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中小学生,社会机构
近年出现的研学旅行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群体的新型旅游产品。研学旅游的针对主体是中小学生,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依托旅游景点等社会资源开展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性旅游活动[1]。
一、博物馆研学旅行现状
由于博物馆自身性质和功能限制,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博物馆多数会选择与社会机构合作,即博物馆负责课程设计、馆内活动以及馆内安全,社会机构负责馆外事务,如组织学生以及学生整个研学期间的食宿行等。这种模式虽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导致博物馆在发展研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一)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
1.研学课程质量不高
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重在探索研究,让学生近距离与文物接触,通过研学课程链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但目前研学旅行普遍出现具体课程安排“游”多“学”少的现象,课程和活动质量均较低,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研学收获并不多,甚至对研学旅行感到失望和排斥。
2.与社会机构合作机制欠缺
博物馆一直以来从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对象都是直接面向学校,而且这些活动多属公益性质。研学旅行多由社会机构(如旅行社、营地机构)有偿承担,从某种意义来说,研学旅行催生了一种以中小学生群体为对象的旅游细分市场。因此,面对这样的新型合作模式,博物馆在责任划分、风险控制等方面尚没有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这是导致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障碍。
(二)社会研学机构存在问题
1.师资规模配置不足
组织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社会机构仍处于粗放式状态,师资配置明显不合理,使学生研学时存在安全隐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2.缺乏专业从事研学教育实践的人才
3.经营管理不到位
为了提高利润,有些社会机构存在着严重的管理不规范行为。如不能给孩子提供干净卫生、有营养的餐饮;为节省住宿成本,在研学旅行中将学生的床铺合并在一起,以安排睡眠等不良现象,致使学生的生活水准得不到保证。
4.缺乏风控管理
研学机构缺乏专门的风险管控,导致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快速、很好的解决。诸如研学期不购买保险、研学过程中没有准备相应的医疗配备、缺乏对领队老师的急救培训、没有提前做好详细的风控措施等。
(三)其他问题
1.一次性交易,缺乏反馈
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博物馆研学大多属于一次性交易,旅行结束后缺少后期的调查研究、活动评估以及经验总结。整体来讲,从服务到品质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
2.市场缺乏监管,定价无上限
博物馆研学旅行方兴未艾,还没形成成熟的市场,已经参与的社会机构没有行业参照标准,有些机构打着“考古体验”“文化之旅”的旗号,漫天要价,严重损害广大中小学利益的同时,也给博物馆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博物馆研学旅行现状分析
从研学旅行的定义来看,一次完整的博物馆研学活动需要学生的参与、学校或社会机构的组织、博物馆的接待。分析和研究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这三者着手。
1.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
在参与研学活动前,学生没有清楚了解和认识到研学旅行的意义。他们多数情况将研学理解为旅游,很少会带着学习和探索的目的参与活动,导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缺乏自我约束,消极对待活动任务,甚至在活动过程中发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其次,研学活动重规范轻个性,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少研学活动出于安全考虑,过分强调纪律规范,禁锢了学生的言行,使研学旅行丧失了活力。在实施研学旅行过程中往往都是长官意志,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学校和社会机构
学生之所以会消极对待研学,其中有大部分原因是社会机构重游学轻研究,没有深入挖掘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将研学旅行设计成出发前查查博物馆的资料,活动时发发任务卡这种形式,变成了旅游中给学生灌输博物馆文物知识的行为。而研学旅行最容易体现出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等更高层面的教育价值,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综合素质方面的锻炼与提升。
另外,学校重实施轻评价,没有将研学旅行的教育引导落实到位。不少学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中都制定活动方案、安全预案,还留有作业,但却缺乏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研学旅行中个人的得失、体验、感受、活动效果、教育价值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机构的高度重视。
3.研学目的地博物馆
博物馆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展厅参观,而是将博物院文物“活化”并让学生们切身体验和真实感知的实践教育。因此,优质的课程是保证研学质量的核心。一些博物馆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只是让讲解员带着孩子参观展厅,参观结束后进行手工体验,缺乏整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这就导致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缺乏兴趣。
研学旅行的课程是活动式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切身体验和融通多元经验的体验教育。此外,多数博物馆是免费对社会开放的,而研学活动多是收费活动,这使得博物馆在参与研学旅行时失去了管理的主动性。一些社会机构或者个人以“博物馆游学”之名,带着学生来到博物馆,而不向博物馆报备,没有博物馆方面的参与和管理,开展活动的标准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由此产生的研学纠纷、不良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等使博物馆被动遭受声誉指责,成为了指责对象。
三、博物馆研学旅行问题解决对策
(一)推动博物馆研学发展的政策依据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到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并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等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要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博物馆等机构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强化文化教育结合,提高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定期开展中小学生博物馆教育活动,推出多项博物馆教育精品项目和师范活动。以上政策的出台为制定博物馆研学旅行标准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博物馆应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依照各馆馆情,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研学活动。
(二)博物馆精品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提高研学水平,建立研学制度
博物馆是研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文物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机构应联合起来,参与到研学管理的体系中,承担起研学管理的重任,把好研学发展的质量关。
4.各社会机构要配备研学管理执行团队,其职能包括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应急事故处理预案、安全管理、风控管理、保险、领队、讲师等配套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5.研学讲师列入到导游的管理体系中,由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与管理制度。讲师要通过相应的博物馆考核后持证上岗。
(四)研学旅行读物有待开发
除博物馆免费提供的公益性宣传读物之外,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普及性于一体的文化类图书、编印成册的研学课程应该成为学生研学旅行的延伸读物。研学读物一方面可以为完成研学课题丰富参考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纪念品收藏,闲暇时翻阅以增加收获。
四、结语
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开展,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从整个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参与主体来看,社会机构作为连接学生和博物馆的桥梁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提供健全的服务、导游、安全保障等配套管理,是研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应承担起研学旅行的主要职责。博物馆、学校也需要各司其职,做好研学活动的开展与质量保障。此外,各部门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给予政策引导,共同携手构建研学发展的新机制,才能促进博物馆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054-2016[S].2017.
[2]梁刚.研学旅行细分市场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次培养方案改革[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2).
[3]钟晓鹏.研学旅行市场运行模式探析——以安徽省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学报期刊咨询网致力于为广大职称者提供学报期刊论文发表咨询、学报期刊目录和学报咨询服务,有需要学报服务的可以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