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聚焦

诸位好,我今天的题目,跳出常规思维,寻觅信息传播新维度,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博物馆展览如何跳出常规思维;第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应与中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人往往普遍喜欢新的东西,让大家觉得有兴趣,能抓住注意力,像我站在这里,说几句话,你们马上就能意识到,是老生常谈还是说有新观念新想法。这些潜意识比主观意识更加明显、突出,就像我们参观博物馆,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去开发和认识新的事物。

一、破除人们关于展览的“刻板效应”

做什么样的展览大家愿意看?我感觉最重要的是破除人关于展览的“刻板效应”。展览策划是什么?策划实际是一种创新、创造,从无到有,它是创新,而从有到有就不是创新,是改造、改良、改进。一个好的展览如果要做到出其不意,又要在情理之中,就首先考虑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触发人的情感、认知,才能打破头脑中对展览刻板的印象。

1.一个好的展览就是要有趣味的展览。有趣味才能把人的注意力抓到。有趣味,可以解释为愉快、感觉有意思、有吸引力。具体可指,有志趣、有理趣、有情趣。

志趣:行动或意志的趋向。跟当今结合得比较紧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的展览,它们在立意上就是志趣的角度多一些。

理趣:义理情趣;思理情致。目前博物馆策展时,其立意指向的展览比较少,但展览中包含的理趣火花已被越来越多的策展人所重视。自古中国有一些理趣的诗,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就是有一种理趣在里面。

梁启超曾经对“趣味”有过论述:“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我觉得这几点跟博物馆特质比较接近,如游戏、艺术和学问等。在博物馆里,也是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实际上,趣味是打破展览常规思维和刻板效应的一个维度,当然还有其他的维度。

一般什么样的展览给人的感觉刻板呢?如前些年常有××精品展和以史学为旨趣的展览,在人们头脑中可能一想到展览,这两种展览占的范围比较大。

2.展览策划,要注重立意角度的选取。5月18日在西安博物院要开的“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展览,从一个新的角度,讲汉唐文化。在西安,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讲历史西安博物院讲不过陕西历史博物馆,但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有它的看点。展览从女性的体态、服饰,还有妆容、宴游几个方面展开。这种角度也是很有趣的,打破了人们对展览的一种固有的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吸引点,观众很可能因为这个展览而再次走进这个博物馆。

还有,去年在南京博物院的一个展览——“温?婉”,该展览影响也比较大,是个中国古代女性大展。如果说前面西安博物院的大展,它讲述的更多的是注重女性外在的东西,如吃、玩、日常生活状态,“温?婉”展,从策展人的角度看,无论是院长还是具体策展人,我感觉该展览已经进入到文化自觉的高度。策展人曾讲:“社会风尚的转变,不能以漠视、丧失女性的德行修养来标榜。慧心从传统的涵养德行中来。”从文化的“自觉”到“觉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博物馆的展览走过的这么一个文化“心路”历程。所以说,这个展览是有文化深度的一个展览。它从四个方面,即女仕的日常,她的作品,还有男士笔下的女性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个角度都跟以往展览是不一样的,虽然还是原来那些文物,但通过不同的组合,观众能感受不一样的味道。

任熊(晚晴)瑶宫秋扇图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3.展览打破常规思维的另一种趋势,是自然类展览与综合、文史类文物、展馆的跨界联姻。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动物园”主题展预计“六一”开展,174件动物题材的文物藏品,分为陆地、水中、天空、家园、变形五大板块展出。展出的无论是象还是鸟,都是历史文物,但展览的着眼点是动物的这样一个角度,把“文物”和“动物”这两个感觉上离得好远的两个词放在一起了,你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新奇感,一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很有兴趣,带给大家不同的体验,展览还能这样做?把两个感觉很遥远的词,进行内在的勾连,并把这样一个“异型”的展览做出来了。

浙江自然博物馆“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也是把动物标本和跟动物有关的文物结合在一起,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举办。从河南博物院选出132件(组)与动物有关的文物,配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的20余件动物标本,联袂展出。展览通过三部分“天地造物,野性魅力;养禽牧畜,相生为伴;形神交融,生生不息”,旨在以自然的视角解读人文,以人文的视角认知自然,从传统思考当代,从当代启迪未来,从人对动物的仰望、对视、拥抱中感知生命的不息、精神的永续。它是去年开幕的,今年1月5号结束;广东的展览是6月份开始展,这两个展也是相距半年,都是把自然和人文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展览的角度也是跟原来不一样的角度,观众对此很有兴趣,它们从立意的角度带给人启发,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

4.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同博物馆,主旨不同,展览的架构必然要不同,在这一点,博物馆的展陈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现在讲传统服饰的展览好多,但是在服装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展这个服饰和在综合博物馆、妇女博物馆展的服饰,立意是不能一样的。服装纺织类博物馆,侧重于服装本身自然的属性更多。如中国丝绸的故事服饰厅,是从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日用方面展示服装在古代社会的功用,目的是诠释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而在综合博物馆,在妇女馆展这个服饰,应该更多强调它的社会性,而不能把所有的民族服装摆放在那后,让人们自行去感受它们的多姿多彩,这样还是不够的,对它们的展览要从社会属性进行结构。只有这样的展览才体现出在每一个博物馆中的独特性。

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应与中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展览,一个是社会教育。这两年国家文物部门在各省推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今年5·18各个地方的国际博物馆日,这也是一个热点,但是现在博物馆和青少年需求的契合点在哪里?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看什么,在思考关心什么?这里有一个书单,北京中学生的83份借书单,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各式各样的书,涉及的种类很多,学生们的兴趣点涉及几乎社会所有的领域。

这些年博物馆对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推动它的普及,而学校也希望走进博物馆。

下面几个例子讲的都是历届初三的语文期末试题和中考题,不少是跟博物馆有关。

这个是今年上个月,4月25日西城中考一模,一道10分的作文题:去博物馆参观,要做什么准备。这个类似的题已经3次出现在北京各区初三的试题和全市中考题里了,并被教育的教研员作为中考内容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考察的重要形式向学校进行介绍和教学研究。如昌平区的“博物馆学习任务单”考题,还是西城区一模的“博物馆的参观方法的介绍”作文题,都讲到参观博物馆要做什么准备,从中看出学校特别渴望和博物馆建立这样的联系,渴望学生利用好博物馆。

因为中考指挥棒对传统文化考察的进一步增大,为了更快地使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掌握,现在学校有的时候,稍微有点填鸭式,把对成人来说掌握起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一些东西,迅速地、大容量地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掌握。

上图是今年顺义区的期末语文阅读题,讲的是茶具用瓷,涵盖了文物中的“窑口”“釉色”“单色瓷”“彩瓷”等知识。还有去年西城区初二统考的语文试卷,120分的语文卷子,相当一部分是讲酒文化的,从小作文到大作文,到阅读理解全是讲酒文化的。

另外,讲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园林景点的题更多。今年北京海淀区期末语文试题就讲颐和园的景点路线,今年西城区初三一模,满篇卷子是讲陶然亭的,从陶然亭中郭沫若先生的字考察中国书法文化,书法是今年新增中考语文考察内容。

去年北京中考试题,有一个10分的小作文,在校刊的“走进博物馆”栏目介绍参观博物馆的收获。一个考生写的是参观老舍纪念馆。写的逻辑性比较强,也能感觉到这孩子确实是参观了,对老舍多少有所了解:

参观“老舍纪念馆”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位成就非凡、生活简朴的人民艺术家。那天一进纪念馆,只见狭小的院子里,只有一棵不起眼的柿子树,这便是那仰慕已久的“丹柿小院”吗?两边的小屋是展厅,走进去浏览,我了解到了老舍先生的一生:去国外留学,写话剧……展柜中陈列着他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是多了不起的成就啊!又走到正房,看到却是极其简易的家具,这与想象中富丽堂皇的大文豪家真是天壤之别。回到院中,静立树下,我忽然意识到,我重新认识了老舍先生。

上面的一些试题来自初中教研员的教学PPT。可以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到一个什么程度。

从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百来年的传承不是很好,但通过教育体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这样一个文化的“沉疴”可能会在这样一个加速器中,在博物馆和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中有所缓解,我相信有可能会逐渐地,不仅有所缓解,还会把传统文化的血脉系得更牢更紧,文化断层有望弥合。

当然,会不会有人认为博物馆沦为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的实用“工具”,陷入这样的“工具论”的泥沼?博物馆会不会变成了那种短平快的快餐?我认为不会,因为这种学习跟博物馆的性质与目的是有一致性的,教育跟博物馆因为这样一个加速器会做更亲密的朋友。

(本文为“2016年5.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研讨会”崔波现场发言稿整理)

THE END
1.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全面及时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概况,藏品,展览,活动,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各项内容,提供参观导览,门票预约,留言问答等多类服务,努力为公众了解国家博物馆,参观国家博物馆和享受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各类文化休闲服务提供支持https://www.chnmuseum.cn/zl/
2.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揭晓名单来了→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揭晓 名单来了→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在现场揭晓。 (总台记者 雷恺 田云华)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1537671524282423831
3.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汇总近日,国家文物局提供了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网友复制并打开网站链接,即可观看。 1、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 故宫博物院 https://www.dpm.org.cn/subject_hesui/guide.html 2、全景故宫 故宫博物院 http://webapp.vizen.cn/gugong_app_pc/index.html https://www.cnr.cn/ent/ylzt/kangyi/yunyou/20200220/t20200220_524983888.shtml
4.常设展览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以“演化”为主线,从“过程”、“现象”、“机制”和“文化”入手, “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题板块下设十个常设主题展区,阐述自然界中纵横交错、相辅相成的种种关系。 https://www.snhm.org.cn/cszl/zggk.htm
5.(23)博物馆展览的类型.ppt博物馆展览的类型博物馆展览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国家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展览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按展览展出的时间长短分类按照展览展出的时间长短分,博物馆有两类展览:一类是长期展出的体量较 大的基本陈列,即常设展览,其展览主题展品和展示体系一般比较稳定 基本陈列往往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10/5033111342010304.shtm
6.洛阳博物馆专题陈列每日环球展览其后部分宫廷佛教器物和宫廷生活用具调入洛阳博物馆,在洛博宫廷文物馆展出。能从故宫借调出文物到地方城市,这在历史上大概仅此一例,因此这个馆厅注定是洛博最值得前往的部分。尽管我们已经很难通过展厅还原这些文物的原状陈列,但透过细节仍可了解到明清宫廷生活的一番景象。https://art.icity.ly/events/7iwk58o
7.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 是面向公众传播文化信息的独特语言, 即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藏品为基础, 配以适当的辅助展品, 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采取适当的艺术形式,进行直观教育和信息传播。“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联系社会公众, 展现其自身研究成果、 服务理念, 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 从而实现其社会效https://www.clickshowcase.com/news-detail-id-644.html
8.宁波博物院2024年3月展览与活动资讯地点:宁波博物馆一楼东特展馆 本展览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70多件/套文物,生动展示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引领观众走进河姆渡,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 https://www.nbmuseum.cn/art/2024/2/26/art_45_53239.html
9.2024博物馆展览五大新趋势2021年,苏州博物馆西馆开馆展推出了由吴洪亮策划的当代艺术展“糸——已知·未知的互文”。去年十月,苏州博物馆推出了“闫平:时间的观光者”个展。今年当代艺术展也在苏州博物馆的展览计划中,如“清光不辨——王绍强作品展”。 在目前发布的博物馆展览计划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比较关注当代艺术。首届当代艺术展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59
10.广东省博物馆2022年3月15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荟萃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民乐县博物馆、山丹县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水陆画精品的“庄严万象——中国水陆画艺术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放,展览位于三楼专题展厅,将展至7月17日。 https://www.gdmuseum.com/cn/col61/975
11.新春特辑2024到博物馆里过大年独家展览邀请了关注恭王府历史文化及恭博未来发展的什刹海周边居民、研究者等共同参与策划。以近期恭王府博物馆与什刹海街道联合主办的“恭王府与什刹海”系列讲座部分内容为基础,采用征集邀请方式,展出由20余位相关人士提供的照片、文本等文献,以及其中部分人士创作的恭王府主题绘画作品10余件。 https://news.artron.net/20240209/n1129340.html
12.2023年博物馆工作总结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开展交大博物馆“展览预告”、“开幕现场”、“文博育人”、“馆藏探宝”、“传统文化活动宣传”、“中华传统节气宣传”等系列线上宣传共计116期,积累阅读量2万+。开展交大博物馆云上探宝系列活动。其中“高校寻宝——西安交通大学站”采用直播方式探秘隐藏在交大里的宝藏博物馆,通过西安发http://www.museum.xjtu.edu.cn/info/1015/2225.htm
13.如何读懂一个博物馆?超实用参观指南值得收藏“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去博物馆的路上”,刷馆看展,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要如何选择心仪的博物馆,如何才能看懂一个展览,参观博物馆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今日为大家奉上一份超级实用的参观指南。 by 盛崖余 1. 如何确定目的地? 博物馆那么多,该如何选择呢?以个人兴趣爱好出发。 https://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405497.html
14.陕西历史博物馆每日环球展览陕西历史博物馆(Shaanxi Museum of History)筹建于1983年,位于西安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近172万件,尤以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和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为特色,2019年参观人数达到290万。历史: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创建于1087年的陕西省博物馆(即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馆)。1977年,陕西省文化局和省博物馆开始筹划新馆。https://art.idai.ly/museums/f1jle4a
15.浙江省博物馆遵照《浙江省文物局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试点工作方案》,浙江省文物鉴定站和浙江省博物馆商定在省府所在地杭州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活动。现将有关时间、 12/09 2024 【通知公告】“匠心神工——浙江省近现代工艺美术精品展”关闭公告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主楼展厅计划推出新展览,现有的“匠心神工https://www.zhejiangmuseum.com/
16.“云”端漫步河南各大博物馆足不出户沉浸式逛展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线下观展,爱好历史、文博,喜欢逛博物馆的市民看过来了,记者整合河南省多家博物馆线上展览链接,“让你一次看个够”,点击图片下的链接即可“云”上看展。 河南博物院 金相玉式——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 https://hn.cri.cn/chinanews/20221129/6fc15cb3-325c-58b6-52df-f81578216b29.html
17.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本丛书集合了我国文博业界、学界的重要力量,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担任主编,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毛若寒担任执行主编,多位考古、文博界的知名馆长、资深教授等构成丛书编委会。从中国博物馆展览界的“奥斯卡”——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获奖精品中选取了13个具有较大影响力及鲜明特色的优质https://book.douban.com/series/70093?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