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可曾发现,身边的公交线路正在悄悄改变?
公交变少了吗?
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官网信息显示,广州常规的公交日均客运量已经从2018年的年均约627万人次下降到2023年的年均约298万人次,公交在公共交通中的客运占比也从约39%下降到24%。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私人小汽车都分走了一部分常规公交的客流量。
虽然公交车客流量下降了,但广州的公交车保有量、公交线路数、运营里程却仍在增长。常规公交线路条数由2010年的813条增加至2023年的1326条,公交车保有量目前也有1.48万辆。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城市还是需要公交的。
公交是城市的记忆
广州公交的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辆公营公共汽车就诞生在广州,是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收缴的军车改装而成的,于1950年7月投入营运。广州还在1952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国有公交公司——就是现在“市一汽巴士”的前身。
1956年,广州自产公交车“越秀牌”18米的铰链式公交车诞生,其后陆续诞生的同类型的公交车都称为“大通道车”。
广州的电车诞生较早,其中有轨电车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19年。而属于广州自己的无轨电车则诞生在1960年,无轨电车1路线(越秀公园——中山四路大东门)正式投入运营。
广州的公交改革始终敢为人先。1993年,202空调公交专线成为全国首条实行无人售票的空调公交线路,车票和月票退出历史舞台。1994年,公交13路线率先试行接触式IC卡自动收费系统,乘客需要用公交IC卡到站点充值,上车时在收费机上刷卡交费。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广州的很多公交车都设计了专属的车型,比如广州电车公司2007年投入使用的“典雅之星I型”无轨电车。它也是国内首辆无障碍观光无轨电车,外形亮丽,车上图案以花朵为主,很多巴士迷都称它为“春田花花”。
公交是我们和城市的情感纽带
“95后”广州仔大峰说,自己小的时候经常搭公交去亲戚家,读书的时候常常坐B29路和60路,和司机混得特别熟。公交一直和自己的成长并行。
“那时候我挺喜欢公交巴士的车型的。到了2004年左右,我自己家里有了电脑上网,看到有巴士迷的论坛和网站,发现原来广州不只是我一个人喜欢巴士。”大峰回忆,“巴士将大家的记忆和故事以及这座城市串联到了一起,而喜欢巴士的人其实各有不同的兴趣点。除了有喜欢车型的,也有喜欢播报站名的,还有喜欢沿线风景变化的。”他还记得,时不时“巴士迷”会组织活动,一呼百应。
因为对公交的热爱,大峰毕业后选择了进入这个行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开始用一种新方式留住关于公交与城市的情感记忆——参与“消失的羊城巴士”活动,通过“游车河”加上流行的“导赏”“剧本杀”“写生”甚至“粤语童谣”等形式回顾各种文化记忆。
沙志仁是一位交通工程学科的博士。“我对广州交通感兴趣,和广州公交有关。”沙志仁介绍,小时候他浏览一张1989年版的广州地图时,发现该地图上除了精细画出每一条道路外,还包括了公交信息,这勾起了他对广州交通的兴趣。
“除了巴士迷在行动,公交企业也在行动。”沙志仁称,他曾参观了一汽巴士公司发展历程展馆。沙志仁认为,广州可以集中建一间一汽巴士这样的展馆,适当增加一些体验项目,让参观者对广州公交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
公交仍在探索
除了呼应市民的对城市的情感寄托,公交行业也在积极寻求着开源节流的新出路。
最快捷的手段是优化公交线网从而降低成本。在广州,采取的是公交线路优化,包括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设置,减少线路之间以及与地铁之间重叠率较高的公交线路。
与此同时,今年3月,广州巴士集团推出了“羊城小巴”,解决了重要地标附近轨道交通的无缝接驳,打通了交通微循环。
提高服务质量,推广个性化服务一直是广式服务的特色。有了优秀服务,才能更好地留住乘客。每年高考,广州的公交企业都会集结起来发起“爱心助考”志愿活动。在部分考场外,广州巴士集团还会设置“高考加油站”。公交,在城市中不仅扮演着交通工具的角色,也是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今年7月,“如约华厦,印象广州”文旅专线开始试运行。这条线路集“粤式美食”“网红地标”和“广府文化”于一体,用长达13公里环线串联起近20个景点,游客可以在1.5小时的旅程中一边叹美食,一边深度游广州。
深圳
今年4月,深圳M191路公交新增了冰柜,冰柜里有各式冻饮、雪糕售卖。深圳M191路公交是一趟穿越深圳东西的“长途公交”,全长60公里,坐一趟全程需要2个小时。
除了“上新”雪糕柜,深圳公交还分批推出了便民早餐服务,乘客只要提前一天预订早餐(22:00截止),在次日乘坐公交时就可以凭取餐码在车内取餐。
安徽
2023年,安徽多市的公交都打出了“交邮融合”组合拳,打通农村客运、货运物流和邮政快递。
以安徽亳州为例,2023年,谯城区城乡公交利用富余运力捎带快递进城下乡,年增收150余万元;邮政快件搭乘公交抵达镇村,年节约成本约80万元,实现村级站点“当日达”;加快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重庆采取的是加快优化线路调整的战略。重庆公交集团每年新增、调整、取消、优化公交线路都在200条左右。
针对现有用户的特征对用户进行分类(如工作日通勤类、老年人看病就诊类、无固定出行需求类),分出“核心用户”和“其他用户”,根据乘坐频次分出“固定用户”和“浮动用户”。针对不同用户分类进行运营方案调整。
此外,还有公交轨道换乘的免费和优惠政策。
随着城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出行也更加多元化,公交、轨道交通和私人交通工具保持着竞争的并行发展关系,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呼唤着更优质的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丰富体现着城市的公平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公共交通系统的改革创新,对优化公交出行、缓解特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是必要的,不仅是行业自救,一种情怀使然,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的延续。
你经常坐公交车吗?有没有什么和公交车有关的故事?你对公交发展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参考
出品/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总策划/毕征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小满部分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卢梦谦、实习生袁嘉婧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