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展开幕至今,在昆明掀起了一股艺术热潮,短短几个月就吸引全国数万观众前来云博,只为一睹毕加索真迹。
在观展的过程中,经常有人说:
“毕加索的画和小孩一样”
“我家九岁的小学生也能画出来”
“看起来有点幼稚”
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著名的画家、雕塑家、版画家、舞台设计师和作家。
毕加索与达利、米罗一起被誉为西班牙三大现代艺术大师,还和杜尚、马蒂斯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涉足造型艺术,并取得革命性的发展,在雕塑、版画及陶瓷上都有载入史册的成就。
这位童心未泯的大师,如何绘制出孩子般的梦幻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毕加索在画画中追求质朴和本质,展现了一种与孩童相似的纯真。
这种纯真不仅仅体现在他作品的视觉表现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态度中。
01直接的情感表达
孩童在绘画时往往是纯真和无拘无束的,只是纯粹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感受。毕加索也通过他的作品,直接地、不加掩饰地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母亲与儿子》
MotherandChild
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巧妙地捕捉到了妻子奥尔伽和儿子保罗之间温馨而自然的瞬间。整个画面通过母亲与孩子的眼神和肢体互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人感受到家庭作为情感港湾的温暖与力量。
02对形式的探索与简化
由于认知能力和技巧的限制,孩子们往往倾向于用最简单的形状来概括物体,而毕加索则是有意识地通过简化进行艺术表达。
《戴项链的女人》
LAFEMMEAUCOLLIER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极为简洁的构图方式,将画面中的元素精简到最少,以突出女性形象这一主题。画作构图简洁,线条利落,以独特视角展现了温柔典雅的女性形象。
03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
毕加索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实验和创新,他对艺术有着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天性相吻合。
《三脚架前的女孩》
AGirlinFrontofTripod
毕加索使用银盘进行创作,是对传统艺术创作媒介的一次大胆尝试和跨界融合。该作品充分利用银器的材质特性和工艺技巧,通过雕刻和打磨,展现出银盘特有的光泽和质感。
04对本质的追求
儿童在观察和理解世界时,往往能够超越表面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毕加索在画画中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真实,而不是表面的华丽和装饰。
《小丑》
Clown
毕加索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来传达小丑内在的情感。画中小丑似笑非笑、似哭非哭,表情滑稽与悲哀并存。这些色彩和笔触不仅刻画了小丑的外在形象,更还原了小丑复杂的内心世界。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
在毕加索还不会说话时,他就已经能够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一次,他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解其意,但他的父亲堂·何塞却看出他画的是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
毕加索早早展露出惊人的艺术天赋和独特的观察力,也同样遇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伯乐”——他的父母。
父亲不仅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教育资源,还时常购买新的材料鼓励他勇于尝试和创新。
据毕加索的回忆,母亲总是抱着他看父亲画画,这种家庭氛围无疑对他的艺术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毕加索展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时,母亲鼓励毕加索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毕加索成功离不开他天赋异禀的创造力,以及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环境。
正是这份得天独厚的天赋,加之家庭无微不至的鼓励与滋养,激发了毕加索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探索。
在毕加索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维持下去罢了。
他的作品中,不仅流淌着对美的极致追求,更蕴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纯真与童趣。这种超越年龄的纯真视角,让他的艺术创作跨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