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重要收藏机构,博物馆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作为国家文化客厅,国博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在诸多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博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制度化对外交流合作格局。
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国博开幕。这次展览是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在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扩大朋友圈增强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国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着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目前,国博已与近百家国外博物馆建立了不同层面的联系,发起成立或积极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等,与日、韩等国的国家博物馆定期举办展览、会谈交流。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活动,全球治理参与度不断提升。
在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世界一流大馆方面,国博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方面,国博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2018年12月12日,厄瓜多尔共和国总统莱宁·莫雷诺·加尔塞斯一行访问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2019年4月11日,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国博开幕。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是国博为贯彻响应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精神,落实关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继续加大与国外名馆特别是国家博物馆合作力度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2019年12月4日,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第二次执行理事会会议在国博召开。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2021年10月20日,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在国博召开,宣告上合组织首个文化领域专业机构间联盟正式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2022年7月11日,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国博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26个国家的百余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坚持全球视角线上接力呈现
面向新时代,国博认真履行着文化使命,推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坚定地向世界发出中国之声、传递文明之美。
2020年9月6日,由国博倡议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在国博启动。此次在线接力活动以“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为主题,得到16家顶级博物馆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活动持续9天,16个博物馆的精彩专场直播向世界展示了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让全球观众能够足不出户在线上感受文化赋予的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2022年7月,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阵容升级,国博与9家国内顶级博物馆和来自五大洲的24家国际知名博物馆共聚云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再次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10位国内博物馆馆长联袂讲好中国故事,并与来自五大洲的24位国际博物馆馆长一起,用约150件珍贵藏品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传递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2022年7月6日至11日,国博联合国内外33家博物馆共聚“云端”,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共同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用约150件珍贵藏品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是国博多元互动的有益探索,也是全球博物馆界推进多边交流的共同行动。
不求所藏但求所展
殊方共享,赏人类文明之光。国际交流展,是国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上,国博一方面积极推动国内的优秀展览走出去,赴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等举办各类展览;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展览。对文博爱好者来说,在家门口看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珍品“王后的竖琴”,欣赏到大洋彼岸的世界文明,是无比令人雀跃、难忘的经历。
2022年馆庆之际,国博突破疫情的局限,创新交流方式,以“视频点交(文物点交,指文物交接双方对交接文物的名称、编号、质地、数量和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文字、图表、影像等形式记录并认可的过程。)”等全新的技术手段让更多重磅国际交流大展成功落地。远道而来的文博友人,可以在展厅欣赏到“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从亚平宁半岛飞越千山万水降落京城的青铜器、雕塑、陶器、钱币等珍贵文物,携带着公元前的历史风尘、海洋文明的潮湿气息,无声诉说着文明交融的故事。这些别具特色的展览,让“文明交流互鉴”六字,在置身国博的观众心中变得真实鲜活、“触手可及”。
在“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国博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诠释中华文明之璀璨夺目,向世界发出携手共进的倡议与号召。
经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国博已发展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旗舰。这里记载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足迹,展示着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这里是中华儿女传承文明、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佛传浮雕(局部)
犍陀罗(公元2—3世纪)
高28厘米,宽3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王冠
阿富汗(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金冠制作是希腊风格金属工艺的传统,使用橄榄枝叶做装饰也是希腊美术的特点,王冠吸收了上述的风格。金冠中央还镶嵌了从阿富汗北部山岳地带的矿山上开采出来的青金石,实属罕见。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2019年5月13日,“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国博开幕。该展以文物为载体,凸显各国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华文明,诠释亚洲是人类文明之源。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
公元124年
卢尼大理石
奥斯提亚,工会广场出土
罗马国家博物馆藏
赫拉克勒斯休憩像(铭刻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献纳铭文)
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铭文刻于公元1世纪
青铜
苏尔莫纳(赫拉克勒斯神殿)出土
阿布鲁佐弗里杰别墅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佛塔形舍利容器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高6厘米,宽1.9厘米
人物像流陶器
叙利亚
公元前1800年左右
高23.5厘米
多耳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4—5世纪
高16.6厘米,宽6厘米
绿釉人面双耳来通杯(局部)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2—3世纪
高36厘米
2022年6月,由国博和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5000YearsofFoodCultureinChina)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摄影马悦/人民画报
“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既是中意两国重量级的博物馆合作项目,同时作为“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闭幕项目,更是中意友谊在文化交流中传承发展的见证,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添砖加瓦。摄影董芳/人民画报
拉斐尔·桑齐奥
自画像
摄影董芳/人民画报
乔治·莫兰迪
2018年11月27日,“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在国博开幕。展览由国博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联合主办,展出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收藏的200件(套)藏品和1件国博藏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提到北京中轴线,总会让人想到肃穆庄严的格局、恢宏壮丽的建筑、积淀丰厚的遗迹……而我们无意间忽略的那些草、木、湖、石、亭、榭、廊、桥、舟、鱼、莲之属,恰恰是中轴线上最为灵动鲜活、最具生命张力的所在。这条旷世的文化之脊,因园林之美而“血脉”通畅,充满了无限生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3号邮政编码:100048
设计制作: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