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等文件,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将文物工作列入对市政府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关心、支持、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文物事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

一是重大文物工程项目取得新进展。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凌家滩等7处大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新增蚌埠双墩等3个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建立大运河保护利用协调机制,印发《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新增47处国保单位(总量达175处)、207处省保单位(总量达915处),公布了20处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112处国保、365处省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施了200多个国保省保维修保护项目。

二是博物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安徽博物馆体系。全省备案博物馆增至232家,等级馆增至43家,实现市级博物馆全覆盖,国有文物藏品118万多件。每年推出各类展览1000多个,五年累计接待观众1.3亿余人次,“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推介“特别奖”,“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等9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三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富有成效。出台《安徽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66个县区入选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处文保单位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0处文博单位列为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2亿元红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实施金寨、岳西等一批革命文物维修和展览展示工程。

四是文物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2016-2018法人违法三年专项整治”,开展全省文物领域“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打击文物犯罪”、“文物维修工程”治理(行动),破获武王墩盗掘倒卖文物等一批案件,组织常态化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实施100多个文物安全工程项目。举办全省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培训班,开展全省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队伍大比武和“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评选宣传活动。

五是考古发掘科学推进。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开展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完成引江济淮等建设工程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肥西三官庙等4个发掘项目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举办“2018-2019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跟踪报道长丰埠里墓地1号墓考古发掘。

六是长三角文博区域协调合作初见成效。沪苏浙皖四地签署《长三角地区推动文物博物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协会(学会)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联盟协议》,联合公布首批长三角区域文物专家库成员名单,策划组织“跟着考古去旅游”活动,举办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培训班,成立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开展长三角博物馆展览交流等活动。文博事业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文物事业主要指标发展情况

主要指标

2015年

2019年

增长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

130

175

34.6%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708

915

29.2%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2968

3401

14.6%

文物藏品(万件/套)

81

118

45.7%

博物馆(个)

193

232

22.8%

免费开放博物馆(个)

157

225

43.3%

非国有博物馆(个)

74

87

17.6%

陈列展览(个)

973

1143

17.5%

观众人数(万人次)

2914.7

3210

10.1%

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万人次)

801

952

18.8%

文物机构(个)

277

324

17.0%

文物行业从业人员(人)

3502

3856

文物事业费(亿元)

6.13

8.56

39.6%

“十三五”期间,安徽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文物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如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文物利用方式比较单一,文物保护经费短缺,考古和市县文物机构队伍薄弱,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解决。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安徽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外部环境看,党和国家把文物事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物事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政策窗口期,文物资源价值禀赋亟待充分激活、有效转化,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铺开,为文物事业融入大局、拓展发展新格局提供了良好契机。从内生动力看,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推出的一系列推动文物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文物事业发展打下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基础。文物事业前景光明、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全省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强化各级文物部门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严格依法保护,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坚持守正创新,合理利用。准确把握保护、传承、利用的辩证关系,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时代新义与当代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

坚持深化改革,融合发展。深化文物领域各项改革,突出重点,创新观念,因地制宜,推出重大举措,创新保护传承方式,激发活力,破解影响文物事业持续发展、制约文物作用更好发挥的体制机制问题,深化文物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刻认识党和国家赋予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推动文物事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融入更高水平的开放,提升文物工作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贡献度,提升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惠及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更加健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科研能力明显加强,初步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文物事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博物馆事业得到高质量发展。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安徽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展览展示更加贴近社会,文博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显现。

革命文物保护整体状况有效改善。革命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保护状况整体改善,价值挖掘阐释不断深化,展示传播水平不断提升,革命文物宣传效果有效彰显。

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执法督察体系基本建立,执法力量进一步得到有效加强,安全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文物灾害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排查整改,安全设施设备和力量建设逐步完善。

考古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5大课题持续推进,安徽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文物管理水平得到加强,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四)重要指标

——完成3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或抢险加固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1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100%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一级风险单位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达到10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检率达到100%。

——建成含山县凌家滩、蚌埠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启动实施10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开展安徽长江、淮河流域文明进程研究考古发掘项目10项,争取1-2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推出新的陈列展览300项/年,参观人数达到3100万人次/年。

——新增博物馆30家。到2025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分别增加到9家、21家和30家。

——推出大中型原创展览100个,展览提升工程50个,争取1-2个展览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实施50个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30个预防性保护项目、10个数字化保护项目。

——编制10处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规划,实施100处革命文物维修工程,推出50个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

“十四五”时期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预测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特征

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或抢险加固工程数量

300处

约束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

1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完成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一级风险单位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检率

申报(联合)世界文化遗产

1处

预期性

入选国家“十四五”大遗址名录

7处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对外开放

3处

启动实施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10处

开展安徽长江、淮河流域文明进程研究考古发掘项目数量

10项

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

1-2项

举办陈列展览数量

300项/年

参观人数

3100万人次/年

新增博物馆数量

30家

国家一级博物馆总量

增至9家

国家二级博物馆总量

增至21家

国家三级博物馆总量

增至30家

推出大中型原创展览数量

100个

推出展览提升工程数量

50个

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数量

1-2个

实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项目数量

实施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项目数量

30个

实施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数量

10个

编制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规划数量

实施革命文物维修工程数量

100处

推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数量

完善基础工作,健全保护机制,强化系统性保护,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和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实施柳孜运河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和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项目,着力将大运河安徽段打造成古韵今风的璀璨文化带、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带、精彩纷呈的缤纷旅游带。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创新保护和利用方式,推动大遗址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推动田野考古、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提升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服务水平,凌家滩遗址、蚌埠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正式挂牌,推动人字洞遗址、华龙洞遗址、尉迟寺遗址、薛家岗遗址、繁昌窑遗址等大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积极申报繁昌窑等7个大遗址入选国家“十四五”大遗址名录。制订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启动实施10处省级遗址公园建设。

完成一批有影响的重点修缮工程。对存在重大险情、重大自然灾害隐患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强田野文物维修保护,重点开展石窟寺(摩崖造像)维修保护工程,消除险情,改善保护状况。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皖南古民居、传统村落文物维修保护利用项目。加强国保项目计划书和国保、省保项目方案的编制,增加项目储备。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管,严把方案审核、中期检查、竣工验收“三关”。推进安徽省文物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基本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完善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制,尤其是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建立档案和日常保养维护机制,明确管理责任人,推动保护责任制落实落地。推动各市县将价值较高的文物遗存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文物保护,联合开展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和水利遗产保护,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和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争取1-2个市(县)晋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专栏1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重点工程和项目

1.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

组织编制《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安徽省大运河文旅融合专项规划》《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名录》《大运河考古及标志性遗址遗迹展示项目实施方案》。完成柳孜运河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和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项目。

2.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

继续推进凌家滩环境整治、环壕保护展示工程,实施蚌埠双墩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禹会村龙山文化遗存保护展示、明中都涂山门保护展示、寿春城遗址保护展示等遗址公园项目。建成凌家滩遗址、蚌埠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正式挂牌。推进人字洞、毛竹山官山遗址、孙家城遗址、薛家岗遗址、垓下遗址、六安汉代王陵、临涣城址、繁昌窑等保护工程。启动实施10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3.石窟寺保护展示工程

完成安徽石窟寺(摩崖造像)的实地调查、资料整理、信息数据录入等工作,编制安徽省石窟寺(摩崖造像)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加强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实施齐云山、浮山、巢湖王乔洞、灵璧磬石山等一批石窟寺(摩崖造像)的修缮保护和安防工程。

4.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

推进西递、宏村、查济、黄田、呈坎、南屏、江村等古村落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实施屯溪镇海桥、歙县大阜潘氏宗祠、徽州区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青阳济阳曹氏宗祠等60个古民居古建筑维修工程。探索古民居认租、认领、认购等保护利用新模式,打造以古民居古村落为载体的民宿、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5.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对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标准和要求,积极推进包括黄山市徽州古建筑、金寨革命旧址群和蚌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申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推进重大考古课题的研究,充分阐释安徽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成果展示宣传,发挥考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国家重大课题研究

发挥安徽在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华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淮夷文化和早期铜矿开采冶铸等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规划,科学统筹,深入调查发掘,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为抓手,全力推进重大历史问题的考古研究,揭示、阐释安徽对于人类起源与演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研究的重要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安徽力量。

(二)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

继续推进蚌埠双墩遗址和禹会村遗址、含山凌家滩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发挥考古在潜山薛家岗遗址、寿县寿春城遗址、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阜阳古城遗址、芜湖繁昌窑遗址等大遗址保护中的支撑作用。根据课题研究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需要,积极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三)加强工程建设中的考古工作

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配套政策,开展全省开发区文物区域评估,建立和推进全省“标准地”建设中的文物评估工作机制。坚持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加强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勘察与认定,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体系。做好引江济淮、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考古项目监管,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等要求,不断提升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开展优秀考古工地评选。

(四)推进考古成果的阐释和宣传

加强考古课题的宏观规划,在新石器时期和夏商周考古学研究、楚文化研究、两汉文化研究、唐宋考古等方面提出安徽区域性课题,加快考古科研成果产出。强化多学科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动植物、环境、农业、手工业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推进考古资料整理和成果出版。继续开展“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公众考古,举办考古知识公益讲座,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宣讲考古和文物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五)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头作用,推动文物重点市县考古队伍建设;深化与中科大、安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考古学科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等地区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开展联合考古和研究,促进考古人才培养;支持安徽大学和蚌埠市等有条件的单位和地区成立考古所申报团体考古资质,筹建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旧石器与古人类研究中心。

专栏2开创考古工作新局面重点工程和项目

1.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夏文化研究”、“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五大课题研究,开展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项目。

2.重要考古发掘项目

围绕安徽区域性考古课题,开展人字洞遗址、华龙洞遗址、凌家滩遗址、潜山薛家岗遗址、尉迟寺遗址、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繁昌窑遗址、明中都皇故城遗址、阜阳古城遗址,以及引江济淮、铁路、公路、开发区等重大工程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

3.考古资料整理出版项目

全力推进《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定远侯家寨》《凌家滩M23》《怀宁孙家城》《亳州傅庄》《马鞍山烟墩山遗址》《六安白鹭洲战国墓》《寿县寿春城》《寿县团结村墓地》《六安双墩汉墓》《马鞍山朱然墓》《亳州曹氏家族墓》《南陵铁拐宋墓》《繁昌骆冲窑址》《萧县欧盘窑址》《宿州西关运河》《皖西南(岳西)古建筑调查》等考古发掘调查研究报告的出版。

4.考古装备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区域考古研究标本库和考古实验室,提升考古装备设施的标准化水平。推进现代科学新技术在田野考古、文物科技保护、历史建筑研究与资料整理、成果转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考古工作科技水平。

加强博物馆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提高博物馆展陈水平,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促进博物馆教育均等化、广覆盖,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一)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

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博物馆数量增长及质量提升,支持博物馆新建、改扩建。加快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阜阳、天长等市县博物馆新馆建设,支持合肥、长丰等市县博物馆建设。规划推动含山凌家滩、蚌埠禹会村和双墩、繁昌人字洞、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等一批遗址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全省博物馆联盟和安徽博物院引领作用,加强区域间博物馆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专题特色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建设,加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行业博物馆建设,鼓励自然类、科技类、考古遗址类、工业遗产类、生态类、社区类等专题馆建设,积极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筹建中医药博物馆。促进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地市级博物馆全覆盖,鼓励并支持县域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综合体等建设,提高县域博物馆覆盖率,鼓励乡村博物馆建设,支持黄山市探索建设“博物馆小镇”,深入推进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建设。

(二)夯实博物馆工作基础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依托“安徽文化云”监测管理平台,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实现全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举办陈列展览数量、开展教育活动数量、参观人数、云展览数量稳步增长。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鼓励原创性主题展览,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开展“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教育功能,完善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推进博物馆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密切与沪苏浙博物馆间的协同合作,推进博物馆资源共享化、服务网络化、运行一体化,实现长三角区域社保卡服务“一卡通”和文化体验“同城待遇”。推进流动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社会宣教工作相结合,把安徽优秀历史文化送进校园、社区、企业和军营等。

(四)增强博物馆发展活力

分类推进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的决策执行或监督咨询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决策咨询和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博物馆运行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博物馆开展陈列展览策划、教育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研发取得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藏品征集、事业发展和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培育引导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使志愿者成为博物馆与社会连接的重要纽带。在文旅深度融合中找准博物馆的定位,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兼有历史、人文等多种价值的文化景观,成为城市客厅和名片。

专栏3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和项目

1.博物馆建设工程

加快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阜阳、天长等市县博物馆新馆建设,支持合肥、长丰等市县博物馆建设。规划推动含山凌家滩、蚌埠禹会村和双墩、繁昌人字洞、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等一批遗址博物馆建设。

2.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

继续推进博物馆信息公开工作。对照国家等级馆定级、运行评估标准和指标,分级分类开展指导。完善博物馆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建立财政资金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支持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

3.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

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探索策展人制度,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鼓励原创性主题展览,深入开展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推介活动。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

4.馆藏文物保护工程

建立省、市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基地或中心,提升馆藏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专业装备水平。支持安徽博物院申报“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实施50个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项目、30个预防性保护项目、10个数字化保护项目。

5.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工程

制定博物馆教育服务标准,推进博物馆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博物馆教育均等化、广覆盖。完善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丰富教育课程体系,共建教育项目库,推动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实施博物馆研学计划,推介一批博物馆研学课程和研学路线。

6.文博讲解员提升工程

建立博物馆讲解员培训长效机制,举办全省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建立各级讲解员人才库,组织实施博物馆百佳讲解员培养项目。指导各级各类博物馆招募培养志愿者讲解员,着力建设一支有知识、有特色、有涵养的,专家与专职及志愿者互为补充的讲解员服务队伍。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提升革命文物展陈水平,创新革命文物的宣传和传播方式,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革命文物的调查、征集、认定、定级、建档、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和全省革命文物名录。建立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排查制度,对文物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排查,制定项目修缮计划。推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列入国家等级博物馆。

编制《安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总体工作规划》,推进构建革命文物片区区域协商共建机制,指导列入国家片区的市、县(市、区)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按照以保护为优先、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的思路,实施《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持续推进大别山、新四军、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实施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改善革命文物的藏品保管和陈列展览条件。

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更新升级一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策划一批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指导具备条件的革命旧址举办革命史实陈列。坚持展示方式和展陈内容相得益彰,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建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资源共享和联展巡展机制。加强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推动线下展览与线上展览结合互动。

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及学校、党校(行政学院)现场教学基地中的重要作用,强化革命文物红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深挖红色内涵,推进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建设,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活动。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月、举办大别山区革命文物讲解比赛等多种形式主题活动,提升革命文物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出版《安徽革命文物通览》《革命文物故事》等书籍。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等多种方式的展示传播。

专栏4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重点工程项目

1.百年党史文物展示工程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初心映江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红心向党——100件革命文物联展”等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生动展示安徽百年党史。

2.革命文物修缮修复工程

重点做好渡江战役总前委参谋处旧址、小岗村旧址、新四军军部修械所旧址、王稼祥故居等国保省保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实施馆藏革命文物修复计划,抢救修复一批濒危、易损馆藏革命文物,推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和安徽博物院“太平天国”铁炮等馆藏文物修复保护。

3.革命文物展陈精品工程

提升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推进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岳西王步文故居、金寨列宁小学旧址、安庆铁砚山房、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改陈布展工作。

4.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

以大别山革命老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为重点,开展大别山革命老区革命旧址群片区、新四军旧址群片区、淮海战役旧址群片区、渡江战役旧址群片区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实现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

5.红色旅游革命文物利用工程

重点支持渡江战役纪念馆、小岗村旅游区、金寨红军广场、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系列主题产品,建设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

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指导和管理,构建文物流通全领域管理体系,提高文物鉴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

(一)促进文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加强社会文物收藏和流通管理,开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构建文物流通全领域管理体系。鼓励支持合法规范收藏民间文物,完善文物流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制度、文物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民间文物收藏流通利用机制。探索建立公安、市场监管部门、海关及纪检监察部门没收、追缴文物的移交和指定博物馆收藏机制。

(二)推动建立文物鉴定服务体系

适时成立安徽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依托省文物鉴定站和国有博物馆专业力量,建立文物鉴定专家库,加强文物鉴定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国家责任鉴定员认定。推动文物鉴定服务制度和评估标准程序等建设,加强文物鉴定评估活动监管和文物鉴定评估人员管理。鼓励支持国有文物鉴定和文物收藏单位及文物经营机构等主动服务群众,依法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文物鉴定评估机构,开展文物鉴定经营性服务活动。

(三)提升文物进出境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文物进出境全流程监管,探索建立文物进境登记制度,健全回流中国文物税收减免政策执行机制。严控珍贵文物出境,防止文物流失。加强与海关协作配合,完善文物进出境风险联合防控协同管理机制。

专栏5加强社会文物管理服务重点工程和项目

1.社会服务改革试点项目

支持鼓励国有文博单位为社会提供保管、修复和技术保护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有条件的国有文物技术保护科研机构可以利用技术优势,为合法收藏的社会流散文物提供修复服务。

2.义务鉴定“江淮行”项目

利用文博系统的专业鉴定技术力量,依托安徽文物鉴定站,定期开展社会文物义务鉴定服务,将社会文物鉴定“江淮行”品牌化,充分体现文化遗产服务社会的公益性。

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加大文物开放利用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加快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

深化文旅融合,培育以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整合文物、自然资源与水利工程设施,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引江济淮水利旅游风情带。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管理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定期或部分对公众开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构建古村落保护与村落发展相统筹、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助推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

(二)促进文博创意产品开发

充分利用博物馆馆藏资源,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鼓励众创、众筹,发挥安徽博物院国家文创试点单位的作用,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文博单位和文化创意设计企业为主体,支持开发原创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参与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项目,支持和引导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丰富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文物展览的区域合作与对外交流,讲好安徽故事,传播安徽声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作出安徽贡献。加强与境外机构在陈列展览、考古研究、科技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策划、推出一批安徽文物精品展览到境外展出,引进一批高水平文物展览,推进与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促进博物馆、考古及社会文物管理等方面的交流。

(四)加强文物宣传推介

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实施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做好云展览、云社教、文物直播等工作。开展全省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评选推介活动。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广泛组织开展社会教育和宣传推介活动,营造“人人参与文物保护、人人共享保护成果”的浓厚氛围。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鼓励和支持国有文物使用人、非国有文物产权人和其他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行为,保障社会力量参与者和文物所有人权益,推广并创新不可移动文物认养和出资修缮、文物看护巡查、文创产品开发等社会力量参与形式。培育以文物保护为宗旨的社会组织,发挥文物保护志愿者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社会公众在文物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决策科学性。

专栏6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重点工程和项目

1.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示范工程

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发掘现场和博物馆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一批统筹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开展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评选推介活动。

2.“互联网+中华文明”安徽行动计划

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内容、产品、渠道、消费全链条设计,用活文物资源,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完善业态发展支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融合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3.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

组织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广泛组织开展社会教育和宣传推介,营造“人人参与文物保护、人人共享保护成果”的浓厚氛围。

4.博物馆文创系列产品开发计划

培育博物馆文创研发团队,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做好“镇馆之宝”“徽风皖韵”“红色记忆”“文房雅集”等现有博物馆文创产品,新推出一批具有地域文化和博物馆特色的文创产品。到2025年,形成不同主题、不同系列的博物馆文创产品。

健全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和长效协调机制,提升文博单位安全防范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执法督察和安全巡查监管,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建设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修订完善《文物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完善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提升文博单位安全防范水平。加强与公安、消防、住建、气象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文物安全会商制度,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享、通力协作常态化。完善严防、严管、严打、严治的长效机制,开展打击盗掘、盗窃、倒卖文物等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协同消防救援部门开展文博单位消防安全防范治理,督察督办重大文物行政违法案件和损坏文物安全事故。

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物安全管理网络,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制定基层文物保护员岗位管理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文物保护服务,落实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开展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评选。利用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文物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文物安全宣传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切实提高广大民众文物安全意识。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明确文物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文物行政执法责任及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规范执法程序,建立文物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开展文物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完善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违法案件责任追究机制,健全文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施文物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动态管理,加强岗位培训。

推动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文物被盗、被破坏和火灾风险评估,建立文物安全档案。推广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远程监管、文物建筑消防物联网监控和文物安全监管人员田野文物智能巡检,基本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

专栏7深化文物安全监督管理重点工程和项目

1.文物平安工程

完成1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三防”项目建设,文物博物馆中一级风险单位的安全设施达标率100%。开展“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评选。

2.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项目

继续推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常态化开展文博单位消防队伍技能“大比武”竞赛和日常演练活动。

3.文物安全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制定《安徽省文物安全巡查办法(试行)》。推进省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推进无人机、机器人、物联网感知等先进智能技术装备在文物安全检查与执法巡查领域的普及应用。逐步实现文物安全远程监管、消防物联网监控和文物安全监管人工智能巡检。

4.文物执法督察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文物行政部门的执法督察职能和力量配置。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中,明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文物执法工作。建立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比、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遴选机制。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培训。

深入研究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充分阐释地域文化内涵,拓展地域文化利用途径,为文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努力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

针对安徽地方文化特点,围绕安徽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与重点元素,根据安徽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新安江流域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物遗存,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文化遗存和安徽革命史实,会同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安徽大学等科研单位,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安徽地域文化的价值和鲜明特色,努力发掘其潜在价值以及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实证作用,提升安徽文化的影响力。

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深入研究,多维度、多角度阐释安徽地域文化,结合新时代,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文化内涵。以文化价值、文化意义、文化精神为阐释重点,以安徽地域文化内涵为阐释立足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阐释中心点,及时更新丰富研究成果,为构建安徽地域文化体系做好基础工作。建立安徽地域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

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从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开展安徽长江文物资源调查,编制安徽长江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统筹多方力量,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进行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实施一批文物维修和展览展示项目,落实保护管理措施,同时提出进一步活化利用的举措,探索整个流域和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构建安徽地域文化保护利用体系。

通过创立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专题文化线路等项目,拓展地域文化利用的途径,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结合安徽地域文化特征,创设地域文化展示专题陈列展览,通过文物专题展览,呈现安徽地域文化体系特色,不断为文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同时整合现有地方博物馆的资源和特色,充分发挥博物馆展示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窗口作用,体现博物馆在传播文化价值上的重要作用,提升安徽地域文化体系存续能力。

专栏8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重点工程和项目

1.安徽徽文化(新安江文化)研究项目

梳理新安江流域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以新洲遗址、胡家村遗址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为重点,探索本流域早期人类聚居形态和农业发展模式。以徽派建筑、古民居古村落、“徽州三雕”等为重点,研究自南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高度发展的地域文化。

2.安徽长江文化研究项目

对接考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两大研究项目,以早期人类的繁昌人字洞、东至华龙洞、和县龙潭洞遗址,新石器时期的薛家岗、凌家滩、孙家城遗址,再到铜陵、南陵古铜矿遗址和芜湖、南陵土墩墓群,以及三国时期朱然家族墓地、宋代繁昌窑址等为重点考古研究对象,探索安徽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自身文化特色和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3.安徽淮河文化研究项目

以新石器时期的尉迟寺遗址、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垓下遗址,先秦时期的台家寺遗址、南城孜遗址、寿春城遗址,颍河流域考古学区域系统调查,寿州窑、明中都皇故城等为重点考古研究对象,探讨淮河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关系,研究安徽淮河流域的文化特征。

4.安徽大运河文化研究项目

以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的进一步考古研究为重点,同时加强大运河安徽段的考古调查,实施一批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完成《大运河安徽段系统考古研究报告》,充分阐释大运河安徽段的文化内涵。

5.安徽红色文化研究项目

安徽红色文化以土地革命时期的大别山区金寨、岳西、太湖革命文物遗迹,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旧址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遗迹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淠史杭灌溉工程及治淮工程王家坝、改革开放时期小岗村等为研究重点,探索安徽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安徽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

6.安徽地域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建设工程

建立安徽长江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安徽淮河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安徽徽文化(新安江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安徽大运河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和安徽红色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根据文物存续状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数据库内容,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文物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创新人才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形成合力,确保目标实现。

各级文物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地方规划和年度计划,将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坚持规划管理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任务进行细化落地,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进度安排,确保如期完成。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积极推动我省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工作。制定出台《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适时修订完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等省级地方性法规、规章。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

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加强馆藏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的科技保护,积极创建油画保护修复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加强经费绩效管理和监督审计,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督促市县依法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的渠道。

落实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加大我省文博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基本适应文物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实施保护项目与人才培养联动战略,举办全省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申报、安全管理、行政执法和博物馆志愿者等专题培训班,加快考古、文物保护修复、文物鉴定、展览策划等紧缺人才培养。重视民间匠人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THE END
1.看展览丨博物馆展讯速览简介:展览展示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279件(套)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壁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通过“寻美,永恒的主题”“爱美,不变的天性”“镌美,卓越的塑造”“美,无尽的求索”四个单元,从古希腊日常用具、妆容服饰,到人体雕塑,再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1世纪近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希http://xd2lnmfa.zmdtvw.cn/pc/news/detail/4221
2.“风自海上”特展:看近百位建筑师作品里的美学与历史艺术评论自启用以来,承办了专业艺术展览,并举办了市集、秀场发布会等多样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小镇的生活,推动了地方商业和就业,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同时提升了艺术素养,成为社区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枢纽。 “更新/艺术营城”板块关注中国城市更新正从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精细化改造。其中既有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38554
3.8个系列16项展览!苏州博物馆2025年重点展览抢先看在特展开幕现场,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谢晓婷现场推介2025年度重点展览。据介绍,秉持“立江南 观世界”的立馆使命,2025年度苏博计划推出8个系列共计16项展览,春夏秋冬季季有新展,高潮迭起。 从“吴门四家”开始,近年来,苏州博物馆着力开发系列特展。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世界文明史系列、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近代大https://www.xdkb.net/p1/js/j9mps/503631.html
4.湖南省博物馆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筹建于1951年,1956年建成开馆,以1972年马王堆汉墓发掘、2003年新陈列大楼对外开放、2008年免费开放政策实施、2012年改扩建工程(二期)启动为标志,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全国文化系统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aboutus/%E6%B9%96%E5%8D%97%E7%9C%81%E5%8D%9A%E7%89%A9%E9%A6%86%E4%BA%94%E5%B9%B4%E5%8F%91%E5%B1%95%E8%A7%84%E5%88%92%EF%BC%882016%E2%80%942020%E5%B9%B4%EF%BC%89
5.历年资讯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王震)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本次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合计3.08亿元,此前已提前下达27.76亿元。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做好预算编制http://www.1911museum.cn/article/950.html
6.萍乡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25年)萍乡博物馆承担了大量公共服务工作,事务繁杂,科研型人才承担了大量展陈工作和其它事务性工作,科研投入相对较少,学术研究成效不突出。 4.文物保护工作有待提高 文物保护修复专用仪器设备仍较为缺乏;对外交流合作 平台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主动、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系统 http://m.pxmuseum.com/nd.jsp?id=3995&id=3995
7.博物馆部展陈策划招聘网2025年博物馆部展陈策划招聘信息猎聘2025年博物馆部展陈策划招聘信息,海量高薪猎头职位等你来选,了解博物馆部展陈策划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真实招聘信息,找高薪职位,上猎聘!https://www.liepin.com/zpbwgbzcch6a3a/
8.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解读房扬州装饰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https://www.yzzs.cn/zhuangxiu/fang/a/33/107440.html
9.中华传统经典的数字化传承与活化其次,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将文化艺术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整合起来,并进行立体化的呈现。 博物馆展陈设计 开发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其中关于“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的阐释为“博物馆已经成为创新的乐园,新技术在这里可得以发展并应用于日常生活。数字化创新让博物馆更http://www.cnap.org.cn/cnap/yaow/202308/59f1cdc314d54a4da30d4d7cb7a717b5.shtml
10.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陈艺术高端研讨会会议纪要文博之窗这次会议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江西省井冈山“一号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等单位承办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陈的成功实践,深入探讨新形势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https://www.jgsgmbwg.com/list/article/1666995708355067964
11.浅谈博物馆展陈方式的创新摘要: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仅体现着博物馆的收藏系列、馆藏特色和办馆水平,同时也体现出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如何采用更为先进的展陈理念,策划设计出高品质有思想的展览,使博物馆更加吸引观众,已成为当下文博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https://www.clickshowcase.com/news-detail-id-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