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是公共博物馆本性的表达,是内嵌于博物馆结构、制度的有机要素,是实现博物馆目的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制度性安排和博物馆结构性要素。博物馆陈列的直观表象是将博物馆收藏呈现给观众,以满足观众的特定需求。博物馆陈列的实质是通过陈列与观众建立特定的联系,以实现博物馆知识共享的价值。近代公共博物馆是响应运用知识构建科学知识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博物馆陈列为市民知识分子群体观摩实物、思考讨论、构建知识提供了适宜条件,博物馆陈列展出的是客观世界的标本,这些标本之间的关联是体现客观世界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过程。博物馆陈列是公共博物馆科学性、公共性特质的体现,这些特质透过博物馆陈列的标本布展规则和陈列目的呈现出来。
博物馆陈列的基础是知识的构建和传播。知识构建主体和知识传播受众的变化推动博物馆陈列的内容结构、展品安排和阐释方法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使博物馆陈列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研究型陈列公共博物馆诞生之初的陈列是“知识构建”阶段,陈列内容结构是客观世界的微缩景象,展品与陈列内容保持一致,展品基于其自然属性特征而被分类展示,并根据自然进化理论安排不同物件的先后联系和因果关联,展品说明注重物件的出产地以及物件的分类名称。这种陈列模式注重同类物的集合,凸显同类物的共性特质,同时也呈现物件个体的自然性征。这种展示标本的模式被称为“研究型陈列”。
教学型陈列19世纪中后期,随着学校教育体制建立和推广,博物馆陈列进入“知识公共传播”阶段。陈列内容依照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展览内容逻辑以知识教育为主线,内容架构将知识结构与学习心理过程进行整合。展品从藏品中抽离出来,并与陈列内容出现区隔,展品作为陈列内容的实物证据,成为学习者记忆知识的辅助工具。展品说明则根据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采用从学科知识到客观事实的分层递解方式,展品说明文字注重使用规范的科学语言或教学语言,成为贴在墙上的教科书。这种支持教学的陈列模式被称为“教学型陈列”。
尽管博物馆陈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陈列表现模式,但博物馆陈列始终贯穿着“知识构建与传播”的基线。即便近年来以社会文化话题为主导的陈列,其深层逻辑仍然是科学理性的知识逻辑,且将多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对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帮助观众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认识和理解社会文化现象。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博物馆陈列与展览体系”的简称,严谨些说应该是博物馆陈列体系,考虑到临时展览已成为博物馆陈展的主要类别,所以将展览与陈列并置。下文中“博物馆陈展体系”包括了博物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等陈列类型。
博物馆陈展体系具有个性鲜明、规则明确、效用实现、协同互补、目标指引的特点。个性鲜明是指陈展体系中的每个展览都应有鲜明的主题、个性化的题材和具有辨识度的视觉风格,显示自我特点,并呈现陈展体系的多样性;陈展体系规则确定陈列、展览类别及层级的标准,明确这些陈列、展览在陈展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确定这些陈列、展览之间的关系和秩序。陈展体系是依靠规则维系的,基于规则安排做什么展览、谁做这些展览、何时展出等事宜,从而保障陈展体系的有序运转;效用实现强调陈展不是简单的展示展品和表达内容,更要实现陈展的教育功效和设定的其他目标,同时要兼顾陈展体系总体目标的实现;协同互补是发扬不同陈列展览在内容、叙事、风格、视觉传播等方面的特色,达成博物馆陈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效果;目标指引是要明确陈展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总体目标对陈展体系中各类陈展的题材、叙事、视觉传播方式起到指引和约束的作用,并作为评估各类陈展效用的基本指标。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复杂系统,其内部子系统是多维多层级的,其外部需求是多元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条件的互动是错综交织的。为保障陈展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妥善处理陈展体系的局部与整体、共时与历时、差异与和谐、创新与传统等多种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具体陈展与整体陈展体系的关系。具体陈展是陈展体系的子系统,其个性特点在陈展体系的背景下显现,陈展体系的使命和目标则是在众多具体陈展的关联中体现出来;具体陈展的特点是可以直观感知的,而陈展体系的整体特色隐藏在所有具体陈展的共性属性中。为此,博物馆要加强对展陈体系整体目标的宣传,将展陈体系的知识框架和阐述逻辑贯彻在具体陈展的叙事及视觉传播要素中,使每个陈展都呈现博物馆的定位和表达风格。
差异与和谐的关系是辩证认识和妥善协调具体陈展之间、具体陈展与陈展体系之间的差异。具体陈展的差异表现为个性特点的不同、陈展学科知识领域的不同、对观众注意力及体验和美誉的竞争以及审美感知的差异。差异是辨识具体陈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体现陈展体系多样化的基础。但是,差异烈度可能会影响观众对某些陈展的美誉度,甚至影响观众对博物馆陈展体系的使命或任务的感知。如海外博物馆近年来对举办轰动性“特展”持审慎态度,原因就是意识到“特展”提高了公众对博物馆陈展的期望,导致既有陈展对公众吸引力下降。具体展陈之间差异的存在可能会模糊人们对博物馆陈展体系特色的感知和判断,甚至误读博物馆陈展体系的特色。为此,博物馆要让“特展”的特殊性投射到博物馆陈展体系上,将“特展”纳入陈展体系中,“特展”之特反映的是博物馆对展览题材的重视,并为之投入较多的心智和资源,让“特展”成为博物馆陈展能力和高质量的标志。博物馆要让观众认识到差异是博物馆陈展体系的特色,而不是具体陈展水准的高低评判。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陈展创新体现在研究成果、内容讲述、展示手段和视觉表达等方面,是博物馆紧跟时代发展的表现,体现了博物馆陈展的鲜活生命力。陈展传统是博物馆使命、定位和本色在陈展领域的持续和坚守,是博物馆陈展创新的支柱和平台,也是联结博物馆基本观众与博物馆的纽带。临时展览要创新出新,但应该在陈展体系的框架和语境中考虑,其效果应该是对陈展体系的提升。基本陈列要保持观众熟悉的内容、展品和展示风格,但也应在保持基本内容框架和展示风格的基础上,或整体上使用新材料和展示手段,或对局部进行适度提升。
学科维度是指特定知识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科技史、艺术史、人类学等,学科是博物馆类型定位的基础支撑,是博物馆陈列内容表述的核心叙事。博物馆藏品可以用于多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为呈现藏品的丰富内涵,帮助观众了解不同学科研究成果,博物馆可以将藏品置于不同的学科知识框架中进行阐释。
观众维度是指博物馆观众的人口结构以及观众心理行为特点。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发现,博物馆基本观众每年至少参观博物馆三次以上,每次参访时会观看熟悉的展览和展品,也很有兴趣参观新展览。博物馆基本陈列通常是面对所有的观众,博物馆临时展览则有时会考虑设置目标观众,即博物馆希望吸引或进一步密切联结关系的特定社群,如博物馆希望陈展能吸引特定社会阶层或族群人群来参观。博物馆陈展规划还应注意观众的知识程度、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基于观众能力设计不同层级的内容表达和视觉传播的陈展,如适应入门、兴趣、爱好、专业等不同群体特质。
博物馆陈展体系是每个博物馆根据本馆具体条件进行规划的,是本馆策划和选择展览的依据,是可操作、可执行的。陈展体系具有稳定性,又要根据博物馆发展条件变化进行调整。博物馆管理者要定期对博物馆陈展体系评估,使陈展体系成为博物馆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