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博物院——见证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

华侨博物院——见证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侨·博物馆②)

“华侨博物院创办诸同志捐款姓名列下:陈嘉庚十万元,王源兴五万元,华兴公司、黄钦书、陈爱礼各二万元……合计人民币三十七万零五百元正。”在华侨博物院的二楼门厅内,一座青草石芳名碑记录着华侨博物院建院之初华侨华人捐款的具体数额。在1959年,这笔华侨捐赠的巨款支撑起华侨博物院的建设。

华侨博物院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从海内外华侨华人捐资建院,到陈嘉庚先生亲自收集文物,再到几代华侨华人源源不断捐赠藏品……借由华侨博物院,海内外华侨华人与文博界的交流网络在寒来暑往间越织越密。海内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赤诚深情浸润着一件件文物,在华侨博物院的展柜中熠熠生辉。

华侨“捐出来”的博物院——

“侨胞们也来尽一部分责任”

“永定侄:博物院门前石阶体式不甚雅观,不若半月圆式之佳,兹拟将改为半圆式……石阶为本院重要大众参观经过,要雅妙美观为至要。”1957年10月,陈嘉庚先生写信给当时负责华侨博物院具体建设工作的陈永定,与他细致商讨起博物院石阶式样。

“我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应尽的责任。我是华侨,很希望侨胞们也来尽一部分责任。因此我建议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馆址可设在华侨故乡出入国的港口,既可给国内人民公共应用,又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均受其益。”1956年9月20日,陈嘉庚先生在《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中畅谈对华侨博物院的建馆规划。他认为,“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间,都可由直观获得必要的常识”。

如今,坐落在福建省厦门市蜂巢山麓的华侨博物院保留着陈嘉庚先生最初的建筑设计风格,6层的主体建筑融合了富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飞檐斗拱和体现西式建筑特色的雪白花岗岩外墙,半圆式台阶通往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展厅。这一展览与自然馆、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共同构成华侨博物院的基本陈列。

“华侨博物院之所以叫博物‘院’,而非博物‘馆’,源于陈嘉庚先生最初的设想——‘以博物院为总称,以区别于内部的分馆’。”华侨博物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钟志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如今,陈嘉庚先生最初规划设立的四个分馆——人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华侨与南洋博物馆、工农业博物馆,分别在华侨博物院的自然馆、厦门大学和“华侨华人”展、集美鳌园得以呈现,构成了陈嘉庚先生实现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留下了更为可贵的精神遗产。

“华侨华人”展讲述从古至今华侨华人出海谋生、当地发展、贡献当地、文化交流的历程;自然馆展出的长15米的鲸鱼骨架以及现已灭绝的新加坡虎、马来西亚鳄鱼、印度尼西亚天堂鸟等标本;陈嘉庚珍藏文物展中的商代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和明清书画珍品……华侨博物院不仅为观众奉上华侨发展的历史画卷,也为公众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自然知识打开一扇窗口。

寄托爱国思乡情愫的博物院——

“为建设心中的家园添砖加瓦”

在“华侨华人”展厅,一把锃亮的龙泉剑是华侨博物院的明星展品。这把由精钢剑身和木质剑鞘组成的龙泉剑,一面刻着“披荆斩棘为国增光”“龙泉民字号制”,另一面刻着“陈嘉庚惠存浙江龙泉各界敬赠”。这是1940年陈嘉庚先生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时,浙江龙泉各界敬赠给他的礼物。陈嘉庚将这一珍爱的收藏捐赠给华侨博物院。

由菲律宾侨胞杨淑芳捐赠的雕花髹漆旧式木床,是她当年在家乡福建省石狮市仕林村出嫁时的嫁妆。旅居菲律宾数十年后,1996年,年届古稀的杨淑芳写信到华侨博物院,希望把这个嫁妆捐赠给博物院,让更多人欣赏中国传统木雕技艺,也纪念她家乡的父母先人。

由新加坡侨胞柯镇安捐赠的南洋大学喜庆礼券,是他结婚当日,包括陈六使等侨领在内的200多名新加坡华侨华人共同赠送的结婚贺礼。当时正值陈六使等侨领倡议捐建新加坡南洋大学,柯镇安及其家人决定将全部礼金收入赠予南洋大学,支持新加坡华文教育事业发展。“这些礼券不仅承载了柯镇安先生自己的记忆、柯氏的记忆,也承载了历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南洋大学的记忆,更承载了海外华侨华人为华文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深刻记忆。”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曾玲认为。

由马来西亚归侨、南侨机工翁家贵捐赠的南侨机工奖状,记录了他1939年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奔赴滇缅公路、参与抗战7年的热血青春。奖状上记录着:“华侨机工翁家贵,热心爱国,敌忾同仇,抗战军与应募服务,前后七载,备致勤劳,应予嘉奖。”

“华侨博物院与海外华侨华人建立了广泛联系和深厚情谊,很多海外华侨华人把华侨博物院当作心中的家园,他们为建设心中的家园添砖加瓦,为这片家园默默耕耘,在这片家园里寄托着爱国爱乡的情感。”钟志诚说。

联络新老朋友的博物院——

“成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陈嘉庚先生的孙辈后人,陈六使、陈文确、曾江水、唐裕等新加坡侨领的后人,20多年专注收集侨史文物的新加坡华人陈来华……华侨博物院的侨界“朋友圈”既联络着许多老朋友,也一直在结交新朋友。

“不管是捐赠文物资料的整理、家族资料的核对,华侨博物院的大小事情,只要他能帮忙,总是尽心尽力。”钟志诚回忆与陈立人的来往,“之前,在杨松鹤的帮助下,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了一批天福宫珍贵文物,装了整整几车,先是存放在立人先生的家里,再由立人先生联系船运送到华侨博物院。之后很多天,他的家里依然散发着天福宫供桌的香火味。”

如今,华侨博物院致力于让珍藏文物焕发更强的生命力。策划“存史启智——陈嘉庚社会教育理念与华侨博物院”专题展览,与北京、云南、广西等多地博物馆联合办展,与厦门市中小学联合举办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奔赴基层乡村开展科普讲堂、手工制作、科普巡展活动,培养厦门外国语学校等中学学生担任外语讲解员……华侨博物院的“朋友圈”正从侨界拓展到更广阔的公众中。

“华侨博物院的办院宗旨是帮助国内人民对华侨、侨居地人民的风土人情有更好的了解,促进我国与华侨、侨居国的文化交流。我们也在不断创新社会教育模式,将博物馆教育与社会教育无缝衔接,让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钟志诚说。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在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展的结尾,巨幅屏幕投射出一片月光下的海洋,由归侨作曲家谷建芬作曲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缓缓浮现。正如歌曲唱的那样,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眷恋和情谊在华侨博物院汇聚。

THE END
1.“宅”在家里三个月,华侨画家用画笔记录他眼中的真实抗疫史抗疫在继续,华人华侨的爱心行动还在延续,陆志德的画笔也没有停歇。他表示,将继续搜集这方面的故事,不断创作,最终将作品通过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作为华人华侨支持抗疫的历史记录、艺术见证。他告诉记者:“白衣战士用生命参加武汉疫情。全国人民都在支援武汉,画家少睡点觉,吃点苦算什么?画疫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256495
2.专题17中国现代史非选择题汇编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②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 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④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⑤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⑥遵义会议会址 ⑦平津战役纪念馆 ⑧抗美援朝纪念馆 ⑨东北抗联博物馆 ⑩九·一八历史博物馆(1)依据材料中的红色研学资源,提炼一个研学主题,设计一条红色研学活动,至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4609ct14420n419290.html
3.2020年10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主持人: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教授) 1、与疫共舞:云南抗疫两百年 林超民,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2、危机重重的人类世:环境史学家的职责与应对 张玲,美国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3、迟迟而来缓缓见效:日本疫情对策的失落与大众的主动听从文化 https://cnwec.muc.edu.cn/info/1014/3300.htm
4.三星堆博物馆[1992年于四川建立的历史博物馆]1992年于四川建立的历史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Museum)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9248296_1041588800.html
5.献礼建党100周年首届河南势教兴豫先进单位暨新闻人物推荐河南健特生物科技集团、河南天明集团、中国文字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技馆、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河南省农科院主管)、洛阳市隋唐遗址植物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东方红洛阳文化传播中心·农耕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河南科技学院(新乡)、河南黄泛区实业集团(周口)、河南http://dqcpyq.cn/news/21121022_newdetail.html
6.博物馆:2023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第一部分百年巨变03:辛亥革命博物馆:2023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第一部分百年巨变03:辛亥革命 漠歌老师讲故事 博物馆:2023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第二部分逢春蛰起0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博物馆:2023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第二部分逢春蛰起0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https://www.meipian.cn/4zip6gq5
7.百年党史中五邑华侨华人的家国担当侨心向党共风雨,五邑华侨华人是中国革命的有力支持者和参加者 走进江门市五邑华侨博物馆三楼展厅,孙中山题写的“华侨乃革命之母”牌匾赫然入目,无声诉说着华侨华人在大革命时期作出的重要贡献。在那个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在民族危难面前,在祖国和家乡需要的时候,性格温和、处事务实的江门人同样有着怒发冲冠的时刻,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4274ee5d35/c25609ac35.shtml
8.看咱海外华侨华人抗疫合力(图)中工国际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认为,所谓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文化差异不足以解释华人群体与当地居民在抗疫中的不同表现。低感染率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华人群体对待疫情科学理性的态度和行动。 “从个人层面,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抗击疫情的艰难过程,一开始就对新冠肺炎保持高度重视和警惕,同时普遍采取自律而科学的防疫https://www.workercn.cn/32830/202004/24/200424033018767.shtml
9.米兰华侨华人互助抗疫:餐厅闭店,向当地医院捐资捐物米兰华侨华人还捐款支援当地医院。“3月3日,我们在微信上发起了每人捐200元人民币,用来支持当地一家专门医治新冠肺炎的医院,一天之内就有3000人报名捐款。”周建煌说,这些事情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赞誉。 不仅米兰的周建煌们,皮埃蒙特大区的华侨也在帮助当地抗疫。意大利中意青年会2月28日以世界温州人与温州高温青年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346652
10.斯里兰卡华侨华人联合会向斯政府移交抗疫物资新华社科伦坡4月17日电(记者唐璐)斯里兰卡华侨华人联合会(华联会)支援斯里兰卡抗击新冠疫情捐赠物资交接仪式17日上午在科伦坡总理官邸举行,斯里兰卡总理拉贾帕克萨出席仪式接受捐赠。 拉贾帕克萨在交接仪式上说,衷心感谢华联会的捐赠,中国政府和华联会在斯里兰卡多次灾难中都给予大力援助,这些支持不断促进和增强两国人民间的友谊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4/17/c_112587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