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博物馆“唤醒”千年文化–光明文创·臻选

数字技术正在赋予博物馆新的文化内涵。这种用多维视角展现的数字化博物馆不是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让数字技术渗透到博物馆运营的方方面面,从感官到体验,从内涵到外延,从文物到文创,甚至在文化传承领域都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从而使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博物馆开启了数字化的“新表达”。

湖南:“科技之光”让文博更有“力量”

VR、AR、MR等沉浸式逛展;三维漫游博物馆;电子互动艺术装置;全息投影呈现……近年来,为了让文物“活”“火”起来,国内各大博物馆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加速拥抱云计算、5G通讯、区块链等技术,向数字化转型迈进。在科技的“加持”下,湖南省的不少博物馆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意和美学实践,频频“出圈”。插上数字化“翅膀”的博物馆,正在为公众构建更广阔、更有力量的文化空间。

“完美融合”传统与现代

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不少博物馆加快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常态化运用,通过线上数字传播渠道,解决线下实体展览“限流”之困,让观众在家也能“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打开长沙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一项名为“虚拟漫游”的服务引人注目。观众只需在线上轻点鼠标,即可身临其境地“逛展”。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一件件藏品跃上屏幕,只要拥有一台手机或者电脑,观众就能随时随地欣赏到藏品的详细介绍和超高清大图。长沙博物馆还提供“全景漫游”,实现点到哪就能走到哪,走到哪就能看到哪。

藏品和文物故事“活”起来

博物馆在线下的数字化创新,更是让藏品和文物故事“活”了起来,为公众呈现真实、准确、直观、生动的馆藏历史文化。

在位于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内设有一个名为“水稻科技厅”的展厅。该展厅空间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设计构思,能为观众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引导观众尤其是低龄孩童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了解水稻的一生。厅内,环幕影院、全息投影、CG特效等近百个多媒体设备,打造了一场科技盛宴,让博物馆好看又好玩。

对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深入挖掘展品的文化内涵。今年7月28日,湖南博物院举办的“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正式对公众展出。

该展览发挥3D打印、纱幕投影、混合现实等多项数字技术特征,结合展览主题,以音乐考古学、古代音律学、现代声律学等学科为支撑,通过对73件音乐文物进行采音、测音,并请专业人员演奏、编曲、合成等,让现代观众有机会聆听数千年前音乐文物的原声,生动唤醒沉睡千年的音乐文物,让往日不可触摸、不可移动的文物“活”起来。

“作为国家文物局数字展示重点研究基地,我馆在数字展示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应用实践。除了在基本陈列中推出沉浸式、交互性的数字展示项目,还从2018年起先后推出MR、VR数字体验馆等一系列多媒体交互项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说。

博物馆越来越“智慧”

科技不仅让展品以更活泼的面貌得以呈现,也让观众的观展体验因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不断改善。

今年3月26日,中国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应与时俱进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元宇宙。

回望来路,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元宇宙建设……段晓明认为,如今,中国博物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观众见得到、摸得着的展厅陈设和“黑科技”面貌,还包括藏品管理、文物保护修复、观众管理和服务、开放教育、信息共享等多方面的进步。

“我们努力实现集‘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智慧运营’四位一体的博物馆新平台,力争实现‘人与物’的多维度智能交互。”长沙博物馆信息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在智慧博物馆,作为“物”的藏品,要实现与人、活动、数据在技术层面的互动,以实现博物馆在服务、管理、展示、保护、体验方面的升级。

有业内人士表示,新时代的博物馆建设对藏品保护和信息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元宇宙建设为例,藏品信息不应局限于真实影像材料,还需要有更多关联知识的提供、场景化的运用,才能更精准地还原历史。

当下,为了实现智慧化建设,很多博物馆正在积极做出探索,但仍任重道远。未来,各大博物馆仍需在推进文物藏品数字化的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从而真正让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滋养科技。(记者张格张玉洁长沙报道)

上海:从“云观展”到“云治馆”

增强现实(AR)让亿万年前的恐龙在观众面前栩栩如生,精准导航使得城市历史在参观过程中“活”起来,物联网等技术还让博物馆建筑本身也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如今,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等,数字化转型正在让博物馆拥有“数字双胞胎”,从“云观展”出发走向“云治理”,也为博物馆如何更好吸引年轻人、讲好“灵动”的科普故事探索路径。

2021年9月,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线,该系统具备展馆导览、动态应急预案、视频虚实巡检等功能,1:1的三维数字孪生让实体的博物馆在网上“活”起来。

如今,该系统2.0版本已升级上线,提供了14个数字化场景。记者看到,不仅是突破传统展品上网、“云”上观展等数字化模式,数字孪生正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全面赋能场馆管理,提升观众服务水平。博物馆从此如同拥有了一位“孪生伙伴”,以更加精准、便捷、个性化的方式守护上海的历史文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从建筑到展品,处处是历史的印记。该馆展厅面积9800平方米,藏品总数约11万件,馆藏重要文物有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上海汇丰银行铜狮、陈化成督造的振远将军铜炮等。

如今,在数字化的赋能下,这里厚重的历史正变得活泼灵动。“真的很神奇,我第一次知道博物馆可以有会观察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一位讲解志愿者说,“即使是在高峰时段,每场讲解的观众人数也是20人左右,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是数字化管理系统对高峰期入馆人数进行了控制和分流。”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周群华说,2.0版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不仅可以智慧监测能源消耗,用行动实现双碳目标,还用小程序等提升游客体验度,让游客在手机端就能体验上海历史的沧桑记忆。

打开手机屏幕,站在指定位置,对准动物模型……手机屏幕上,肉嘟嘟的马门溪龙从博物馆空间走向它所生活的侏罗纪晚期的草原;“史前掠食者”毁灭刃齿虎凶狠地露出长长的利齿,伴随着画面出现的还有其咬合力数据;生活在约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露西”牵着孩子走来,他们虽长有毛发、面部特征接近猿,但已能直立行走;约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村落里,人们使用骨耜等工具开垦稻田……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观众就可以利用“上海自然博物馆AR”应用程序与馆内展项互动。馆方正在逐步推进藏品数字化,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打造集展区服务、科普教育、艺术沉浸、互动社区于一体的元宇宙自然博物馆。如今,上海科技馆已被评为上海首批数字景区之一,馆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4K/8K+5G高清技术、物联感知、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技术,持续提升“展览吸引力”“科学传播力”“创新驱动力”以及“技术渗透力”,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多方位、沉浸式的文化数字化体验场景。

不仅是“云观展”,数字技术还让观众与藏品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中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好地了解过去、展望未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正在试水数字藏品——“璀璨橄榄陨铁·伊米拉克陨石”和“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的缩比模型·水运仪象台”。据介绍,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藏品属于文创数字化的一种载体。

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将天文学展品“跨界”变为数字文创,上海天文馆的天文专家和上海自贸文投的设计师对两件展品的数字化难点进行细节打磨、反复推敲,通过概念再造、二次设计和3D数字建模等工作,将实物的璀璨和神秘进行全方面呈现。

如今,上海正以推动数字景区建设为抓手之一,全面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推进商业、文娱、体育、出行、旅游等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

河南:开启博物馆“新表达”

受疫情影响,博物馆线下业务遇冷。河南各大博物馆尝试走上“云端”,从直播“云”游到在线互动产品,丰富的数字化服务受到观众喜爱。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在让文物跨越时空的同时,也通过兼顾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实践,带领文化产业思考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以及怎样生产。

云游、云观展:由“尝鲜”到“常鲜”

这个“十一”假期,郑州市民吴晓丽未到洛阳,凭一部手机游玩了洛阳博物馆,还跟随“地图”导览,细细品味了“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故宫博物院藏牡丹题材文物特展”。

指尖一点便可选中或转动文物、拖拽场景,近距离体验各种奇珍异宝和博物馆全景……“云”游博物馆、“屏”上览古今成为假期新常态。为更好地展示馆藏资源,各大博物馆仍在不断探索。

今年7月,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携手上海复旦大学推出的《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上,观众通过数字作品“衔镳驭马”,不仅可以看到在汉代人们是如何养马、驭马,还可通过拉缰绳的方式选择心仪的马车、马匹和马具,生成专属车马图,过足“骑马瘾”;打虎亭汉墓壁画中相扑图的记载,说明汉代已有相扑运动,数字媒体技术将相扑壮士形象立体化、相扑场景活化再现,使观众切身感受相扑活动的氛围。

裸眼3D、AI算法:千年文物“活”起来

身处展馆C位,一尊兽面纹方鼎缓缓升起,站定亮相后,扭转起“75公斤重的身躯”,进几步,退两下,展示着镌刻于身上3000多年的纹路。随着鼎内翻转至观众眼前,一个侧旋不小心暴露了“鼎足是空心”的小秘密。

“裸眼3D技术的发展,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郑州博物馆管理中心主任杨建军介绍,利用人双眼视差的特性,观众不需借助外设辅助设备,观看3D屏就可感受兽面纹方鼎逼真的立体形象,而且还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越来越多的千年文物被赋予新生。据了解,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正在通过三维扫描、高清图片拍摄、文物360度环视图片拍摄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文化遗产核心基础资源库。

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借助数字化技术,携3000岁的玉虎“开口”拜年。视频中西周时期的玉虎形跽坐人像纹饰清晰,十分逼真。摄像师苏一飞表示,这是通过相机高清照片采集,经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以及AI计算,全自动生成的三维模型。

“为原汁原味地保留玉器光泽,拍摄团队从六个角度拍摄高清照片600张,使用了12支灯调整光线。”苏一飞介绍,模型导入三维制作软件后,用变形器调整其姿态,控制头部让它张张嘴、动动耳、摇摇头,最后做出关键帧,调整动画速度曲线使口型与脚本内容一致,小玉虎就会“开口”讲话了。

立体文创:延伸历史文化内涵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要发展文旅元宇宙,推动景区、博物馆、文化馆等深度运用扩展现实等技术,在虚拟世界中建设数字孪生体。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科员郑广建表示,元宇宙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和“场景型”信息传播等特征,“沉浸感”和“真实感”更强,有助于加快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延伸历史文化内涵。

眼下,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发展迈入4.0阶段,即“立体文创”,并推出了“虚拟公社”,打造元宇宙雏形世界。

“‘虚拟公社’犹如河南博物院的一个平行世界,我们设置了虚拟角色,通过短片或者漫画的形式讲述世界上发生的故事。”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目前虚拟角色被设定为应聘“文物保育员”,通过它们与文物互动,呈现文物的丰富内涵。

数字化进程中,如何让文化产业更有趣?在宋华看来,要紧抓社交属性。数字文创不仅自带艺术价值,上线后还具备社交属性,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年轻人拥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受访业内人士指出,新发展趋势促使文化产业构想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怎样生产,以及如何商业化等,这一过程需要健康的发展环境,也将培育出更多新业态。也有专家表示,应始终将藏品保护研究摆在首位。藏品研究深入透彻、元宇宙核心技术成熟,才能为虚拟世界提供足够的内容骨架与技术支撑,带给人们更多惊喜。(记者李文哲郑州报道)

“光明臻选”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光明网旗下聚焦文化产业、服务文化消费升级的文化消费引导平台,致力于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消费新风尚。平台设有:强国重器、非遗国潮、文房文玩、潮玩潮品、低碳生活等板块。

光明创新发展中心(GIDC)由光明网、光明都市传媒共同成立。“光明都市传媒”(北京光明都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为光明日报、光明网旗下传媒科技公司。是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开发新媒体、新业态,主动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着眼传媒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

THE END
1.大展等你来!沪上博物馆上新了沪上博物馆12月上新, 又有大展可以看了! 快来和博物馆 来个“冬日约会”吧! 与美为期 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展览精选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123 件(套)典藏珍品,将带你领略1890至1920年间“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非凡魅力。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74940
2.实时热点此次展览展出上海博物馆所藏的66部宋元古籍,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将馆藏宋元古籍进行较大范围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直言是“将‘压箱底’的珍藏与观众分享”。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成立艺术品分会 意味着什么?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品展览http://mc.china.com.cn/m/node_1013622.htm
3.国宝只能展16天“何以中国”第二展来袭!上海博物馆公布明年展览据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透露,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后将推出开馆大展,东馆的常设展空间、内容也将有很大提升。 中外顶级文物艺术品将展出 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登场的首个展览是“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将于12月17日至明年1月1日在上海博物馆第三展览厅展出上博镇馆之宝之一的《莲塘乳鸭图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556649
4.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将重启首推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展今年5月,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进入尾声时,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曾表示,未来举办“对话世界”的展览,除引进海外馆藏,还会选择上博自己的馆藏等国内文物同时展出,“是一种对话而不仅是聆听”。当时,此次展览已开始洽谈,中意双方都认定要举办一场“中西文化艺术的对话”。 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31115/7ff4289e39424149b52e17aefc12b685.html
5.文艺热点年度回眸之二申城艺术特展“井喷”说明了什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的成功。我们更重要的使命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艺术话语权,努力让世界同行认可中国文博机构的研究能力和策展水平。”于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之后,上海博物馆决定举办“对话世界”的展览。“要对话而不仅是聆听”,除了要引进海外馆藏,上海博物馆也拿出自己的馆藏展出——中西方艺术同场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11675
6.上海博物馆观后感(通用17篇)第一天看了世博会,第二天我们便去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四层。我们一进博物馆,就听到一个漂亮的导游小姐在作精彩的介绍,博物馆的一楼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在第一展览厅里,中国古代雕塑馆里面收藏有120件雕塑。这120件雕塑展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变化和佛教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青铜馆有400多件青铜https://www.ruiwen.com/zuowen/guanhougan/1952390.html
7.罗伊逛展何我?何从?何去?逛上海自然博物馆可当时太小,也不记得那次春游到底去了哪儿,直到工作后,一则新闻的出现揭晓了谜底:上海自然博物馆要闭馆了,里面所有的陈列品将移至上海自然博物馆静安新馆。 那则新闻中一带而过的恐龙骨架、装满混浊液体的玻璃器皿刺激着我的记忆,这不就是那次春游去的地方吗?原来上海还有这么一座博物馆。于是为了重拾记忆,在https://m.dianping.com/review/708425955
8.上海博物馆2024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所藏的11幅达·芬奇手稿真迹、帕尔马国家美术馆的名作《头发飘逸的女子》来到上博,让我们得以近距离领略巨匠的奇思妙想;同时还展出了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与达·芬奇对人体形象的研究,可谓相映成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系列中国艺术杰作,则完美地“呼应”了达-芬奇的创作之路,为公众提供了见证两https://www.meipian.cn/50qrtnrh
9.观展记·上海·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一次到上海博物馆还是二十多年前,那时还没有新馆,人也不多,这次趁着到上海参加同学会刷了几个展,昨天在上博新馆盘桓了一天,在好几个厅都没开的情况下也走了一溜够,到后来简直敷衍,而在老馆展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上海近期最热的展览之一,展期很长,仍很难约,本来只约到了11月1号,预告31https://www.douban.com/note/867369188/
10.本周六起"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展"在青博展出这个夏天,青岛市博物馆分别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引进了重量级的展览,为看客奉上视觉盛宴。 除上文提到的7月至9月展出的“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展”,青岛市博物馆还于7月至10月,引进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藏《浙、海两派书画名家作品展》。杭州余杭自古“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https://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8-07/13/content_20177543.htm
11.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通用26篇)上海博物馆有四层。我们一进博物馆,就听到一个漂亮的导游小姐在作精彩的介绍,博物馆的一楼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在第一展览厅里,中国古代雕塑馆里面收藏有120件雕塑。这120件雕塑展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变化和佛教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青铜馆有400多件青铜珍品,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制作https://www.cnfla.com/guanhougan/480158.html
12.国庆长假上海展览太丰富!策展人分享参观计划,笑侃自己“马不停蹄”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是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合作伙伴,也是中国雕塑学会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2023年12月到2024年3月,“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展出了26件以罗丹作品为主的现代艺术品以及5件与罗丹有学脉关系的现代著名中国雕塑家作品。这个展览罗丹艺术文化发展https://www.shxwcb.com/1240403.html
13.2024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馆(开馆时间+地址+门票+展览)上海“文创+科创”的产业新地标,“遇见博物馆”在华东地区首个线下旗舰馆,致力于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展览介绍 1、遇见毕加索 天才的激情与永恒:展出 202 件毕加索真品,包含 147 幅绘画、46 件陶瓷以及摄影师 Robert Capa 拍摄的毕https://www.dahepiao.com/news1/20220818291421.html
14.新春特辑2024到博物馆里过大年独家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 第四展厅 本次展览以名人书信为载体,遴选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50多位名人撰写的70多封书信,涉及内容广泛,涵盖教育、文学、语言、美术、戏剧、出版、翻译、学术研究等诸多领域。集中展示上海鲁迅纪念馆在近现代名人书信方面的收藏和研究成果,使观众能够近距离观赏这些珍贵的书信https://news.artron.net/20240209/n1129340.html
15.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展览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梅兰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京剧与戏曲的杰出代表之一,因其卓越的表演艺术而闻名于世。他在绘画方面也颇有成就,不仅以绘画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而且还能巧妙地将绘画艺术融于舞台表演,以丰富戏曲的表现力。他认为绘画“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密,与戏曲艺术有声息相https://www.shh-shrhmuseum.org.cn/historymuseum/historymuseum/jy/xsjz/2024/01/02/3419955b8b608c7a018cd8e0c7be72f4.html
16.未来博物馆对话当下与未来,首届未来策展人论坛即将开幕ICCI值世界博物馆日临近之际,西岸美术馆将于5月13日举办“未来,问题意识——2023年未来策展人论坛”,联合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未来博物馆工作室发起馆校合作,邀请来自海内外杰出青年策展人齐聚西岸,探讨面向未来的策展方法、策展内容与策展机构发展趋势,向公众展示最前沿的策展脉搏,共同畅想策展的未来。 https://icci.sjtu.edu.cn/event/view/228
17.戏曲新闻专家介绍,陕西秦腔博物馆馆址定于西安交大艺术馆,因场馆大小有限,同时为了保证展览品能具有一定的含金量、真实性及权威性,因此有必要对征集来的丰富多样的秦腔文物从历史性、真实性、艺术性、学术性这几个标准进行筛选。昨天,专家们现场讨论选定了秦腔艺术家苏育民的《悔路》《周仁回府》等剧照。《新和氏璧》《投笔http://www.sdxq.cn/index/list-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