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临近,文化和旅游部首度开展“云游非遗”全线上推广活动。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云游非遗·影像展”于6月8日全面上线,持续至6月14日。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临近,文化和旅游部首度开展“云游非遗”全线上推广活动。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云游非遗·影像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酷狗、微博在内的8大网络平台承办,6月8日全面上线,持续至6月14日。
千余纪录片讲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试点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本届“云游非遗·影像展”将呈现给公众的片单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影像:《吴修富的肉连响》,一种濒临灭绝的民俗舞蹈在七旬高龄老人的推动下火遍恩施州;《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这一个人的“剧团”,鼓声干净利落,轻重缓急有序,刻画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说唱戏文字正腔圆,声音刚劲豪放;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文化生活的视线逐渐转变,布袋戏慢慢退出人们视野,许多老艺人转行或隐退,刘永安却选择坚守,至今依旧从事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教学、研究、演出工作;《沈少三——撂石锁》记录有“一代跤王”美称的沈少三曾让“撂石锁”这项绝技惊艳天下,今年已90高龄仍义务教20多个孩子学习“撂石锁”传统技艺;杨栖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氏家庭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已于2016年过世,但《杨氏家庭泥塑》纪录片保留下那易逝的年华和永存的技艺。
此外,《手造中国》《大匠之梦》《戏梦关东》《甲子漆艺》《平遥布鞋》等千余部纪录片都在此次“云游非遗·非影像展”公开展示,通过网络平台的深度介入,丰富非遗传承人记录影像的传播方式,为观众深入了解非遗提供便利平台。
专题专区设置:非遗内容浩繁却能娓娓道来
本届“云游非遗·影像展”特别推出“拥抱身边的非遗”系列专题片,从“心”出发,以初心、本心、匠心、仁心、恒心等五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非遗”展现着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创新;“非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承载中国价值,也凝聚中国精神。
《非遗·初心》聚焦中国非遗美食,详说传统食物的内涵,共同挖掘那些已传承千百年的非遗美食记忆。《非遗·本心》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传统戏剧、传统曲艺方面入手,通过视频记录反映传统演艺的魅力。《非遗·匠心》展现非遗传统手工艺,向人们展现民族文化基因的绚丽色彩,彰显文化自信。
从2006年起,先后有四批七大类83项传统医药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借助家传和师承为主的“活态传承”,传统医药类非遗有了新的身份归属和价值引导,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更强劲的发展动力。《非遗·仁心》以医者仁心的角度,展现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
摔跤、射箭、舞狮、龙舟、骑术、马球不一而足,纵观列入非遗名录里囊括生产、军事、健体、竞技、娱乐等多元化属性的传统体育运动,《非遗·恒心》详述了传统体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非遗再创造:名人明星助阵吸引非遗“新青年”
当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再创造”与“新展示”成为非遗对接当下社会的最大亮点,那些久远的非遗故事、精美的非遗手工艺、独具风格的民俗与传统演艺、让人流连忘返的传统美食,以及蕴藏着古老智慧的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都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生活里。他们都是“身边的非遗”,实现跨越时代的传承、传播,在创新中熠熠生辉。
此次“云游非遗·影像展”立足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以跨界的方式,让非遗无界。酷狗以“听见非遗·音乐留声机”为主题设置了专区,通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以年轻化的表达推动非遗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在哔哩哔哩建立的非遗专区中,众多年轻人自发录制剪辑了涵盖传统服饰、手工艺、武术等品类丰富的非遗视频,以青年人的视角讲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让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实践者,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非遗“新青年”将以新的打开方式,加入守护传统瑰宝的队伍。
拥抱身边的非遗:人民的非遗人民来共享
在这次影像展中,承办机构邀请到多位非遗传承人、网络达人、青年偶像录制非遗知识普及系列短视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面人”“脸谱”“酿酒”“炒茶”“孔雀舞”“古琴”等百姓身边的非遗,和广大网友一起发现自己生活里的非遗,成为精彩非遗的守护人。让非遗在遇见生活的同时,更能成为被大众重视和了解的独特存在。
从触网到入网、从输血到造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生活、发端民间;传承不辍,历久弥新。非遗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世代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让人们看到更多、更强大的可塑性,也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良好局面。鉴往知来,文化遗产的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