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甲骨文的“福”代表双手捧着一樽酒敬献给神明或祖先,向其祈愿。举凡吉祥喜庆、平安富足、顺遂美好皆可用“福”来表达。因此,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
“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八闽“福”文化历史悠久、生动鲜明,融汇于闽地闽人、闽山闽水、闽风闽俗,浸润在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无论是丰富多样的建筑、服饰、饮食风俗,还是生动活泼的崇福、祈福、祝福民俗,或是乐善好施、福泽同胞、回报桑梓等传统习俗,福建人民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福文化,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和强劲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福建这片福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习近平同志曾与福建人民一起为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持续奋斗,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树立了为人民幸福拼搏奋斗的典范。
这里,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实物和图片,生动展示异彩纷呈的福文化遗产,深情述说八闽人民与福文化的不解之缘,深刻诠释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福建依山傍海,气候温润,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据考古发掘,2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福州”“福建”之名见诸历史文献,即与“福”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古往今来,八闽人民筚路蓝缕,在全生命周期中“寻福”,开山辟地,使蛮荒之疆成为繁华兴盛之“福”地。“寻福”成为了八闽大地上深沉的文化基因和恒久的精神追求,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最高价值。
福建峰岭纵横,溪谷居其间;海域广阔,港湾抱其怀。锦绣福地,物产丰饶,享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美誉。福建现拥有“福”字地名的市4个、乡镇3个以及170多个村、社区,是个遍地有“福”的省份。
高峻连绵的武夷山脉将福建环抱在怀,把敌对势力和破坏性强的战争挡在域外;众多优良海港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福建打开了一扇通向无垠海洋的大门。山海兼利,物产丰盈,人民安居乐业,常领风气之先。这里诞生了融合闽、越二族的闽越王无诸、开漳圣王陈氏父子、开发福建的闽王王审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他们不独为福建做出杰出贡献,更成为中国历史的推动者。福建之福,是福建人奋斗出来的。
史前时期的福建先民与中原文化早有联系,相融共存,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福建先民创造和开拓的土著经济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范围不仅在福建各地,而且还通过海外移民,把早期文明传播到东南沿海及南太平洋诸岛地区,成为南岛语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110年,闽越国灭亡。汉武帝将闽越国军吏迁徙至江淮间,福建发展暂时处于低谷。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兵攻陷洛阳,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被迫举族南迁,“始入闽者八族”,史称“八姓入闽”。“八姓入闽”是北方汉人第一次大规模进入福建,加快了福建地区的开发。
宋元时期,福建社会进入全面繁荣的发展阶段,在国内的经济、文化地位日益重要。明清时代,世界文明的进步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面向海洋的福建在大一统封建王朝的背景下,经历了更多时代前进的冲撞与交融。海洋文化的主脉搏依旧澎湃跳动,民间生活也展示出更多元的因素。
朱
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晦翁,出生于尤溪县。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在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播迁的影响下,福建一跃而为全国学术中心,教育与刻书业日益繁荣,文史与科技成果大放异彩,福建文化出现了全面繁盛的景象。
自古以来,八闽百姓对过上“福”生活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希冀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人人平安长寿,无灾无患。这些浓浓的福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流淌、在绵延传承中拓展,形成了八闽大地各具特色的崇福、祈福、盼福、送福民俗活动,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八闽人民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时刻以奋进姿态追求幸福生活,不论是建筑居室,或是工艺百味,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福文化元素。这些福文化的遗存遗产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诠释了八闽儿女的劳动幸福观、奋斗幸福观,显示了福建福文化的历史面貌。
近年来,福建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助力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随着一条条惠企惠商措施的出台、一项项利民工程的建设,逐步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闽商精神历久弥新,美好未来携手创造,福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事业拼搏充满干劲,日常生活健康又充实,八闽大地生意盎然,生机勃勃。
千百年来,“福”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代表物质层面的富饶丰盈,也代表精神层面的怡然安逸。福,脱胎于祭祀祈求神明的佑护,发展于满足物质生活的朴素愿景,成熟于丰富精神层面的“五福”追求,古老的福文化不断被人们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福建以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整合朱子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福建显著特色地域文化的共性追求,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让“福”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弘扬福文化,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人民幸福这一“国之大者”,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福建担当、展现福建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