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9.09浙江

宁夏博物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59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牌饰长13.7厘米、宽8.2厘米,同墓共出土两件。这件青铜透雕牌饰是一种游牧民族服饰上的带,将草原动物弱肉强食的场面,通过艺术手法反映出来。牌饰巧妙结合虎和驴的体形、神态,设计充满了雄浑的野性美,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197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杨郎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错金银是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一种新工艺。一件错金银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铸器、錾槽、镶嵌、磨锉四道复杂的工序。这种工艺经历了二千余年,至今仍为制造各种珍贵金属工艺品所沿用。此器高6.9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6厘米,细腰圆筒形,上端有銎,可装入戈、戟的木柲,在其外表及底部,用细小的银片和银丝镶嵌,构成布局完整的卷云纹及曲线图案,然后磨平。由于铸成镦的青铜和嵌入的银片、银丝两种金属的光泽不同,器物上的图案银光灿灿、绚丽多姿,格外夺目。196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头营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此器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于宁夏彭阳县汉代古城出土。这件错金银铜羊本身是一件居家实用品——席镇。魏晋以前,古人一直是席地而坐,为了防止蒲竹编织的席子来回滑动和卷角,便发明了席镇。战国时,席镇就已经非常流行。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制作精美的席镇多出自汉代,以鹿羊虎熊等动物造型居多,体现了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统一。这件铜羊通体采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从鼻梁过脊至尾端纵贯一条金线,身体两侧则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镶嵌出卷曲羊毛图案。

此印底面边长1.5厘米,高1.2厘米,印面近正方形,呈红色,印背雕有一长身卧虎,造型小巧精致,印面阴刻有篆书“廉眇印“三字。东汉时期,除了官吏由官府颁发统一规定的官印外,民间也有普遍用印。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通桥东汉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此棺出土时棺木已经完全腐朽,只留下一层薄薄的漆皮,经专家拼对复原后,再现了棺盖、左、右侧档、前档四部分漆棺彩画。棺上绘制有精美的漆画,棺盖、前档及左右侧板上绘有天河图、墓主人身前饮宴图、孝子故事画。根据墓主服饰、棺木形制及漆画内容推测,年代约在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前后,墓主人可能是鲜卑人。漆画绘制精美,线条流畅,色调鲜艳而明快,以红、黄、绿、赭、蓝、白等色组成。墓主与侍者等人物在形体大小上有区别,继承了汉代的传统表现手法。人物着装上汉或与鲜卑式的都有,真实地体现了北魏时期各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史实。菩萨的形象特征,明显受到了西域佛教绘画的影响。198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郊乡雷祖庙村北魏夫妻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这件凸钉玻璃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6.8厘米,直口,矮圈足。腹部上下,错位排列着两周凸起的圆形装饰,内部含有小气泡,总重245.6克。通体泛绿,通透度很高,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分化物。主要分布在下腹和底部。经科学检测,其材质为钠钙玻璃,属波斯萨珊王朝玻璃制品。璃碗身上凸起的圆形装饰,是采用独特的烧吹技术制成。然后利用雕花技术,进行腹部、底部凸饰及口缘的整形。1983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李贤夫妇(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合葬墓,现藏于宁夏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这两扇墓门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者。舞者为典型胡人形象,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石门上舞者展示的舞蹈为胡旋舞。胡旋舞源于中亚,传入唐王朝后,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偏爱。唐诗中多有胡旋舞的描述,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就记述了胡旋舞的旋律快、转圈急等特点,它在唐代的流行也可见一斑。1985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硝池子村窨子梁唐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这件卧牛身长1.2米,宽38厘米,高44厘米,重188公斤。全身散发着柔和的金光,四腿呈内屈跪伏状;牛首高抬,两角弯出优美的弧度,颈部宽厚有力,皮肤皱痕明显;尤其是双眼炯炯有光,却又呈现温驯之态,神情极似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经考证,这只铜牛是王陵的陪葬之物。1977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百陵101号墓,现藏于宁夏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此造像通体鎏金,通高64.5厘米,正面宽49厘米,侧面宽26厘米,净重21.5公斤,上部为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神态安祥,端庄肃穆,身着宽袖紧身天衣,胸佩璎珞,飘带绕体。左右肩花枝上各托一个净瓶宝物。左腿单盘,右腿支起,左手放在左腿,右手置于右膝,半跏跌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垫二龙戏珠图案的披毡于下部坐骑望天吼背上。望天吼翘首伏卧,双目仰视,合口望主,呈现出恭顺恋主又不失威猛雄健的神态。198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华街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西夏文草书与汉文草书的书写规律相似,其笔势飞动雄健,有汉字草书“简而动、流而畅”的特点,撩笔下笔重,能看出其中章草的意味和特点。此卷纵16厘米,总幅宽574厘米,由九张白麻纸连接而成,有的字骑在两张纸接缝处,这表明是先将纸粘贴在一起然后书写。全卷总计三百二十四行,约七千三百多字。据卷未记载,该长卷为党项酩布氏所有。全篇草书很难辩认,但字体笔法流畅,书写随意。1991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现藏于宁夏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西夏建国以后,大力提倡佛教,并奉为国教,不少皇帝都通晓佛学,多次从宋朝请来佛经,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佛教不仅使中国佛教形成新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使西夏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像高63.5厘米,正面宽42.4厘米,侧面宽31厘米,罗汉圆顶光头,粗眉细眼,眼珠乌亮,眼角稍翘,鼻梁高直。结痂趺坐。身着交领袈裟,腰部束带,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衬底,上绘白色团花。大衣用黑色绘出格子图案,领边和方格图案内刻画繁密的花卉纹,纹饰上贴有金箔,但多已脱落。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这件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支座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重达1吨,近似一个正方体。方形底座上男性作跪地状,俯首前视,面部浑圆,粗眉上翘,双目圆睁,高颧塌鼻,腹围肚兜,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其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分别译为“小虫旷负”、“志文支座”、“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还阴刻一行汉字“砌垒匠高世昌”,为石雕工匠的姓名。1974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现藏于宁夏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这件石马长1.3米、宽0.38米、高0.7米、重355公斤、通体为白色砂岩圆雕,四肢屈膝跪卧,头部稍微下垂略偏向一侧,双耳上耸,作振鬣嘶鸣状,身体肥壮浑圆,体形较长,头微重、颈略弯,瞠目。口微启,嘴上还残留着红色彩绘,估计此马原有彩绘,额鬃分贴于脑际,颈鬃整齐流畅地披散在脖子两侧,比例适宜,刀法细腻,表面光滑圆润,以表现马儿膘肥体壮,脖颈处雕有许多残痕,显示出梳理整齐的鬃毛。1977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区177号陵,现藏于宁夏博物馆,亦可视为西夏石雕中的代表作品。

此镜直径17.5厘米,厚0.5厘米,纹饰内容反映的是“柳毅传书”故事中“泾水托书”的情景。“柳毅传书”故事取材于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柳毅传书传奇故事的文献材料很多,而此类故事内容的物化载体却不多见。柳毅传书人物故事镜是宋金元时期的一个流行镜种,但留存下来的却又很少。传世品,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这本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兰经》长26.6厘米、宽20厘米、厚6厘米,装帧考究。用硬牛皮精心制作封面,纸质为精心加工的麻纸,纸中加入了很细的棉或丝纤维。经文墨色匀称,阿文书写流利,隽秀。书页中每个篇章的边框均有描金装饰,图案为花卉和阿文。每个阿文经文字行间还有明代惯用的阿文小注。由于年代久远,这本《古兰经》纸质已变黄、发脆,边缘有些破损、掉渣。传世品,现藏于宁夏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此器高12.7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2.3厘米,底径7厘米,圆唇,敛口,曲腹,平底,器身满饰各种粉彩花卉图案,堆叠繁密,以红、黄、蓝、绿、白等颜料画成不同形状的花朵,寓百花呈瑞之意。底部篆刻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底款。传世品,现藏于宁夏博物馆,是难得一见的雍正粉彩佳品。

THE END
1.宁夏博物馆里的三件“镇馆之宝”新闻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宁夏博物馆里的三件“镇馆之宝” 节目简介 新华视频 2024(下) 播出:芒果TV 主持人:未知 地区:国内 类型:时事 简介:整合新华社视频资源,围绕重大主题、话题、热点新闻,体现新华社具有全媒体报道特点的多媒体报道。 公司介绍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反盗版盗链声明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下载中心 Copyright 2006-2024 mgtvhttps://www.mgtv.com/b/662264/21564139.html
2.宁夏博物馆里的三件“镇馆之宝”文物是过往的记忆,更是历史的见证。宁夏博物馆里文物珍品不仅证实了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与重要地位,更展现出当时中外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繁华盛景。一起走进宁夏博物馆,了解一下宁夏博物馆里的三件“镇馆之宝”。 作者:杨雅婷、吕泽、刘艳霞 http://www.xinhuanet.com/shuhua/20240815/a4a87aee03f544d287e0cf78c65a6453/c.html
3.宁夏博物馆里的三件“镇馆之宝”凤凰网资讯这座民间“两弹一星”展览馆不简单,一个特别展品被誉为“镇馆之宝” 一捧红泥塑世间万象!赵恩民的泥塑作品,刻画了一段无法触碰的时光 地下室变形记 文物是过往的记忆,更是历史的见证。宁夏博物馆里文物珍品不仅证实了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与重要地位,更展现出当时中外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繁华盛景。一https://news.ifeng.com/c/8c2fGdURQjg
4.宁夏的国宝是什么宁夏的国宝是什么 宁夏的国宝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西夏陵**。它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群,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https://news.yiche.com/baike/4643825.html
5.塞上江南写新篇丨从博物馆里看宁夏今天,“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启动仪式在宁夏博物馆举行。仪式结束后,记者们走进展厅,聆听宁夏历史发展。 博物馆里有哪些文物?它们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民族故事?跟随我们一探究竟! 三件“镇馆之宝”带你走进宁夏民族交融的历史 https://m.gmw.cn/2024-08/09/content_1303817061.htm
6.中国十大地质博物馆及其镇馆之宝各省地质博物馆收藏珍品介绍镇馆之宝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套模型之一的北京直立人模型(原骨化石均遗失),以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其身高8米、体长28米。详细 8.宁夏省地质博物馆 始建于2008年,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一座反映宁夏自然地质历史和风貌的专题性自然博物馆。博物收藏地质标本1.6万余件,涵盖普通地学、古https://m.maigoo.com/citiao/list_53610.html
7.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和镇馆之宝“独树一帜”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51738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套,二级文物830件/套,三级文物1784件/套。馆蒧文物中的镇馆之宝包括?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外,?馆藏岩画、西夏文物、北方青铜器的收藏数量和质量为文博行业所瞩目,在全国博物馆中“独树一帜https://t.m.youth.cn/transfer/baobao/YOWl39iy.html
8.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到了重庆怎能不去博物馆,怎能不好好看看汉阙、画像石,重庆博物馆主馆位于渝中区人民路,交通十分方便。 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https://you.ctrip.com/travels/chongqing158/4027870.html
9.内蒙古博物院奇珍:匈奴黄金王冠元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巨型恐龙3、自然生物馆,用雕塑(或者是标本?不确定)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物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二、说说三件镇馆之宝 一是战国的鹰顶金冠 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金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https://www.jianshu.com/p/a8f487c4d706
10.河南这些博物馆镇馆之宝你认识几个?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蔚为大观的河南文物,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你对咱老家河南的博物馆了解多少?今天小编为您盘点了河南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快来看看它们都是啥! https://www.hntv.tv/jrrd/article/1/1262290237137227776
11.借来一只88公斤的“猪”?上博新展汇集多家文博机构“镇馆之宝”上博新展汇集多家文博机构“镇馆之宝” 原创 上海黄浦 上海黄浦 2022年夏天,上海博物馆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成为申城最“热”的文化盛事。时隔近一年,6月20日起,上海博物馆推出该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将目光从黄河中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557889
12.新疆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哈密博物馆,旅游攻略如果你是博物馆迷,请一定收藏并顶该贴,因为这是目前网上能看到的最全的哈密博物馆馆藏展示。如果你是打酱油的,请看看精品(镇馆之宝),也还说的过去。不枉到此一游。如果你对博物馆过敏(不感兴趣),请飘过!不过话说回来,最令人震撼的展品一定要亲眼目睹,那种震撼和感受是无法用语言和图片表述的。本人以前从不https://m.mafengwo.cn/i/9294605.html?ivk_sa=1024320u
13.齐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周时期。方唇,侈口,沿外卷,束颈,深腹下垂,大圈足。颈下一侧饰一杵形把手,器身饰三周纹带,中间为波带纹,上下饰两周夔龙纹,圈足部饰变形夔龙纹。 铜舟形器 1991年出土于临淄区朱台镇高阳村西,为春秋时期的青铜食器。其形状象一艘小船,故称舟形器。器身饰云雷纹和蟠螭纹。器内三分之一处有一镂孔隔栅https://www.meipian.cn/24f7b6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