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设想出了一个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5G、云计算等技术融为一体的未来网络世界。在这个未来网络世界中,我们只需要佩戴一个类似于VR的设备在头上,就可以进入到一个虚拟世界,在世界中可以工作,也可以生活。
疫情在阻隔线下流动的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更广阔的线上生活场景被打开,数字化元宇宙世界进入加速建设阶段,我们被包围的视觉图像语言也有潜移默化的变化。
作品:FILgallery,不亦乐乎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动态标志」铜奖
FILGallery是一家服装买手店。在法语中,FIL是“线”的意思,品牌形象就如同这个名字一样:物化的、没有情绪、拥有包容性。FIL三个字体中间穿梭了线,可生动灵活地移动在品牌任何一个位置,伸缩有度,任意度量。
作品:《方正奖11》,杜潇、黄炜杰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动态标志银奖
除了传统的正文字、标志字体设计外,新的需求赋予字体在各个领域的新应用方式。这组作品基于方正字库的创意字体,以方正奖比赛信息作为文本重新做了字形设计。这些“图案”展示出了由字体带来的迥异特征,希望它们除了“作为信息被阅读”外,还可以“作为图案被观赏”。
作品:《字之复始》,张伟杰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动态海报」铜奖
物极必反。设计师通用文字设计来体现字意之间的阴阳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作品:《西安设计展》,王慕蓝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动态海报」铜奖
在不改变西安设计展主视觉海报的配色、大雁塔图形及字体排版的前提下,将原始视觉元素创作成时空隧道,连接西安设计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作品:《新闻局部》,曾李楷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动态海报」银奖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成为新闻报道者。我们无法得知一件事情的全部,当信息内容的量多到以致信息差过大时,我们可能会丧失我们的自主判断力,开始无法判断真假。这使得新闻变得具有迷惑性、片面性。
作品:《3博物馆》,王乔贝尔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动态海报」金奖
作品:《2021广州影像三年展》,anotherdesign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影视片头&动画短片」铜奖
2021广州影像三年展展览主题“交融的激流”,在全球因新冠病毒的流行陷入混乱之际,世界似乎坠入了霍布斯式的连续与全面的“战争”。但这场危机也带来了反思的契机:如何重建与我们所处星球间的关联,如何修复人类与其他形式的生命与物质间的共生模式,如何在这种动荡中获取一种新的思考与感知世界的能力,都成为即刻且关键的议题。
作品:《何为真实》,陈羽宣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影视片头&动画短片」铜奖
传统意义上,人类五感感知到的事物就可以判定其存在的真实。现代生活下,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容器,而电视、手机、电脑等事物的出现将人们的感官延长,感觉的产生是可以被模拟的,人们通过网络屏读接收的同样可以是虚假片面的。在真实不断被“虚拟”的时代发展下,什么才是真实呢?
作品:《吃播超市》,蔡俊晖
《吃播超市》是一家以售卖猎奇吃播生物为卖点,以猎奇吃播博主为主要消费群的虚拟超市,作者以网络人气度为价值单位,反映和揭露出畸形、病态和扭曲的网络价值观问题,透过设计引发观者新的思考。
作品:《关帝庙》,杨金运、潘卓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影视片头&动画短片」银奖
作品:《冥婚介绍所》,蒲欣然
在现代中国社会,冥婚现象层出不穷,这种仪式旨在安抚死者家属,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但当这种安抚付诸实践时,就会发生“礼教杀人”,最为弱势的女性个体自然成为这种文化的殉葬品。
作品:《失控的边缘》,辛叶桐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影视片头&动画短片」金奖
《失控的边缘》是一组实验性质的3DMG动画,结合了动捕技术和曼德勃罗集合算法,令舞者与混沌、无序的曼德勃罗集合交互共舞,游走在失控的边缘。
结合最新的VR技术,在信息可视化领域中,互动与组合媒介的使用方式也备受青睐。
作品:《非理性切片》,王琪、李晓颖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信息可视化」银奖
一次关于认知的实验:人类选择(有情绪)与机器随机选择(无情绪)的相互对抗,立足可视化的多种表达形式,结合AR技术传递多维度的信息。
作品:《功夫之咏春太极形意》,潘叶娣、林若雨、张涛信息设计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信息可视化」铜奖
作品尝试用信息图表的形式,努力还原一幅独特且壮丽的中国功夫艺术画卷。
作品:《刺字:山海经》,邱爱艳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信息可视化」银奖
组成要素是正反两种不同的文字图形,它是基于双面绣而形成的,与传统的双面绣所不同的是,作者着力强调了正反的形象差异,一面是素色,黑白分明;一面是彩色,缤纷绚烂。
作品:《北京服装学院2020毕业季线上视觉/推广海报》,薄荷设计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网站&界面」铜奖
“2020”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年,一个极为特殊的毕业季。海报图形是数字“2020”通过镜面镜像后呈现,虚拟与真实共存,每一个学院一面异形的镜子,作为线上展览的入口。
作品:《旅行蘑菇》,旅行蘑菇小组
获GDC2021学生组「RGB类-多媒体互动装置」银奖
蘑菇是一种敏感且生长速度很快的生物,它会对外界环境改变产生迅速的反映。在互动过程中,观众可以在网页上选定一个目标地点,通过openweatherapi获得当地实时天气数据;由arduino操控的蘑菇培养箱将根据数据调节箱内温湿度,复制目标地点的气候环境供蘑菇生长。它的生长过程使观众足不出户,便能从从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上,借助数据与地球另一端建立联系。
总结来看,对于设计师来说,创作方式改变,由线下改为线上;视觉语言改变,更趋向网络语言;互动媒介改变,由实体变为虚拟。
作品:《科学家咖啡豆产品推广海报》,HDU23Lab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动态海报」银奖
科学家是一个精品咖啡品牌,我们结合它的品牌理念,提出了数字编码的概念,用数字代替产地、处理方式、烘培度等信息,如此每款豆子都会形成一个特有代号。我一般会用偏逻辑性的推理方式做项目。推广海报也是基于编码,配合代表不同咖啡制作方式的底色、区分单品与拼配的数字颜色,没有直接出现产品,而是做了类似说明书的功能进行展示。
疫情之后,实体消费和印制品会减少很多,动态海报会在店内显示屏、公众号、朋友圈进行传播,都是想告诉消费者这套编码逻辑,手冲、单品、拼配不同款产品3个数字代表的含义。每“刷新”一次,动态方式都会将关联信息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
市场很多咖啡豆的设计都会有插图、图形,用在谁身上都可以,但并非在这款豆身上,我认为的创意是需要逻辑自洽的。设计师还是需要有一个独立的设计人格,自己思考、并根据具体的项目给出方案。
作品:《CCAALLEENNDDAARR动态月历》,吴锦涛
获GDC2021学生组「包装类-文创产品」金奖
整个项目的流程是从形式的感受开始,倒推寻找到契合的概念来完成的。
作品:《启新热象》,SenseTeam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影视片头&动画短片」银奖
深圳时装周的主视觉设计主以“能量、未来、激情“为创作灵感核心,以一种新的感知方式,通过对自我环境的思考和未来趋势的想象,将其转化为对时尚边界的拓展。
作品:《“看”她说》,熊晓宇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多媒体互动装置」金奖
项目由中英文化教育协会基金投资与发起,邀请设计师为古城文化做设计与展示。创作既要满足政府、吸引一些游客,也需要考虑可行性、避免物理伤害,也需让大家多了解些古城的历史。
譬如,“鸣笛”。惠东女性通常沉默寡言。然而,当他们在狭窄的崇武古城骑着摩托车,频繁地对我鸣笛时,就像是与社会直接对抗,毫不妥协。于是我把摩托车的汽笛声录下来,和惠东地区的传统服饰形象结合以表现形象。
具体落地时,我更看中观看者的互动与参与。城中的装置设计,用当地人能理解的方式与他们互动;线上的三个声音,打开后可以用自己的声音与之互动。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理解。在这个项目中,我第一次意识到,设计也可以为不太一样的甲方服务,比如文化遗产、社会与人。
作品:《胜见胜藏品数字档案库》,王小楓、佐賀一郎
获GDC2021「专业组RGB类-网站&界面」金奖
我在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读博期间,在档案室偶然发现了胜见胜藏品,100多个箱子,没有人打开过。
最后在呈现上,我们做了两个入口,对普通观看者来说,从人物-思想-哲学-找到相应的物件,故事性的搜索;对研究者来说,通过索引、搜索引擎形成了一个菜单式架构,将所有藏品资料建立进去。大部分数字档案库只提供资料、不提供教育,我们在呈现它的时候同时考虑了“教育”和“研究”两种功能,期望使用者能够真正理解胜见胜这个人。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即讯息」这样引发轩然大波的观点。他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机则是眼耳的共同延伸。在工业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电力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互联网时代,我们正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任何一种新媒介或新技术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官平衡状态发生变动,会带来全新叠加的生活环境。
疫情以来,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被塑造出来。在这个虚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哪些新技术与新媒介、它们之间是如何叠加影响的?置身在影像世界中的人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情绪?人的身体感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许是「利用」新媒介玩出新花样的一个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