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中后期,私人美术馆在中国产生,至今已二十余年。
截止到2015年9月,中国的当代私人美术馆约26家,仅次于韩国、美国和德国。除了已广为所知的由私人收藏者创立为代表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北京UCCA、木木美术馆等,还有主要以地产企业发端创始的今日美术馆、广州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K11美术馆,以及以民生美术馆为代表的金融系衍生美术馆。
南京四方美术馆
近几年来,不断在艺术市场拿下重要拍品的私营企业也越来越多,像苏宁集团、新疆广汇集团等都已陆续建立起各自的美术馆,私人美术馆数量在过去几年中得到极大的增长。根据2015《全球私人美术馆报告》,中国地区的私人美术馆主要分布在经济环境较好的一二线城市,从全国的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私人美术馆数量就占全国私人美术馆总量的73%。[表1]
有调研显示,中国的私人美术馆年预算一般在1000万元人民币上下,有不少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然而就当前的现状而言,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私人美术馆,一个共同的挑战和近似的窘境是:如何保证美术馆长期运营所需的资金?
慈善信托的金融助力模式
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东时代美术馆从2016年开始推出了“艺术资助人”计划,个人或企业每年投入1万-30万元不等,成为美术馆的朋友、理事或企业理事等,据知目前已有13位。回报方式有免费参观展览、学术讲座、免费使用场地、订制衍生礼品、名字或企业品牌出现在展览“赞助人”行列、五行会年度晚宴等35项不同权益的赞助人礼遇。
董事会将设定19个董事席位,加上创始企业时代地产2位,共21位成员。“董事会背后设信托和金融,刚开始董事会和其他资助人捐的钱会进入一个专项基K11美术馆金,这笔钱我们是不用的,直到这笔钱的信托投资收益可以支持运作。”馆长赵趄在接受《界面》媒体采访时表示。据统计,时代美术馆一年运营费用大概1300万,这个基金则计划做到一个亿规模。
在《慈善法》实施之后,公益组织或慈善基金会可以与信托公司合作设计发起慈善信托,相比于慈善捐赠,慈善信托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项,拥有自身很多制度上的优势。过去因为观念的原因,习惯性把文化艺术、公益与市场、经营完全对立,机构并不真正了解和掌握公益信托的法律关系、制度结构、运作流程以及盈利模式,在机构管理中长期边缘化,被忽略。
从国外公益信托开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做法看,公共机构信托——为促进公共机构的管理发展而设立的信托,可以提高公共机构的运行效率;慈善性剩余信托——由捐款人设立的一种慈善信托,捐款人可将一部分信托收益用于自己,剩余部分转给慈善机构。随着社会和私人财富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私人收藏者将“慈善投资”当成一种新的“另类投资”。充分利用财富端,设计推出专项慈善信托,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自主创收:美术馆零售作为模式
对于上海K11美术馆的定位,创始人兼名誉主席郑志刚表示:K11是一个美术馆,只是里面有它的艺术品商店、设计店、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当然,从很多的公开商业资讯中,我们也不难描述出K11的新零售经营之道的实质:在商场里植入一个美术馆,以美术馆的概念和气氛去打造整个零售空间。
如果仅对标美术馆,这一模式的整体资金和运营配套,显然不具有直接借鉴性。然而,如何将美术馆的“商业”面及价值充分实现,无疑还是值得思考的,尤其是国家政策性扶持、公益性捐赠有限的现实之下,美术馆如何建立一套完善持续长久的机构运营和收入模式?实现自主创收,或为更适用的出路。
K11美术馆
以2014年上海K11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为例,在K11B3层艺术空间里展出了52件印象派大师展品,展览3个月内的观展总数超过34万人次,使商场营业额增长30%。整个2015年,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共计吸引了近20万艺术爱好者进入B3层美术馆参观各类展览,助其近距离领略艺术魅力,并且在整体实体零售业销售低迷的情况下,保持每月100万的客流和稳定的商业增长。
鸭绿江美术馆
由私人收藏家纪大海创办,在一次采访时他表示:“从勾画蓝图的那天起,我们就建构了一个美术馆系统内的生态圈,大家相互借力,相互依存。你看到的培训学校、设计公司、酒吧、咖啡馆等,这些业态和美术馆有着共生关系,它们都会反哺美术馆,足够美术馆自己的运营成本。美术馆不用再为生存到处找钱。美术馆建成时,这些项目就先于展览项目而运作起来了。同时成本运营我们也做了充分的考量。”
引导慈善资本要有专业型人才
今日美术馆
作为资金争取的对象,企业的CSR(企业社会责任)中不少会有对于公益性机构的支持。通过对美术馆的赞助,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文化来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公众认知度、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间接利润。
企业和美术馆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对于非营利美术馆,吸纳募款和赞助专业人才,有效对接和长期引导慈善资本进入私人美术馆,未来或将成为机构资金运营能力的分界。
普及慈善思想、帮助企业和个人理解艺术文化领域与其他慈善领域的不同,提高捐助积极性,设计有针对性的回报而不仅仅从美术馆自身角度出发,从而影响和改变现有的慈善的行为方式。要做到这些,美术馆自身的观念、对法律框架和政策的理解能力,以及专业的经营人才都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