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家博物馆研发的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图为库房管理人员展示清晚期木雕画板。(林翔摄)
工作人员巡查古籍库房藏品状态。(林翔摄)
陈列部工作人员巡查展厅。(林翔摄)
“品客家文化·赏梅州非遗”每周六举行,全年52场。(吴腾江摄)
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了解客家人迁徙历史。(李少凤摄)
为国际博物馆日体验活动而开展的拓印培训。(林翔摄)
●本报记者李少凤
来梅的游客若想一日读懂客家,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必经之处。客家人欲寻根问祖或进行文化交流,它亦是不能错过的重要平台。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各个展馆分布有序,展陈规整。不禁好奇,这些分馆和展品的背后,工作人员是如何筹划布置的?除了大众所见到的展品,其他的馆藏珍品身处何处……这一切于大众而言,是那么神秘。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中国客家博物馆,揭开这一道“神秘面纱”。
储藏条件严格
恒温恒湿定期消毒杀菌
中国客家博物馆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华侨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等组成。记者不免好奇,好些珍贵藏品,并未在展厅展出,那是在哪里保管、如何保管的呢?记者了解到,有些藏品传承至今已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对展陈的条件要求较高,若处理不当,可能面临着受损破坏的风险,因此,便将其收藏在博物馆库房的密集柜里。
保管部主任何东伟介绍,库房需保持恒温恒湿,温度一般控制在16℃—22℃,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在保管古籍的库房,记者看到各类古籍整齐摆放在密集柜里,为防虫蛀,柜里放了灵香草,古籍均由两块楠木板上下夹住。在杂项库房,储藏的是各类铜器、铁器、漆器等,它们也同样进行规范保管。
为更好地储藏保管,工作人员还要定期为其杀菌消毒。将它们分类分批放进冰柜,用零下30℃的极寒进行冷冻,冻上个7天7夜。十分耗力耗时。新近,博物馆采购了充氮消毒设备,以后这项工作就简化多了。而对于有破损的文物或古籍,他们便邀请省专家前来“把脉问诊”,并做适当的修复。
提供学术研究
调查采访分析佐证方成文
“水车为旧时客家农村地区常见的灌溉用具,分为高车与龙骨车,此为龙骨车。龙骨车的水槽中,有一长串木制叶片以脊椎状木榫连接,因似龙骨,故名。”在主馆的民俗文物展厅,记者留意到一架水车前的这段文字。文字看似简短朴素无华,却让市民游客不仅有感官的认识,还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类似这样的或长或短的介绍文字,在不同的展馆随处可见,是为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予新使命
提供多种体验促进教育与欣赏
博物馆之职能主要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作为国家馆一级馆,中国客家博物馆还担负着指导各县(市、区)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业务运营的使命。21世纪的博物馆还被赋予更多的使命。该博物馆副馆长侯鸿忠告诉记者,近年来,博物馆之宣教使命尤为明显,他们努力为教育、欣赏和知识共享等方面给大众提供多种体验。当然,许多展览,以及馆校合作等各类活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和配合。此外,在传承客家文化方面,该博物馆做了研发文创衍生品的尝试,研发了多种文创产品。据宣教部主任黄晓君透露,非遗文化方面实现每周一次常态化的展示,而体验类活动如剪纸、陶瓷制作与修复等活动颇受民众欢迎。近日还将策划一场拓印体验活动,让博物馆走进市民的生活,让大家感受到,博物馆既是庄严的,亦是可靠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