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将举办特展“明:盛世皇朝50年”

导读: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是大英博物馆历史上吸引观众人数最多的展览,达到165万人次;排名第二的则是2007年大英举办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时隔7年,大英博物馆即将于今年9月再次推出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殊展览:“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该展览将通过一系列精美绝伦的物品,包括瓷器、黄金、珠宝、家具、绘画、雕塑以及纺织品,展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为何选择这一主题?策展人和博物馆希望观众通过该展览产生哪些新的认识?明星展品有哪些?筹备展览期间又有哪些挑战和收获?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独家专访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司美茵(JanStuart)女士、该展览两位策展人之一霍吉淑(JessicaHarrison-Hall)女士,探寻展览背后的故事。

15世纪前50年代表明朝艺术最高水准

北青报:关于举办“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的想法从何而来?

北青报:从大英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行的角度讲,本次展览是如何从一个“观点”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展览的?

北青报:明朝统治中国276年,为什么选择从1400年到1450年作为展览的内容呢?

霍吉淑:明朝的历史非常久远,每个阶段都各不相同。洪武皇帝1368年建立明朝,但1403年至1449年这一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重建’;有些人甚至将1521年以后的嘉靖皇帝统治时期视为明朝的第三次建立。有些代表明朝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就出自明朝早期的这50年(1400年-1450年)。除此之外,这段时期在历史上也有重要意义,比如从南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等。通过最新的考古工作,即包括陆地考古和海洋考古,我们得以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为详尽的了解。我们希望探索关于这一时期更多的真相和传说,以及其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和关联。

北青报:已经发现的真相和传说有哪些呢?

霍吉淑:要想知道全部的新发现,恐怕还是要亲自到展览上去看。但这些新的研究发现使得我们可以更新部分文物的年代,甚至包括大英博物馆自己的收藏。此外,令人兴奋的是,我们还会展出从未向远东以外的观众公开展示过的重要文物。

避免“欧洲中心化”的视角向世界介绍这段陌生的历史

北青报:作为展览的策展人,您最希望观众从这个展览中获得什么?

北青报:从展览的设计上和策展理念上,你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

北青报:是否可以这样说,该展览在尝试避免使用“欧洲中心化”的视角来呈现中国明朝的历史呢?

霍吉淑:是的。此次展览的目标之一是挑战过去过分强调的有关16世纪后西风东渐的中西交流史,把目光转移向亚洲各地之间长久以来复杂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曾经产生的影响。比如,观众除了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展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意识到郑和下西洋这个意义非凡的航海远早于哥伦布在1492年的首航美洲。对于后者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我想我们是为数不多的通过这个视角来研究明朝早期历史的。

研究历时4年选中280件展品向10家中国博物馆借展

本次展览我们与10家中国机构和21处中国以外的收藏机构合作。我们在备展过程中与中国国家文物局直属的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紧密合作,对方帮助我们协调与中国各个博物馆的合作。但我们首先要与每个博物馆交流,确认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到本次展览中。国际方面,我们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以及韩国等地的博物馆合作借展品。

北青报:本次展览的展品数量有多少?是从多少件候选展品中挑选出来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北青报:本次展品的种类有哪些?

霍吉淑:丰富的展品类型也是本次展览令人激动的原因之一。我们有精美绝伦的绘画和瓷器,还有难得一见的金银器、男女珠宝配饰、服装、雕塑、铜器、纺织品、漆器等。特别是瓷器,提到中国明朝,多数英国人就会联想到明朝的青花瓶。为了探讨明代瓷器对公众的吸引力,并同时支持“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我们将在今年4月起与英国4间博物馆合作,在各馆展出大英博物馆所藏宣德青花勾莲纹扁瓶精品,还会邀请当代艺术家对展品作出回应。此巡回展览会首先在格拉斯哥博物馆布雷尔收藏馆开幕。

北青报:作为策展人,哪件展品最令你引以为傲?

霍吉淑:真的很难选出某一件展品。我可以先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选择一件,一张关于紫禁城的绘画作品。这件作品已经藏于大英140多年了,为了这次展览,我们做了特别修复,负责修复的专家曾就职于上海博物馆。处理后,画作中楼房上的标志清晰可见。我想这件作品对我而言就是本次展览中来自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星展品。此外,在藩王墓中的考古发现,以及15世纪中国绘画精品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

北青报:筹备本次展览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新发现吗?

霍吉淑:有很多有趣的新发现。比如,我们发现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绘画作品中,印有来自明朝早期某位将军的印章,从这些印章判断,这幅绘画作品的年代要远早于我们此前的记录,也就是说,这幅作品原来标明的年代晚了很多。

“我们坚信,这将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这些珍品同时出现在一个展览”

北青报:举办如此规模的大展,资金机制是怎样的?

霍吉淑:大英博物馆的常规展览是英国政府出资支持的。但诸如“明:盛世皇朝50年”之类的特殊展览,有独立的赞助商与我们合作。此外,观众需要购买门票来参观本次展览。因为从众多英国以外的机构借展的费用以及运输的费用使得本次展览的成本非常高昂。

北青报:2007年大英博物馆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2007年9月13日–2008年4月6日)。该展览成为大英展览的票房黑马,参观人数在大英历史上排位第二(85万人次),仅次于1972年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165万人次)。“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是大英第二次举办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两次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历时6个月,展期长于一般的展览,其中部分原因基于该展览的受欢迎程度。该展览是第一次使用被称作“圆形阅览室”改建的展厅,那曾是大英图书馆的阅览室。这次展览的美妙之处在于第一次使用这个展览空间,向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中国历史的辉煌。最有意思的是,此次明朝展,又将再次启用大英博物馆的一个新的大型展览空间(SainsburyExhibitionsGallery)。所以说,秦始皇兵马俑展和明朝展还是有相当的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定,此次明朝展将由中国多家博物馆提供展品,同时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我们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协助我们促成从中国各个博物馆借来展品。而秦始皇兵马俑展的所有展品均来自西安以及周边地区。所以当时我们只和一个行政单位直接合作,但明朝展是与多家中国博物馆合作。

北青报:本次展览收费16.5英镑(约合人民币160元)。而对于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并没有支付如此价格观看展览的习惯。你将如何向中国观众推荐本次展览?

大英展出的中国文物是馆藏中“冰山的一大角”

北青报:除了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关于中国的大型特殊展览,大英博物馆,特别是亚洲部,在中国的现当代艺术领域也非常活跃,请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

司美茵:我们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合作,也收藏中国现代、当代艺术,组办展览。2011年我们举办了徐冰的个展“背后的故事7”,我们还为他在大英博物馆网站做了特别的页面,介绍他和他的团队一起创作“背后的故事7”艺术装置的过程。我们选择徐冰,部分原因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收藏了他的作品《天书》。我们积极地收藏了一些当代版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发展成为装置艺术家。徐冰也是这部分中国艺术家此类转型的一个代表。

我们曾和雕塑家展望合作,他的代表作品是不锈钢“假山石”系列。我们举办的“秦始皇兵马俑”展,展示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展览期间,我们想到如果能同时向公众展示中国的当代艺术,会有特别意义,所以在兵马俑展时,我们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其中展品就包括借来的一个展望的巨型作品。我们将作品摆放在大中庭,所有入场观众在去亚洲馆看“古代中国”的路上,首先看到的是“当代中国”。大英博物馆后来也收藏了展望的一个小型作品。

基于我们与展望之间以往的合作,我们和中国艺术基金会(TheChinaArtFoundation)共同开始一个新项目,开展中国当代艺术家和西方当代艺术家之间的互动。我们试图探索艺术家个人对于“全球艺术”这个概念接受度、“全球艺术”的存在性、艺术家个人背景对他作品的影响、艺术家国际交流和国际化思维对作品的影响,所以我们邀请两位雕塑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大英博物馆都有收藏,一位是英国的雕塑家、装置艺术家大卫·纳什、一位是展望。我们将邀请这两位艺术家在公众面前展开对话,对话将有同声传译。我们将请大卫·纳什讲述他从中国看到些什么、他对中国的思考和感受,这其中哪些对他雕塑作品产生了可能的影响;将请展望讲述他从西方传统中看到的和吸收到的。将中国和西方的两位艺术家邀在同台而坐,面对多元文化语言背景的观众交流。通常喜欢中国艺术的听众,会去接近中国艺术家;欣赏西方雕塑的会去和西方雕塑家交流。我们如何把这两部分听众融合在一起,这其实是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无论听众对哪一方的艺术更欣赏、更有兴趣,都可以开阔思路、更随意、从跨文化的角度看待艺术。

北青报:大英博物馆拥有大量的中国藏品,但是对公众展出的部分却是冰山一角,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中国博物馆有硬件优势管理体制可考虑借鉴西方

北青报:中国正在大量开设博物馆、美术馆,有数据显示,2012年新开博物馆、美术馆数量超过400所。但如果计算人均享有水平,中国仍然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除了数量方面的不足,在博物馆、美术馆的质量上,你如何看待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状况?

司美茵:坦白地讲,从目前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水平来看,我认为我们应该与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互相学习。中国可以从大英博物馆等西方历史悠久的博物馆身上获得经验,但我们也在向中国学习。中国的一个优势就是,一切都是新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可以运用最新的科技,一切都可以达到现代水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改进的方面。

总体而言,我认为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有较高的水准,但有些部分显得“过于匆忙”。如果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有一个很紧迫的截止日期,那么如何仔细地并遵循流程地完成工作确保展览和项目的质量?但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办法,而且还不错。

在西方,博物馆、美术馆推行一系列制度和流程,比如各种各样的评审机制。在英国,为了确保私人博物馆、美术馆达到一定的水准,由公益机构委员会(CharityCommission)评审博物馆、美术馆的章程和收藏,并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而非管控的方式去规范这些机构。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非常活跃,我想这类制度在中国尚未成形,也许中国可以在这个方面向西方学习,并把这个制度因地制宜地用在中国自己的环境中。

北青报:大英博物馆在以往有过和中国艺术机构合作在中国举办展览的经历,未来还有这类计划吗?

关于大英博物馆和“明:盛世皇朝50年”

大英博物馆,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如今,它已成为世界顶级博物馆之一。其拥有的800多万件跨越世界文化史的珍稀藏品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2013年,大英博物馆参观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70万人次。大英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但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有主题的、付费特殊展览。这些特殊展览精心的策划和难得一见的展品往往是吸引观众前来参观的重要因素。

“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将展出一系列精美绝伦的物品——包括精致的瓷器、黄金、珠宝、家具、绘画、雕塑以及纺织品——它们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大多展品都是最近被发掘并且从未展出过的。展览内容包含5个部分:宫廷生活、军事、文化艺术、信仰和外交贸易。此次展览的目标之一是挑战过去过分强调的有关16世纪后西风东渐的中西交流史,把目光转移向亚洲各地之间长久以来复杂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曾经产生的影响。同时,展览会探讨明代本身的多元文化,以及当时多样而非单一宫廷的重要性。通过近年来对藩王王室文化的精彩考古发现,让艺术和物质文化有力地改变我们以往对这个时期的看法。(参考大英博物馆中文网站)

地点:大英博物馆

票价:成人16.5英镑(约为160元人民币)

关于司美茵和霍吉淑

司美茵(JanStuart),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除部门行政职能外,她学术专长在于中国艺术以及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14世纪至20世纪早期)。

霍吉淑(JessicaHarrison-Hall),“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的两位策展人之一。她是大英博物馆斐西瓦乐·大卫德爵士(SirPercivalDavid)收藏、中国瓷器以及越南艺术的策展人。

THE END
1.大英博物馆里竟有过万件中国国宝?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内现有800多万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馆内空间限制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多个艺术类别,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https://weibo.com/7310744124/P4EBhvc1m
2.“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吴百纳大使说,非常荣幸能够在中国北京的心脏位置——国家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用大英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00件文物探究宏大的世界历史。2015年9月,也就是“中英经济财政对话”在北京举办前夕,英国前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举办“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全球巡展,经过漫长的全球之旅,今天和中国观众见面,这见证了中https://arts.cctv.com/2017/03/03/ARTIIkq8igk8rdp11RvZeQgy170303.shtml
3.我国春秋时期的这个无价之宝,依然还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站在大英博物馆的展柜前,凝视着这件举世无双的珍宝,你不仅会被它厚重的历史感所震撼,更会被复杂的情感所包围。这件孤品与其他展品并肩陈列,却未得到特别的介绍,这让每一个在场的中国人都难以平静。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深沉。这件铜翼虎,全身青铜打造,高达23厘米,它昂首向天,短而健壮的下肢显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580813637770923989.html
4.中国文物交流中心2014年精品展览推介大英博物馆根据世界上划分的主要地理区域,汇集了自身收藏中约200件最精美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介绍主要类型的人类文化,让参观者有机会比较和对照位于不同地域的人民和社会多种多样的生活模式,旨在揭示那些我们认为是“宝藏”的文物,怎样体现全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关注重点,以及这些文物是如何帮助人类珍藏和纪念历史,积淀而http://www.aec1971.org.cn/art/2014/8/21/art_1334_34078.html
5.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举行,很多观众不惜排队三个多小时只为一饱眼福。这一展览有利于( ) A.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B. 认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 C. 各国文化的交融同一 D. 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题目标签:世界史文物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https://www.shuashuati.com/ti/93eebd7067194af69d0e5377555e3dd5.html
6.一言难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光明日报大英博物馆计划将世界各国的收藏品送往中国展览,中国将重要文物送到英国展览。这次北京展之后,大英博物馆还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亚述帝国与艺术:大英博物馆馆藏古亚述艺术珍宝”展,200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英国与世界”展览,并将出版收藏的中国画。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https://www.gmw.cn/01gmrb/2006-03/21/content_391822.htm
7.“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在京开幕3月1日,观众参观佘盆梅海特内棺。当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https://news.rednet.cn/m/c/2017/03/01/4225767.htm
8.“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国博开幕中国文化报记者薛帅报道:3月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与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出席开幕仪式。 https://www.mct.gov.cn/whzx/zsdw/zggjbwg/201703/t20170302_775868.htm
9.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开展9件中国展品回国“省亲”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从砍砸动物骨头的石器,到产自中国的太阳能充电灯,100件大英博物馆藏品在国家博物馆为https://m.haiwainet.cn/mip/3540916/2017/0612/content_30768864_1.html
10.图集拥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镜头下,大英博物馆里的亚洲藏品2019年6月03日,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明成化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2019年8月3日,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日本青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2019年8月3日,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明代河北清凉寺壁画。 2017年2月15日,北京,即将开幕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部分展品的开箱布展。中英双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999387.html
11.揭秘大英博物馆文物中国行怕湿展柜不能用木材做揭秘大英博物馆文物中国行 怕湿展柜不能用木材做 “大英展”展厅入口处的观众。上官云 摄 中新网北京4月6日电(上官云)刻满文字的阿拉伯青铜手、小巧精致的印加金羊驼,纹饰精美的元青花瓷盘……日前,“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以下简称“大英展”)刷爆了朋友圈。记者在连日的采访中了解到,这次https://yuqing.dbw.cn/system/2017/04/06/001188473.shtml
12.百余学者筹备五年的大英博物馆特展展览中的这件女性所用发带采用了清末流行的点翠工艺,亮蓝色的翠鸟羽毛贴在金质底座上,缀饰着珍珠、宝石,造型生动,光彩夺目。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李夫人肖像 & 陆禧甫肖像 约1876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蓑衣、箬笠与包 1800-60大英博物馆藏 到19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达到惊人的4.5亿,但平均寿命只有40岁。为了逃离冲突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0321830/
13.大英博物馆每日环球展览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座国立博物馆,也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博物馆之一,拥有馆藏800多万件,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历史· History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正式开馆,位于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区的蒙塔古大楼,早期的7.1万件馆藏来自英国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的捐赠,包括自然历史标本、考古文物https://art.icity.ly/museums/9wvnd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