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声音与聆听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智识范式

艺术中国: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声音艺术和音乐是什么样的关系?

艺术中国: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听从大自然中采集来的声音,这算不算声音艺术?

王婧:你说的是田野录音或者实地录音。声音艺术有几个源头,一方面根植于先锋艺术,同时声音艺术发展到今天,与声音技术、声学发展是分不开的,比如各种特殊功能的录音机、话筒的技术更新,这些才能让我们有可能去录各种声音。除了先锋艺术作为一个源头以外,它还是艺术、音乐和科学的跨界学科声音生态学的衍生。声音生态学强调我们如何从声音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环境,城市乡村变迁等问题。它跟音乐的关系还是挺紧密的,提出和推动声音生态学(acousticecology)的默里·谢弗(R.MurraySchafer)本来就是一位作曲家,他的声景作曲(soundscapecomposition),是将录来的环境声音作为声音素材,在其基础上作曲。

当然还有实验音乐(experimentalmusic),实验音乐与声音艺术的关系也十分紧密。有这样尴尬的局面,传统科班音乐人可能会不承认实验音乐是音乐,又有当代艺术家认为实验音乐不是艺术而是音乐,所以有时候,实验音乐就似乎成了一个独立门派。但它也不时被归为声音艺术,很简单的一个原因是做实验音乐的人有很多都是声音艺术家(soundartist)。当然也有实验音乐人拒绝声音艺术家身份,他们觉得白盒子式的当代艺术是资本化的艺术,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什么算是声音艺术?其实答案一直在变化。早期国外的艺术学院中,声音艺术归于雕塑系,也就是说声音艺术作为一种塑形艺术。近几十年,已经开始有独立的声音艺术(soundart)专业。声音艺术中也有越来越多人在做网络声音艺术,还有将声音艺术与歌剧结合,女歌剧艺术家(JulianaSnapper)用非常规的发声方式去表演歌剧,倒立、水下发声等等。我觉得凡是用声音素材做一些艺术上的实验创新,都可以把它很松散地描述为声音艺术。名称只是为了传播与沟通之便,并不应该成为具体艺术作品创作上的条框。

《声音与感受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艺术中国:您曾经在演讲中提出不赞同“声景”的概念,认为声景和视觉联系比较多,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判断?

王婧:其实我并不反对视觉,声景(soundscape)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应用范围也很多,但如果作严肃学术讨论的话,它有一个认知范式的错误,它还是在用视觉思维去理解声音。声音和光是两个不同的媒介,聆听和观看是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声音与聆听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智识范式,如果我们还用基于视觉的认知范式去诠释声音与聆听,是不是挺可惜?这是我质疑“声景”的主要原因。

声音艺术与当代文化

艺术中国:您曾经说过,在某些原始社会,如非洲的桑海和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雨林部落中,声音对当地人更为重要,而在城市系统里,视觉远比听觉更为发达,这是为什么?

王婧:我们建构的环境会塑形我们的感知方式,城市几乎都是以视觉为主的方式去组织的,城市中传达讯号和规划的方式大多是视觉化的。据我了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基本上不太考虑空间声音的问题。城市中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构建的环境中,为了生存、适应环境,无形中我们的视觉训练就更多,也会变得更发达。但国内也有很多不同于城市的环境,比如我经常去的西北戈壁滩、沙漠环境,在那里就会立刻发现视觉上并没有那么多信息需要处理,反而需要更多地去听甚至去闻。而热带雨林本来就是一个视觉很受干扰的地方,茂密的树木、雾气等等,要生存下来要更多依赖听觉、嗅觉和触觉。所以感知方式与感知能力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艺术中国:您曾经提到过英国学者MichaelBull一个观点,他认为和之前的家庭客厅广播式的声音相比,随身听更加个人化和私密化,这种声音设备的整体转向,对于整个社会或者时代性的影响,是不是非常重要?

王婧:当然,从广播开始,声音设备就开始改变我们的家庭结构甚至文化结构,然后再到随身听,变化更加明显。存在这样的批评,认为年轻人经常戴着耳机听随身听,不与他人交流,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个bubble(气泡)。我觉得未来随着声音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影响,例如将更广泛用于社会监控和管理的声纹技术(voiceprint)等等,都会改变我们的日常行为甚至社会文化结构。

艺术中国:目前互联网音乐对人的影响就很大,人们在互联网音乐平台上听音乐,大数据会不断推送你喜欢的某类音乐,另一方面,这似乎也遮蔽了你对其他音乐欣赏的可能性,您觉得这样的技术是否会造成某些不利的影响?

王婧:现在音乐平台上的推送算法不断在增强你的某一个品味与认知方式,在我看来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它正在单一化你的审美感知。我觉得人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审美品味和认知,要不断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够扩展世界观。

中国声音艺术家

《天堂向下》现场演出,2017

艺术中国:您一直对中国声音艺术家做理论研究,您认为这个文化的集群,不像中国早期的摇滚音乐宣扬的那种核心精神,是某种感性的、精神的、更加基本的需求促使他们进行各种声音实践活动,这其中涉及一个关键词—自由,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差异?

王婧:“自由”是我博士论文的题目中的关键词,就像电影学院的学生拍的第一部片子,可能都会与墓地、死亡的主题有关系,我觉得自由对当时的我来说意义重大,自由是一个我自己当时很想弄明白的概念,但也是因为在田野调查中,我发现自由这个词眼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不光访谈中,在活动海报上,不同城市的演出场地也可以看到。我对自由的解读并不是政治性的,它是身体式、精神式的。

Halfsound,Halfphilosophy,Bloomsbury,2021

艺术中国:您对于中国声音艺术史做过详细研究,您觉得国内的声音艺术家相比于国外有什么样的特点?

古代声音艺术

艺术中国:您对中国古代的声音也做了深入研究,这里也会涉及到山水、宇宙观这些问题,一般人对中国古代声音可能更没有认知,这个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敦煌榆林窟声音录制,2017

艺术中国:您曾经对敦煌文化中的声音做了大量研究,比如听经的部分,一般人只是从图像认识敦煌,从声音角度研究敦煌还是非常新颖的。

王婧:对,2016年开始我就想做敦煌的声音研究,我开始是申请一个小项目,进展也不是很顺利,因为我觉得敦煌的东西越看越多,看不完的感觉,目前还在弄,也是因为敦煌的声音研究的启发让我有了太原那场声音表演的想法。敦煌艺术中有很多跟佛教有关系的密语,咒语等等。还有就是壁画形象中出现的与声音和聆听有关的元素。

艺术中国:中国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不太一样,比如中国的礼乐文化强调音乐在古代有很重要的教化功能,这方面您能说下吗?

王婧:这方面我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但在书中也是有涉及的。可以说中国古代儒家的音乐思想的政治功能远高于娱乐功能。除了儒,还有道。道教音乐主要就是养生修仙,比如“哮”,“哮”在古代道教是一种养生的发声技巧,它并不是唱歌表演。

声音与地方

浙江声音项目,小组播客录制2017

艺术中国:2015年,您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创立了“声音实验室”,致力于孵化跨学科声音实验项目,这方面能简单说说吗?

秦思源《时言》

艺术中国:去年您参加了《原音:太原的地方声景》,这个展览涉及到声音与地方的关系,当时形成了一个比较热的讨论现象,您在展览中负责哪些工作?哪些艺术家的创作给您印象较深?

我看到艺术家在想办法克服这个问题,也其实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想直接把在田野调查期间录来的声音做成作品,因为这些声音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是可疑的。声景创作常见的做法是去到一个地方,把此地的声音录下来,再用不同的平台呈现,比如数位地图(digitalmap),首先将声音素材上传到Googlemap,作出一种视觉化的可点击的“声音地图”。再或者把声音收集来,做成比如可互动的声音地图装置(soundmapinstallation),观众走近就会听到声音。但这次大家都在避免作这样的作品。

我们当时第一次在太原作田野的方式其实有点儿像旅游团,有一个向导带着我们去主办方认为我们应该听声音的地方。当然我觉得主办方是花了很多心思带我们去各种地方,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资源是很好,没有问题,但是这些资源一下子无法与艺术家关联起来,要转化成作品就很难。这次基本所有艺术家的作品最终也都是在其本来的系统中的,与艺术家自己有关联,这种关联体现在主题、情感、或者声音的美学的连续性上。

孙玮《声寺》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声音与地方的关系上,声音艺术家还是希望有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声音艺术实践

即将到来的公共空间,声音影像装置,2016上海当代艺术馆亭台项目,A-Sphere2016

17.8°C,A-Sphere,2014年,田野录音专辑

艺术中国:您除了做声音学术研究以外,您也直接参与了很多声音艺术实践,比如您与杭州的新媒体艺术家邓悦君做了一个组合A-Sphere,一起合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和澳大利亚全女性的实验音乐人参加了《女儿书》(TheBookofDaughters)演出,您参加这些演出是出于对声音艺术的热爱,还是一种理论的实践需求呢?

王婧:我自己是有创作欲的,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创作的兴趣导致延续做这方面的研究。我的创作方式很多时候是理念先行,我通常的想法输出就是文字,写成论文或书,但是很多时候文字输出的东西,我并不觉得很对,所以我觉得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理念或者情绪的输出对我来说是一个挺好的平衡,所以我很喜欢和享受创作。

女儿书表演2017

艺术中国:您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很难想象您在做声音表演时的状态,您的表演能介绍下吗?

voiceswithin2021.8《原音》摄影:张安定

艺术中国:您最满意的声音表演是哪一场?

王婧:我还是挺喜欢在“太原原音”展览中的表演,我接下来的创作还想继续延展这场表演。太原那一场表演叫“Voiceswithin”,当时我写完第二本书,开始思考“默读”和“祈祷”的声音问题,比如我们在过生日许愿的时候,脑子里会有一个声音,别人听不到,但是你知道这个声音存在在那儿,我很好奇我们在心中发出这个声音的时候,是在跟谁对话,还有,我们在看书默读的时候,脑中的那个声音的功能和内容是什么?当时就在想这些问题。“Voiceswithin”的装置部分很简单,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在想究竟用什么工具去表达无声的声音,忽然就想到蜡烛,蜡烛常用在祈祷、许愿中,发声的气流会影响蜡烛火焰的跳动,而这种跳动正好是旁人听不到的声音的节奏载体。跳动的烛光证明声音的存在,使用蜡烛也正好满足了我不想在现场使用音箱扩声的想法。我就决定用蜡烛做演出的主要的乐器,用摄像机实时投影烛光。我的声音表演内容是自己写的散文诗,夹杂着不同宗教的各种常见咒语,表演现场是全黑的,只有一个投影,一根蜡烛。

艺术中国:对于那些对声音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他们怎样去实现声音艺术的创作?

王婧:我觉得声音艺术创作除了进入艺术展览或者艺术市场以外,还有疗愈的功能。有很多方式可以进入声音创作,比如现在人人都可以录音。在录音的过程中,创造力就发生在你决定录什么、录的方式、以及录音用来做什么。可以凭直觉去录你喜欢的声音,可以用最简单的声音软件去处理这些录音,可以作简单的声音拼贴,即使没有音乐教育背景,也可以作曲。也可以用录来的声音或者你自己的人声,配合自己的摄影做成影音作品。这是可以用手机去尝试创作的。再复杂一点,可以做发声装置,改装一些小玩具等等,实验音乐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酷的自制器乐,可以先多了解一些。

还可以尝试聆听。比如我自己上课的时候经常带大家去做深度聆听练习,深度聆听是美国实验音乐人保琳奥利维洛(PaulineOliveros)提出的一套方法,奥利维洛与约翰·凯奇(JohnMiltonCage)是一代人,她使用的是手风琴。她通过各种各样的小练习,让我们体验深度聆听自己的身体,听周边的环境。

THE END
1.一次“共学”的实验他于2018年在德国布伦瑞克举办个展“新媒体实验”,参加的展览包括:首届苏州市青年美术作品展、德国西北艺术家提名展(NORDWESTKUNST)、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MWK)公共艺术展、“声音场所/城市声音”国际声音艺术展等。 新媒体装置实验——我的创作实践分享https://www.douban.com/note/787024461/
2.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精选五篇)当前的互动装置艺术以虚拟场景、网络互动、随机生成为主要的表达手法,以物理交互媒体互动并存为主要的交互方式,并且更多地利用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采用包括光热力声电在内的材料以及其他的新材料,丰富了交互方式与表现形态,装置展示系统中几何图形界面与交互系统融合,辅助完成艺术意蕴的传达。同时互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umj4oj.html
3.艺术热点绘声绘色探索当代数字艺术的未来趋势动态光影装置通常使用LED灯条和编程系统来制作出令人惊叹的光影效果,这些装置常常会以节日或主题为背景,与此同时,它们也能根据音乐节奏改变颜色和模式,从而给人一种即兴演出的感觉,这样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为传统灯光设计注入新鲜活力。 六、新媒体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与挑战 https://www.3okto405.cn/yi-shu-zhan-lan/114710.html
4.艺术设计论文3.1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传统文化的新内涵 在艺术设计中,其精髓内容并不只单纯的在于艺术设计作品的赏心悦目,更在于艺术设计作品的精神表达以及艺术作品中赋予的人文思维和经验智慧把握。简言之,艺术设计作品更在乎其精神层面的内涵。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内容深入探讨分析,充分的.将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20807130918_5408874.html
5.“何以长江”随光影前行卧游于数字长江的画境之中视频收录拉萨生活的场景片段与声音,在古院的鸟鸣、村落的牛铃和煨桑时树枝的断裂声中重现“出神”的瞬间,复原一场关于高原的梦。作品通过切换日常中细碎的画面,放大自然中微小的声音,关注人内心深处的意识。艺术家为其拟了一个散文式的名字——“神思一瞬”。 https://m-news.artron.net/20231128/n1127288.html
6.未来科技绘画梦幻宇宙的色彩匠人在未来的科技世界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意和表现形式。未来科技绘画不仅仅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演变,它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方式。 二、数字化手法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数字化工具来创作更加精细和复杂的作品。例如,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将数字图像转化为实体形态,从而让观众能够触摸到原本https://www.zuenw.cn/zhi-neng/529622.html
7.新媒体艺术的魅力.ppt第一课:介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科技、艺术与人文属性,引导同学们自行总结和归纳新媒体艺术的概念,通过调研活动使同学们了解生活中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第二课:学习各种材料,让同学们尝试自己总结新媒体艺术的分类和特征,并由此展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第三课:以具体的案例,让同学们体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学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65356251.html
8.获奖作品《波澜(声音可视化艺术装置)》这是一个声音可视化装置。结合大自然中的元素——声音与水。在人们普遍认为声音只能靠听来获取时,我们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探索与发掘声音的另一层艺术性和可能性,装置由扬声器、若干亚克力板、功放、液体构成。液体随着扬声器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而产生波澜,形成一个由中http://www.ccfcs.cn/show/info?id=3158
9.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发展策略论文(精选15篇)2.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包含有电影,音乐,动漫,实验性音响,影像艺术,虚拟现实,网络艺术,数字图像等许多方面。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艺术形式,从横向上吸纳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表现方式,很快演变出了网络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xinwenchuanbo/693141.html
10.编程一个动物声音适合新媒体艺术家创作的5款可视化编程软件今天的文章是一篇纯干货,小编将为大家介绍目前全球领域比较适合新媒体艺术家创作的5款可视化编程软件。 在介绍这些之前,首先我想讲一下什么是可视化编程。 可视化编程 以“所见即所得”的编程思想为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与结果的调整同步。可视化编程是与传统的编程方式相比而言的,这里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799646/article/details/111698715
11.论声音媒介在互动媒体艺术中的交互与表现力随着当代语境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使得互动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家们创作、呈现的重要手段,这种跨媒介多学科交织互融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艺术作品交互性与表现力大大增强。“声音媒介”作为互动媒体艺术表现形式重要的创作媒介之一,以其自身自由的媒介转换性、便捷的受众交互性,对互动媒体艺术创作形式的扩充,呈现效果的https://read.cnki.net/web/Dissertation/Article/-1022555892.nh.html
12.迷幻奇异的建筑空间!让你震惊到失语的沉浸式艺术设计事实上,沉浸式艺术其义来自Immersion,最早是运用在戏剧领域,是集绚丽灯光、迷幻音乐、行为表演、先锋实验、3D电影、气味装置等多方位于一体的新型展览模式;是技术成熟后的产物,旨在创造一个空间,让观众可以在空间里做些什么。 沉浸式声音视觉装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是场景体验的新媒体艺术,将空间、时https://m.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EyMjU5NTaDz5tkr5yocw.html
13.完整版来了看看42件作品都在哪些地方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群展中展出,包括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Open Ends”(2001年)、荷兰鹿特丹建筑双年展(2003年)、日本青森当代艺术中心的“ Under Thread”(2007年)、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2010年)、第四届中国广州三年展(2011年)、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12年)以及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2019年、https://www.jingan.gov.cn/rmtzx/003008/003008006/20230914/9f160fae-36ad-48d0-b6a4-471a3970a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