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界——张燕根艺术展学术交流会暨跨界沙龙”与会嘉宾发言集锦

7月12日,阅·界——张燕根艺术展于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展览开幕式结束后,“阅·界——张燕根艺术展学术交流会暨跨界沙龙”于海派艺术馆二楼举办。活动以“艺术无界”、“灵魂之约”、“反对重复”、“超越地域”为议题,邀请来自国内外文艺理论、艺术设计不同专业领域的25位嘉宾,相互交流、探讨张燕根在艺术创作上的跨界实践与思考。

主持人开场:

郅敏先生

主持本次学术交流会并介绍会场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艺术家

各位尊敬的嘉宾,各位亲爱的朋友,今天受张燕根老师委托让我来做主持人,我也很惶恐。燕根老师是著名的艺术家,也是中国公共艺术的开拓者,我觉得是我们的榜样。在上海进行这么大型的绘画、雕塑、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个展,非常的令人振奋。

燕根老师说这不叫学术研讨会,他说我们叫学术交流会,所以我想也减轻了我的压力,我觉得今天来的都是我们学界的亲朋好友,大家各抒己见,从每个人各自的角度都可以谈一谈燕根老师的艺术和他的人生。

我叫郅敏,下面先介绍一下,今天参加我们这个学术交流会及跨界沙龙的国内外嘉宾:

·著名美术史论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本次展览策展人朱国荣先生

·著名雕塑家、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蒋铁骊先生

·著名雕塑家、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原执行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海平先生

·深圳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学院前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创建人、教学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吴洪先生

·著名画家、中国现代重彩云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云南画派代表人物刘绍荟先生

·《中国雕塑家中国文艺家》《世界华人文艺》杂志执行主编、诗人、当代文艺批评家冯楚先生

·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在读博士赵嘉女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副主任、长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昊宇先生

·上海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滨先生

·澳大利亚前SBS中文电台主播、新南威尔州博物馆前董事白菲比女士

·中国作协、中国音协会员、曾任职中国武警文工团专职词作家、诗人、歌曲代表作《我的楼兰》与刀郎合作者、国家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苏柳女士

·加拿大籍华裔艺术家、博施画廊主持人黄博施先生

·深圳城市规划中心公共艺术部总监张晓飞先生

·公共艺术家、策展人、研究者、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创始人卢远良先生

·上海原十设计、联合创始人袁俊龙先生

·目心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孙浩晨先生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昕先生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陶义美先生

·英国SPARK建筑事务所中国区负责人闵薇女士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色彩与流行趋势专家傅炯先生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蓉蓉女士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博士、本次展览策展助理陈确先生

以及在场的嘉宾,感谢大家的到来!

首先,我们先请德高望重的毛时安先生发言,最后由策展人朱国荣先生作总结。

嘉宾发言:

(全文根据录音与速记整理,以发言先后为序)

毛时安先生发言

张燕根为什么让你震撼为什么刮目相看呢?我跟策展人朱国荣交流了一个基本的想法:我们一直在祈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一个生活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中国画家,要怎么样才能自立于世界艺术大舞台和大平台上?

穿越

Cross

175cm×220cm

纸本水墨

2023

张燕根有很强的本土性。全球化的时代,本土艺术让世界接受有很大的难度,而且经常是你想得很好,接受却不是你预期的。新批评有个概念“意图迷误”。意思是,艺术家创作时意图是清晰的。艺术家想的很充分很完整的东西,经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往往不可能完整清晰,甚至离预设的意图有很大的距离。读者、观众在接受过程中,通过图像,通过表演,通过歌唱,通过各种艺术方式传达出来的东西,让你在语言的密林中方向迷失了。今天提倡要讲好“中国故事”,其实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因为你光自说自话讲中国故事,外国人是听不太懂的。譬如扶贫题材,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中国人怎么就盯着金钱?没有钱不发财就痛苦到无以复加,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光讲中国故事,没有顾及他者的感受。这是又一种“意图迷误”。实际上,脱贫致富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钱和物质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人怎么样活在世界上,怎样有尊严的、体面地活在世界上?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有什么体面,有什么尊严,有什么资格站在世界上说自己解放了!脱贫是恢复人多尊严,作为一个人,堂堂正正活在世界上。我们是人类的一部分,就要体现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这对每一个中国艺术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家都知道画画的人,不要说全世界,就是中国都是车载斗量。一旦作为艺术家,你真不知道应该自己画些什么东西,才能在那么多画画的人当中脱颖而出。有一次我到上海画院讲座,去得早——自己做公务员遵守纪律,总会提前到现场。到了以后,我一个人在上海中国画院资料室就看画册。那么多画册简直要把你淹没掉!然后,你随手翻一本画册都画得很好!但是,不要说世界,就是咱们中国人上海人都不知道这个画家是什么地方人。画画这件事情是很悲哀的,就像托尔斯泰在他那个时代就说,写作是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世界上有那么多作家都在写作!今天更加不行了,今天有了网络以后,人人都在写,也不知道你在写什么东西。所以,画画这件事情是很痛苦的,但是张燕根让我刮目相看。

魂约

SoulAppointment

(370cm×146cm)

2013-2014

张燕根作为一个艺术家,概括起来两条,双脚站在地上,两眼看在天上。站在地上,眼睛看着天上。所谓站在地上,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他看世界、理解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些基本的理念,来自于中国文化。他的画里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理解。我想提一件旧事。1993年我作为上海作家、三人代表团一员出访美国。团员上海中国画院老画家邱受成,throughartforfrienship,所到之处特别是美术院校,示范作画,做民间外交。在场的美国艺术家朋友艺术家误解黑白的中国画,就是素描。他们问我,中西方画有什么不同?我说,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如果有什么区别,而且要最简单地来概括的话,中国画讲究气的混沌,整体浑成,所谓气韵生动,倾向于表现;西方画追求数的精确,透视、解剖,近大远小,更善于再现。现场翻译是南京艺术学院留学张舸。真的难为他了。这个“气”意译、音译,都不行。他抓头挠耳,讲得美国人也糊涂,中国人也糊涂。我说西方画讲究数的精确,非常讲究数的精确,虽然当时是灵机一动想的,其实中国艺术的气,是我多年的个人理解。

艺术还要传达一种什么?传达气息。张燕根的艺术世界里就有混沌的气息。老子讲“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你说中国文化这样讲出去,外国人是听不懂的,我们必须让外国人听得懂,看得懂。特别是绘画你必须要看得懂,要有象,要有物,中国人讲盘古开天地,讲的什么?就讲天地原来是一个混沌的大鸡蛋,最后盘古从里面出来开天辟地,然后化成日月星辰。张燕根的画里面有唯恍唯惚兮的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个物和象,都是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和呈现的。他找到了文化的视觉载体,物和象。

<意动>与观众

IntentionMotivated

2015

同时我就说作为一个画家,他这个画能够在国际上被人接受,我待会儿会讲,他的图像、图式是极其个人的,具有不可模仿性的,同时又有人类演进,共同直观的可约性,可通性。这个就是我讲的中国画家要站在地上,要有中国文化的根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其实,有哪一个大画家不是脚踏实地站在地上的?同时要看到天,就是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人类怎么样来接受你张燕根的绘画,那么,他必须找到一个既独特有普世的样式。

凡响

L160×W25×H53cm

铸铜

我已经讲得很多了,谢谢大家!

蒋铁骊先生发言

著名雕塑家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不过海派艺术馆,你看去年冯远先生的展是放在海派艺术馆做的,所以他一定对海派艺术馆的定位,海派艺术馆挑选艺术家的理念都非常认同,我想燕根兄的展览更坐实了我对海派艺术馆非常当代的判断。

<洞见2><洞见3><洞见1>

SeeClearlyNo.2/No.3/No.1

118cm×120cm

因为这个原因,可能就更多地能够理解燕根这么多年创作轨迹里面,他有那么多的语言面貌,然后又尝试了很多的材质和创作语言,和手段表达。当然这个背后就像他自己在开幕式说的,他实际这根主线一直都在,这根主线是什么东西呢?简单地看这根主线可能是一种符号,一种视觉元素,一种创作的可辨识度的一些东西。但是从更深的角度来讲,还是一种情绪的张力,是一种蛮冲动,蛮敏感的艺术家固有的一种执着的东西。这个执着里面,有非常执着的一面,他也有变通得非常快,非常敏感的另一面,这个是他很厉害的一点。同行里面很多人如果执着得过分,就变成死板。变通的过分,又一种轻飘,这个分寸非常合理地结合在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轨迹里,我觉得燕根兄是做得非常好的。

<凡生>

不锈钢铸造抛光、铸黄铜

L90×W90×H250

我觉得像今天这样的展览,作为一个雕塑界的同行,其实内心是非常感动的。雕塑家办展览不像画家,尽管燕根兄也拿了很多的绘画作品来,但是毕竟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家,作为一个雕塑家,他拿出来的作品有雕塑,有装置,有绘画,对别的画种可能我不太了解,但是对一个雕塑家来讲,办一个个展所投入的精力那是非常非常令人崩溃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到今天我相信我们很多同行提到办展览,心里都是极为谨慎,甚至是有所畏惧的。燕根兄的这种行动力也给我们这些同行,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鼓励,所以我要恭贺,并且感谢燕根兄,谢谢各位!

张海平先生发言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原执行院长

这一次来上海,又拿出了很多新的创作,看了以后,我觉得很惊艳,作品那么多!我前面跟朱国荣老师说,我说真不容易,作为一个雕塑家那么勤奋,而且那么多产,可能在上海也是比较难找到的。前面毛老师说的,上海人有点像小农经济一样的,只要吃饱了,那就行了,没有像张燕根老师这么勤奋,看到那么多的绘画、雕塑,确实是不容易。

对话¥·€·$不锈钢锻造

L44×W30×H178

(3个1组)

2013

我想说一下,看了张老师的作品,我觉得给我体会比较深的,就是他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艺术的文化性跟艺术的创新性这两点。因为作为广西的雕塑家,他有他特定的地域性,包括文化性。我去年毕业的一位博士生来自广西,他的课题研究就是广西的民间艺术,我从这里面看到很多广西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包括它的一些陶瓷、雕塑文化,包括木雕有很多。从张老师的作品里面,特别是当时的时候,就是1996年那一批木雕可以看出,当时能够打动这么多的同行,应该是他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我还记得当时我们雕塑界的一个前辈田世鑫(音)老师,他是贵州的,所以他当时的作品就是震撼,就是有贵州地域的文化在里面,而且很多木雕、石雕都是他自己一榔头一榔头打出来的,我觉得老前辈确实不容易。我觉得艺术的文化性带来的艺术的生命,从他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出很多广西的一些文化的元素在里面,我觉得他能够在全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确实由它的一个文化性所决定的。

铸黄铜

L36×W33×H31

2020

第二个就是创新性,我前面看这个作品展览,从他的作品里面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一批木雕的影子在里面,尽管有一些毛老师说人体不人体的,再怎么人体里面还是隐含着他原来的一些作品的元素在里面,所以我觉得确实是不容易。因为艺术它的生命就在创新,你如果没有创新,还是原来的木雕,所以我问朱国荣老师,我说他那批木雕为什么不把图片用在这个展览里面,能够把它展现出来,让人家能够有所联想,这个可能是更加好一点。不一定把原来1996年那一批木雕进行展览,把那一批图片,包括作品能够再展览中呈现出来,可能是给很多观众带来一些联想。所以创新我看了一下,不光是张老师绘画,绘画应该说很抽象,但是里面也可以看到地域的一种文化,包括绿水青山等等一些,包括毛老师说这些是一笔一笔画的,这个画也要有点情感的,否则人感觉画到最后会麻木的。所以他带着一种情绪,带着一种情感,带着一种追求,这样才能够画出来,而且篇幅都比较大。

吴洪先生发言

深圳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学院前院长

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创建人、教学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艺委会名誉主任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首先感谢张教授对我的邀请,再一个我们这个海派艺术馆我也是第一次来,来了以后,上午我仔细地看了我们张教授的作品,我跟他是多年的朋友,但是对他的艺术创作的面貌,包括他所涉猎的门类我还是第一次这么全面地进行了解。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看完他的作品之后,我又到了二楼,我同时也看了上海海派艺术家的作品,当然这是历史上应该讲我们近代的著名的海派艺术家的作品,给我有很深的这种震撼。

另外我本来想在这里发言,是一件我感觉很胆怯的事情,因为什么呢?它毕竟是一个美术作品展,对我来说是个外行。我想因为我是从事设计这个领域的,但是在刚才介绍这么多专家,到场的这些朋友一看,也有一些同道,所以我在这里讲,哪怕讲的是外行话也好,好在去应对一下张教授的越界,这个越是跨越的“越”,不是阅读的“阅”。讲错了,大家也会对我表示原谅。

亦山亦水亦世界

不锈钢锻造

L102×W77×H80cm

2019

张教授作品本身,我走进他的展厅以后,实际上大家看到两大类,也有讲是三类作品,实际上是两大类。一类是我们讲的二维的,在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绘画作品。这一种作品无论从他表现的内容、手法,给我们感觉它是一种虚的作品,因为它有很多实的物。刚才我讲他的手段在实的物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用的是现代的很多金属、木质,把这些材料有机地组合。这种虚像,我们可以看到张教授内心世界对宇宙、精神和他观察世界的一种诗意的表达。而他在实像上,实际的物质创作过程当中,同样跟他这个虚像具有有机地结合。我们看到那种虚幻的、混沌的、梦幻的这些表现,在他的时代的物体上也有体现,刚才有位老师就讲了,如果他是完全地再现现实,可能有些作品就没有办法在当下的环境当中展出。但是通过他的这种艺术手法和对艺术的理解,他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怎样去解读、去表现他所感悟的世界。在这一点上,我想他有了更高的境界。

《山水相依·和美与共》模型小稿(含视频装置)

原作2024年立于中国·南宁邕江之滨

中国——东盟贸区人文新景观

不锈钢锻造抛光、电动传动装置系统

总高9.98m

另外一方面,因为我前不久也到南宁去了,我想我们的艺术家都在努力地创作,我们都想将我们的作品与时代进行有机地结合。张教授的作品,他不仅仅是做了有机的结合,更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的符号,在这个城市里面展现,也可以讲我们在广西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或者地域里,对他的艺术,无论大众、城市、环境,都对他进行了选择,让他的作品与这个城市有机地结合,来传达这个城市的精神。这一点上我认为很多艺术家有这样的期望,但是很难实现的。

我在那里看到了他的作品,当时还没有完工,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最后的结果,我想无论从它的体量上,气势上,气质上都能够更好地去将广西这样一个区域的文化通过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把它展现出来。对今天张教授的展览成功地举办,我也表示衷心地祝贺,谢谢!

刘绍荟先生发言

著名画家

中国现代重彩云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云南画派代表人物

非常感谢张燕根教授邀请我来上海,参加其展览的开幕式,让我得到了一次极高的欣赏艺术的视觉盛宴的机会。这个展览让我视觉震撼、心灵震荡,是一次难得的视觉享受。我与燕根教授相识于90年代末,一次为桂林规划局设计的壁画工程项目,我们共同完成了这个项目,从此成为朋友,我们的缘分也是从公共艺术开始的。

玻璃钢

L90×W55×H48

2011

之后,我介绍推荐燕根参加桂林愚自乐国际雕塑创作营的活动,从此就开启了燕根教授长达20余年的参与国际公共艺术创作的序幕,成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家中成绩斐然的领军人物。燕根教授20多年来行走于世界五大洲,跨越不同经纬度,走访不同异域国度,探寻着不同艺术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他较早地接近了国际化语境和全球化生态观念,将天下宇宙之观和东方古老哲学的诗画自然语言融合一境,直接创作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觉语言,创作了一件又一件璀璨的公共艺术作品,获得了世界性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共鸣,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赢得声誉。一件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主观的艺术意向和情感流露,更是凝聚着真正的时代精神诉求,展示城市的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是一座城市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是一座城市气质韵味的点睛之笔。

燕根这些年来在国内,特别是在南宁为公共艺术的发展,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南宁民歌湖公园,园博园、五象新区金融街,尤其是邕江两岸的大型雕塑更是其的经典作品。我特别喜欢《阅江阅水阅世界》这件作品,他以壮族特有的民族图腾蛙和壮锦纹样为主要造型元素,营造了一座现代、时尚、壮美且富有思想内涵的景观,寓意崇尚蛙的现代子民将更加开阔的视野纵览世界,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面对未来。

释态

L27×W22×H75cm

2017

雕塑,并用抽象的蛙形态和机理化的壮族图式,制造了一个现代空间,通过阳光的照射,形成不同时段的光影效果,既辉煌灿烂,又扑朔迷离,形成了多样的视觉幻影,创作了一个不可言说的审美空间。

燕根教授不仅仅是公共艺术家,也是一位多产的抽象画家和环境艺术教育家,这次展览取名“阅·界”,即意味着燕根教授善于运用古老元素智慧的洞察力,对多维空间无尽的穿透力和表现力,穿越寻常不同艺术层面的境界,呈现天地大美,这是他对艺术最至高无上的行礼。

凡夫

L115×W27×H104cm

2010

对于我,对于追求艺术的终极目标,以艺载道不谋而合。人类的人性,包含着神性和兽性,而艺术是人类神性的最高体现。生命追求的真谛其实就是自由,而艺术作为生命,演绎着自己一种形式,其最高追求也是自由。燕根教授把这一理念身体力行地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思辨当中,同时也通过教学传授于他的学生,他培养了百余个研究生,活跃于全国各个公共艺术教学、研究、实践领域,我的儿子刘洪铭也是受教于他,现在在广西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在这里我也特别感谢燕根教授为艺术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最后,祝展览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冯楚先生发言

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家》《世界华人文艺》杂志执行主编

诗人、当代文艺批评家

尊敬的策展人先生,尊敬的主持人先生,以及张燕根教授,今天有幸被邀请参与,张燕根先生的阅·界艺术作品展开幕式及作为国际公共艺术名家的张燕根学术研讨会,来到中国近百年来历史上最辉煌的城市——上海海派艺术馆,我感受到了一份海上风情和艺术时尚扑面而来。我用“时尚”来表达海派艺术的某种特质,这是可以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展望和追溯的。

对于上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涉足其诗歌的阅读,海上诗派,我来往密切,有很多诗兄弟。后来又搞诗画同源,上海的很多当代艺术家、批评家我也挺熟悉的。比如那本《艺术必须死亡》是王南溟写的,这本书对我的艺术终极关怀,说是启蒙或者启示什么的,还是讲诱惑,更确切些。死亡命题,在那个年代是流行词汇。事实是,我们都被西方当代艺术骗得裤子都没得穿了。除非你离开中国。我被这本书击中了。这本书是深圳艺术创库创始人杜应红送给我的。

脱胎换骨不锈钢锻造、鹅卵石

L41×W30×H17

(2个1组)

2022

他说,“当代艺术好像不是从北京移到上海了,这个中心也在上海”。这话若要寻根问底的去表达,还是有诸多的话语权之争的,但是,从种种趋势和它的走向来看,确实如此。如张燕根先生今天的个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国际公共艺术上的重要代表性艺术家,张燕根不是去北京而选择了上海,这也是当代艺术核心价值所形成的一种海派艺术的魅力所在。因为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上,能够将传统和现代观念融合得这么的时尚完美,又这么的诗意朴实和自由,我觉得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当代艺术南北交融的经典的案例,在上海也得到了完整的艺术化的诠释。

回到主题话,今天的这个研讨会的四条议题非常的好,也很简明到位,直抵本次张燕根作品所诉诸的美学价值核心。我就围绕着四点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博弈之态

L128×W56×H88cm

首先,他说艺术是无界的,然后是灵魂之约,反对重复,然后是要超越地域性的,才能走向创新的可能性。围绕着海派艺术来展开,海派艺术馆的早期或近代,就已经有很多出名的艺术流派的表现了。当然,这些流派都不是自生的,而是因为海纳百川而来,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丰富的和激烈的交汇与碰撞,然后,才有海派艺术的一个综合性的鲜明的主体呈现。

我们不得不提为什么叫海派艺术?这是令人神往的,同时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海纳百川,那么,你形成的特色,你的观点是不是具有引导性?像西方的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样的价值主体?光有杂交是不够的,还得有本体论中的中国经验和智慧,形成海派艺术的理性审美核心。当然,当代艺术的批判性也是审美的形式之一。

从早期的刘海粟、洪丕谟、陈逸飞、陆严少、韩天衡等,这是从近现代中国经验的诗书画印上来说的,这些名家在上海的活动形成一鲜明时代特色。上海批评家沈语冰对此有很多精彩的研究文论。他们对于海派艺术的评价我都看过一些,我觉得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但现在最重要的一个是它的导向性,是不是真正地形成了一个高潮?现在文学界总在提,当代文学表现有了高原,但还没有高峰。因为海纳百川,海派艺术的走向,我们应该有个高潮的出现。

张燕根先生在海派艺术的出现,相比较来说,我认为他创造了一种很新的语言,这个语言并非是指它的当代性观念,形成的某种抽象思维的逻辑性,这个语言也不是用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它的作品的当代性,我最看重的是呈现为艺术本体的生态语境。它的当代性是完整的一个生态语境的生命呈现系统。一直以来,这是我作为艺术生态理论所从事的一个深入的审美价值研究。张燕根的这些作品呈现的就是我的艺术生态理论所要诠释的当代性和公共性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尘之沉与成>与观众

TheSinkingAndSuccessOfDust

(200cm×107cm)

关于中国画写意,或者文人画,靳尚谊先生看了本届央美毕业生作品展后,他说“完了,完全完了嘛,没有写意作品,中国艺术完了!”这话引起巨大的争议。你要用传统的写意精神,达到现在这样一个世界,一个大数据,一个AI时代这样的创新,光有写意精神和它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够的。张燕根先生他打破了这样一个方式,他不是用传统的那种形式语言,或者是汉字的造型变异,或者是线条和面的什么的关系,他用的完全是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他的艺术生态核心。这个是给人耳目一新的,刚才那位教授也说了,他的面、点这些东西看了,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反正是新的东西,是从传统里面找不到的,可是他又恰恰融合了传统的精神核心在里面。这就是现代观念下的写意,在这个平面画面的出现,又是立体和多维的情感审美表达,正好是张燕根先生呈现的新的语言元素。

其二是他的现代观念的造型艺术,他是从新的维度或多个维度来表现物象的,物象是抽象的,也是本体的。以前,我们说雕塑是无声的音乐。张燕根教授表现得最美的像音乐的旋律一样,把这个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将视觉符号内涵呈现为音乐的旋律,这是跨阅界的视觉感触,我们称之为通感,六艺论上就是灵魂出窍,达到通天地神人的境界了。造型表现的质材变化,也是当代艺术呈现为及物性的抽象的本质,引发了对新物质的发现。这是当代艺术引导了当代科学和技术化的认知和变革,这是划时代的创新的体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想象力。

和荷共兴

L51×W51×H80

2016

我们传统的材料,像木雕、石头如玉石,大理石等,这种东西也有的,但是,张燕根的造型用工业材料,像不锈钢,金银铜铁锡铝塑造等,还有农业时代的材料那些东西。他恰恰是用多维度的这种肢体语言的一种材料表现,也是结合得相当好的。用综合材料表现了一种新的维度的造型语言,而这个语境也是哲学化的语境生态表现,这也个是他的一个创新。

其三是,刚才那位来自北京的军人朋友说的,他首先是一名军人出身,是一位经过人民军队洗礼的人民战士。军人的价值是“家国情怀”,“和平理念”和“民族尊严”。军旅艺术家在情感上的主体诉求。因为我也是当兵出身,所以,我跟张燕根先生非常地亲切。我去南宁的时候,他带我看了他整个雕塑公园的很多主体作品,既美化了南宁的生态环境,又引伸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不仅仅是在南宁,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生态主题作品呈现。他创造了当代国际公共艺术价值观念的一种新的核心精神审美维度。所以,我们一谈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家到底有何特别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并不只是装饰公共空间城市化的那种东西,他应用公共的核心价值,一定是给当下人类困境中能带来一种新自然性的启示,引导一种人文精神的审美抚慰。刚才我们说的灵魂之约,这样一个默契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公共价值,应该不是一个艺术家自己本身,它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它的公共核心价值。

第四点,我们讲到的就是一种导向问题,就是新审美问题。当代艺术走到今天,我们反思人类,批判人类,不管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到沃霍尔的复制和重构,一直到现在的中国的语言还是西方的语言导向,都是在于揭示和暴露人类人性的所谓的黑暗面现实真相,人类的暴力这样的东西,有时为了黑暗而黑暗,你去表达某一种黑暗的黑暗,这样的艺术价值,它的导向性就造成了现在整个青年人的思维审美,没有回到人类本体上来,回到人类本质的初心上来,人性在这种终极批判解构和重构中,基本上丧失了本身。人的审美价值的变异太快,人性在新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如何救赎作为艺术的核心价值的人的主体性?

<对话¥·€·<对话¥·€·$>/<和风>

不锈钢锻造/铸黄铜

L44×W30×H178/L120×W41×H83cm

2013/2010

张燕根先生找到这样的表现,就是一种新的形式的哲学审美。审美的重建和创生就是世界关于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我们远离死亡和为了死亡的死亡,由此所建立的一整套当代艺术的批判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不谈未来、只要当下,更没有核心。历史的虚无和现实的魔幻,叠加为我们的当代艺术的批判表现。一种人性的自我意义的消解。一百年来的西方当代艺术语言,在不同的及物经济美元殖民阶段,艺术的本体性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灵魂性。

张燕根的艺术语言在这里找到了哲学化和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与物象的关系,体现为灵魂极至的生命感知。这个终极关怀到底应该表现什么,我认为就是人类的一种大爱,一种绝对的爱和融合,无限的彼此生生不息的灵魂力量。张燕根的这种审美语境,就是导向一种生命爱的表现,与自然、大地保持一种私信的联系,一种和谐的相处。我们传统的说法叫天人合一,能做到艺术、人与自然的合一,只有通过艺术的行为,艺术的创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张燕根先生他恰恰是用上面所说的新语言、新维度和公共价值诉求,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导向性。最近这个话题非常的严重,艺术审美,当代艺术从各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比如,批判也是一种审美,解构也是美的,人性的那种关于自由的抵达,都是美的,当审美没有了美的标准和界限,美也是混乱的和烂俗的。过去如何审美是一门显学,一门大学课程,东方的美和西方的美,我们都在谈对美的理想表达和追求。最早我们80年代很有名的人物,如李泽厚,刘小枫,刘再复等,都写了不少关于当代艺术审美批判的书,影响也非常大。当然,他们的审美体系包括哲学、科学和宗教在内,他们更是分离和割裂了这个审美体系的相互关系,而使当代艺术变成了一门独立的人性的批判性显学。易中天在德国找到李泽厚李先生问,“我们现在要走到哪里去?”李先生说,“还是审美,还是爱,艺术要归于审美的导向,你没有这个东西(不行),那么我们社会还是有未来的,相信这一点。虽然有很多不满意的东西”。

凡巢

L50×W35×H40

2024

今天在座的有不少艺术家和批评家,也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过来的,李泽厚的《中国文化的审美历程》是个见证。张燕根先生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行这样的一个艺术大展,特别是他是来自我国边远城市的南宁,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百舸争流,海纳百川,创造这样的“阅·界”,不仅仅是艺术本身,同时,也是哲学的,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这是我个人对张燕根先生所从事的一种创作,代表的不仅仅是主流价值,也代表了人类的审美回归,或者导向一个新的方向。就是一种诗性的和谐。就是哲学终级极关怀的人类生存的审美诗意栖居。

我们要找到灵魂之约的东西,然后是人性的社会一种艺术生态所呈现的秩序的美。爱因斯坦说,“宇宙神秘的理性和灿烂的美”。当代哲学艺术科学的融命,恰恰是发现这种美,使人类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性,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尊严。现在张燕根的作品的审美,我们看到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冥想,第二感觉是灵性,第三感觉是安宁。不管他表现了什么样的当代意义,还是一个生命磁场,它的美就是让我们冥想,让我们静思,让我们让我们安宁。这就是我在现场对张燕根先生“阅·界”这次展览的个人的体会和感知。张燕根的阅界将我导向了一个审美的生态世界。作为中国文艺家杂志年度的封面人物,在此,我再次祝愿他在新的时代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

谢谢大家!

赵嘉女士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首先谢谢组委会,还有张老师的邀请,非常荣幸能够参观张老师的个展。看完展览之后,一个感受就是非常的震撼,这个震撼它一方面来自作品本身,虽然平时也有机会经常跟张老师交流,也去他的工作室有参观过。但是真的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和全面地呈现他的创作的面貌,这真的是第一次。而且就在展厅走的时候,真的能够看到作品之多,之丰富,你也能够感受到艺术家他创作这样的一种热情和投入在里面,所以这是一个震撼。

第二个部分,就是来自于展览本身,因为我自己也是对策划展览很有兴趣,自己经常会实践做小的展览。今天在展厅看这场展览本身的时候,包括朱老师的策划,还有他的前言非常详细地拜读了,无论是这个主题,还有结构,还有这个前言,给我学习和启发非常多,所以真的很感谢这一次很宝贵的机会。

海派艺术馆3号展厅展览现场

看完展览之后,我有两点感受。第一点,这个展览非常完整地呈现出来张老师创作的跨领域和跨媒介的综合性和丰富性,在这种跨领域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创造性。所以作品的种类,其实我们看到是非常丰富的,从现代水墨,包括个人的雕塑作品,还有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比如说现代水墨,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媒介和手法,但是在张老师的创作当中,他把这样的图像和线条结合起来,并且赋予这样的一种图式观念性在里面,借助方或者圆这样的几何形状,其实构成艺术家对世界,还有对艺术的一种想象,或者意向性的理解和思考。而且这里面特别有意思的就是结合线条,我非常仔细地看,我在想说这个某种程度上其实可以称之为一种观念性的书写在里面。因为我也经常和张老师有聊到这样的一个部分,呈现出东方绘画的一种灵动,一种观念性的书写的随机性在里面,所以会让他的现代水墨呈现出这样的一种新的创造性在里面。

最后,再次谢谢张老师精彩的艺术,还有谢谢策展人精彩的呈现。

吴昊宇先生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副主任、长聘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还是第一个首先感谢张老师的邀请,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互动和交流。然后也祝贺张老师的大展,我觉得让我看了非常的感动。因为在座的可能有些老师不知道,我是张燕根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所以我也非常的荣幸,我想前面有很多专家教授都在谈论艺术,我想谈谈他是如何从教育的角度去带领我们的,包括下面坐的很多我的师弟师妹们,就是怎么去学习艺术?

絮语

L47×W24×H66cm

我们作为学生来说,我也特别特别地高兴,其实作为一个老师他能有这么多的弟子,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还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不同的力量,我是现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是做陶艺的老师。实际上这跟公共艺术还是有点差别,但是这个时候,我在研究生的时候就跟张老师深谈了一次,我说张老师,我特别喜欢陶艺,未来我就用陶艺作为我的主要创作的媒介行不行?他说当然可以,没有问题。其实条件在当时来说非常的不尽如人意,没有窑,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因为他的眼界,对于艺术的理解特别的独到,所以让我从一个环境艺术的学生当中,就是不按常规的方式去出牌,这是我学到的最大的一个点。因为他经常鼓励我,他说昊宇你看,我在军艺是学国画的,我可以做雕塑,你也可以做你喜欢的那个形式,不断地鼓励我。所以从这一点上,我跟张老师不但是亦师亦友亦父,这样的历程不断在前行。今天能看到张老师的大型的展览,依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比如说他现在展现的这么多的作品,是我去北京这几年没有看到的。但是在创作的艺术道路上,我觉得他是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探索,从这一点上,我觉得依然值得我和我的师弟师妹们不断学习。

我大概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江滨先生发言

上海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肯定在三分钟之内讲完。从吴昊宇身上,我感觉环境设计现在很不景气。然后我们找到了环境设计将来转型的一个方向。

魅力与权力

铸黄铜、玻璃钢

L75×W75×H180cm

从这次的展览来看,我觉得他进入了第四个状态,也就是进入了比较自由的状态,现在什么作品都有,什么风格都有,什么语言都有。就跟今天这个题目,我觉得也是很对应的,叫“阅·界”,就是在各种界的范围内,可以来回地去穿越了。其实这里面如果现在有个谐音梗,叫越界,跨越的越,他跨越了很多界限,进行作品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他现在的状态更加自由,作品更加丰富。从这一点上,看到我们张老师又往前跨越了。而且张老师也是我的老师,给我上过课,我们20多年一直有联系的。谢谢!

高巍先生发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

艺术设计图书编辑部主任

首先感谢张老师和苏蓓老师的邀请。今年3月份我非常有幸在张老师的工作室,面对面的与张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当时张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打破边界。

包括今天在场的各位老师也提到了展览主题“阅·界”,其实这不仅代表着阅读和探讨艺术的边界,同时还代表着跨越的概念,打破艺术自身的范围,跟外部事物进行关联。我觉得这个主题也重新印证了这么集中的、系列作品的展览,体现出打破边界的状态。

在拜访张老师的过程中,给我留下的另外一个印象,也是跟打破边界有关的,就是在艺术的创作跟教学的结合上。事实上艺术创作是感性的,有感悟、体验的成分在。张老师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可以打破两者的边界,将创作和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今天我也看到了很多张老师的学生来到了现场,我感受到张老师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成功的。一路上,张老师的学生们活动组织的特别好,素质也特别高,我觉得这一点跟张老师平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借这个机会感谢张老师的学生们,我觉得他们很辛苦。

张老师的雕塑作品在五大洲均有陈列,其中被打破的边界应该是中西方对艺术的观点或者态度,我觉得这个非常不容易。如果有机会,期待未来可以在出版社的海外推广渠道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多年来,出版社为中国的艺术家在海外进行宣传和推广。包括我们这几年出版过的艺术家徐冰的《从天书到地书》,陶艺家白明的作品集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推广活动,陶艺家白明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另外,还包括为建筑师朱锫出版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作品集,通过在美国的学术展出活动,呈现出很好的宣传效果。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为张老师在海外出版一本雕塑的专辑,将中国的雕塑艺术推向国际。

再次感谢张老师,也预祝您的展览圆满成功。谢谢!

白菲比女士发言

澳大利亚前SBS中文电台主播

新南威尔州博物馆前董事

不好意思,我真的来讲不是艺术界,但是我是爱好者。而且我跟张老师的邂逅是在澳大利亚。刚才您提到的五大洲,我可以代表澳洲。很开心,因为张老师的作品在澳洲那个《海巢》,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当时我认识张老师的时候,我非常的震撼,我心想这么好的作品,要是能够留下来,留在澳洲那该有多好呢?

所以后来我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结果真的很多人很欣赏张老师的作品,我们真的能够把张老师的作品保留在澳大利亚,是当地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美丽的海滨公园,就是我们当时的总理(特恩布尔)他的选区,是全澳大利亚选区里头,可以说企业家跟银行家他们住的那个区域。那个区域里头人的水平跟艺术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张老师的作品能够留在那里,我也很开心,非常高兴,今天我又在刚刚的展览上看到了一些张老师的照片,我们当时的照片。当他那一件作品能够留下来的时候,市长还专门举办了一个启用仪式和小型音乐会,当时新南威尔斯州美术馆的馆长都有出席,所以我们那天很开心。

凡拥

L40×W34×H120cm

最重要的,我认为张老师的作品,他是用东方艺术的技术来反映对现代社会和宇宙之间的很微妙的关系,他的艺术作品都是含着很深厚的哲学思维在里面。也因为这个原因,我自己个人认为,他是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而且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作品。我很荣幸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参加这一次的开幕仪式,要谢谢张老师的邀请,非常感恩,谢谢!

苏柳女士发言

中国作协、中国音协会员

曾任职中国武警文工团专职词作家、诗人

歌曲代表作《我的楼兰》与刀郎合作者(刀郎作曲,云朵演唱)

国家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

如果是两个字,就是高级。如果是三个字,就是宇宙感。

不本人是歌词作家,我都是用文字完成我作品精神意义层面的这样一个雕塑。张燕根教授他是在作品里面释放文字大爆炸,因为整个展厅灵感的暗物质,我被各种像电流,那种感觉交织在一起。

现在因为要做简短的发言,就说点碎片里面提纯出来的一些我想表达的重点。我觉得他的艺术作品里,充满了哲学元素。还有生命元素,还有宇宙元素。哲学界里面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叫维特根斯坦,我觉得张燕根教授非常难得的是在他的雕塑作品,和他的绘画作品里面,传达出了非常多的哲学思辨。可能他自己谦逊的原因,从来没有说出来,但是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被我接收到了,然后可能也被众多的读者观众接收到了。

<临界之气><天·宙1><向光而行>

/CriticalSpirit/Heaven·Universe/WindDirection

(180cm×130cm)(175cm×220cm)(175cm×220cm)

2017/2024

还有生命元素的话就更多了,比如说比比皆是,因为他是想象力超凡的一个人。他用作品呈现出来之后,我们接收者也处处感受到一会儿细胞构造放大,一会儿细胞构造缩小,各种生命的元素在体内跟血液一起奔腾,随着他的艺术韵律一起奔腾,一起收放自如。比如说宇宙元素,大量的量子纠缠的气息,就是我们经常会理解宇宙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他的作品里淋漓尽致。他偷偷下载了宇宙的高维信息,就像中国现代抢先占领月球的背面,使劲地发展太空的科技。他在绘画和雕塑界,这家伙天天下载宇宙高维信息,在精神层面占领了宇宙的制高点,一点都不夸张,我就是想这样表达我的观后感。他的艺术自由灵活度已经飘越得的无边无际,他的想象力是核反应堆级别的。张燕根教授的艺术符号,就在于他自我去定位,比如这次经过28年的展览的积累,他起名叫“阅·界”,他可能对这两个字母有深度的思考,和一直在这里作为艺术实践。

我的感悟呢?他的所有的雕塑作品和画作给我们呈现的是天空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宇宙是子宫,这是我对于他的整个艺术展总体的印象。真正的艺术品,永远是灵魂和艺术的觉醒,张燕根教授最难得的是他生命觉醒之后,再次沉入梦境里进行艺术探寻,他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冷静,甚至有点高冷,因为都是要么不锈钢,要么青铜,要么木头,动不动石头,都是沉睡多少亿年,但是他内心里的那一份狂野,是他再多的谦逊也阻挡不了的,被我接收到了。

黄博施先生发言

加拿大籍华裔艺术家

博施画廊主持人

第一,我就看造型,不管什么造型,如果你搞艺术对造型不了解,你做的东西不是艺术。

第二,技术非常好,好得不得了,但是如果没有好的造型,这个艺术只是工艺。我们中国很多工艺是一流的,但是不是艺术。还有很多工艺做得非常好,名气非常厉害,这个艺术品好得不得了,其实是工艺,因为这个造型不是自己的,而且不断地模仿。我们现在中国人名气这么大,那个画,还有雕塑,还有工艺全部理解为是经验。很多人说洋人都是抽象画,抽象艺术,如果有人这么说,那就是对中国的文化太不了解了。我们的抽象艺术,从7000年以前已经有,在哪里?在甘肃省博物馆那里有一张画,7000多年前,全部抽象得不得了,而且画得非常漂亮。

相·盲1/3/4/2

Phase·BlindnessNo.1/No.3/No.4/No.2

165cm×85cm

还有我们不说那么远,在唐代大家都知道泼墨画,从哪里来的?是从唐代,不是现在。唐代有一个画家,他画画不是用笔画,他是泼墨,泼的墨变成什么样?他一泼墨,大家认为是苍蝇,所以叫泼墨成蝇,这个泼墨是从唐代开始。

我现在尽可能不说这么多,我看张燕根教授的画,第一造型我暂且不说,单单技术,我们不是看很多很多画,都是一条线一条线的吗?很多线条是创造出来的,如果张教授再次发现自己创造出来那种线条,再次发现那是不得了的,为什么?很多很多人不断在做这些事情,全部没有今天我看张燕根教授的展览这种感觉,为什么?那个空间有深的,有远的,有近的,有深的,有浅的,还有些弯的,有些直的,每一条线条都有它的特点,从技术上我们看到不断变好,而且我们要从技术角度去看,很多时候单单一条线就变成艺术。我今天看到他的作品,就有新的东西,而且这个新的东西,我们中国要求的21世纪的技术,这个技术不是王羲之可以做到的。为什么?他一定跟王羲之那种线条完全脱离关系,我们要求在水墨画,要求21世纪的水墨画,21世纪的画法,所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跟想法要跟以前不一样,要将自己那种天赋拿出来,像张燕根教授画出来的线条一样,像他做出来的那种造型一样。

前期最好的艺术,如果能够超过他们,或者跟他们完全不一样,那就非常了不起。张燕根教授前途非常好,谢谢大家!

张晓飞先生发言

深圳城市规划中心公共艺术部总监

今天很多话,待会儿吃饭的时候大家可以继续聊。我跟张燕根老师2008年认识了,那时候和张燕根老师一起策划的中国公共艺术论坛的时候认识的。当时张燕根老师给我的感觉,我觉得非常敬佩了,已经是在海外各方面的作品已经非常的多。今天也很感谢朱老师,给我们系统地带来张燕根老师这么多年研究坚持不懈的艺术家的精神和创作。

第二个我特别想讲的,其实张燕根老师教育家的精神特别感染到我,我们可以看到在座研究生,都是在散发着张燕根教授这种艺术家、教育家精神之后所带来的这些感染力,一直在感染着我们。

第三个是公共艺术家共享的精神,这个是很难的。感染到我们的不单单是只是我们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去介入到公共空间,更多的是学会教我们怎么样做事和做人。可能这个是我们更多要去学习的。

最后,一直以来我都感觉张燕根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年轻活力的,我也觉得我对张燕根老师还是一种期待,我同之前认识,到现在看到更多新的作品,我相信张燕根老师之后还会给我们更多的精彩和期待,也期待张燕根老师带来的桃李满天下的同学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期待。谢谢!

卢远良先生发言

公共艺术家、策展人、研究者

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创始人

我顺着晓飞说的话。张老师经常邀请我去南宁,跟他的学生做交流,每次去都很有收获,都是美好的记忆。

这次看张老师的展览,也是跟预期的不太一样,因为原来认知里的张老师是在公共项目里头做了很多的工作,当然之前有些绘画,有一次到您家里是有见到的。但是这次成果的量跟质量,都超出了预期,很有意思。我觉得其实很简单,张老师给咱们的感觉就是年轻态、世界派,然后不断再出发,基本上可以这么去理解张老师。因为现在80后也很卷,90后也很卷,但是看着张老师还是像很年轻的一种心态,说明他的状态,他的艺术的发展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我们也要期待很久很久。

凡尘

L105×W35×H120cm

基于此,因为您有很多学生在这里头,从我对您的学生的了解来看,其实也可以考虑未来做一个类似于师生展。而且这种多样化跟在不同的媒介跟领域都有不少成就,我相信这个展览可能也是会突破我们中国这种对于当代艺术也好,或者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种认知,这里头其实蛮值得去梳理跟发现的。

其实广西的公共艺术慢慢凝聚了一个力量,凝聚了某种现象,未来再做转化,可能会变成一种地方样本,而且是世界性的地方样本。

我就说这些。

袁俊龙先生发言

上海原十设计、联合创始人

大家好!首先非常高兴能邀约参加这次活动,首先说一下我是一名设计师,在各位大咖面前,其实我们是过来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展览和活动,其实学到了几个点,我觉得也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

首先一个就是思考,我觉得设计一定是需要有思考,包括像张老师的创作,如何把一些好的艺术的内容,然后再结合东方的文化,形成我们自己的语言?这个对于我们未来在空间的研究或者是生活场景的研究上都非常重要。

孪生

铸黄铜、不锈钢锻造

L48×W36×H20

2018

第二个就是多学习,就像今天的主题“阅·界”,第一个字是阅,阅览阅读,去看。我们一直在说每天面对电脑屏幕的设计师是永远做不出好作品的,其实艺术家也是一样,我们要多走出来,走出去才能拿回来。

第三个点,就是最后的一个点,不好意思,有点紧张。就是跨界,刚才一直提到跨界,看到张老师的作品这么多的品类,其实对于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也是一样,就是不要拘泥于目前现有的一些空间设计的状态,应该多去把艺术,甚至把生活可以融入到设计的一些手法里面,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一些作品。今天其实学到了非常多,也非常感谢张老师的这次展览,谢谢!

孙浩晨先生发言

目心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大家好!我也是一名设计师。张老师的作品让我想到毕加索,现代的艺术家,国际性的艺术家,大部分人会用一个语言,因为一个语言容易有辨识度,很容易让人记起他,比如说草间弥生等等。张老师的作品语言很丰富的,丰富其实不是很讨巧的,很难在每一个方向做到极致。毕加索在各个时期都做得最好,蓝色时期、红色时期,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每一个时期做得很好还是挺难的,但是张老师在这个方面让我很感动。

第二个今天主题是跨界,我是一个设计师,我们都希望带来新的东西。因为我们看西方的艺术,现代艺术从印象派开始,到比如说塞尚、莫奈、梵高,然后到杜尚,包括包豪斯的设计,其实都是从西方开始。但是说实话,国内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都是模仿、抄袭西方的艺术,所以才形成了当代艺术,从杜尚的小便池以后,大部分的当代艺术都很难去评判,因为评判艺术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好,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刘昕先生发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今天非常荣幸参加张燕根老师的活动,我的想法跟前面几位想得差不多。我觉得我特别感谢,有三点。

第一个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张燕根老师带来非常有国际化语言和符号的公共艺术作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第二个还要感谢张燕根老师在整个提供作品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能够感受到非常高的公共艺术的学术价值。这个价值我觉得更多可能是体现在整个的创作、教学,甚至到教育体系,我就非常赞同蒋铁骊院长说的,实际上张燕根老师不但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或者公共艺术家,我觉得更是一个教育家,这个学术价值是应该进一步进行挖掘的。

恒·吻

L63×W25×H66cm

第三个应该感谢张燕根老师在上海这样一个,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上海特别需要外部的一些力量进行冲击的,前面几位老前辈也说了,包括我在内,也在上海见过太多的“甜美”的一些作品,不是说这种作品不好,但是看惯了这种作品以后,失去了带有原创的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我觉得今天群贤毕至,沪上生辉,特别特别感谢张教授搭建了这么样一个平台,特别希望张老师能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能够把这些作品在上海做进一步的延展和推广。

也祝愿咱们这次活动和展览圆满成功,谢谢!

陶义美先生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首先祝贺我们的张教授的展览圆满成功。我们在同一个学校,在不同的部门工作,原来张教授是造型艺术学院的领导,后面调到艺术研究院做领导。后面由于工作关系,我又到了艺术研究院,就在张教授的办公室,又用他的电脑,我感受到艺术氛围非常的浓厚,我被感染了。感染的程度,张教授从基础木头到金属,到纸本到水墨,不停地进行了艺术的转化,他的转化就像我们看电视拿个遥控器转换频道这么快,我们非常的仰慕、羡慕。艺术的转换,这个脑袋里面的转换,我们永远跟不上。我坐在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跟上张教授转换的速度,谢谢!

闵薇女士发言

英国SPARK建筑事务所中国区负责人

张老师,非常有幸今天能够来参加这个会。我是英国SPARK建筑事务所中国区的负责人,今天我也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身份,也是来参加您的这个开幕展。我刚刚下去看了一下您的展览,光看书跟看展览真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看这个册子是第一步的认识,但是去现场它的尺度还是让我非常震撼的。

我今天就讲四点。今天是“阅·界”,今天看了您的作品,我的感觉就是几个界。

一个是色彩的边界,您的探索,从您的作品的流线可以看到,先是黑白,然后到了逐渐有色彩,最后再到非常饱满的色彩。第一个我看了您的作品,感觉您一直在探索色彩的边界。

第二个是形式的边界,因为其实今天看了您的作品,也进入人体的线条,也有非常抽象的线条的表达。包括你到了后来也有大笔触,有点感觉中国的写意,又跟抽象的结合。所以我觉得您也一直在探索形式的边界。

凡姿

L35×W25×H160cm

另外一个形式的边界,我觉得也是和材质有关,因为您也有雕塑,其实雕塑它就是一个空间的东西,包括一开始您是相当于主要是国画,但后来又变成了雕塑,其实在形质上您也是从平面的到了三维的边界的探索。

其实刚刚那个里面也包含了风格的边界,比如说从比较单色的,然后又是中国的,最后看到您的作品,那些绿色的线条,相当于风格是比较抽象的了,这个边界的风格又变了。然后第四个就是国内和国际的边界,这个色彩是非常中国的,到最后其实你已经跨越了中国的国界,到了国际的边界,是国内和国际的边界。

今天这个“阅·界”,我也深深感受到您作为一个艺术家,在不断地探索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空间和色彩。因为我自己现在也在做一些跨界的艺术,我觉得做艺术家也会困惑,你一直做一个形态,有的时候也会比较迷茫。有的时候你也会有点倦怠,觉得这个行业有点无聊。我觉得您的尝试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今天给我很多的启发,也预祝您的展览圆满成功。谢谢!

傅炯先生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色彩与流行趋势专家

我是上海交大的傅炯,我是做色彩跟流行趋势的。感谢高巍老师的邀请,有幸认识张燕根老师。在广西做过五天的采风,当时看到了很多没见过的东西,跑了最偏远的地方,离边境线有80公里了,我说你们这些壮族的东西真好。后来听说,其实这里的老百姓,在城里挣了钱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老宅子推了,建一个水泥的房子,这样才能显出他在城里混得比较好。所以当时我们是非常困惑的,到底是应该保持他们原有的东西,还是来过这种所谓国际化的生活?

给予(亦名福手·源圆)

福手—铸铝长度120cm

源圆—铸黄铜长度39cm

所以我对张老师在2000年以后的作品比较感兴趣,刚才江滨老师讲的那段话,我蛮有感受的,前面能做中国的东西,我觉得很多画家、艺术家、雕塑家都能做到。如何把自己原有的东西跟国际化连接?我从后面学到蛮多东西。

祝张老师的展览成功,谢谢!

傅蓉蓉女士发言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首先祝贺张燕根老师的艺术展获得圆满的成功,今天在整个的展馆里面参观的时候,我自己对张老师的作品有三个非常鲜明的印象。

第一个张老师塑造了一种独创性的意向,而且这种意向是有无限拓展的可能性的。因为我自己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在看到张老师的很多作品,特别是第一个展厅里的作品的时候,我马上想到它如果通过媒介的转换,可能能焕发出一种新的与人对话的方式,而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具有的跨媒介的一种表达能力、承载能力,这个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第二就是对于多元材质的一个理解力,因为原来知道张燕根老师主要是因为做雕塑。雕塑家对于雕塑的材质的运用,今天又看到了其实张老师对于色彩,对于比如说布面油画上的油画色彩的一种立体表达。我觉得张老师实际上在多元材质,对于它的内在特性的理解,对于它的生命力的理解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的,也就是说他是能与材质对话的一个人。

第三个我的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随性的诗意和精密度的一个自然地结合。中国艺术它其实是讲一种律性的,讲一种自然的,我们把随物赋形当成一种艺术的美感。这种立意背后有和与道,和与规律的一些东西。在张老师的艺术表达当中,比如说他的线,他的点,包括一个放射性的表达,我觉得他是精密的,他是有逻辑的,他是有思考的,他是把自然的这样的一种形态和精密性有了一个收放自如的结合,在这点上他同时致敬了东西方的美学。这三点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感谢高巍老师的邀请,也让我在长夏这样的季节里面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艺术熏陶。谢谢张老师!

陈确先生发言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院博士、本次展览策展助理

各位老师讲得已经非常的充分丰富,包括媒介的驾驭,材料的超越边界,包括内容的层次,空间的对称性、对比性等等,都分析得非常丰富。

我听完之后,就想一个问题,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就想到一个词叫心力,张老师不断地掏东西,他在开幕式上有一个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心物造像,他再一个平行世界里面,造像、造境,这种内驱和内燃,非常个性化的东西馈赠给大家。刚才苏柳老师说的发射出信号以来,每一个大众接收这样的信号,我们从一种人性的共性,得到一种共鸣感,这样就把极为个性化的东西转化成公共性的东西。每个公共性的大家又成为个性化的自己,就形成了闭环。这是很有意思的。

凡生

我想从一个艺术语言和艺术本体的角度,张老师一个非常大的贡献,他是从一种内向型的艺术语言的角度,导致了一种公共性,而不是公共空间的视角创造了一种公共性。他的命运共同体的母体,这是一种诠释和解释,这是张老师给我们非常大的贡献和价值,这种心力,把所有人的力量连接为一个共同体,一个圆润体,他想象中的和平的、美好的一个终极的世界。

这是我的一点个人感受。谢谢!

朱国荣先生总结发言

美术史论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本次展览策展人

谢谢大家!其实谈不上总结,只是听了大家的发言,谈两点感受。

第一点是对“阅·界”的理解,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阅读世界和跨越艺术边界的问题。我觉得今天的研讨会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交流,我们平时也开过许多研讨会,包括艺术设计方面的,但是基本上是美术院校范围的。今天来的嘉宾中有许多是来自设计公司、事务所等实体单位,你们讲出来的就和院校的有所不同,我觉得这是一个跨界。还有今天来了不少媒体的人。

大家谈到了,在海派艺术馆看展览时发现一楼展出的张燕根教授的展览和二楼展出的上海海派早期艺术大师的展览感受完全不一样,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欣赏的跨界,让观众在同一个时段,同一个地方获得迥然不同的感受。这个展览安排留给了大家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原来可以这样做,底楼是那么现代,那么当代,而上面一层又是那么传统,处于变革期的上海海派艺术的面貌。

<大梦>与<凡花>

GreatDream

175cm×220cm/125cm×110cm×230cm

纸本水墨/不锈钢锻造抛光

2013/2023

第二点,大家着重谈的是关于张燕根教授的艺术,其中讲到两点。一个就是关于他的公共艺术,大家都非常瞩目和赞赏他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地域性和一个国际性。我觉得地域性大家都比较理解,你广西的,要有广西的一些特色。国际性,实际上比较难做到,就是要从世界的角度或者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他好的就是把地域性和国际性结合起来,不光是在国内做,也可以放到国外去;不光是在国际上做,也能够放到国内来,这样一种相互间的交流与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在上海是土生土长的,对上海雕塑界也比较了解,就上海雕塑家来说,在国际传播方面,还没有一个人比得上张燕根教授。

张燕根教授作品里包括了绘画、雕塑,实际上体现了一个文化性。刚才苏柳讲的,就我听下来,你是对张燕根作品读得最深的那一位。因为我和燕根也很熟悉,我也认识到他作品里的真正的内涵,他表现的一个“爱”,是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知道他的内涵。人类的爱,从小爱到大爱,又牵涉到天地人合一,因此苏柳女士讲的生命、哲学、宇宙,还是概括得到位的。

刚才冯楚先生谈到张燕根在他的作品里表现的新的语言、新的审美,我觉得就是这个展览的价值所在,大家都感觉到很新。其实现在很多作品都能找到它的父亲,找到它的祖父,要完全是自己生长出来的非常难。因此在这一点上,大家对张燕根的艺术非常佩服,我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了,很了不起。

共长

GrowingUpTogether

(180cm×96cm)

2014

关于他艺术中的文化性,气与象,虚与实,刚才毛老师、吴洪先生都谈到这个问题。应该说他在作品里的表现是很细腻,又是很深刻的,如果你一般的去看,粗粗地去看,我想有的观众可能会看不懂。而当你深入进去,就能知道他里面的气与象的关系,他画得很纤细,但是气场却很大,笔触很小,画幅却很大,里面渗透了一种哲学意味;另外还有一个虚与实的处理关系,这些都是他的艺术特点。因此我觉得他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理解,每个人的理解深度不同,你得到的收获也不同,他就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多面性、多向性的欣赏维度。

我对卢远良提出的建议觉得很好,你说可以办一个师生展。燕根,你这次个展举办以后,确实可以考虑筹备这样一个师生展,因为今天有许多是你的学生,这样的一个展览我想更能体现你在教育上作出的贡献。

艺术家张燕根先生致谢

非常感谢各位,我已经非常感动,大家对我作品高度的肯定和夸赞,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艺术是艺术家一生的修行、悟道之旅,我将继续努力,也希望继续保持我这份初心,带来更多新的作品,不负大家的期望。再次感谢大家!

学术交流会发言嘉宾合影

展览信息

阅·界——张燕根艺术展

主办单位

上海海派艺术馆

承办单位

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总策划

李磊/张建华

策展人

朱国荣/陈屹

协办单位

亚洲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促进会

法国当代艺术家协会

渥太华亚洲艺术研究中心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艺术之桥空间(TABS)

《中国文艺家》

《世界美术》

中国雕塑网

喜号传媒

朗博艺术

喜马拉雅

老虎视觉

深圳国际彩印

慧一艺术中心

策展助理

陈确

展览统筹

苏蓓

视觉设计

梁新建

平面、展陈辅助设计

黄强伟/曹磊

韦春燕/许妮琨

展览宣传

黄活琳/王艳杰

展务协助

石维/陈楣芳

王珏琪/毕亚鹏

陆启彤/苏婷婷

2024年7月12日-8月4日

2024年7月12日下午14:30

展览地址

(上海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

艺术家简介

张燕根,生于江西樟树市,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曾经有过16年的军旅生涯。现任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菲律宾维萨亚斯大学博导、亚洲“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促进会产学研联盟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法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理事会成员、广西海联画院院长、广西公共艺术节发起人、总策划。曾任广西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首任主任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公共艺术(雕塑)作品被世界五大洲多个国家公园或博物馆及中国多个城市永久收藏,并立于重要公共空间环境中。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广西博物馆以及法国、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出版《视界造境一一个关于公共艺术的呈现之思》《张燕根公共艺术》《张燕根雕塑》《装饰雕塑》《公共艺术设计》《张燕根雕塑艺术》(法文版),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西卷·雕塑·建筑装饰·家具·金属工艺》。

艺术事迹被《美术》《世界美术》《艺术世界》《雕塑》《中国文艺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艺术时空》《设计之都》《凤凰周刊》《画廊》《江苏画刊》《今日艺术》《艺术探索》、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文汇报、中国文化报、解放日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广西日报,以及法国《费加罗报》、比利时《人文与自然》、加拿大《明报》、澳大利亚《澳洲新报》等国内外媒体、电视台报道。

THE END
1.一沙一世界——“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陈设计与实施一沙一世界——“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陈设计与实施 一沙一世界——“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陈设计与实施https://www.chnmuseum.cn/yj/xslw/201903/t20190323_84791.shtml
2.张振华:展陈设计形式和内容的融合者“我们的设计经验在不断积累、更新、完善,而整个博物馆行业以及与之伴生的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也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前进。每天也都会有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工作方法在产生或被淘汰,变化或许永远不会停止。对于博物馆展陈设计本身和从业人员来说,任何展陈设计的个案都是不可克隆的,我们面对的每个博物馆展陈设计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4.html
3.张振华:展陈设计形式和内容的融合者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内容与形式的拼接磨合。在这一阶段,他们着重关注展览段落的分配、展示流线的梳理、空间色彩的选择与典型时代符号的提炼等决定展示效果的要素,完成了海淀博物馆基本陈列、大英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等作品,迈出了展陈设计的第一步,也为下一阶段的设计水平提升积累了素材。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M3MjQ0MzODz59ksKy0cw.html
4.大英博物馆设计分析.docx大英博物馆设计分析《大英博物馆设计分析》篇一大英博物馆,这座坐落于伦敦的全球知名博物馆,不仅是英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与历史研究的殿堂。其建筑设计不仅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更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以下将对大英博物馆的设计进行分析,从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展陈设计以及可持续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4620681.html
5.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这些经典案例值得大家借鉴!二、苏州博物馆 文创产品之文具置物座 文创产品之文徴明衡山杯 三、大英博物馆 文创产品之鼠标垫 文创产品之文具盒 博物馆的各类文创衍生品是拉近典藏与观众距离的秘密武器,各类和馆藏文物相关的手机壳、文化衫、钥匙扣等产品将艺术的设计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成为「移动的文化」。https://www.sczz.com/xydt/313.html
6.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PPT模板找原创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PPT模板,就来当图网,提供各种风格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PPT模板下载,更多精美PPT模板,PPT美化服务,尽在当图网!https://www.99ppt.com/ppt/86823.html
7.大英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第十八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要督促指导施工方在满足安全和环评条件下,科学有效采用现代施工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平衡,加快推进大英县制盐工艺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实施,共同塑造更具大英地域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 会议还审议了《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大英校区建筑方案设计(调整)》《大英盐井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建设https://www.suining.gov.cn/xinwen/show/501b133637814e5885da495362d1fa3a.html
8.新媒体的法治功能9篇(全文)3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通过互动展览,为参观者营造出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空间,以人机交互为主要特点的多媒体技术是博物馆互动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这类应用如地面投影、电子翻书、智能化导览系统等。许多博物馆网站也融入了互动体验功能,如提供与展陈主题相关的小游戏,通过与访问者的互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m9o0fjw.html
9.博物馆素材网站图片免费下载博物馆 logo 博物馆logo 文化博物馆 客厅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哈弗&敦煌博物馆 博物馆文物 艺术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插画 大英博物馆 乐游博物——成都市博物馆之旅地图作品 7 大橙子么么哒 工业博物馆浮雕设计公司 1 浮雕设计公司 成都博物馆浮雕设计公司 2 浮雕设计公司 成都金沙遗迹博物馆展示柜展陈 https://www.zcool.com.cn/tag/ZMTAyNTE3Mg==.html
10.这30个与文化历史主题相关的童书,你一定要知道《手电筒里的博物馆》设计很接地气,用第一视角来描述在一个夏夜,博物馆讲解员狐狸爸爸带着小狐狸们参加露营,一个不经意的机会,小家伙们用爸爸的“神奇手电”发现了博物馆里的秘密——国宝们都“活”了过来!他们看着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如何捕鱼、制物、钻木取火;他们听着胡人乐队坐在骆驼上演奏乐曲(唐三彩的https://www.douban.com/note/809436391/
11.旅英散记(十三)大英博物馆显得格外尊贵和与众不同的是,这只“猫女神”佩戴着金耳环和鼻环,脖子上挂着银项圈和护身符(护身符上是乌加特之眼,用于祈求保护和治愈),头顶上和护身符下各有一个圣甲虫(用于祈求助佑新生),设计精美,极尽奢华。 古希腊文物馆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源自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大英博物馆具代表性的展品https://www.meipian.cn/574mrx22
12.历年资讯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王震)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本次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合计3.08亿元,此前已提前下达27.76亿元。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做好预算编制http://www.1911museum.cn/article/950.html
13.大英博物馆上快手,大都会博物馆拼多多带货:博物馆直播拼流量堕落大英博物馆直播时,网友评论画风不同 “及时互动”一直被视为直播的核心价值之一。但在不少观众眼中,在各大公开平台试水直播的博物馆,显然尚未完全适应。 布达拉宫直播的团队曾透露,为首次直播“设计了专门的脚本”,还在直播中插入“参观布达拉宫总共需要通过几道门”“经书是什么字体”等互动环节。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35215
14.基于android智能云博物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博物馆app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在明白了系统的需求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地设计系统,主要包罗软件架构模式、整体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本项目软件架构选择B/S模式,总体功能模块运用自顶向下的分层思想。再然后就是实现系统并进行代码编写实现功能。论文的最后章节总结一下自己完成本论文和开发本项目的心得和总结。通过智能云博物馆平台app将会使在智能https://blog.csdn.net/qq_1406299528/article/details/134638734
15.博物馆标识牌设计4.1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标识牌采用了统一的形象设计,使用醒目的蓝色和白色主色调,字体简洁明了,易于辨识。 4.2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标识牌设计充分融入了建筑元素,并使用了图形和色彩的组合,既美观又实用。 4.3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标识牌设计注重与建筑风格的协调,同时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http://www.sz4a.cn/news/20240226014751.html
16.所有类别中国民族博物馆赴英国、丹麦博物馆交流访问的总结报告 英国大英博物馆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丹麦国家博物馆 2018 博物馆藏品保管 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博物馆展陈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博物馆信息化 日本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 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 花絮 韩国总https://www.cnmuseum.com/dczh_list.aspx
17.西安展览公司规划馆设计施工陕西展览馆设计公司西安展览公司推荐选择精诚展览装饰有限公司其是一家专业从事规划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各类展馆的策划,设计,多媒体一站式服务.现已发展成为集创意策划,设计施工,数字多媒体于一体的文化科技公司.多年专注展馆展示领域,承接项目案例上千例,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与多家知https://www.sxjc6866.com/jingcheng/
18.《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热出圈:短视频塑造下的中华文化传播近日,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在8月30日上线,当日播放量便突破300万,关于该短剧的话题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这部短剧拍摄的起因主要来自一位网友的创意,他在评论区提出拍摄一部讲述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动画,而煎饼果仔一句坚定的“等我”更是让网友看到了他们的承诺和用心。可谁也没想到https://www.jufair.com/information/80613.html
19.大英博物馆导视系统设计基于大英博物馆复杂的空间,Whybrow公司减少了标牌的数量,设计了巨大的立式标牌,从而精简信息,营造优雅的环境。采用红色为主,紫色、绿色、蓝色和黄色作为辅助色,用于区域划分,整套导视系统有助于疏导游客。 ? 博物馆展厅设计方案展馆展览展陈布展空间文本MJ效果图素材案例¥58.99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36259700768913
20.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系列讲座第四讲薄海昆老师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年和2017年两次赴英国大英博物馆进修学习。现为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研究馆员、故宫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西方博物馆及藏品研究。曾在故宫博物院主持“武英殿陶瓷馆展厅改造项目”等10余个大型展览的形式设计工作。出版https://www.dpm.org.cn/learing_detail/259836
21.现代文明起源范文现在我们提到的博物馆是17世纪后期从欧洲发展起来的,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 是世界第一个对外公开的大型博物馆, 根据需求所建立的博物馆此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示功能和收藏区域的空间划分。 现代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相比, 其设计的概念、空间和文化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已不再是旧时的历史文化场所, 而是集https://www.gwyoo.com/haowen/289426.html
22.苏州博物馆西馆曝光,两馆:一传统一当代,一江南一国际诚然,从馆藏来看,苏州博物馆本馆以历代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古籍善本、工艺品见长,因此在展陈内容上十分侧重吴文化及江南本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而本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吴文化和书画的展陈特色,但也十分注重引进诸如大英博物馆等国际顶尖博物馆的展品资源,及当代意味十足的展览策划。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72179
23.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课程●3.3奥赛博物馆的绘画作品 介绍奥赛博物馆的重要绘画作品。 ●3.4印象派的艺术家们 介绍奥赛博物馆里的印象派的艺术家们:马奈、雷诺阿、德加、莫奈、梵高,其他艺术家,以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 第四章大英博物馆 因一位医生的私人收藏而奠基成立为世界上首家公立博物馆,如今却成为全球四大博物馆之一,拥有700余万件藏品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3604cb096788f54b76769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