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综述
《复兴之路》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于2011年3月1日开幕。陈列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的指导,曾于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后和国庆60周年前夕数次修改完善,向公众开放。这期间,国博坚持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施工,并在材料、工艺、技术、设备等各个方面精益求精,打造精品,使陈列形成了十分鲜明的特点。
一、主题宏大
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
二、内容丰富
陈列展示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11年初170年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线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抗争,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终于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历史的主线也是《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主线。但是,不同于一般的中国近现代、当代史陈列,《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既把握历史主线,又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因此,在内容体系方面,按照复兴之路的主题将陈列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展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觉醒、奋起。
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主要展示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但理想总不能实现,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斗争才走上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胜利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主要展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主要展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展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求真务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篇章。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陈列的五个部分立足主题,高屋建瓴,层层推进,以丰富的内容再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昭示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文物典型
四、美术作品精彩
五、展示手段多样
丰富的展示手段是此次陈列的亮点。除“国中之国”——租界、三元里抗英、五四运动、武装起义、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向往新中国、开国大典、科学春天、港澳回归、申奥成功、极地科考、抗震救灾、航天成就等传统的文物组合形式外,立足于陈列主题,还采用了多种展示形式。它们形成了陈列的看点和亮点,不仅使展线高潮迭起,更以不容置疑的史实对主题做了最好的诠释。
各种展示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的应用丰富了陈列的艺术语言,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使之能够更好地感悟陈列主题。
六、风格大气庄重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主题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如此深邃宏大的主题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被浓缩在近6000平方米的展厅,需要与之相称的庄重风格。而两千多件大大小小的展品的展示效果更需避免琐碎凌乱,应立足陈列主题,蕴含寓意,贴近时代、贴近观众,体现出强烈的震撼力和观赏性。
陈列中大量文物组合展示增强了整体感。虎门抗英大炮、华盛纺织总局的动力头道粗纱机、五四运动期间印制宣传品的印刷机、李大钊等革命志士英勇就义的绞刑架、渡江战役中的木船、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的缶、神州五号返回舱等诸多典型的大体量珍贵文物难挡气势;数十件精彩的美术作品与历史照片等交相辉映,大气磅礴,形成疏密有致的节奏;序厅、尾厅及各个部分中有意打造的看点突出气势,串联着整个展线;由深至浅、由暗变亮的色彩运用在随内容的变化中又有着和谐的因素;各部分的标题板材质厚重;疏朗的展区分割……这些无一不使大气庄重成为陈列的显著风格。也适应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主题。
总之,《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以大气庄重的风格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的丰富感和鲜明的博物馆特色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并在文物内容、形式设计和展示手段上以物取胜、以情取胜、以雅取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现场审查陈列时指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是当前重大的文化工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也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陈列复展仪式上指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一定会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教材,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
回顾历史,共创未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已成为各界群众寻访历史足迹、倾听时代声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使广大观众受到教益,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