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平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
(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平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
(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条理清晰,学习循序渐进。学习过程从情境导入到自主学习到重点研读到课堂小结再到拓展延伸。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以下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第四,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在前不久进行的辽阳县初中优秀课评选中,我执教的课题是八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宫博物院》。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课改思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并结合学科特点、文体特点、学生实际,整个课堂教学由“课前展示、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教材,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细读感悟,体会特色、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六大环节组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能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得到合理的体现和突破。
2、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课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组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故宫的知识,既为新课教学做了准备,使学生对故宫不再陌生;也锻炼了主持人和各组同学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课堂上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科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故宫博物院》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课是略读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主要要求学生借助自读提示运用阅读策略。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观看《故宫》视频短片,导入新课。
二、介绍题材“科普说明文”。
三、整体把握四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绘制故宫游览路线图。
1、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绘制游览路线图。
五、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介绍景点。
1、理清材料一层次。
2、抓住一个或两个景点进行介绍。
六、梳理文中的说明方法。
到了第二课时,开始让学生再读课文,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学生倒是非常积极,但是都是按照课本读。我提示同学们不能简单照书上读,可以抓住重点语段讲解,讲解要简单明了。可是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说明方法的判断。草草地,我们结束了第二课时。
总体来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很不满意。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课件没有整理好,没有完全理清课件顺序,导致教学思路不清晰。
三、板书没有设计好。平时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运用课件时,板书较少,甚至板书只有课题。不用课件时,板书较多,比较无序,没有美感。板书设计一直是我的薄弱项,一直不能把握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平衡。
四、学生预习。因为没有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所以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对课堂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此我真切地体会到略读课重在运用,但是并不是一味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辅助下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回顾今天这堂评优课,我有如下反思: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头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四、改进措施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教学反思《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3.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2)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3)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