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宁夏学术界第一篇全面论述唐太宗《灵州盛会》的学术论文

唐太宗幸灵州若干问题浅论

白述礼

论文发表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辑,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25-37页

————————————————————————

【说明】2010年初,银川市海宝公园建起了12座雕塑。其中一座浮雕群是《唐太宗灵州会盟雕像》(称“灵州会盟”欠妥,建议称为“灵州民族团结大会”、“灵州盛会”——述礼)。2012年初,宁夏著名历史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书记、校长、博导陈育宁教授,观看雕塑后,感觉似乎有点问题,给我写信,信的附件中发了一幅雕塑群照片,希望我好好写一篇唐太宗到灵州历史论文:

白老师:

来信及大作(指我的论文《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考》)收悉。笔耕不辍,老当益壮,令人钦佩。

龙年大吉。

附银川北塔公园灵州会盟雕像(图片)。

陈育宁2012.1.16.

于是,我接受陈育宁教授的建议,撰写了2万字的论文

雕塑群创作者:高级美术师赵天智

《唐太宗幸灵州若干问题浅论》。依据唐史文献记载,全面论述唐太宗幸灵州的历史背景、经过、意义,并提出若干问讨论。论文发表在2012年12月,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博物馆馆刊》,第19辑。

——白述礼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鼎盛辉煌时期,也是宁夏古代历史鼎盛辉煌时期。我在2006年出版的《大唐灵州镇将》一书中考证,唐朝有四位皇帝到过灵州(治回乐县,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唐太宗李世民49岁幸灵州,唐肃宗李亨46岁灵武即位(灵武,灵武郡即灵州),唐代宗李豫31岁、唐德宗李适(kuò)15岁,年轻、年少时,随唐肃宗到灵州。唐玄宗在灵州设置朔方节度使。唐朝派往驻守灵州的镇将都是文臣武将,总共约有113位,其中先后出任大唐宰相者约30位。唐代许多名人到过灵州,唐代许多诗人撰写赞颂灵州的诗歌。

唐朝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幸灵州,从贞观二十年八月初十由长安出发,九月到灵州,九月十五日,灵州大会,唐太宗被各民族首领派遣使者“数千人”尊为“天可汗”,太宗赋诗勒石灵州,至十月二十八日,由灵州原路返回到长安,前后行程,总共78天,(唐史专家艾尚连教授推算为79天)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中国史书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书为“幸某地”、“上幸某地”。“幸”字在这里的解释是到、到达的意思。唐太宗到灵州的历史事件,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书为:“幸灵州”、“上幸灵州”、“上行幸灵州”、“上以幸灵州”、“太宗幸灵武”、“太宗幸灵州”、“太宗为幸灵州”、“诣灵州招抚”、“如灵州”、“诏遣会灵州”、“幸灵州诏”、“诏将幸灵州与之会”、“勒石于灵州”、“幸灵州往还”、“至自灵州”、“停幸灵州”等。

唐太宗巡幸灵州此举的背景和主要目的,是大唐天子在北方先以武力征服灭突厥、平薛延陀,之后,铁勒诸部愿意归附大唐,为了“安边静乱,下固甿基,一轨同文,永宏家业。使万里之外,不有半烽;百郡之中,犹无一戍。永绝镇防之役,岂非黎元乐见。”“故欲暂往灵州”,亲自“招抚”“归降”的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安置并解决归附内迁的少数民族问题,是一次民族团结之旅。〔1〕

《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秋八月……己巳(初十),幸灵州”,“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2〕九月十五日,唐太宗亲自主持了“数千人”参加的各民族灵州大会,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规模最大的民族团结盛会。正如唐太宗本人所评价灭突厥、平薛延陀之后幸灵州的重大意义是:“书契所未有,古今之壮观”!〔3〕结果,“北荒悉平,为五言诗勒石以序其事。”〔4〕唐太宗幸灵州以后,唐朝为归附的少数民族设七府六州,少数民族自治管理的唐代特有的制度——羁縻府州扩大。同时,唐太宗灵州行,也提升了灵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唐代的灵州成为灵州也是宁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学术界对唐太宗灵州行历来给予极高的评价,研究唐太宗灵州之行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全面论述唐太宗幸灵州历史,并对学术界本课题论述研究中若干问题,做几点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唐太宗幸灵州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唐太宗幸灵州的历史背景在他本人于贞观二十年发出的几道幸灵州诏书中,有明确讲述。直接的历史背景是唐太宗灭突厥之后,灭薛延陀的战争。唐灭突厥以后,薛延陀汗国成为唐朝北方又一个威胁,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唐太宗命李道宗、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执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统领凉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率本部兵马,以及李绩和兵部尚书崔敦礼等,分兵几路,齐头并进,进攻薛延陀,最终灭薛延陀。于是,在征高丽战争结束、灭薛延陀,同时又收降契苾羽之后,唐太宗接连发布《平薛延陀幸灵州诏》和《平契苾幸灵州诏》两道幸灵州诏书。虽然当时的情况是:

第一、唐朝军队“劳倦”:“虽复去岁东征,士马劳倦,甫旋京邑,曾未逾年。今秋复行,理多疲顿”;

第二、唐太宗本人正在患病中:“朕积疾累时,今尚虚惙,必欲牵疴就路,以赴天机,百辟士庶,幸勿辞也。”〔5〕

但是,唐太宗还是决定要抱病亲幸灵州,诏书讲明:即以武力解决灭突厥、平薛延陀的历史大背景下,大唐皇帝要亲自到灵州,目的就是要亲抚、安置已经归附的铁勒诸部,“朕当暂幸灵州,亲抚归附,宏兹肆赦。加以施生。颁惠天隅,曜威云朔。收其瀚海,尽入提封;解其辫发,并垂冠带。”〔6〕以确保北疆安宁、民族团结。

平薛延陀幸灵州诏

平契苾幸灵州诏

朕劳形育物,尽敬承天。蠢动不安,栉风而罔倦;荒隅未静,救焚而靡息。独运方寸,贯彻上元,凝想冕旒,化行戎狄。是知惟天为大,合其德者弗违;谓地盖厚,体其仁者光被。故能弥纶八极,舆盖两仪,振绝代之英声,毕天下之能事。彼匈奴者,与开辟以俱生,奄有龙庭;共上皇而并列,僣称骄子。分天街於紫宸,仰应旄头;抗大礼於皇极,公犯帝座。流殃构祸,乃於运初,凭陵障塞,连年压境。射雕驰骑,亟饮灞川;逐鹿腾氛,频惊渭汭。贻先皇之动色,俾黎庶之涂原。社稷为虞,轸情何已。

自朕御天下,二纪於兹。曩者聊命偏师,遂擒颉利;今兹始宏庙略,已灭延陀。虽则麾驾出征,未逾郊甸,前驱所轥,才掩塞垣。长策风行,已振金微之表;扬威电发,远詟沙场之外。遂使雁山之北,无复单于;龙烛之南,大开封域。其契苾车必俟斥及铁勒诸姓、回纥胡禄俟利发等,总统百馀万户,散出北漠,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引领翘足,暴十日而行油云;延首求哀,沈九泉而请营魄。朕当暂幸灵州,亲抚归附,宏兹肆赦。加以施生。颁惠天隅,曜威云朔。收其瀚海,尽入提封;解其辫发,并垂冠带。混元以降,殊未前闻,无疆之业,永贻来裔。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之。斯实书契所未有,古今之壮观。岂朕一人,独能宣力,盖繇上灵储祉,锡以太康;宗庙威灵,成兹克定。即宜备礼,告於清庙,仍以大庆。颁示普天。俾与黎元,同兹有赖。〔8〕

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唐灭薛延陀之后,唐太宗派遣大将李世勣处理原先臣服薛延陀的九姓敕勒各部事务,行前他告诫李世勣,对待敕勒诸部,要采取‘降则抚之,叛则讨之’〔9〕的策略。六月己丑(即二十九日),唐太宗再次颁发幸灵州手诏,表明“朕当自诣灵州招抚”的决心以及军队部署,促进民族融合。这是唐太宗贞观二十年颁发的第三道幸灵州诏书:

招抚敕勒幸灵州诏

薛延陀破灭,其敕勒诸部,或来降附,或未归服,今不乘机,恐贻后悔,朕当自诣灵州招抚。其去岁征辽东兵,皆不调发。’〔10〕

《资治通鉴》记载:“时太子当从行,少詹事张行成上疏,以为:‘皇太子从幸灵州,不若使之监国,接对百寮,明习庶政,既为京师重镇,且示四方盛德。宜割私爱,俯从公道。’上以为忠,进位银青光禄大夫。”〔11〕可见,唐太宗幸灵州,原本决定让太子从行到灵州的。后来按照少詹事张行成的意见,让太子李治监国,没有去灵州。此时的皇太子是贞观十七年(642年)所立晋王李治,唐太宗逝世以后继位为唐高宗。如果没有詹事张行成建议,皇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有可能也跟随唐太宗一同到灵州了。笔者在《大唐灵州镇将》一书中,曾经考证唐朝有四位皇帝在位先后,曾经到过灵州,即唐太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白述礼著《大唐灵州镇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前言”第002-003页。)如果加上唐太宗的皇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那就是五位皇帝了。唐太宗去世以后,李治即位为唐高宗,因为辅佐太子有功,唐高宗拜张行成为尚书左仆射,即宰相,特别倚重。

二、唐太宗幸灵州的经过和具体路线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八月十日至十月二十八日幸灵州,其经历和往返沿途路线,唐史文献多有记载,特别是唐太宗幸灵州的去程,文献记载得尤为详细,而返程却都是一笔带过。唐太宗由长安到灵州一路处理国事,围绕幸灵州的目的,办了好几件重大事件。唐史文献记载如下:

1、《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共171个字:“贞观二十年,秋八月……己巳,幸灵州。庚午,次泾阳顿。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为五言诗勒石以序其事。辛亥,灵州地震有声。冬十月,……丙戌,至自灵州。”〔12〕

2、《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共62个字:“贞观二十年,八月……己巳,如灵州。庚辰,次泾州,赐高年鳏寡粟帛。丙戌,逾陇山关,次瓦亭,观牧马。……甲辰,铁勒诸部请上号为“可汗”。辛亥,灵州地震。十月,……丙戌,至自灵州。〔13〕

4、《旧唐书》回纥:“贞观二十年,南过贺兰山,临黄河,遣使入贡,以破薛延陀功,赐宴内殿。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已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以回纥部为瀚海府,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时吐迷度已自称可汗,署官号皆如突厥故事。以多览为燕然府,仆骨为金徽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都为皋兰州,斛萨为高阙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跌结为鸡鹿州,阿布思为归林州,白为寘颜州。又以回纥西北结骨为坚昆府,其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于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以导宾贡。”〔15〕

5、《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二十一年正月……甲寅,以铁勒诸部为州县,赐京师酺三日。”〔16〕

6、《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征高丽时,贞观十九年“十二月,辛丑,上病痈,即步辇而行。戊申,至并州,太子为上吮痈,扶辇步从者数日。辛亥,上疾瘳,百官皆贺”贞观二十年二月,“上疾未全平,欲守保养”。

“贞观二十一年(丁未,公元六四七年)春,正月,……丙申,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白霫为置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敕勒大喜,捧戴欢呼拜舞,宛转尘中。及还,上御天成殿宴,设十部乐而遣之。诸酋长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上皆许之。于是北荒悉平”。〔17〕

7、《新唐书》卷217,列传142回鹘上:“回纥……贞观三年,始来朝,献方物。突厥已亡,惟回纥与薛延陀为最雄强。菩萨死,其酋胡禄俟利发吐迷度与诸部攻薛延陀,残之,并有其地,遂南逾贺兰山,境诸河。(贞观二十年(646年)遣使者献款,太宗为幸灵州,次泾阳,受其功。于是铁勒十一部皆来言:‘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麕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有诏张饮高会,引见渠长等,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

8、《唐会要》记载:

“贞观二十年。既破延陀。太宗幸灵州。次泾阳顿。铁勒回鹘。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丹。奚。浑。斛萨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暴虐无道。不能与奴等为主人。自死败。部落鸟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愿赐哀怜。乞置汉官司。养育奴等。太宗以破延陀。欲遂空漠庭。见其使至。甚悦。遣黄门侍郎褚遂良引于县厅。浮觞积胾以礼之。夜分乃已。异日。召铁勒等并入行宫。张乐以宴之。拜为郎将。及昭武校尉等官。乃降玺书劳其酋长。及赍绫锦等。以将厚意。仍遣与乘舆会于灵州。并使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往报焉。十一月。(应为九月)太宗至灵州。铁勒诸部俟斤颉利发等诸姓至灵州数千人。咸请列其地为州县。又曰愿得天至尊为奴等作可汗。子孙尝为天至尊作奴。死无恨。于是北荒悉平。太宗为赋诗以叙其事。公卿咸请勒于石。从之。”〔19〕

从唐代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幸灵州,具体的经过和往返路线应该是:

1、抱病出京幸灵州:早在贞观十九年征高丽唐太宗就身体欠佳有病了,前已引述文献记载,贞观十九年“十二月,辛丑,上病痈,即步辇而行。”到贞观二十年二月,“上疾未全平,欲守保养”。本来应该保养,结果还要幸灵州,可见,唐太宗是抱病出京幸灵州的。贞观二十年“秋八月,……己巳,”八月初十,“上行幸灵州”,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动身向北,大唐天子的车驾,浩浩荡荡向灵州进发。

2、泾阳宴乐:八月“庚午,次泾阳顿”。从长安出发第二日,八月十一,到长安北十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做短暂停留。此时,“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唐太宗大喜,第二天,八月十二日,在泾阳下诏设“宴乐”,宴请各部落使者,并“颁赉拜官,赐其酋长玺书”,同时,派“遣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报使。”让他负责给各部落首领通知,“诏遣会灵州”,让各部落首领都到灵州去相聚。

3、甘泉颁诏:八月“壬申(即八月十三日),上幸汉故甘泉宫”。汉故甘泉宫,也称为云阳宫,位于今陕西淳化县北25公里的甘泉山。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秦朝建林光宫。汉武帝元封二年建甘泉宫,周围十九里,离长安三百里,可以遥望长安城。汉武帝常于五月开始在此避暑,八月回都。唐太宗圣驾在泾阳两天,八月壬申就是八月十三,来到汉朝甘泉宫故址。由于在泾阳接受“铁勒回纥”等十一部落“遣使朝贡”,愿“归命天子,乞置汉官。”唐太宗特别高兴并宴请各使者,于是,在甘泉宫再次颁发大唐皇帝诏书,《资治通鉴》卷198记载:“壬申,上幸汉故甘泉宫,诏”,这是唐太宗到灵州颁发的第四道幸灵州诏书:

幸汉故甘泉宫诏

“戎、狄与天地俱生,上皇并列,流殃构祸,乃自运初。朕聊命偏师,遂擒颉利;始弘庙略,已灭延陀。铁勒百馀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混元以降,殊未前闻,宜备礼告庙,仍颁示普天。”〔20〕

其中“戎、狄与天地俱生,上皇并列”体现唐太宗比较能够平等看待各民族,同时,决定给“铁勒百馀万户”“并为州郡”,这是“混元以降,殊未前闻”的大事。

4、泾州赏赐:八月“庚辰,(即八月二十一日)次泾州,赐高年鳏寡粟帛。”离开甘泉宫,沿泾水北上,再经过多日跋涉,于八月二十一日到达泾州。泾州因泾水得名。唐代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泾川、灵台、镇原以及宁夏固原东部等地泾水中游地区。唐太宗在泾州山区特意关心并慰问了当地的鳏寡老人,给他们赐赠一些粟米和丝帛,解决他们的吃饭穿衣问题上存在的困难。

对高龄老年人关照是唐太宗一贯政策,在《即位大赦诏》中就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量事优恤。”在《赐孝义高年粟帛诏》中有:“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匹。妇人正月以来生男者粟一石。鳏寡茕独,不能自存,逃户初还,家无粮贮,州县长官,量加赈恤。”〔21〕

5、瓦亭观牧:八月“丙戌(即八月二十七日),逾陇山关,次瓦亭,观牧马。”再经过多日,唐太宗于八月二十七日,翻越陇山以后,来到瓦亭,考察军马场,了解西瓦亭牧场军马牧养情况。瓦亭,据固原新闻网刊发的固原地方史志专家佘贵校研究员《说瓦亭》一文考证,瓦亭在今固原县南45公里泾源县大湾乡境内。今固原地区唐朝有国家军马场,当时作战离不开战马。

有的学者写道唐太宗“唐太宗到灵州的具体日期是贞观二十年阴历九月十五日”。(张树彬著《地方文化探微》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年2月,第193页)“九月十五日抵达灵州。”(吴忠礼《唐太宗灵州主持民族团结大会》:载《朔方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上册第154页)我认为此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唐太宗抱病,来到灵州,长途跋涉,路途劳顿,加上哟有病,按人之常情,必须休息一日至数日,因此,文献记载,贞观二十年,“九月甲辰(十五日),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应该是十五日之前到达灵州。似乎不大可能十五日当天到达灵州,当天就就举行大会,进行一系列的招抚活动。

甲辰即九月十五日,唐太宗在灵州举行“数千人”民族团结大会:灵州“招抚”大会。“招抚”愿意“归附”的北方铁勒诸部。由于事先已经安排“遣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报使。”九月十五日,灵州大会召开以前,各部落首领接到安永寿的通报,都纷纷遣使争先恐后先期到达灵州,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九月甲辰(即九月十五日),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俟斤、颉利发,均指铁勒诸部的首领)《新唐书·回鹘传》记载九月十五日,唐太宗“有诏张饮高会,引见渠长等,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

“张饮高会”中的“张饮”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上留止,张饮三日”,这里“张”字是“帐”字的意思,就是搭起帐篷。在灵州,因为不可能一下子找到可以容纳数千人这么多、这么大的房子摆酒席,九月十五日,在灵州搭起帐篷,设酒宴高规格招待少数民族首领和使者,让他们开怀举杯,纵情畅饮;“引见渠长等”,就是唐太宗在灵州,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并且按照他们的请求,任命他们分别担任唐朝的官吏。参加灵州大会的有“数千人”,灵州大会显示民族团结盛况空前。九月十五日的“数千人”灵州大会,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一次民族团结大盛会。

唐太宗在灵州与少数民族使者“数千人”“,张饮高会”,通报高兴,九月十五日,即兴赋诗,“甲辰,上为诗序其事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公卿请勒石于灵州;从之。”200多年以后,唐昭宗时的诗人張蠙:《送卢尚书赴灵武》诗中,有诗句“古城遗碣见蕃书”(《全唐诗》第702卷056首),特别描述了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幸灵州,九月十五日盛会、赋诗勒石于灵州的重要历史事件。灵武,指灵武郡,即灵州,古城,指古灵州城;碣,是圆顶的石碑,遗碣就指古灵州城刻有唐太宗灵州勒石诗的圆顶大石碑;见蕃书,指当年少数民族首领和使者向唐太宗呈上的愿意归附唐朝的文书,当时人们还能看见。由于古灵州被黄河水淹没,唐太宗灵州勒石诗,也被埋在地下某个地方了。

2003年5月8日,古灵州今吴忠市发现的唐墓群中,出土了专家考证是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的佐证——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人们有理由期盼宁夏考古工作者,或许有朝一日,能够在古灵州今吴忠市境内有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唐太宗灵州勒石诗圆顶大石碑,或将重见天日!

顺便指出: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唐太宗到灵州并于九月十五日举行灵州大会,赋诗勒石于灵州是民族团结重大历史事件。《汉书》记载:”灵州,惠帝四年(前191年)置。”距今已有2010年悠久历史。考灵州地处宁夏平原黄河滨河之城,自古誉为“塞北江南”。以往,学者一般普遍认为,灵州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近数十年来,各地专家学者包括笔者在内研究考证,特别是2003年5月8日,吴忠市发现宁夏最大的唐墓群,出土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吕氏夫人墓葬连同她的《大唐故东平郡吕夫人墓志铭》,是在今吴忠市东区绿地园出土,墓志铭记载:吕氏夫人“终于灵州私第”,“殡于回乐县东原”。回乐县是灵州治所,回乐县与灵州同城。

(上图: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的照片,下图:拓片)

2004年4月27日,在《吴忠市历史文脉研讨会》上,宁夏八位历史、考古专家学者薛亚平、钟侃、吴忠礼、白述礼、许成、杨森翔、马振福、朱存世,考证吕氏夫人墓志记载,一致认定:古灵州故址位于今宁夏吴忠市境内以西的古城。据明代地方志记载,今灵武城是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古灵州被黄河水淹没,“城凡三徙”,宣德三年二月甲子(1428年2月26日),由古灵州城今吴忠第三次迁建的灵州“新城”。

由此可见,今宁夏吴忠市与今宁夏灵武市,都是灵州,都是是古灵州的继承者,都拥有古灵州的历史文化。吴忠、灵武,自古一家。西汉灵州县辖境今吴忠、灵武一带;唐灵州辖境,包括今吴忠、灵武以及今银川市为中心的宁夏平原,远至今陕西、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参见笔者论文:《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考》,载《陕西博物馆馆刊》第18辑。〔22〕

古灵继承者今吴忠市,2016年2月5日,由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古灵州继承者今灵武市,2018年1月31日,由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以古灵州辖境核心地区今吴忠市、灵武市、青铜峡市为中心的宁夏引黄古灌区,2018年10月10日,由国际灌排委执行理事会确认,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唐太宗幸灵州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正如刘昫等《旧唐书》所指出的:“北荒悉平。”于是,唐太宗前次已经指出灵州行是“书契所未有,古今之壮观”,唐太宗就在灵州又一次颁布第五道幸灵州诏书,再次强调灵州行的重大意义:“混元已降,殊未前闻;无疆之业,永贻来裔。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之。”。

幸灵州诏

惟天为大,合其德者弗违;谓地盖厚,体其仁者光被。

故能弥伦八极,舆盖二仪,振绝代之英声,毕天下之能事。彼匈奴者,与开辟而俱生;奄有龙庭,共上皇而并列。僣称骄子,分天街于紫宸;仰应旄头,抗大礼于皇极。缅窥邃古,能无力制。自朕临御天下,二纪于兹,粤以眇身,一匡寰宇。始勤劳于昧旦,终致治于升平。曩者聊命偏师,遂擒颉利;今兹始弘庙略,已灭延陀。虽麾驾出征,未逾郊甸;前驱所轥,才掩塞垣。长策风行,已振金徽之表,扬威电发,远璟沙场之外。铁勒诸姓、回纥胡禄俟利发等,总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收其瀚海,尽入提封;解其辫发,并垂冠带。上变星昴,归于东井之躔;下掩蹛林,袪入南山之囿。混元已降,殊未前闻;无疆之业,永贻来裔。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之。斯实,岂朕一人独能宣力!盖由上灵储祉,锡以太康;宗庙威灵,成兹克定。即宜备礼,告于清庙,仍颁示普天。〔23〕

新旧唐书都记载在“辛亥”即九月二十二日,“辛亥,灵州地震。”但是,唐史文献中,没有唐太宗此日唐太宗的活动,也不知道唐太宗尚在灵州,或是已经出发、返回京师。我估计,地震之日距离灵州大会的九月十五日,已经过去七天了,唐太宗应该已经离开灵州,阴历九月唐灵州辖境今吴忠、灵武一带,天气已经寒冷,抱病前来的唐太宗,似乎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在灵州大会之后,在灵州长住七天之久。

7、至自灵州:关于唐太宗从灵州返回长安的情况,唐史文献记载都极其简单,只有几个字:《旧唐书》记载9个字:“冬十月,……丙戌,至自灵州。”《新唐书》记载6个字:“十月,……丙戌,至自灵州。”《资治通鉴》记载7个字:“丙戌,车驾还京师。”唐史文献,均未见回程任何细节的记载。

8、置六府七州:为了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唐太宗从灵州回京以后,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专门下诏,置六府七州。北方少数民族“大喜”,甚至“欢呼拜舞”,并且请求建“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于是北荒悉平”。

还是《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丙申,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白霫为置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敕勒大喜,捧戴欢呼拜舞,宛转尘中。及还,上御天成殿宴,设十部乐而遣之。诸酋长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上皆许之。于是北荒悉平”。〔24〕

这里有一个问题:唐太宗灵州行的返程是原路返回京师长安,还是回程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返回的呢?笔者注意到1997年,艾尚连先生在《民族研究》发表论文,认为唐太宗“返回长安的路线,诸史漏记,已难知。”他依据唐太宗诗文分析,提出唐太宗灵州行返程不是原路返回,而是从灵州北上,绕河套,然后由陕北返回长安:“唐太宗在灵州的活动结束后,由此沿黄河北上,逾今磴口后东折顺北河(黄河在内蒙古西东走向的一段)抵云中古城,遂南下踏上秦‘直道’回到长安,行程近3000里。”2002年,在《河北学刊》的论文中,艾先生再次复述这一观点,并且以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诗为据,进行论述。〔25〕

笔者对艾尚连先生大胆推测和认真研究,详细分析诗文,颇为赞赏。但是,历史是科学,要尊重事实,历史事件要有文献记载或者考古出土的证据,单靠对诗文的分析只能是个人的臆测,不能算是科学的考证。

笔者认为:

第一、正如艾先生所言,“诸史”包括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都没有记载唐太宗返回长安的具体路线,但是,没有记载,有可能“漏记”,却不一定就“漏记”,也有可能是没有什么大活动,或是回程就走来时候的路线,原路返回,古人文字简练,认为不必要再仔细记载。如果有返程北上河套,这么大的举动,史书应该不会连一个字都不记载。《汉书、艺文志》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26〕历时两个半月的唐太宗灵州之行回程选择另外一条路线返回,长达43天的大事件,“诸史漏记”不记载?专门负责皇帝的“君举必书”的史官,一个字不记,大概会有失职之嫌了吧!

第二,艾尚连先生或许可能不大了解西北塞外河套地区冬天的寒冷。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开头就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胡天八月即飞雪。”何况唐太宗返回京师是农历九月下旬至十月底呢?再如,即使到了明代,宁夏冬天气候还是相当的寒冷,大明庆靖王朱栴《贺兰大雪》诗的开头也有:“北风吹沙天际吼,雪花纷飞大如手。青山顷刻头尽白,平地须臾盈尺厚。”〔27〕“大如手”的雪花,可能有诗人的夸张,但是,“大如手”、“盈尺厚”,毕竟应该说明宁夏城的雪下的特别大。就是今天,气候转暖了,冬天塞北还是非常寒冷,今宁夏地区阳历十月底即农历九月底,天气已经很冷,家家户户都已经全面供上暖气了。

地球变暖,气候则是古代冷于现代。唐朝时侯“北河”河套地区今内蒙古比今宁夏地区,应该还要冷,唐太宗幸灵州之前就已经身体欠佳,返回时没有史书记载北上去河套地区,前引述《资治通鉴》:“冬,十月,己丑,上以幸灵州往还,冒寒疲顿,欲于岁前专事保摄。”唐太宗到灵州来回长途跋涉相当辛苦,已经是“冒寒疲顿”闹病了,要专事保摄了,唐太宗身体不好、生病了,他怎么还能北上再受冻去绕远路吗?笔者推断,应该说,返程北上绕河套穿陕北南下的可能性,也许几乎等于零。

三、唐太宗幸灵州不宜称为“灵州会盟”

但是,经过近期认真研究,现在笔者认为:唐太宗灵州行使用“灵州会盟”或“会盟”均欠妥。为什么?现在提出三方面理由:

第一、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唐代的文献记载唐太宗幸灵州的历史,人们找不到一处有“灵州会盟”的记载,请看文献记载涉及唐太宗灵州之行的文字表述:

1、《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年,秋八月……己巳,幸灵州。”“庚午,次泾阳顿。……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至灵州者数千人”。“丙戌,至自灵州。”

2、《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年,八月……己巳,如灵州。”“辛亥,灵州地震。”“丙戌,至自灵州。”

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记载:“贞观二十年,……八月,己巳,上行幸灵州。”“九月,上至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公卿请勒石于灵州”“己丑,上以幸灵州往还”。

4、《旧唐书》145卷回纥:“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

5、《新唐书》卷217,列传142回鹘:“太宗为幸灵州”。

6、《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七年六月闰月,上从之,乃征真珠可汁使亲迎,仍发诏将幸灵州与之会。真珠大喜,欲诣灵州。议者或以为聘财未备而与为昏,将使戎狄轻中国,上乃下诏绝其昏,停幸灵州,追还三使。

臣光曰: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审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昏可也;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30〕

以上人们看到的是“幸灵州”、“如灵州”、“诣灵州”、“诏遣会灵州”、“勒石于灵州”、“幸灵州往还”、“至自灵州”等等,唯独没有唐太宗“灵州会盟”的文字表述的记载。如果唐太宗幸灵州可以称为“会盟”,唐书应该会使用的。唐太宗幸灵州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应该尊重历史文献的表述,既然唐史文献记载没有使用,我们也不应该使用唐太宗灵州“会盟”。

第二、“会盟”一词是什么含义?顾名思义,会是会见、相会,盟是盟誓、结盟、订盟、设盟。查新版《辞海》记载:“会盟古代诸侯间的集会、订盟。”〔31〕

《现代汉语词典》:“会盟古代国君(或其代表)与国君(或其代表)相会而结盟。”〔32〕

既然是古代诸侯与诸侯、国君(或其代表)与国君(或其代表)之间的集会、订盟,那相会的诸侯、国君(或其代表)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会订立盟约。但是,这次灵州之行,一方是大唐皇帝、天子,被另一方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另一方是各少数民族首领派遣的使者:“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政治地位显然不同,一个高高在上,一个称“奴”在下,并不是对等的国君之间的相会。同时,这次唐太宗的灵州之行,也没有缔结什么双方的盟约,只是数千少数民族使者朝见大唐皇帝——天可汗唐太宗,“来贡方物,因请置吏”,“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然后,“张饮高会,引见渠长等,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于是北荒悉平,为五言诗勒石以序其事。”唐太宗盛宴招待各族使者,任命唐官。最后返还长安。然后设立羁縻州,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因此,应该不是什么会盟。

第三、唐朝史书也有唐太宗参与的一次“渭水之盟”: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刚刚登基,突厥颉利率十万大军南下,兵逼长安西郊渭水大桥,大唐面临灭亡,唐太宗被迫与颉利立盟,武德九年,八月“乙酉,又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答应送金帛,突厥才退兵。但是,唐太宗本人并不认为是一次友好的会见,却称之为“渭水之耻”或者“泾水之耻”。《新唐书·李靖传》记载: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进封代国公。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李)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33〕

2017年3月1日,宁夏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永清同志,与区宣传部、广电局负责同志等一行,在宁夏大学党委书记金能明、校长何建国、副书记赵利宁陪同下,来到我家看望、慰问。我们讨论了宁夏史、灵州史,讨论了唐太宗到灵州的辉煌历史。2017年3月2日,宁夏大学网,发表了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永清看望慰问白述礼教授》(胡玥/文龚旭峰/图)。

赵永清同志介绍,宁夏自治区正在准备筹拍一部唐太宗到灵州的历史电视剧。经过交流、讨论,赵永清同志表示:唐太宗到灵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宁夏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团结盛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建议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称为“灵州盛会”。

我听了赵永清同志建议以后,考虑到“灵州盛会”就是唐太宗“灵州民族团结盛会”的简称,于是,当即就表示我赞成“灵州盛会”。不少专家学者,也表示唐太宗到灵州,不宜称为“灵州会盟”,认同“灵州盛会”。总之,今天,无论如何,不宜再使用唐太宗“灵州会盟”了。

四、历史上没有“唐太宗两幸灵州”

笔者发现,有学者撰文题为:《唐太宗两幸灵州之诸诏书》,文中指出:“贞观十七年润六月,唐太宗到达灵州,而夷男迟迟不到。”“贞观二十年……八月初九(已巳),唐太宗抱病动身赴灵州。”“唐太宗第二次驾幸灵州,成功地大会铁勒诸部,使‘北荒悉平’”。〔36〕该文没有提出证明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到达灵州”、“唐太宗两幸灵州”的历史文献记载证据,因此,该文是与唐代历史文献记载相左的欠妥的论述。

契苾何力(?-677年),是铁勒族契苾部人,他率部归唐,成为唐朝名将。新旧唐书都有其传。《旧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贞观“十六年(642年),诏许何力观省其母,兼抚巡部落。时薛延陀强盛,契苾部落皆愿从之。何力至,闻而大惊曰:‘主上于汝有厚恩,任我又重,何忍而图叛逆!’诸首领皆曰:‘可敦及都督已去,何故不行?’何力曰:‘我弟沙门孝而能养,我以身许国,终不能去也。’于是众共执何力至延陀所,置于可汗牙前。何力箕踞而坐,拔佩刀东向大呼曰:‘岂有大唐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又割左耳以明志不夺也。可汗怒,欲杀之,为其妻所抑而止。初,太宗闻何力之延陀,明非其本意。或曰:‘人心各乐其土,何力今入延陀,犹鱼之得水也。’太宗曰:‘不然,此人心如铁石,必不背我。’会有使自延陀至,具言其状,太宗泣谓群臣曰:‘契苾何力竟如何?’遽遣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入延陀,许降公主,求何力。由是还,拜右骁卫大将军。”唐太宗不惜以下嫁新兴公主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并依据合理的忠诚,拜契苾何力为右骁卫大将军,可见唐太宗对契苾何力的重视和信任,页唐太宗力推民族和睦政策的表现。

何力起先劝唐太宗不要下嫁公主,然后,又建议如果要要下嫁公主,不到京师也要到灵州,他肯定不敢来,不成婚,预料他真珠可汗夷男一二年必死,事情也就了解了。《旧唐书》记载:“太宗既许公主于延陀,行有日矣,何力抗表固言不可。太宗曰:‘吾闻天子无戏言,既已许之,安可废?’何力曰:‘然。臣本请延缓其事,不谓总停。臣闻六礼之内,婿合亲迎,宜告延陀亲来迎妇,纵不敢至京邑,即当使诣灵州。畏汉必不敢来,论亲未可有成日。既忧闷,臣又携离,不盈一年,自相猜忌。延陀志性狠戾,若死,必两子相争,坐而制之,必然之理。’太宗从之。”〔38〕《新唐书·契苾何力传》同样记载:“何力曰:“礼有亲迎,宣诏毘伽身到京师,或诣灵武。彼畏我,必不来,则姻不成,而忧愤不知所出,下必携贰,不及一年,交相疑沮。毘伽素狼戾,必死,死则二子争国。内判外携,不战而擒矣。”帝然之。毘伽果不敢迎,郁邑不得志,恚而死,少子拔酌杀其庶兄突利失自立,国中乱,如其策云。”〔39〕(“毘伽”是突厥和回纥大汗的尊称,此处指真珠可汗夷男)

于是,唐太宗准备下嫁新兴公主,并送公主到灵州,相约到灵州相会,但是,正如契苾何力所料,夷男未如约准备齐全聘礼,没有如约按时到达灵州,心中郁闷,一年而死。“延陀恐有诈,竟不至灵州。自后常悒悒不得志,一年而死,两子果争权,各立为主。”〔40〕

因此,唐太宗取消了贞观十七年的灵州之行。对此,唐史文献有详细明确的记载。《资治通鉴》:“贞观十六年九月,薛延陀真珠可汗遣其叔父沙钵罗泥熟俟斤来请婚,献马三千,貂皮三万八千,马脑镜一。”“冬十月,先是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姑臧夫人及弟贺兰州都督沙门皆在凉州,上遣何力归觐,且抚其部落。时薛延陀方强,契苾部落皆欲归之,何力大惊曰:‘上厚恩如是,柰何遽为叛逆!‘徒曰:‘都督先已诣彼,若之何不往!’力曰:‘门孝于亲,我忠于君,必不汝从。’徒执之诣薛延陀,置真珠牙帐前。何力箕倨,拔佩刀东向大呼曰:‘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割左耳以誓。真珠欲杀之,其妻谏而止。上闻契苾叛,曰:‘非何力之意。’右曰:‘狄气类相亲,何力入薛延陀,如鱼趋水耳。’上曰:‘然。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有使者自薛延陀来,具言其状,上为之下泣,谓左右曰:‘力果如何﹖’命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谕薛延陀,以新兴公主妻之,以求何力,何力由是得还,拜右骁卫大将军。”〔41〕

历史文献记载全都证明: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准备到灵州,但是,实际并没有成行。因此,“唐太宗两幸灵州”、“贞观十七年润六月,唐太宗到达灵州”提法欠妥,不符合历史文献记载。既然十七年的灵州之行停止了,就不可能有唐太宗两幸灵州,只有贞观二十年一次唐太宗幸灵州,实际上没有实现贞观十七年的幸灵州。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停幸灵州”,实际上并没有到灵州,但是,已经有了到灵州的计划。后来的贞观二十年唐太宗灵州行,其实也还是唐太宗圆了贞观十七年的幸灵州之梦。

五、唐太宗幸灵州的历史意义

笔者以为,第一,“盟会”应该也是“会盟”,前面已经论述,“会盟”是古代诸侯之间的集会、结盟,用在唐太宗幸灵州不合适;第二、“和平共处”一词是现代国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史出现的专有词汇,《辞海》也已明确解释,1954年,由中国提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签订条约确定、亚非会议参加国所接受。〔48〕唐太宗灵州之行是处理唐王朝内部各民族的关系,是国内问题,似乎不宜使用国与国的关系的词汇“和平共处”来表述。第三、康熙、乾隆与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杰出君主,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各自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也都并非十全十美,应该各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大可不必抬高唐太宗,压低康熙、乾隆。

唐太宗幸灵州的历史意义,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

(一)、唐太宗幸灵州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团结盛会。

(二)、唐太宗幸灵州,解决了北方民族问题,安定了北部边疆。

唐太宗灵州行到直接结果就是“北荒悉平”,北方边疆安宁。唐太宗为进一步落实灵州大会的诺言,唐朝与各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采用内地设置羁縻府州的办法,安置各民族入内地,让各民族自己自治。“铁勒百馀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混元以降,殊未前闻”。

唐太宗幸灵州,唐朝廷重用是少数民族首领,羁縻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不仅如此,唐朝还重用蕃将担任唐朝重要官职,陈寅恪先生指出:“太宗之用此番将及其所统之同一部落。玄宗之用番将,乃用此番将及其统领之诸种不同之部落也。”[52]

(三)、唐太宗幸灵州,提高了灵州的战略地位。

注释:

〔1〕、〔3〕、〔21〕、(清)董诰等:《全唐文·太宗文集》卷八太宗(五)。唐太宗《平薛延陀幸灵州诏》、《即位大赦诏》、《赐孝义高年粟帛诏》。

〔2〕〔4〕(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59页。

〔5〕、〔6〕、〔7〕、〔8〕、(清)董诰等:《全唐文》第01部卷八◎太宗(五)。

〔9〕、〔10〕、〔1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记》卷第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第6238页。

〔12〕、(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

〔13〕〔41〕(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

〔14〕〔17〕〔20〕〔24〕(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15〕、(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145回纥传。

〔18〕(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217,列传142回鹘上。

〔19〕(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6铁勒,中华书局1955年,第1725-1726页。

〔22〕、白述礼:《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考》,载《陕西博物馆馆刊》第18辑,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91-103页。

〔23〕、(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199下列传第149◎北狄○铁勒契丹奚室韦靺鞨渤海靺鞨霫乌罗浑。

〔25〕艾尚连:《唐太宗灵州之行与漠北羁縻府州的建立》,《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唐太宗北巡塞垣纪行诗并未亡佚》,《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

〔26〕(东汉)班固:《前汉书》卷30,艺文志第十。

〔27〕白述礼著:《大明庆靖王朱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55页。

〔28〕周生俊主编:《灵武文史资料》第九辑,宁新出管字〔2010〕第3035号,2011年12月,第079页。

〔29〕白述礼:《一石惊天,古灵州浮现吴忠》,《新消息报》2004年6月23日,另见白述礼著:《走进灵州》第24页;白述礼著:《大唐灵州镇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055页。

〔30〕(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记载:【唐纪十三】卷第一百九十七。

〔31〕〔4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318页;第1741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词条。

〔3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7年451页。

〔33〕、〔34〕(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李靖传》;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传。

〔35〕孙继民:《灵州:西北军事的支点》一文,《银川晚报》2009年11月6日(原名《唐代灵州战略地位初探》载《灵武文史资料第九辑》)。

〔36〕〔47〕刘振海:《唐太宗两幸灵州之诸诏书》、王培华:《唐太宗灵州勒石的历史意义及启示》:载周生俊主编:《灵武文史资料》第九辑,宁新出管字〔2010〕第3035号,2011年12月,第096、102、111页;第071页。

〔37〕白述礼著:《大唐灵州镇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054-056页。

〔38〕(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九。《契苾何力传》。

〔39〕(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

〔40〕(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列传五十九。《契苾何力传》。

〔41〕(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96,唐纪十二。

〔43〕(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

〔44〕〔46〕(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書》卷二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回鶻下。

〔45〕(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97唐纪十三。

[49]艾冲:《唐代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的建置与移徙》,《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89-95页。

〔50〕(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

〔51〕(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志三十三下地理七下《羁縻州》。

[52][54]陈寅恪撰:《论唐代之番将与府兵》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6,第268;第275页。

[53](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223列传148上奸臣上李林甫传,中华书局第6348页。

[55][56][60]白述礼著:《大唐灵州镇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15页;第007页;第004-005页、扉页:《唐诗咏灵州名句》。

[57](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58]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载(清)曹寅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83页.

[59](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郭子仪传》。(本文作者白述礼,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

THE END
1.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的期刊影响因子是多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创刊于1994年, 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办, 陕西出版, 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栏目有: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分析https://www.youfabiao.com/sxlsbwggk/wenti/03.html
2.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社《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于1994年创办,全刊信息多却有条有理,坚持打造交流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创刊多年来受到许多读者的支持和喜爱。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https://www.ifabiao.com/sxlsbwggk/
3.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National Museum of the Shaanxi History(年刊)1994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本刊涉及考古研究、史学论坛、民族宗教史、历史地理研究、碑石墓志研究、壁画与艺术史、文物保护等方面。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https://www.gwyoo.com/qikan/zhengfawenshi/wenhua/201809/677772.html
4.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期刊简介《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由强跃担任主编,创刊于1994年,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办的一本历史领域专业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力求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该领域的政策、技术、应用市场及动态。 1994创刊时间 https://www.1mishu.com/qikan/zhengfawenshi/wenhua/201603/798235.html
5.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社简介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注重性、学术性,努力做到风格清新、雅俗共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本刊的重点与特色,创刊以来一直是各种历史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现已更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杂志收录/荣誉 知网收录(中)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https://www.yfabiao.com/sxlsbwggk/
6.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首页 馆藏纸本 图书详情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一辑 出版社:三秦 ISBN:7805468117 出版年:1994 作者:陈全方 学科:历史、历史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自然科学史所 书库 在架上 26.32731/403/1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65c7c393bc57a744ba2f8333e1a1896a
7.《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期刊曾用刊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出版周期年刊 期刊分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主办单位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创刊时间1994 期刊语言中文 邮编710000 单价0元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null主管,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类学术期刊。 陕西历史https://www.xueshushe.cn/shan-xi-li-shi-bo-wu-guan-lun-cong
8.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文革”末期,在盐博馆领导的支持下,馆内研究人员“不甘寂寞”,决定试办一份以井盐史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1976年底,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一批盐业史专家,以独具敏锐的学术视野创办了馆刊《井盐史通讯》,奠定了盐业史研究的坚实基础。1986年正式更名为《盐业史研究》,并获得正式刊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唯http://www.zgshm.cn/content.jsp?id=297e0fc26e679f79016e67a780b70002
9.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期刊主办单位: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出版地区:陕西 出版周期:年刊 创刊时间:1994年 曾用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热门主题: 中国古代青铜器丝绸之路学术研究考古发掘博物馆学史文化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墓壁画出土文物历史研究学术交流唐墓壁画文献资料历史地理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博物馆收藏 https://cqvip.com/journal/1004739/1004739/2020
10.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http://zlbk.cbpt.cnki.net/WKH/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5&st=11
11.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2018年第11期期刊咨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月刊2018年第11期简介,曾用名: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1979年,期刊荣誉: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https://www.hfabiao.com/zggjbwggk/201811/
12.民国时期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品概述id=7原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国立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12年7月9日,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但是长期以来,民国时期国立历史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情况并不为人们所广泛了解,或者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甚至有些误传。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档案记载,对这一时期的文物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37940146/
13.2022年度文物博物内刊载综合信息辑要云南省博物馆王强,等:论朱德政治建军思想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朱德的军事与国防建设思想”学术研讨会获二等奖论文),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馆刊《人民的光荣》2022年2期(总第28期) 游宝富:朱德对人民军队军魂的诞生所作的历史贡献(“朱德的军事与国防建设思想”学术研讨会获二等奖论文),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馆刊《人民的光荣》2022https://www.ynmuseum.org/detail/2543.html
14.“《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百期纪念暨博物馆的学术建设与馆刊编辑吕章申馆长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30年来为适应国家文化建设和博物馆发展进行的历次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时,此后,《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正式创刊,及时向社会公布文博界的最新资料和学术成果,获得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好评。《中国历史文物》进一步提高了刊物的学术水准,稿源增多,信息量增大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100n/article_atc-13.html
15.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JournalofNationalMuseumofChina期刊简介:《中国历史文物》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严谨治学和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注重反映国内外中国古代史研究、考古研究和文物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考古发现,促进国内外文博界的友好交往,努力将《中国历史文物》办成高学术水准的刊物。 曾用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国历史文物 https://sns.wanfangdata.com.cn/perio/zglsww?tabId=article&publishYear=2023&issueNum=7
16.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doc教育文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doc 41页内容提供方:神话 大小:230 KB 字数:约4.4万字 发布时间:2017-09-23发布于北京 浏览人气:25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2/1120/3227245.shtm
17.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面向全国发行的历史类学术期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学者的喜爱。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现已更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https://www.haofabiao.com/sxlsbwggk/
18.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十三辑陕西历史博物馆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4000293806 sxhm1991@sxhm.com 中国· 陕西 · 西安市小寨东路91号 Copyright 2021 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所https://www.sxhm.com/detail/1685.html
19.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年版)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26 历史档案 27 文史 K85(含G26).文物考古(含博物馆事业) 1 文物 2 考古 3 考古学报 4 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 7 江汉考古 8 敦煌研究 9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10 故宫博物院院刊 11 南方文物 12 敦煌学辑刊 13 北方文物 14 东南文化 https://jdse.bit.edu.cn/sktcxb/news/news/0233c51c-bfd6-421a-8165-e9bad4a80e92.htm
20.“青铜器与文明交流——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摘要分享2022年6月28至2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青铜器与文明交流——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在国博召开。此次论坛由国博研究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合作承办。 出席“第三届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的学者及嘉宾合影 http://kaogu.cssn.cn/zwb/xsdt/xsdt_3347/xsdt_3348/202207/t20220705_5415714.shtml
21.陕西省第一届志愿者文化遗产知识竞赛(精选5篇)C.陕西历史博物馆 D.中国国家博物馆 8.“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采用了什么原理使内香盂保持水平?(A) A.现代陀螺仪原理 B.杠杆原理 C.力矩平衡原理 D.重心原理 9.带钩是(A?)首先发明并使用的。 A.汉族人 B.游牧民族 C.汉族人和游牧民族同时 10.唐长安城的正南门是(B)。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dhkhj0.html
22.文物考古通用12篇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发表于《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文物》(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江汉考古》八种考古类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学报》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公认的三大权威刊物,代表了中国文物考古的学术主流,都是重要https://jyglz.xueshu.com/haowen/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