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在博物馆展览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创新传统展览方式,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发挥藏品的社会价值。云展览在中国发展较早。1998年,故宫博物院就提出建设“数字故宫”的口号。随后各博物馆开始建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在网站上公布展览信息,使用图片加文字的模式对展览进行介绍,开启了最原始的云展览形态。
21世纪初,各博物馆开始探索如何让观众足不出户在移动平台上就能沉浸式观看展览。通过使用数字全景、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实体展厅进行拍摄,再经过后期处理,将整个展厅制作成三维模型,观众通过使用移动平台,在虚拟展厅里根据固定路线漫游,沉浸式观看整个展览。这个阶段的云展览虽然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展示效果与观展体验有了大幅提升。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云展览质量并不高,大多是对实体展厅的复刻,没有加入额外的知识体系,观众无法获得深刻体验与深度知识,另外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线下文博展览资源供给受到限制,同时公众线上文化需求急速上升。为了让公众看到优秀的展览,享受不打折的文化服务,云展览成为唯一的展示方法,并快速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文物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利用互联网海量存储、无限互联、智能分析等技术优势,衍生出更多的展示形态,不再局限于实体展厅复刻,文物内涵也得到充分的阐释。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立足本馆特色,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制作出差异化创新的云展览,最大发挥云展览的价值,是博物馆在新时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对云展览的探索实践中,衍生出很多概念,例如“线上展览”“虚拟展览”“数字展览”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相近,只是侧重点有所差别,可以对应云展览的不同类型。目前学术界对云展览概念的界定还在探索中,没有确切的标准。可以说,云展览是互联网环境下文物信息集成与数据共享的平台,以虚拟交互、人际互动的服务方式向大众传播知识与文化。
二、云展览的类型
根据云展览的呈现形式与技术特点,可分为不同类型。黄洋将云展览分为图文在线展、实景三维展、三维虚拟展。赵卓将其分为孪生型、衍生型、独立型。毛若寒提出一种复合型的分类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复制型(依托实体展览),这一类又分为图文在线式、实景复刻式;二是重构型(依托数字资源),这一类又分为网页图文式、三维虚拟式。综合以上学者的分类方法,再结合近年各博物馆上线的云展览案例,笔者将云展览分为以下几种:
(一)依托实体展览
2.实体展厅复刻类型。这种类型的展览也被称作孪生型、实景复刻型,是最常见的一种呈现方式。通过应用数字全景、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使用专业设备对展厅进行全方位的图像采集,再经后期拼接、三维构建、渲染等步骤,对线下实体展厅进行复刻,观众可以在移动平台上360度或720度沉浸式漫游观看展厅与文物细节。实体复刻类型的云展览真实还原了展厅现状,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真正实现了让展览永不落幕。种类型的云展览是目前大多数博物馆所应用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博物馆也在探索如何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3.线上线下互补类型。该类型的云展览通过对线下展览内容深入挖掘和整合,以可视化、游戏化等形式弥补线下展览所缺失的文物信息,为线下展览知识传播拓展了新途径,构成了线上线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知识生产体系和传播体系。2023年4月18日,敦煌研究院官网上线了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图二)。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生动复原了数字藏经洞百年前收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画面精度达到了4K影视级画质。进入游戏后,观众自由漫游在高清还原的藏经洞中,可以近距离观看石窟壁画细节和对文物的详细讲解。同时,还可以选择角色扮演,以第一视角“穿越”到4个不同朝代,与洪辩法师等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互动,亲自参与到洞窟开凿、封藏万卷、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全过程,沉浸式感受藏经洞的前世今生。此外,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对涉及的文献、建筑、音乐等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还未发现遗址的三界寺进行三维复原,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了一座符合历史特征的三界寺。
(二)不依托实体展览
不依托实体展览的云展览指的是脱离实体展览的限制,按照特定的主题,依托文物藏品数字资源,运用知识图谱、Unity3D、html、手绘、GIS等技术手段,将文物信息进行“云”重构。脱离实体展厅的云展览,形式较为灵活自由,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按照呈现的形式不同,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在虚拟空间中有展厅。按照实际的场馆应用三维建模、渲染等技术构建一个虚拟展厅,其中按照真实的环境设置灯光、展柜等设施。这种形式的云展览打破了藏品资源、时空的限制,将线下无法实现的展览,使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也可以对展览的各步骤进行虚拟仿真模拟,将展厅环境与展品的状态调试到最完美的状态。但这种形式的云展览更加注重展览的整体性,对文物的阐释比较缺乏。例如,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线了第一个全数字化线上虚拟陈列展览“古意的生成——明清书画研究展”,采用3D建模、贴图渲染的方式,按照美术馆实际展厅的比例进行建模还原,营造了一个仿真的虚拟展示空间(图三),不仅在展台、环境方面高度还原,也提供了丰富的文物信息,避免了线下展览中展柜反光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了线上展览作为一个小型数据库的作用。
2.虚拟空间中无展厅。无展厅类型的云展览呈现形式更加灵活,不拘泥于展品的数量与展厅的设计,可以依托本馆藏品数字资源独立策展,也可以联合其他单位协作完成,以藏品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更有趣的形式阐释文物信息。例如,由腾讯科技开发的腾讯博物馆小程序推出了三维数字展,不设特定的主题,而是将几家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集合起来,制作成三维数字展。可以720度旋转观看高清细节,并且将文物“分解”成不同结构进行详细介绍,还复原文物的使用场景,让观众具有更直观的感受。该展览中展示藏于河北博物院的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呈现了香料点燃后,烟雾袅袅升起、环绕山峦的景象,观众可以真正体验古人在使用博山炉时的情景。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铜车马一号车,再现了御官驾驶马车奔跑起来的画面(图四)。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云展览在信息组织和生产方面具有无限关联性,可以脱离场地、展品数量等限制,让文物信息无限延伸,真正盘活了文物资源;在信息传播与观众体验构建方面具有虚拟交互性,通过沉浸式观展,近距离呈现文物细节,让观众以第一视角穿越到历史故事中,深刻理解历史文化;在博物馆展览与公众关系方面,具有自主创造性,观众通过公共网络深度参与到博物馆展览中,改变以往博物馆单方面输出信息的情况。这些特征构成了云展览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云展览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对云展览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加持下,对云展览的策展、技术、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创新云展览形式,使云展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得到有效的阐释与传播,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深入文物信息挖掘,加强对文物的研究。
(二)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强化与观众的交互。
(三)创新云展览新形式,摆脱固有思维束缚。
云展览可以依托实体展览存在,与实体展览的关系不应是简单的相互补充,还能相互联动、相互转化与相互赋能。云展览还可以脱离实体展览独立存在,不被场地、展品数量所束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文物信息网,讲述文物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为博物馆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各种风险与挑战。博物馆应该把握时代潮流,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云展览进行更新换代,创新展览形式,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