和郭妮副研究馆员的帮助下,及时联系到俄、乌图书馆界同仁,这使得这次出访能够搜集到一些重要信息,达到预期效果。

专此报告。

附件:1.深化合作,互鉴共进——在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上的讲话

2.履行行业社会组织职责,推动中国图书馆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在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上的发言

3.“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数字化工作实施与发展

附件1

深化合作,互鉴共进——在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

尊敬的鲁登科副部长、封立涛公参、杜达馆长,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界,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的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与会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

本次会议以深化两国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为主旨,围绕古籍保存保护与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这两个主题,既立足传统,探讨推动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与传承;又面向未来,迎接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下面,我重点围绕这两个方面,向各位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一些主要工作,与大家交流。

一、开展古籍保护,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古籍记载了人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历史成就,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今天人们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据初步统计,目前仅中国2000余家公藏机构收藏的汉文古籍文献就有约20万个品种,超过5000万册件,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图书馆。为加强古籍保护,2007年中国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由我馆牵头组织实施,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古籍存藏机构,深入推进古籍保护修复、挖掘阐发和传播利用等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全国古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古籍家底逐渐摸清;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陆续启动;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宣传活化力度活动广泛开展,古籍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一是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工作,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

二是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状况显著改善。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3026部珍贵古籍和203家单位入选;20个省区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19个省区命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通过评审,带动全国1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不同程度地改善库房条件,使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2014年制定实施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为各地建设古籍书库,改善古籍存藏环境提供标准规范。

三是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85万叶。建设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推动古籍高清摄影、古籍修复用纸抄造、古籍修复浸染、纸张脱酸保护等领域多项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一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转化利用。全国协同,完成古籍修复设备、工具、材料的系统研制和配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古籍修复的基础环境,为开展古籍修复创造了条件。将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与科学技术研发应用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水平。

四是一批古籍影印出版成果影响重大。推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专题典籍整理成果。完成《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出版工作。《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中国古籍书志书目丛刊》《中华医藏》等项目有序开展;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推进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一带一路”古籍文献,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徽州文书等古籍整理与研究;各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目录、图录、影印丛书、整理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地方典籍丛书编纂出版蓬勃发展。

我们双方也可以加强合作,比如联合举办中文、俄文文献展,一些珍贵文献能够以某种形式进行合璧展出,让公众看到双方的古籍保护成果和珍贵的文献。

双方加强馆员交流培养,联合设置中文、西文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并举办培训班,通过以训代干,完成一批珍贵中西文古籍的修复。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古籍定级工作,切实加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立动态监管机制;积极提升古籍修复水平,在原生性保护的基础上增加科技赋能的比重;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推进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通过展览、晒书等方式提升古籍活化的水平的手段,以《永乐大典》、敦煌文献、黄河、长江、大运河等国家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发掘和阐释典籍中的精神内核,等等。

二、深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图书馆积极跟踪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先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全局项目,推动构建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提供普惠均等、方便快捷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推动图书馆逐步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阅读学习空间。

当前,以数字化驱动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化保持高速增长,并正在重塑全球化格局。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Web3.0、量子计算、卫星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驱动生产、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图书馆界积极适应技术环境新变化和用户知识服务新需求,在应用智能化技术与设备提升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020年以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发起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统筹谋划图书馆资源、服务、设施、管理的全面智慧化转型,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推动实现多源文化资源数据的融汇贯通和集成共享。近年来,我馆一直在有计划地进行馆藏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截至2022年底,古籍善本、名家手稿、民国报刊、音视频等特色馆藏数字资源超过2000TB。同时,积极探索将公众互联网生活记录、优秀原创网络文学作品、口述历史资料、开放获取资源、战“疫”记忆资源等新型资源纳入馆藏。2020年5月,俄罗斯外国文学馆邀请我馆共同参与网络资源开放获取的国际合作项目“图书馆:伟大胜利的见证者”,我馆即以“中国记忆”项目口述历史资料为基础积极参与。未来,我们将对各类数字资源进行统一揭示和集成管理,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立体化数据资源仓储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探索营造更加开放多元的知识获取环境,推动建立贯通知识内容创作、发布、存储、传播、利用等全域链条的社会化合作机制,支持对全网公益性、非营利性、商业性中文知识内容的集成管理和多元供给。我们也非常期待与俄方深入开展数字资源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知识内容集成管理平台。

中俄两国都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也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文化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此次“中俄图书馆论坛”的举办,为两国图书馆界进一步深化友谊、扩大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界愿与俄罗斯图书馆同行并肩携手,持续深化典籍保存和修复、出版物交换、联合展览、文献数字化、人员互访与研讨培训等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相互学习、增进了解持续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最后,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附件2

履行行业社会组织职责,推动中国图书馆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在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王雁行

中俄图书馆界的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有机会来到美丽的莫斯科,参加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非常荣幸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LibrarySocietyofChina)与大家交流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履行行业社会组织职责,推动中国图书馆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整体情况。

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下简称中图学会,英文缩写LSC)历史底蕴深厚,前身是成立于1925年的中华图书馆协会,1927年参与发起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andInstitutions,以下简称国际图联,英文缩写IFLA)。1979年7月,中图学会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成立至今,作为中国图书馆界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中图学会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图书馆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受到国内外较高认可。目前,学会有单位会员近1,200家,个人会员超过35,000名,成为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较高活跃度的行业社会组织。

我们的组织架构体系完善,包括16个分支机构,涉及学术研究、图书馆学教育、阅读推广、编译出版、对外交流5大领域,覆盖了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医学等专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各个方面,分支机构委员总人数近700人,代表了中国图书馆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在中国,各个省都有省级的图书馆学会,向下延申至市、县也有图书馆学会,由此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有效联动,为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主要工作,与大家交流。

近些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大背景下,中国图书馆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现代化的图书馆新馆拔地而起,图书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建筑造型各异、环境优美的各种公共文化阅读空间、城市书房成为城市新的文化聚集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近几年,中国多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项目屡次在国际图联等国际舞台上斩获奖项,例如国际营销奖、绿色图书馆奖等,为世界图书馆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图学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推动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实践紧密结合、创新发展,以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基础,以完善的组织架构为保障,逐步探索形成以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为特色抓手的业务发展格局,打造多样化、高口碑服务品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图书馆智慧化服务转型,为图书馆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大力促进学术交流研讨。

第二,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是行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年来,学会创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中国图书馆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和培育体系,助力全国图书馆员业务能力提升。发挥学会在组织管理、专家资源、课程体系、信息平台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以开阔的视野和专业的服务,对全中国图书馆员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分层分类培训,帮助图书馆员更好应对新技术、新环境带来的挑战,也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培训品牌。比如,我们有“图书馆员在职专业培训”,为图书馆员特别是年轻的图书馆员全面了解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提供帮助。针对图书馆内不同岗位和不同服务对象的专业化需求,开展馆藏资源建设与组织、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未成年人服务、基层图书馆管理等各类主题不同的专项培训班。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大力宣传和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中图学会组织开展了古籍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等系列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学会年均举办培训数量约20班次,培训人员数千名,有效推动图书馆专业化人才培养。

第三,持续深化全民阅读。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中国的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努力促进知识传播,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图学会作为图书馆行业组织,积极发挥引领力。每年年初面向全中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发布全民阅读工作通知,明确年度主题和项目,号召和引导各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不断激发全民阅读工作活力,推动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工作走实走深。形成了“全民阅读论坛”“阅读推广标准与评价学术研讨会”等阅读推广研究和交流平台;举办“图书馆员信息素养业务能力提升行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公益大讲堂”等,通过培训、讲座、竞赛等形式,提高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意识与信息素养;开展“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培养具有一定资质、能够开展阅读指导、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阅读推广人”,促进图书馆员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

第四,广泛参与国际交流。

中图学会高度重视图书馆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国际图联国家协会会员,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图联的各项活动和重要工作,积极推荐众多中国专家在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设委员会中任职,助力中国代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代表参加国际图联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中国图书馆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影响力。2021年8月,第86届国际图联大会期间,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动员近百位中国图书馆界专家、代表出席由国际图联图书馆协会管理专业组主办的“宣传——网络的力量”中文分会场,取得良好效果。

2021年5月,应俄罗斯图书馆协会邀请,时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以视频方式参加了俄罗斯图书馆大会——俄罗斯图书馆协会二十五周年年会系列活动之“世界图书馆协会”国际研讨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2021-2025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为此,中图学会将在以下方面真诚地与各友好国家共同开展工作:

有效提升图书馆行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学科引领与事业发展研究。积极促进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图书馆专业化发展。以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提供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坚持平等交流对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图书馆生态。

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附件3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数字化工作实施与发展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

古籍数字化是保护与传承珍贵古籍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国家文化遗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图书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加强古籍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各类古籍特藏资源库。特别是2007年1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内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推进标准规范建设,开展数字化科学研究

从2008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程已开展研制符合现实要求又具备前瞻性的标准规范,包括字符编码、古籍用字、生僻字与避讳字处理、专门元数据、对象数据、管理元数据等20余项。在此基础上,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从古籍数字化工作实际出发,组织专家编撰了《古籍数字化技术手册》《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古籍数字化和知识标引规范手册》,对古籍数字化加工技术和工艺流程、古籍数字资源保存和管理、古籍元数据和知识标引、资源发布服务等环节都做了具体规定,并组织培训,为在全国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原则是:秉承“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宗旨,在坚持公益性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

截至目前,完成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约10.2万部(件)、2200余万页(拍),主要包括:善本古籍、甲骨、拓片、西夏文献、手稿、藏经、舆图、地方志、家谱等。同时启动国家图书馆古籍专藏《永乐大典》《赵城金藏》《宋人文集》《敦煌遗书》等特色专题库建设项目。在做好古籍善本数字化的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馆藏古籍品种、版本,加强对普通古籍的保护力度,启动了“国家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数字化”工作,为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保护和揭示力度,还启动了“馆藏17个文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项目。

三、促进全国联动,开放古籍资源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先后联合全国27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2.8万部。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到13万部(件),其中“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古籍善本图书资源已超过3.2万部,国家图书馆超过60%的馆藏古籍善本资源实现在线检索和阅览。为中外学者方便地研究古籍提供便利,对古籍研究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推进中华古籍智慧化整理和服务

我们正处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全面快速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立足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旨在以现代智能科技为支撑,引领带动全国各级图书馆,实现资源、服务、空间、管理等领域的全面智慧化转型。

今年,我们以中华古籍智慧化整理和服务为突破口,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聚合中华古籍资源,依托智能技术进行古文字识别、句读、实体识别等数字化整理,让古籍研究者、爱好者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找到丰富的古籍内容。到2025年底,完成2.5万部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实现高效检索、关联阅读和深度挖掘与利用,并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全国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通过引入多元知识生产、管理、运营主体等,形成可持续的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生态。

THE END
1.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 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 重山和畅——苗重安绘画展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 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 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 向往经典——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邀请展http://m.chnmuseum.cn/Portals/0/web/vr/index.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6月,这张合影的原版照片,连同其他60件(套)相关实物资料被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续他们还将对照片进行研究梳理,深挖其背后价值。 “课本上的文物来到了我面前,仿佛和我对话,讲述着文明的故事。”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初二学生代梓程拿着一本《中学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3.?森林博物馆今起可以“云”参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自主观展、手动观展随便选,真人语音导览,720°全视角,虚拟环境体验,身临其境感受森林独特魅力……11月29日,坐落在东北林业大学的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的数字虚拟展厅正式上线,让参观者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云”参观。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基地,受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https://news.nefu.edu.cn/info/1011/22543.htm
4."云旅游"哪家强?这些景区不出门也能逛在“国博数字展厅”里,可以选择包括“大唐风华”、“古蜀华章”、“卢浮宫的畅想”、“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等不同主题的展厅,进入之后便能实现全景游览。 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 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 03. 上海博物馆 藏品三维展示 https://travel.ifeng.com/c/7u53nQ6SjYG
5.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复兴路9号。展览大楼1958年10月兴建,1959年7月建成,1960年8月1日正式开放,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http://www.jb.mil.cn/
6.看这一篇就够了!科教文体烟台新闻网胶东在线国家批准的活动内容: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唱响时代主旋律,热情歌颂百年来党和国家的辉煌成就,特举办【线上展览】礼赞新中国,歌颂新时代。 咨询电话:0535-3375267 活动名称:马春林中医文化书法艺术展 活动时间:即日起-10月18日 活动地点:栖霞市文化馆一楼展厅 https://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21/10/01/014225157.shtml
7.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国元勋文物馆(12)2007年1月31日,国博闭馆开始扩建,设计方案于同年春季公布。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此后试运营一年举办50余个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410多万人次。 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博剧场举行[3]。 2018年3月,国博正式告别纸质门票,实行免票参观,观众持身份证即可https://baike.sogou.com/v238096.htm
8.国家自然博物馆“云端自然”线上虚拟展厅是如何搭建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联手积木易搭打造“云端自然”线上虚拟展览,形成一个集参观游览、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线上虚拟数字博物馆平台,让数千以至数万年的古生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数字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品牌形象,提高自然博物馆的科技化含量,满足更多观众在线上虚拟参观、了https://blog.csdn.net/jimumeta/article/details/139179488
9.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科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以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为例,从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深入挖掘资源价值,拓展网络观众群体;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三点经验:以总体战略为核心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90.html
10.五千年星汉灿烂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笔记机核GCORES当然,这条笔记诞生的直接原因是我参观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于它所展示的历史厚重而言,九张图片是远远不够用的。小时候它翻修了很多年,只在很久以前得见它一面,如今能以它作为博物馆笔记系列的开端,真的让人感到十分荣幸。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84020
11.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迎客“数字文物”展厅受关注2023年8月29日,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钱塘江畔的浙江省博物馆新馆(之江馆区)正式开馆迎客,其专门设立的数字化展厅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感受“数字文物”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浙江省博物馆新馆的数字化展厅是国内首批设立的数字文物展厅,展厅通过3D数字空间建模、数字孪生、实时云渲染等技术,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观看https://m.youth.cn/gqt/gqt/202308/t20230830_14752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