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公益培训即将开启新闻频道

为促进新技术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展览在展现多元中华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作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于2022年4月举办“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公益培训。

课程及专家

培训内容包括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创新、策划选题、形式设计、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

《新时代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展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周庆富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智库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文化管理新读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文化大数据》,主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居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等省部级课题,主编“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系列读本”,对党的文化建设史、文化和旅游宏观政策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只此青绿典藏活化》

景小勇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法学专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专业,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先后在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机关、边疆基层、部属院校和国有院团从事文化行政管理、社科研究、艺术教育和院团管理工作。现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流向那灿然的一片苍莽一一试谈博物馆展览策划内容设计之关联性、密切性和独特性》

陈成军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同年入职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长期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常务副馆长。

《国际展览的策划与思考》

张子康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云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张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纪委书记。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近年来,牵头组织编制《国家文物局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文物局“十四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及重点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和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全国文物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组织开发部署国家文物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网报网审系统等。牵头组织开展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研究,编制《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方案》等。

《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新媒体》

白杰

历史学硕士,社会学博士,现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原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法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历史文化、城市社会治理、博物馆管理,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实现途径研究”,发表《北京会馆成因及其功能解构》《法治思维与博物馆治理》等论文,专著《宣南文脉》《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逻辑》,合著《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网络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主编《北京抖空竹》《极简北京史》。

《糸(mì)——策展的在地性与开放性》

吴洪亮

《博物馆智慧化陈列展览探讨与实践》

黄克力

硕士学位,研究馆员。现任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历任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党总支书记、主任。

《传承传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冬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家组成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专家组成员,北京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衣尚中国》专家组组长。曾担任第五、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总策展人兼策展工作专家组组长,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活动总策展人,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总策展人。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非遗档案——中华老字号传统技艺研究”,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名匠个案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

《传统文化沉浸式展览的诠释与解读》

郑晶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策划的实践与思路》

单月英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7—2009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副教授,策展人。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考古学视野下的秦汉北部边疆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项;多次参加田野考古与调查与发掘;博士学位论文《匈奴考古学文化研究》被评为“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馆院院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从事展览策划20余年,策划展览数十个,其中大型展览和博物馆项目近20个,编撰大型展览图录10余部。

《博物馆数字展示与信息具象化》

陈刚

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理事长,先后任职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动漫集团、歌华文化集团和北京文投国际,从事文化、文物信息化工作20余年,在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动漫游戏、文物艺术品数字化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

《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与形式设计》

王博

北京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二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装饰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执行副会长,北京中关村智慧创新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颁发的2021年度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创新工程奖(特等奖)。

《博物馆智慧化陈列展览与技术应用》

李世杰

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文博展馆智慧化技术带头人。长期深耕于文博行业产品、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博场馆智慧服务与管理、智慧化展览等。发表多篇论文及报告,经常受邀参加行业内交流会议,负责数十个智慧场馆信息化系统、展览展示系统的整体开发管理和交付管理工作,项目产品多次获奖。

《藏品活化云展览平台技术构架》

万帅超

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藏品智慧化管理、保护、应用等。参与“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及“全国第一次美术馆藏品普查”,在普查过程中参与了《美术馆藏品登记著录规范》《美术馆藏品影像规范》两部行业标准以及博物馆工作数十个企业标准的编制,致力于“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建设课题”研究及研发。

培训对象

培训形式

依托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网络学院与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公司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网络平台,邀请十余位国内文博领域智慧博物馆专家在线授课。全部课程结束后,结合在线学习情况授予结业证书。本次培训为公益线上课程,仅收取工本费200元/人(含网络培训技术开发、培训课程录制、培训课件制作及网络部署、证书制作、邮寄等)。

报名与听课

集体报名:请报名单位指定一名代表代为完成培训联络事宜。请该代表在公众号菜单栏点击【最新培训】——【集体报名】,按提示步骤完成报名。

个人报名:点击【最新培训】——【个人报名】,按提示步骤完成报名。

点击【最新培训】——【培训须知】可了解报名须知及学习手册。

工本费由具体承办方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代为收取并开具发票。发票为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项目为培训服务费。

报名截至2022年4月24日。

考核与证书

全部课程结束后,依据学时与总结综合考核,评估合格学员可获得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盖章颁发的“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高级线上研修班结业证书”。本班证书统一为纸质证书,并印有学时数目,收到证书后可自行决定是否在照片位置粘贴个人照片。

报名咨询

附件

《关于举办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的通知》

THE END
1.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 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 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 向往经典——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邀请展 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 培根铸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人美术作品展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http://m.chnmuseum.cn/Portals/0/web/vr/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1963年,陕西出土的一个灰陶瓮中,一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被人们发现。数千年深藏地下,犀尊早已沧桑斑驳、遍身锈蚀。60年后,国家博物馆“数说犀尊”智慧展览上,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X射线探伤……在多种现代无损分析手段的支持下,犀尊周身遍布的纹饰得以重见天日,熠熠生辉。 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3.在国博读懂文化中国:当百年国博遇到“文博热”澎湃号·湃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作为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国博地下一层展厅“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的展览,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共展出文物2026件,其中仅一级文物就多达521件。在这条展线上,你可以看到中国人耳熟能详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8215
4.文化中国行一眼千年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文化中国行 一眼千年 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 文化中国行:一眼千年,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http://www.northnews.cn/news/2024/1209/2367530.html
5.文化中国行丨排长队看展览买文创国博到底有啥在呀?视频他们走进博物馆观看展览、买文创,感受人类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一起走进国家博物馆,领略古今中外璀璨多元的文明永恒的魅力。 每天早9点,国家博物馆开馆前,入口处总会排起长龙,从祖国各地前来看展的青年人,脸上满是期盼和兴奋。他们中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一个小愿望——拿上国博文创销量冠军凤冠冰箱贴,再去和国宝级文物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0/8410084.shtml
6.文化中国行一眼千年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南南合作知识分享中国大洋协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南南人权论坛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雍和宫专业平台中国供应商 商务 物联 应急 教育体育 生态 双创 儒学娱乐 微视 健康 生活 食品 道家文化 音乐 记录中国演艺特产电商中国母婴 数字经济 中国溯源 产业供销全球甄选 中医肿瘤民族数智中国公考中国康养中国影视http://news.china.com.cn/2024-12/09/content_117596900.shtml
7.足不出户看展览!16个在线博物馆免费参观(附超多可商用素材)近几年,全球无数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逐渐将馆藏数字化,透过各种渠道开放到网络上,提供给需要的使用者在线浏览或下载使用,让我们不用亲自飞到几千公里外就能坐在计算机前仔细观赏,更重要的是有些素材可在下载后再利用,对于创作者来说也省去重新制作的时间。接下来https://www.uisdc.com/16-museum
8.安徽博物院1、小小红领巾成长志——“舍己保国家铁血铸中华”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日(上下午各一场) 参与对象:青少年 活动地点:安徽博物院老馆“文博讲堂”报告厅 2、“我在博物馆画文物”青少年绘画大赛线上展览 活动时间:2022年10月2日 参与对象:广大观众 https://www.ahm.cn/Wap/News/Details/tzgg?nid=12402
9.国家博物馆324项展览可“云看展”,新增三维展示文物3月9日,国家博物馆公告宣布上线《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该展览曾在2017年3月2日-5月31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当年未曾有机会看到展览的爱好者如今可以再次网上看展。点进线上展览页面,百件展品清单在列,20件精选展品也配以图文展示,并设置语音导览。https://www.cqcb.com/entertainment/2020-03-10/2244510_pc.html
10.管理学院组织研究生党员线上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增强文化自信,感受创新魅力,12月20日,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与资源经济研究所党支部开展了参观国家博物馆线上展厅主题党日活动,重点观摩学习“科技的力量”专题展览。“科技的力量”专题展览内容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千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当代科技http://news.hfut.edu.cn/info/1017/53011.htm
11.戳!足不出户,带你尽览国博卢浮宫的旷世杰作不知不觉来到年中啦疫情原因许多展览和演出都暂时取消了小文文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线上展览带你足不出户感受广阔的世界一起来看看吧。01.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过往的专题展览提供了实景观展体验,可以像身处博物馆内一样“边走边看”。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电脑端观看效果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6/04/content_24273484.htm
12.西安新闻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西安日报官方网站西安新闻网讯 2021年春节小长假,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虽然是和家人“云团圆”,但古城西安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他们体会别样的温暖和快乐。精彩的秦腔经典剧目展演、绚丽的新春灯会诠释着浓浓的西安年味,令人欣喜不已。同时,线上线下的多场次博物馆展览也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1-02/19/content_3681423.htm
13.国际博物馆日丨来看展吗?文化饕餮的不朽与未来在闭馆后,使用线上藏品展示、线上展览、直播等数字化服务的博物馆至少增长了15%。其中,博物馆对于社交媒体的利用更是增长了50%。博物馆被迫关闭,却突然带来了与公众进行数字化交流的机遇。 ▲视频来自国家文物局 在未来,博物馆将何去何从?在新的境遇中,博物馆又面临哪些新的问题? https://zmt-m.hljtv.com/news_details.html?id=354705
14.中国电影博物馆影院:除周六、国家法定节假日延时开放外,其他开放日则根据排片计划开放至当日最后一场电影结束,具体时间可通过中国电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影讯查询。开放时间如果有临时调整,将提前通过中国电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 淡季开放时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展览区域:周二至周五、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http://www.cnfm.org.cn/
15.新闻喜讯!湖南博物院“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入围第在展品选择上,既有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也有汉至明清青铜器的传承和变化,向观众诠释、展示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展览展出300余件青铜器珍品,其中本院遴选出100余件并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及省内外10家文博单位收藏的200余件有代表性青铜器。大多为国家一级文物,不少是青史留名的重器或备受关注的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9612
16.故宫+美育,“紫禁学堂”如何做出不一样博物馆教育涂思美育带领爱迪国际学校学生在国家博物馆 涂思美育的线下课程主要针对中高端人群,用户目前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的高收入家庭,因其教育理念相对开放,且对艺术教育相对比较重视;而线上课程定价则相对较低,可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 在获客渠道方面,目前涂思美育的用户主要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和口碑传播,还并未做大量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832975588&efid=gXQvRsAaHDMt7ynVCKQAIg
17.历年资讯【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中对外开放 ■中共一大纪念馆6.3正式开馆 ■中共四大纪念馆重新开放:展览还原当时会场周边里弄风貌 ■白公馆和松林坡景区恢复开放 http://www.1911museum.cn/article/950.html
18.“中国白·德化白瓷”国博雅集艺术鉴赏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的三个月展期,一延再延,已展出近一年时间,关注度与日俱增,经久不衰,现场观展数以百万众,线上观展和转发量更是不可胜数。”王月前表示,通过一段时间的统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中国白——德化白瓷展”的关注度仅排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之后,可以说,是这一两年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这在以往的展览里很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4-08/02/content_9066237.htm
19.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复兴路9号。展览大楼1958年10月兴建,1959年7月建成,1960年8月1日正式开放,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http://www.jb.mi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