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藏品的特点文博文物馆藏收藏大英博物馆

本文将从四点着手,帮助读者平滑过渡数字藏品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首先,剖开数字藏品的字面,探其内在,剖析原理,帮助读者应对变化;其次,分析行业现状与实践案例,举一反三,前瞻未来;再次,提供实操建议,辅助读者结合自身与市场,理性分析,保持自我特色,不盲从跟风;最后,阐述行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敦促读者在保持创新与发展的同时恪守原则。

一、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内容和特点

二、博物馆数字藏品产业剖析

三、博物馆数字藏品运营管理

四、博物馆数字藏品四大维度分析

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内容和特点

(一)数字藏品的概念

提到数字藏品,需要先初步理解两个词:区块链和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token)。

区块链是一个网络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术语,可简单将其理解为结构特殊的数据库。区块链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结构特点:链状结构和共同维护。一是链状结构,每一次存储数据、记录信息时,都会生成一个叫“区块”的包裹。这个包裹里有三样东西:

①本次存储、记录的数据、信息;

③对上一个相邻包裹的简单描述。

③的存在让包裹之间形成了顺序相连的链状结构。在查看任意包裹时,会同时知晓前序包裹是谁,并可不断向前追溯,直至最初。反之,要修改任意包裹,须对后序包裹逐个进行修改,以保证每个包裹中③的正确性。

由此,包裹链条具备了“可追溯性”“全事件留痕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篡改性”。二是共同维护。记录包裹信息并非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群体中的某一个体完成最新包裹的打包时,会向其他个体进行广播,并告知该包裹中打包的三样东西,其他个体会进行抄录。

如需修改任一包裹内容,须对群体中半数以上个体所记录的内容进行修改,否则将是徒劳的。共同维护让包裹链条具备了内容的“公开性”、项目的“集体维护性”和理论支撑的全部“不可篡改性”。上述包裹所组成的链条即区块链,“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全事件留痕性”“公开性”和“集体维护性”是区块链的核心特性。

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token),其中“通证”(token)二字,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非同质化通证,可视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殊凭证。首先,它标识了自身特征,明确了任意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达到非同质化。

其次,它继承了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和“公开性”,这些特性共同保障了非同质化的可行性,让非同质化通证得以用于记录、代表或描述事件、权益及内容,并作为它们的唯一数字凭证。

数字藏品,则是非同质化通证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借助区块链给特定的数字化内容打上“防伪标签”,使其成为具有唯一性、防伪性的可确权凭证,继而获得流通和交易的基础。

(二)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内容

博物馆数字藏品是数字藏品的进一步细分,狭义上是由博物馆藏品的部分或全部信息衍生而成的非同质化通证,广义上可以是博物馆任何信息、权益的部分或全部衍生而成的非同质化通证。

其核心是在区块链上记录博物馆提供的特定信息,或通过编程制定博物馆认可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可理解为能够通过代码自动执行的协议或合同,借助智能合约可对数字藏品进行特定权益的赋能。

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内容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基于文物、藏品进行二次、多次创作后的图像、3D模型、视频等数字化内容,也可以是博物馆认可并提供的诸如活动参与资格、实体文创兑换资格等各类特殊权益。

(三)博物馆数字藏品的特点

藏品的本质是被收藏的历史见证物,是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反映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和人类科学文化进程的历史见证物。藏品是上述信息的载体。藏品主要有两种形式:传统形式和数字形式。

对比传统形式,数字形式在信息的记录、存储、类型、展示和传播上具备更多优势。

在信息的记录上更灵活自由,更甚于活字和雕版的差别,易于编辑,便于修改;在信息的存储上更安全集中,远超于纸张与简牍的差异,难以丢失,密集高效;在信息的类型上更复合多元,远胜于电影与海报的区别,融合多变,不拘一格;在信息的展示上更生动多样,不止于屏幕和报纸的区别,内容复合,形式丰富;在信息的传播上更快捷广泛,不亚于短信和书信的差距,便捷迅速,范围广阔。

然而,对比传统形式,常规的数字形式有着易于复刻,甚至被盗版的风险,很难像传统形式下的藏品成为重要信息的少量、定量甚至唯一的载体。

数字形式的藏品,可分为区块链数字藏品和非区块链数字藏品。区块链数字藏品不仅延续了原来数字形式在信息承载上的特点,更为原信息增置了区块链标识,让其成为非同质化的数字内容,无法被复制或伪造。

回归到藏品的价值,对于数字藏品价值基础的辩证从未停歇。那么,什么是数字藏品的价值基础?

数字藏品的价值基础源于其所承载的信息本身,数字藏品是信息的特定承载形式。就单一数字藏品而言,一旦脱离了信息主体,数字藏品的其他属性和附加价值就如唇亡齿寒般无从体现。

数字藏品并不能凭空创造价值,相比传统形式下的藏品,数字藏品更大限度地保全了信息的原有价值,让被盗版、伪造等潜在价值减益得以消除,同时带来了诸如交互、应用等价值延展方式。

在此,引入两个对比,来阐释信息的价值与作为信息载体的价值基础。第一个,忒修斯之舰。它每停留一个港口都会更换一些零件。某天,忒修斯之舰上最初的零件被全部更换了,那它还是忒修斯之舰吗?用换下来的零件拼凑的船,是忒修斯之舰吗?第二个,蒙娜丽莎。藏于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和家中墙上装饰用的蒙娜丽莎。

接触到信息时,会产生对于信息的即刻认知,而信息的价值源于对它的普遍性、广泛性认知,即共识。

忒修斯之舰,未有定论。人们对它的即刻认知是离散的、分化的,难以形成趋向于统一的共识。某日,忒修斯之舰光荣退役,不再航行,此时的船体承载了它一生的经历、争议与功勋,继承了忒修斯之名的价值。如果将替换零件拼凑出另一艘忒修斯之舰,那么忒修斯之名的价值将平均或不均地分布在两艘船体之上。

由此我们推导两个简易的文字公式:

标准藏品价值=信息总价值÷标准藏品数量+标准藏品物质价值;

非标藏品价值=信息总价值×非标藏品承载信息共识占比+非标藏品物质价值。

纵使家中墙上装饰的蒙娜丽莎的笑容更胜一筹,哪怕装饰画工厂里还有千万件待售,它们都无法撼动卢浮宫中的微笑分毫,让她价值离散。只因人们对蒙娜丽莎的共识足够集中,难以割裂。

除非某一天,一件完美复刻品意外地和原件放在了一起,并无从辨别。这类意外对于蒙娜丽莎很难发生,但对于普通藏品而言是不可忽视的风险。

综上,我们得到第三个文字公式:

藏品实际释放的价值≈藏品承载的信息价值+藏品物质价值-某原因导致共识离散的价值稀释预期。

传统形式的藏品和非区块链数字藏品,在防伪、防盗版上缺少有效方式,防伪成本与效果之比呈指数增长;在内容上缺少自证能力,依托第三方单一主体,信用成本不可控;在真实保有量和发行量上,缺少透明度与落实性。诸如此类的隐性风险,限制了信息的价值释放比例。

除此之外,由于物质的损耗或消亡,单一主体中心化服务器的宕机或损坏,甚至将造成承载信息的损失或终止,进而损害藏品价值。而数字藏品提供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信息记录和保全方式,使信息具备了资产化的基础。

数字藏品的“独立性”“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全事件留痕性”和“集体维护性”,让信息作为资产独立可靠。通过标识每一正版信息彼此之间以及与复刻、盗版之间的差异,规避恶意复制导致的资产贬值;让信息资产的内容轻松自证,明确属性参数、权属关系,降低作为资产所需的信用成本;让信息资产保存于分布式网络中,避免服务器损坏带来的资产流失或损失。

在数字藏品价值的辩证过程中,常有对于数字藏品与该数字藏品复制图片有什么区别的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如即便他人有了我银行账户余额的截图,并不等同于对我的银行余额具备所有权,即不具备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我银行余额的权利。简明扼要地讲,作为数字资产的数字藏品落实了人们对其的所有权。

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数字藏品突破了物理时空的桎梏,运行成本更低、交易效率更高、传播速率更快、共识积累更易、安全属性更强。让藏品价值回归信息本源,充分释放藏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信息价值,让信息成为具备传播力、流动性和流通性的数字资产。在此之上,数字藏品额外赋予了信息可交互、可应用的能力,延展了信息本身的价值。

(四)文博单位开展数字藏品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博单位开展数字藏品产业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新时代的契机。如今已形成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新格局。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生态已成为立足新时代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数字藏品是文博单位面向社会的数字化应用典范。

而今,文博单位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字化基础,馆藏信息具备充分的数字化价值与必要,数字藏品是将文博单位现有数字化成果组建成博物馆数字化生态的主通道之一。

第二,社会、经济双效益。数字藏品具备突出的传播能力,是文博单位扩大其公众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数字藏品也是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形态,为文物、馆藏赋予了新的“造血能力”,反哺文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博行业生态良性发展。

第三,文化引导力。数字藏品产业塑造了大量文化内容,掀起了一轮数字文化新潮,文博单位更应利用文物馆藏对文化、历史、艺术、科技发展的见证,借助数字藏品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化热点,引领文化潮流。

在实际业务中,文博单位也应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数字藏品业务上获取一定程度的自我运转能力及主动性,与市场的生产力供给形成互补。高价值资源是有限的,在数字藏品的进行过程中,要不局限于高价值资源的原生状态,积极拓展多次创作和内容之外的多维度赋能,增加稀缺资源的利用率,扩展其价值边界,更是数字藏品应有的发展形式。

THE END
1.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在近期举办的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发布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明瀚、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徐睿、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强与媒体对谈,分享了各馆在博物馆数字化、IP运营和跨界创新方面的做法和思考。 数字化能做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I3NzkzOQ==&mid=2651674293&idx=2&sn=a7d7a5ef2f7996c3c48e7012b610064e&chksm=bc35cc5296f4f67311e743943f190271e3571c095b3dfe55fa9972249872a82eee471318cde7&scene=27
2.博物馆数字藏品博物馆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字面言简意赅,却难以一语破的。越来越多的文博工作者开启了对数字藏品的探索。如何让数字藏品融入文博单位的日常运营?如何正确引导开展数字藏品相关业务?如何做到文博数字藏品工作的守正创新?数字藏品俨然成为博物馆立足新时代、谋求新发展的重要课题。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标签,数字藏品将在文博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22.html
3.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 创意改变生活——意大利设计艺术展 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 卢浮宫的创想 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 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 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 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http://m.chnmuseum.cn/Portals/0/web/vr/
4.“鲸探”要把这些重磅文物再发一遍?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紧接着的下一个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抗议未果的情况下,直接在其直营的数藏平台「历博宝库」发行了「皇后之玺」数字藏品,再次激起了关于重复发行数字藏品的争议。 实际上,重复发行数字藏品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于国宝级文物藏品而言。仅「中传新文创」与「鲸探」这两家平台,就存在「妇好鴞尊」、「祭侄文稿」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119998
5.上海博物馆推出数字藏品平台据了解,“海上博物”也是上海博物馆数字藏品馆,每一次发行数字藏品,均会有一件藏品进馆收藏,最终形成涵盖文物、艺术、创作等丰富内容的线上文化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方面强调,作为新兴业态,数字藏品长期发展的前提是合规,核心在于创新。“海上博物”遵循合规限量、链上唯一、杜绝炒作等监管要求,在自行研发的上博链区块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lingyu/whmaoyi/202208/135972.html
6.国家文物局力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博物馆NFT即将迎来新时代在席卷世界的NFT热潮中,博物馆数字藏品发售走热。博物馆头条在今日发布第二期“全国文博数字藏品(NFT)发行月报”(2022年2月份)。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将文物数字藏品这一汹涌潮流的最新动态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除此之外,直播云游、开发小程序、跨界“破壁”等更多新场景接踵而来,博物馆已不再是昔日“高冷”的形象,https://i.ifeng.com/c/8EYiV8icA8v
7.敦煌博物馆数字藏品NFT文昌链平台搭建开发数字藏品有艺术价值,收藏一下挺美的。作为平民百姓,我肯定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本可以收藏那些古玩字画,但现在有数字藏品了,我花钱不多,可以买一个博物馆的数字作品,还不用担心收藏实体艺术品存在赝品以及定价不明这两大问题。为此,幻核携手荣宝斋发行的齐白石画作数字藏品,一上线便被“”一扫而空。该系列数字藏品包含https://product.11467.com/info/15916731.htm
8.数字藏品被疯抢,盲盒卖出3000万,博物馆IP为何火了?2022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数字藏品成了新的风尚话题。 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敦煌研究院、卢浮宫博物馆等国内外十大博物馆首次推出20款文物的文创数字藏品,覆盖了敦煌拾遗、资治通鉴、卢浮宫胜利女神像等世界著名文物。 包括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在内的28 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也联合鲸探平台,挑选 33 件国宝级文物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777643.html
9.深圳博物馆藏品数字库上线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日前,深圳博物馆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藏品数字库正式上线。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亲身体验了数字库的魅力:从深圳博物馆微信小程序或官方网站可点击进入数字库,通过数字库检索功能,就能够在线上精准地检索到深圳博物馆精品文物。如果“https://www.dutenews.com/n/article/8228245
10.这件镇馆之宝或成粤博首件“数字藏品”多家博物馆数字藏品均选择了“镇馆之宝” 省博的这件铜盉,1974年10月于信宜县松香厂基建工地施工时挖出。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它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盉,也是广东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王小迎告诉记者,省博第一批推出的数字藏品可能不只一件。目前馆方正在同相关方面洽谈当中,其他几件尚没https://m.gmw.cn/2022-01/11/content_1302758172.htm
11.百余家博物馆集结七款数字藏品发布5月17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活动现场,主办方发布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雷州市博物馆等单位于5月18日前后上线的7款数字藏品,计划各发行1万份。 https://epaper.southcn.com/m/ipaper/nfrb/html/202305/18/content_10061045.html
12.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此时我们开始进行广泛地社会调研与参观学习,先后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故宫博物院信息中心,革命博物馆信息中心、历史博物馆信息中心、首都博物馆信息中心、河南博物院信息中心等单位,向很多的专家请教学习。参观之后我们大开眼界,对如何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就是选择软件公司,https://www.dpm.org.cn/study_detail/100201.html
1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十讲》(陈红京)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十讲》,作者:陈红京,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最新《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十讲》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十讲》,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8485462.html
14.追寻丝路记忆,甘肃省博物馆全新数字藏品即将上线“千秋丝路·汇流东西”主题系列藏品即将上线! 2022年5月17日,甘肃省博物馆将联手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以“千秋丝路·汇流东西”为主题,选取5款馆内珍贵“丝路”一级文物:三狗钮盖彩陶方鼎、鸱鸟形金饰片、铜骑吏、绢底平绣人像、三彩胡人牵驼俑,每款限量发行3999份,实现其数字版权上链确权、发行、使用,展现文http://hb.dzwww.com/p/10252648.html
15.国际博物馆日丨你不知道的博物馆④上线即售罄数字藏品你抢到没错!近两年,我国各大博物馆陆续推出多款由镇馆之宝衍生出的数字藏品,瞬时火爆出圈。价格很“亲民”,但想得到得拼手速。 像这个造型“萌萌哒”的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发行1万份,瞬间就被秒空;湖北省博物馆数字文创“越王勾践剑”一发布就引来60万人在线抢购,限量1万份短短3秒就售罄了。 https://m.yunnan.cn/system/2022/05/19/032091647.shtml
16.数字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藏品登记著录的实践与思考从现代博物馆学角度而言,收藏作品并妥善保管藏品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藏品登记著录是妥善管理藏品的前提,这项工作与博物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乔治·埃里斯·博寇(G.Ellis.Burcaw)曾在其经典著作《新博物馆学手册》中指出:“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也是这个领域的基础,没有藏品,就没有博物馆的一切。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310/eddf28895dcf460681b22e61cf22013b.shtml
17.数字藏品数字藏品-中华慈善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是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冠名、民政部和江苏省政府合力推进、南通市具体承建的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http://www.zhcsbwg.cn/Collection.html
18.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将藏品的展览工作与AR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展览工作的生动性。在国内,AR、VR等技术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博物馆资源的藏品展览过程中。例如,2017年5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选取了圆明园西洋楼、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 26个景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给受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