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概念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博物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社区博物馆;博物馆传播学;社区发展

从西方国家正在尝试的社区博物馆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博物馆”理念更多地是作为社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融入到公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化规划工程中。笔者认为,“社区博物馆”理念本身早已超越了传统博物馆的涵义与功能,其目的是利用博物馆这一形式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在保存特定社区发展历史记忆的同时,促进社会公民意识的育成、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推广、深刻理解“社区博物馆”理念,贯彻、灵活运用“社区博物馆”理念,将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本文将从博物馆传播学角度,解析运作社区博物馆的传播原理与社会效果,探讨社区博物馆之于城市文化发展和城乡社区建设的意义,期盼国内博物馆事业发展需对“社区博物馆”这一崭新理念多予重视、研究,并尝试灵活运用。

一、博物馆学与传播学的结合

笔者认为博物馆传播学研究作为一种博物馆学研究的应用性分析框架,是指对以博物馆教育、文化传播为最终目的的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博物馆的关系的应用性分析研究。基于博物馆自身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属性功能与社会职能,利用博物馆传播学作博物馆功能运作效果的应用性分析,将对现时博物馆学研究内的不少问题带来新认识和新发展。

二、社区博物馆的博物馆传播学分析

实现传播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和受传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传播活动。6对社区博物馆的博物馆传播学分析,是基于这四项基本条件的传播过程解析。

(一)博物馆传播的主体:社区民众

关键词: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生态博物馆;诸葛村

Abstract:Ecomuseumisanewconceptthatwascoinedin1960-70sunderthecontextofathrivinginternationalmovementfor“NewMuseology.”Itisanaturalproductastheculturalheritagepreservationbecomeincreasinglycrucialtotheprocessofmuseumization.EcomuseumshavefoundwaystodevelopfirstinEurope,NorthandSouthAmericaandthenmovedthecenterofgravitytoAsiaandAfrica.ThisessayaimsatcomparingthedifferentmethodsadoptedbothinandoutsideChinaandthenfocusesonZhugeVillage,Zhejiang,China,asuccessfulexampleofinstitutionalizingthevernacularvillageasanewpossiblepatternforecomuseum.

Keywords:VernacularVillage;IntegratedPreservation;Ecomuseum;ZhugeVillage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威尼斯》已提出,建筑遗产保护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①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1999)和《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西安宣言》(2005)等有关包括保护乡土聚落遗产的国际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把一批乡土建筑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如捷克的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加拿大的卢嫩堡老镇,日本的白川乡与五山的合掌造聚落,韩国的朝鲜历史村落何回与良洞,奥地利哈尔施塔特-达赫施泰因/萨尔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观(图1),我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图2)、福建土楼(图3)等。保护乡土聚落遗产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的共识。

随着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我国,以及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实践,给乡土聚落遗产的整体、动态保护利用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1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生态博物馆理念

生态博物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理念的博物馆,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当时欧美国家社会变革和文化民主的诉求,是生态博物馆产生的重要外在动因;而在博物馆领域,欧美一些博物馆人士强烈呼吁博物馆应当摆脱“精英化”的偏好,真正让大众参与并充分发挥社会作用――对博物馆社会角色的反思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的产生。③

2乡土聚落生态博物馆的探索

2005年中外学者将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实践总结为《六枝原则》:(1)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4)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文化,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5)长远和历史性规划永远是最重要的,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必须被制止;(6)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这是中国生态博物馆与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接轨,对中国发展生态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诸葛村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的生态博物馆实践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在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实践中,也试图探索一条“区域、遗产、居民”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之路(图4),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成果,其中以诸葛村最为突出。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是汉族地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初步得到发展的古村落。村落面积约1km2,村内有1000多户,其中诸葛氏有3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村落依丘陵山冈而建,全村以诸葛氏总祠丞相祠堂(图5)和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大公堂为礼制中心,分成孟、仲、季三个房派的崇信堂、雍睦堂和尚礼堂,即三个聚落组团,每个聚落下面还有若干“众厅”。村落传统格局及历史环境保存较好,村内仍保存明、清建筑200多幢(图6)。此外,还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原先由集体使用的厅(祠)堂成了村民堆放农具、稻谷、柴草等杂物的地方,甚至有些村民把猪、牛也圈养在厅堂内。由于这些厅堂无人管理,只用不修,诸葛村的多座厅堂濒临倒塌。当时尚礼堂、崇信堂房派的部分老人和村干部站出来,商讨抢修、保护办法。但因集体没有资金,便决定向村民和社会筹资,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同志组成的筹资小组,挨家挨户向村民筹款,多则几百元,少则五元十元,同时发函向在外地工作的本厅堂房派的诸葛氏自愿认捐,很快抢修了尚礼堂和崇信堂。修好后选出专人管理(村民们称之为厅长),并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后村里又先后集资抢修了崇信堂、花园厅、雍睦堂以及大公堂等多处建筑。

诸葛村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实践,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7年国家文物局与无锡市政府联合召开的“乡土建筑保护――无锡论坛”特别邀请诸葛村和专家就诸葛村乡土遗产保护实践作了专题发言[6],并组织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诸葛村。诸葛村虽然未冠“生态博物馆”之名,但其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俨然与生态博物馆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生态博物馆的创始者雨果戴瓦兰先生曾说:“生态博物馆不是单一模式……有的博物馆,其性质是生态博物馆,但他们使用其他名称,在拉丁美洲见到更多的是使用‘社区博物馆’一词,在西班牙使用‘文化公园’一词,在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加拿大使用‘遗产项目’一词”。[7]可以认为诸葛村遗产保护实践就是一个践行“生态博物馆”之路的乡土聚落遗产整体保护的杰出范例!

4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的思考

诸葛村的案例给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一)居民对自己传统文化认知,即文化自信很重要,只有认识到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具有意义,才有可能去保护它、爱护它,并成为自觉的行动,参与到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成为文化的主人,这是乡土聚落遗产保护能否实现的关键;当然,民居如何才能认知自己传统文化并自觉参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居民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具备基本经济条件密不可分。这也是东部地区乡土聚落遗产探索生态博物馆之路的有利条件。

注释:

①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威尼斯》,1964),定义,第一项。

②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1986年12月8日)附件中提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之后,各地陆续公布了一批包括乡土聚落在内的保护名录。

③安来顺:《国际生态博物馆四十年:发展与问题》,“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④潘守永:《生态博物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观察与思考》,“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⑤《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第二十四条、第六十一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⑥《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即《内罗毕建议》)总则4、34、4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会议于1976年11月26日在内罗毕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⑦《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即《华盛顿》)原则和目标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第八届会议于1987年10月在华盛顿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⑧见《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原则。

⑨《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总则5“……确保历史地区与当代生活和谐一致”,技术、经济和生活措施46“保护措施不应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一般性问题2、3“正确地评价和成功地保护乡土建筑遗产要依靠社区的参与和支持,依靠持续不断地使用和维护”。“政府和主管机关必须确认所有的社区有保持其生活传统的权利,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保护生活传统并将其传给后代。”

⑩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九届十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30日公布实施)第十三条:“(四)适应城市居民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此条款适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

参考文献:

[1][挪威]陶维达尔.生态博物馆原则:专业博物馆学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M]//海.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单霁翔.发展生态(社区)博物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1-08-31.

[3]陈志华,赵巍.由《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引起的话[J].时代建筑,2000(3).

[4]杨福泉.没有墙和门的博物馆――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的启示[J].人与自然,2005(7):88-91.

[5][日]大原一兴.当今日本的生态博物馆[M]//海.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流动的博物馆

欧洲的一个建筑工作室发表了一个名为“僧帽水母”的概念博物馆,它既是船,又是建筑,外形像鲸鱼,又像方舟。设计好后,它会在欧洲的河流中航行,展示它拥有的美丽建筑、实验室,以及甲板上的绿色植物园。

设计者在“僧帽水母”的外壳上,涂刷了一层二氧化钛,它能够吸收紫外线,产生化学反应分解有机和无机的毒物,这种技术也应用于去除空气中颗粒物的高科技聚合物上。“僧帽水母”将同时采用太阳能和水能作为能源,它的顶部安装了光电转换电池,底部的涡轮机将水力转换为电力。在航行的过程中,船上的两处植物园还会过滤河水,净化河水后供船使用。

作为博物馆,它向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的科学家提供了专门的“地球花园”实验室,而乘客则可以到“水园”中参观临时展览。设计者表示,它将是一个“流动的水研究室”,或者是一个“地球的碎片”。

螺旋的博物馆

关键词:湿地博物馆氛围陈列方法

检索:.cn

Abstract:Natureitselfhashisownpotentialwhichcaneasilymakepeopleimpressed.Hercharmliesinitspureemotion.Asacomprehensiveart,museumwithcultureandnaturecangreatlyattractaudiencetoparticipatein.Basedontheuniquenessofwetlandmuseum,thispaperistryingtodiscussseveralkindsofexhibitionspacebuildmethodsofatmospherebyanalyzingthecompositionofthemuseumexhibitionspace,thenaturaltrendoftheconnotationandtheexhibitionspaceatmosphereoftheoryconstruction.

Keywords:WetlandMuseum,Atmosphere,DisplayMethod

Internet:.cn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构成

知觉空间的心理要素正是氛围营造的心理依据,充分利用参观者的感知,在特定的场所造一股“势”,既能展现此地的艺术和地域文化,又能营造场所精神,唤起参观者记忆和印象,才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功用。

二、展示空间“势”营造的内涵

何为“势”?有多种释义,本文主题选取势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势派,即气势、气派;二是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湿地博物馆的势借助湿地特色给人以特定的、强烈的、具有情景的形态,在湿地的自然风貌上融入特定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让自然氛围、文化氛围很好的给参观者留下印象并产生心理感受。简言之,湿地博物馆的势就是依托于客观环境营造的氛围,能够较容易的对参观者主体的情感和心理产生影响。

三、展示空间“势”营造的理论构建

(一)感觉和感觉特性

人进入展示空间往往对整个空间环境氛围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这一过程起始于外界环境对人的刺激而引发的感知体验。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完成的。通过听、看、闻、尝和接触形成对人的刺激,继而传到中枢神经,大脑给出相应的反应――对刺激的感觉。展示空间是综合利用人体感觉的复杂工程,合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营造展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诉求的氛围,用带有浓郁特色的势冲击人的心理,留下第一印象,进而传递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和理念。

(二)知觉和知觉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1]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感觉到某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同时,脑海里也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如闻到茉莉花的香味,人们不仅可以辨别花的种类,而且可以知道花的颜色、形状等一系列茉莉花的属性。知觉比感觉更为复杂、丰富,又和感觉密不可分,两者统称为感知。

四、展示空间“势”营造的表现方式

造“势”即通过对空间、布局、造型、材质、色彩、声音、光等的精心安排,结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刺激参观者感官,以留下宝贵的体验,形成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满足。

(一)湿地博物馆的陈列造“势”

1.单品陈列

湿地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多为此地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动、植物多样共生的自然环境。从保护的原则出发,单品陈列的对象主要是动物模型、植物模型和辅助展品如图片等。单品陈列要注重陈列的密度,密度过小容易造成拥堵,给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密度过大,则让人觉得空旷、无聊。

2.模拟陈列

“以实物、模型、雕塑、绘画、音响、照明、电脑等结合或单独使用,来表现特定主题的一种博物馆陈列形式,常见的有沙盘、模型、布画、巨幕电影等。”从中可见,模拟陈列总体可分两类,一类为实物模拟,如展现湿地自然景观的油画、体现湿地某种或几种生物生活习性的场景模型等。再一类为虚拟模拟,利用多媒体技术投放帷幕模拟某一自然生态环境,配以声、光等,仿若让人置身其中。

科技的进步使博物馆展示空间更加逼真,虚拟场景与文物陈列综合使用,外加声音和灯光介质的融入,场景模拟惟妙惟肖,这种自然环境的动态再现所营造的气势,激活观众心灵,创造出令人陶醉向往的自然和谐之美,让人流连忘返。正如图1所示,布画展示的天空、远山为背景,几只形态各异的白鹭模型或卧或立在青草丛中,加以灯光的渲染,真实的让人仿若置身自然之中,仿佛只要有风轻轻吹过,青草便会摇曳生姿,便会看见白鹭展翅欲飞、听见啼鸣声声。

3.原状陈列

目前国内所设立的几所湿地博物馆,共同特征都是依托当地湿地或湿地公园而建立,并且作为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外延和最好的天然展示场景。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的湿地从保护和延续的态度出发,应基本保持原状,少做改变,稍作调整,以供游览。

(二)隐喻与象征的造“势”

象征和隐喻能够给博物馆展示空间带来趣味性。从字面上基本可以看出,隐喻与象征属于虚形再现手法,主要借助声音、色彩、灯光、水和材质等具体事物表示另一种事物的抽象化概念。

1.色彩应用

虽说有了光才有色,但色彩有其自己的属性:色相、饱和度和明度,对人的心理、情绪、行为影响甚大。湿地博物馆呈现生态、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呈现湿地不被理解而被人类破坏时需用不同的色彩映衬。根据要传达的信息合理控制色彩,才能充分营造与之相应的氛围,烘托艺术与文化。此外,要提炼湿地博物馆的色彩基调,切忌色彩杂而乱。图2展厅的设计,以绿色为基调,色彩统一,充分体现了湿地自然、生态、环保之观念。

2.声音与水的应用

湿地博物馆中,在实物模拟场景和虚形模拟场景中,加入当地动物的鸣叫声,听着湿地丰沛而有力的水流声,仿若让人置身其中,在身心震撼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水在湿地上不可或缺,那么不管在博物馆内还是外引入水不仅可以为展示空间注入活力,还可与整个内外设计相呼应。

3.灯光应用

灯光给人视觉上的变化无穷,不同的灯光对人的视觉影响差异很大。展览照明除了能表达形态、颜色和质感外,更容易渲染气氛,创造特定的情调。灯光的强、弱和色彩搭配更能丰富场景,增强艺术感染力。

4.材质和机理的运用

材质和机理是博物馆内渲染气氛的常用艺术手法,不同的机理和材质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材质表面是粗糙还是光滑,是硬质还是软质,带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反射性材料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应用广泛,如玻璃镜、镜面不锈钢、水面、塑料等,这种材质虽不能扩大现实空间,但却可以扩大心理空间,营造特殊气氛和丰富的层次感。

结语

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生活情境与意义,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2]自然之势为自然类景观所特有,不矫揉造作,直击心灵。湿地博物馆建立在湿地之上,要承接这种势,从内部展示空间到博物馆建筑主体,再到周边自然景观一体化的设计和考究中,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塑造场所精神,用“势”唤起参观者对此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记忆印象和心理感受,使博物馆的信息传递上升为情感传递。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氛围营造的手法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逼真。在参观中展品、氛围、观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展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的体验式过程,湿地博物馆的自然之势不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包容着每一位参观者,让其回味无穷。

注释

[关键词]博物馆运营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性支持,博物馆和美术馆成为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博物馆私人体系也随之兴起。从2010年1月《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的开始,民办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许多机遇与期待。根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的数据统计,全国民办博物馆总数达535家,上海地区有12家。上海市在社团局登记在册的具有民办非企业独立法人资质的博物馆达16家。对比2011年度的数据,全国民办博物馆的达标入选数量减少了73家,可见私人博物馆发展在全国呈现出区域不均衡性。从这些私人博物馆的整体运营状况来看,资金短缺,展陈简陋,发展停滞甚至由于运营不善而停业等问题围绕着私人博物馆发展,即使在私人博物馆发展较快的上海地区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因而私人博物馆有必要厘清博物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并从中找到对应的发展契机并由此转型。

一、成本递减的博物馆

博物馆具有非营利事业的特有属性,它虽然具备文化产业的一般特性,但并不容易进行持续性经营。根据海尔布伦(JamesHeilbrun)和格雷(CharlesM,Gray)的博物馆展览经济学模型(图1),博物馆每日具有固定的运作成本(ADOC),参观行为同样会产生边际成本(MC),当参观人数越多,运作成本就能被更多地分摊。只有当门票数额高于边际成本才能不造成赤字,因而博物馆展览功能是在单位成本递减的条件下成立的,博物馆是成本递减的产业。这个数额可能高于一般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门票定价与参观人数曲线成反比。这对于本身观众数量并不固定也不足够的部分私人博物馆而言,就成为两难的选择。因而从博物馆本身的这一递减特性而言,博物馆应该受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2011年开始的“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专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海市就在这一年特别设立了“上海市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专项,总金额在1000万人民币。私人博物馆的基数大,真正具有民办非企业独立法人资质的则少之又少。因而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并不能为所有私人博物馆找到出路。在政府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博物馆收藏,这是成本递减的关键,它是决定展览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私人博物馆主题性较强,如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等等,在收藏策略上易集中形成体系,但由于专业性较强,在博物馆研究能力不具备的状况下则又难以实现。因而在藏品既有的条件下,探究博物馆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从更多元的层面实现成本递减。

二、博物馆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不同,是独立于经济价值之外的存在。文化价值不受到经济价值的刺激,也难以用实际价值来衡量。博物馆内展品的文化价值首先构成了这一内容,而博物馆在运营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在创造文化价值,包括建筑空间对观众的思维影响,甚至是对个人经验、社会结构、社会规则、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与促动。当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文化目的,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成分,则博物馆的整体价值将得到持续延伸,会超越经济基础的影响范围。这恰恰为博物馆的经济价值提供有效的推进。

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观念下,博物馆运营的有效可操作范围极为宽广,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私人博物馆而言,已有资源若能实现价值观念中的具体方向,则能提供观众更深层的文化经验,从文化性上加强博物馆与观众间的联系,以此获得运营的观众基础。其中同业结盟和异业合作就变得更为重要。

三、集聚能量与资源整合

博物馆群的概念及实践是实现博物馆资源最大化的典型。在博物馆群所带来的巨大文化经济优势的促进中,拥有具体条件的城市或地区都积极建设具有多功能效能的文化片区。如集合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和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等文化设施的浦东文化艺术集聚区由此悄然兴建,从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两馆正式开放所引起的参观热潮可以预见这一片区的发展前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苏州,以苏州博物馆为中心连接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以及其他纪念馆的集群建设,也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也就是博物馆经济价值的“外部利益”体现。由此可见,在过去以独立形象吸引观众的博物馆发展策略在今天全球化融合的过程中难以呈现最佳的状态。

私人博物馆在发展初期一般很难达到像美国史密森博物馆群(SmithsonianInstitution)的规模,一些博物馆利用周边环境的丰富资源,或选择从孤立的商业区域搬入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这也是能够实现外部效益的一种方式。在2009年左右出现私人博物馆闭馆潮时,中华性文化博物馆、根雕博物馆、红楼梦博物馆等一批家庭博物馆迁出上海城区,搬入郊县旅游景区,甚至搬至其它二级城市,一方面减少运作成本,另一方面则可能利用周边更有利资源来获得有效的观众基础。

在开发外部资源之前,博物馆本身也应该对内部资源做最大化开发。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提供了有效的样本。它地处上海文化氛围浓厚的汾阳路地区,常年游客较多,但其本身藏品数量较少,展场空间也受到文化保护遗址的法式建筑的限制。在此基础条件下,博物馆尽可能地开发更多展示空间,并邀请、组织与博物馆主题相近的特展活动,包括国际玻璃艺术展、首饰工艺展等等,并在博物馆空间中参照生态性展示的方式,将工艺大师工作室设置在展场内与观众互动,并现场销售自主开发的文化创意商品。在这种多元价值观念的作用下,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从行业博物馆转至民办博物馆非但没有适应不良,甚至获得了更多的文化价值。

上海外滩美术馆和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不定期展览、教育活动合作也是资源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两馆在定位上并不冲突,相互间有可补足的内容,包括展览内容的差异性互补、有效观众群互补等。虽然短时期的“一票两馆”不利于“私有财”经济价值的发挥,但对分摊边际成本以及文化价值的加深都有直接促进作用,而这本身并不增加支出的策略联盟,对分属在不同区域的两个美术馆而言,无形中可能形成内在的互惠影响。

四、博物馆功能的策略转化

关键词:现代展示,生态设计,互动,虚拟实境

一、现代展示设计及其趋势概述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展示设计的核心在于展示,旨在解决参观者与展品及展示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在特定空间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语言传达特殊的信号和意义,从而扩大影响,标榜理念的作用。在展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往往都是需要解决展示空间以及展示手段和媒体的运用。

赫伯特·拜耶早在《展览与博物馆设计的面貌》一书中说道:“展览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作为大众传播与集体努力和影响的力量与多种媒体的顶点。视觉(形象)传播的整合方式组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复杂体:语言作为形象的印刷(载体),图片、绘画、照片、雕塑物、材料和外表、色彩、光线、运动、影片、图表等等都是作为符号象征,所有有形的与心理的方法的运用产生了展览设计的强化和新的设计语汇。”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技术和手段得以不断参与到展示设计中,(如现代声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一起到来的是人们接受信息新的方式,而这势必带来展示设计在概念,思维以及设计方法和趋势方面的转变。因此,新的材料,新的设计概念,新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使得现代展示设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向,如:设计人性化、参与互动性、信息网络化、设计多样化以及虚拟现实化等。但在这些特点和趋势中,给人印象最深刻,影响也许最深远的当属展示空间的生态设计、展示手段上的虚拟实境和即时互动的发展。

本文将以几个较大规模的与较固定性的博览会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和展示手段的设计分析出发对这些趋势进行阐述。

二、展示设计空间的生态设计

在地球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式下,生态设计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态设计已成为现代设计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展示设计中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即包括展示空间的设计,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新的材料,在满足展示设计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在这个方面,2010年举行的世博会场馆设计,可以说是较好的例子。

(一)新技术手段的使用

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强调环保和城市发展,因此生态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世博会各参展国展馆设计中得以贯彻,节能成为各场馆的设计要素。

以意大利场馆为例,世博会意大利场馆是意大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和沟通的桥梁。整个场馆的造型呈一个60x70x20米的方块“盒子”状。方盒子被贯穿整个建筑的玻璃线条有机的分割为多个独立的、非对称的体块,通过楼梯、电梯、自动扶梯、连廊等交通组织,其功能各有不同又相互联系。

为了实现展示空间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大利场馆在空间设计上使用了最新生态软件进行实体模拟,改进原方案的不足。通过生态设计分析软件ECOTECT进行防火分区的分隔、核心筒的消防疏散、房间的采光通风、外墙半透明的视觉效果等方面的生态设计分析。利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既解决了展示空间所需的展示功能问题,又提升了其美学效果和生态性。

(二)新材料的使用

有了生态设计分析的支撑的同时,新的材料的运用也是整个意大利场馆展示空间设计中重要一环。主入口的玻璃大堂和中心庭院以及六条纵横交错的玻璃分割线条为整个室内环境带来了良好的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外墙采用透明混凝土+双层ETFE膜结构作为维护结构外墙,所有的玻璃均采用高透光和低辐射的LOW-E中空玻璃,从而保证了建筑生态性的实现。其中,外墙上采用的“透明混凝土”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材料,它的特点是可以透过墙体看到另一面的景象,墙体的不同部位设置不同透明度的透明混凝土板材,从外面看上去,整个建筑如梦如幻,充满想象的空间。

三、展示手段上的虚拟实境

就展示手段来说,考察资讯和知识的传播与展示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演化可以大致分为5个时期:口耳相传时期,文字描述时期,影音接收时期,电脑科技时期,以及虚拟实境时期。而数字化时代虚拟展示将成为未来展示设计的主要趋势和补充。

苏泽兰(IvanSutherland)设计的第一个头戴式显示系统的出现宣告了虚拟实境的诞生,这一技术原来曾经只在电玩及专业领域内使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及成本的降低,至今已经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应用。

虚拟实境(VirtualReality:VR)是指由计算机生成的即时性的模拟环境,经过技术处理及程序计算可以让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一般的影像或感官;同时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一些输入设备和计算机的展示产品及资料产生互动。故事化、情节化、场景化的声光电全媒体技术等等,这一切理由都使得虚拟实境成为展示设计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

此外,由于虚拟展示平台的和其他媒体的互动性好,扩充性佳,便利性等特点,尤其其环境控制也优于传统的实体展示平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都使得虚拟实境的展示平台有着更为富于想象力和多元化的前景。诚如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所说:社会的发展又对展示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终将造成展示学科的更新换代,因此,展示设计在数字化时代必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文明。

四、展示手段上的即时互动

展示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人(观众)与物(展品陈列、展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宗旨则是力求达到信息的完美沟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超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改变了展示设计的技术手段。

而展示的互动性设计可以说最为符合现代信息的传播理念,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单方面传播,展示的互动性设计的基本精神是倡导民主与开放,倡导尊重与沟通。目前正在兴起的即时互动展示设计,严格来说是虚拟实境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虚拟实境的展示概念中包含了互动(interaction)、沉浸(immersion)与想象(imagination)三个方面。就互动来说,它是以观众为主体的一种角色的转换。它更能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互动的展示设计,打破单一的静态展示、有助于创造积极和令人愉悦的学习和展示环境。例如:北京故宮的三维建筑模型互动展示,英国丘吉尔博物馆的互动年表等。

探讨互动展示设计的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类:

(一)基于“观众为中心”的互动设计策略;根据观众与展示本身之间交流方式归类,如:参观型、触动型、操作型等,这方面利用比较多的是天文馆,科学馆等等。

(二)基于“数字信息化为基础”的互动设计策略;

(三)基于“主题性”的互动设计策略;从展示主题的性质入手,根据展览主题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如:过程展示、构造展示、综合展示等,制定出适当的互动设计策略。例如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展品的虚拟展示。

例如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开发的“智慧型人机互动展示”(HumanInteractionComputerandIntelligentInteractionComputerandIntelligentInterface)的博物馆展示经验来看,其中的多重解析度指触互动桌,互动虚拟显影展示的魔幻水晶球系统等创造了新的展示体验方式以及积极愉悦的博物馆展示学习环境。其中结合南宋范安仁《鱼藻图》而制作的凌空触物人机互动装置以水波虚拟显影及电脑视觉感知科技,音效等配合动画呈现,利用影音、情景效果和人机互动装置等多媒体应用于博物馆展示活动中,达到了展示设计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加深了观众整体的博物馆参观经验.

五、结语

如今,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既对展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为展示设计提供了先进和多样的手段和技术,为现代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也只有把握住社会和时代的脉搏,了解展示设计在当前和未来的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展示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韩斌.展示设计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3]朱曦苗岭周东梅.展示空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与设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①T.R.亚当姆.博物馆的公民价值.

[1]姚安.博物馆策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一、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区域贯穿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显著的自然环境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建筑风格与特色。从北京四合院、闽南土楼、四川民居、陕西窑洞到蒙古包和东北民居等,这些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具备了既朴素实用又舒适节能的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可以说,这些乡土建筑是技术与形态高度统一的绿色建筑,其形态真实坦诚地体现着地域特征与逻辑,符合了当代建筑审美要求和节能环保需要。“地域性”与“绿色建筑”是两个并行不悖并能够在实践上相辅相成的理念。“地域”与“绿色”两概念的融合实质上就是材料利用与施工技艺方面的结合,是地域特色与气候特征之间的妥协。

二、项目概况

三星堆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淀,博物馆现有文物6000余件,其中以极具古蜀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汉代画像石、摇钱树等最具代表性。五千年的古蜀文明使三星堆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蜚声国内外。

博物馆老馆建筑经受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并在震后成为区域文物保护中心,大量其他博物馆的文物转移到此,致使本来就已经紧张的藏品房配置空间更加捉襟见肘。因此,一个高规格的区域性文物修复中心库房建设迫在眉睫。在国内,此类规格文物修复中心建设尚属首例。通过对现场的多次踏勘、调研,包括对祭祀坑及其原始地貌以及周边地理环境的考察,我们尝试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

三、概念构思凸显“地域性”与“绿色理念”

“地域性”的提出其实是一种对传统建筑的现状化更新,它包括以下几种手法:⑴.将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及语言直接移植到新建筑中;⑵.汲取传统建筑的典型语汇加以抽象,夸张地反映在新建筑中;⑶.抽象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将之作为联系链接至传统建筑中;⑷.深入发掘传统建筑的各种生态学特征,例如材质、技术等,加以灵活运用。

对此笔者认为,建筑作为一种有记忆的的文化表象,与当地地质条件、气候变化,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传统特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建筑是上述各种元素的集聚体,所以它所表现的建筑语汇就应该更加纯朴、自然,从而成为城市文化乃至区域文化的风向标。文化建筑在中国历来是建筑师热衷“地域化设计”的课题,它们也相对容易地脱离“国际化”、“都市化”的喧嚣,于盲流中超然出一条属于本土文化的康庄路。文物保护中心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其通过建筑形体对地域文化进行了诠释。为此,在对文物保护中心设计做出解读之前,笔者将对文物保护中心在馆区的具置和风格特色做个简单的介绍:“三星堆文物保护中心位于整个馆区的主流线上,从具覆土特色的一号馆过来,下接全馆区的中心建筑海螺形二号馆。

一、二号馆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尤其是二号馆,作为国内“地域主义”建筑的代表及三星堆的标志性建筑,彰显博物馆建筑的文化特征,并用建筑语汇体现了这种理解。”因此,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博物馆区的配套性建筑,犹如乐曲的升调,引出却又不能过于夸张。建筑在自成一体的同时,不与一、二号馆形成冲突,并产生有别于两者的视觉冲击力。

1、“坑”——古蜀建筑艺术形式与外部环境的完美融合

我们先对建筑的形体进行了初步的考量,为保证二号馆业已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排除了异型体量,并开始对三星堆文化渊源与库房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抛开建筑设计的束缚,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在三星堆神秘的五千年文化中寻求感动。透过各种古怪的祭祀品,我们注意到各种崇拜符号,一场人类原始的图腾,但一切终将归于黄土,直至五千年后人们再次发现。我们的设计由此开始链接,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我们把文物回归祭祀坑,建筑从而成为文化载体——地上祭祀坑。祭祀坑是用“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一种最朴实可塑的材料所铸造的容器,当我们把文物搬出地底,我们同样用“容器”来保藏这种文化。于是,我们将建筑形象定位为方方正正的祭祀坑,通过三个坑的再造,建筑成为朴素的三个雕塑体呈现出来,厚重的雕塑体掩盖了古蜀文化的光辉,就像未出土时一样回归于自然。

2、“堆”——地域文化与绿色材料的使用

青州作为齐鲁文化时期的军事、交通,文化重镇,一直是山东省的重要文化地区,具有大量文物与文化遗迹,对研究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项目分析

青州市博物馆选址在市新南环沿线。建筑面积约3万真m2,属大型博物馆,包括展陈、库藏、办公,科研四部分,用于展示青州市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同时,在此开展以弘扬青州文化,普及青州市历史发展进程为目的的各种文化活动。

博物馆用地地形非常复杂:现仅有一条约2m宽的上略可达主要用地地块,地块高于南环路约20m。大部分为废弃采石坑。坑边缘轮廓不规则,最高点与坑底的高差约30m。

博物馆选址地块位于青州市新南环以北,东临技术学校校区,北面是重要的云门山景区,风景优美。周边环境为由原生态植被覆盖的山地,紧邻一条:中沟,东面有一约2万m2的圆形树林,植被状况良好。

设计构思要点

1、因地制宜

设计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废弃矿坑,将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以横长形态伸展,使被损坏的地景得以重新利用并予以升华。

2、依山就势

甲方给出的用地范围很大,因此如何排布及使用建设用地范围成为关键问题之一。最终决定以建筑主体群落正向城市新南环。依山就势、层叠而置、形成城市新区边的强有力的拉动体,同时予人磅礴的气势。

3、因路就势

新南环的建设路基高于其边场地约5m~6m,方案采用立体化的处理方式,以廊道、平台构建博物馆与新南环的有机联系。同时,其下自然形成中心水景区。室外前展区及内外部停车区,将馆前的气氛及序列烘托出来。

4、组院空间

青州是著名的园林绿化名城,其老博物馆即以中式院落空间组织建筑体系。方案试图充分表达中国传统山地建筑的院落空间的组构序列感,既呼应于原有的城市传统建筑肌理,又为顺山势布局的建筑体量找到新的使用序列,更由于带来了便利的自然通风,采光组织,使建筑易于达成节能。环保的目标。

5、一圆八方

古时,以天下九州,青州为首,青州在中国历史中的辉煌由此可见一斑。方案初由一圆八方的九宫形态演化而来,最终将其解构为虚实构成的多个体块与引领于首的收分圆柱体。

6、城市地标

造型设计充分展示博物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以引人入胜的雕塑感形成城市新地标。

7、展陈流线

以明确的多环式观览流线配合组院空间的布局,形成展陈环环相扣的顺畅功能组织。

8、中庭空间

以梯级式上升的中庭空间的丰富形态展现新城市客厅的概念及为市民活动创造良好的可能性,并在终端以环形展厅作为收束。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属性;临境性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人都生存于空间内,每个空间都有着其不同的特征。要了解一个空间,就必须认知这一空间的属性。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属性来说,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展示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为展示性空间,但又完全不等同于展示性空间。两者有一些不同范畴,或者说不同层面的定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是指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展示性空间则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掺杂了更多的理性成分,也可以说展示性空间融合了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全部。之所以要把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溯源至展示性空间,是源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就是展示性空间的一个分支,具有展示性空间的展示属性。一个完整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对于展示这一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任务、目的就是让观众更容易、更方便的去解读场景所要叙述的故事内容与所要表达的空间意境,使展示空间不显呆滞与木讷。

二、识别性

对于人们来说识别性是其心理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另一功能特性。空间是识别性自身行为举止的外在延伸,它的作用是创造一种环境,使这种环境按照我们日常中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来行事,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亦是如此。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中,我们除了使这一空间布局和道具组合得合理之外,还需要它具备有识别性,无论从内容、方向、位置的安排还是在功能的引导上,都需要很合理的安排,使得所有观众有一个全面的识别系统。通过对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识别性的满足,使得展示空间富有跳跃性,从而消除观众的视觉疲软。

四、叙事性

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一个必须具备的功能属性。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信息的传播是展示的主要目的,然而能更好的发挥这一功能的方式就是采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来叙事的方法。它的功能是创造一种环境,使这一环境能起到向观众叙述事件与展示事件发生情景的作用,使难于在纸面表达的事件通过空间的处理之后叙述出来。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来说叙事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要素。如果说没有最初的叙事性,那么,之后所做的一切创作努力,都是空中楼阁,难以立地而起,更谈不上起到展示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叙事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是不存在的。

五、中心性

在一个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基本上是这个展示空间中的“中心画面”和象征性形式,是拧合一个空间主线的枢纽,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每一个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直接影响着这个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的完整表述,从而就不难看出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在一个博物馆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这一部分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往往设计师在构想博物馆展示空间时,就已经对整个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设计有了较周全的考量,包括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布置的位置、制作的大小、选择的形式以及表现的手法等等,故而在实际操作中,使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更为符合整个博物馆展示空间所要讲述的意思,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艺术性、文化性

博物馆的展示艺术对象是文物,是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很强的物件,所以空间的敏感性非常重要,内蕴的精神穿透力也很强,而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使空间具有这种魅力,并把这种魅力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它综合了所有艺术门类的空间造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造型艺术,融入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以及现代的声、光、电艺术等等,因此,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须遵照艺术原则来考虑。博物馆场景空间设计的艺术原则就是指设计时要考虑所设计的对象或作品的艺术性,使它的组合整体具有恰当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品位,从而给受众以美感享受。艺术原则要求设计师创造新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格局,在提高其艺术性上体现自己的创意,同时也要求设计师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装饰或者说某种外援的孤立的形式成分,而是整个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所产生的氛围,是形式与主题内容相统一的构成,这是所有关于创作的艺术性的共性。但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具有其特殊性,它要求设计的作品服务于大众,并斌于作品特殊的使命,充分地将展品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受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是所有设计创作中艺术性、综合性要求最高的创作形式。

七、辅

不是所有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都是占据展示空间的主导地位的。在视觉上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更有一种辅及延展性。这种特性主要产生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特定环境中某一展示主题的表现形式需要被重视、被提升,而这一主题展示形式并非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在这里只能是从属地位,以此来达到这一展示空间的视觉、心理平衡。如果在博物馆展示空间整体设计时破坏了这种平衡,出现超出人们视觉舒适范围的现象,就会使人产生自然的抗拒心理,违反了整个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信息传达意愿。当进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时,出于人对视觉平衡感寻求的本能,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对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个体的安排与形式的处理来串联和均衡整个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视觉效果,同时兼顾功能的需求来进行展示布置,充分发挥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辅及合理性,使展示设计与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最大限度的平衡感、对应感,从而符合人的视觉和心理需求。

八、临境性

参观者作为主角存在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中,理想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使参观者有超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甚至拥有比现实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有些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制作更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增强信息的传导量,通过计算机三维立体成像,强化了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比如参观者通过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参观者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现实世界中的一样。当使用者移动头部时,虚拟环境中的图像也实时地发生变化,拿起物体,物体会随着手的移动而运动,而且还可以听到三维仿真声音。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感觉一切都是那么逼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中。

九、写意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相对其它不同性质的的室内空间更加注重空间的绘画性,更加注重情感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性,更加注重绘画语言与空间关系的一致性,同时也更加注重以空间来表达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即以情境来写意。情境空间的写意观,使空间摆脱传统时空观念的制约,去追求艺术表现的更大自由。就像我国画论中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书论中所谓“意到笔不到”、“境生象外”。与其说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意境,不如说是诗性的而非逻辑的情境写意,而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正是蕴含着这种写意性的空间。

THE END
1.博物馆功能流线的介绍.ppt博物馆功能流线分析;观众服务区;一般流线; 主立面及主入口应首选面对基地附近主干道。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大型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对于道路噪音的影响,多采用退红线、植树木或建筑构造上的减噪措施来降低。考虑到博物馆经营和展品的更新展出问题,中型博物馆多设有具有独立出入口的临时展厅。这类展厅由于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625/5040300013002101.shtm
2.他们在博物馆设计中如何处理展览空间的流线和布局?在博物馆设计中,展览空间的流线和布局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展品的展示效果。一个合理的流线和布局设计可以引导观众有序地浏览展览,同时突出展品的特色和故事性。本文将探讨在博物馆设计中处理展览空间的流线和布局的方法和策略。 1. 观众流线设计 http://www.gzdecor.com/zixun/bwgzx/202407062421.html
3.博物馆建筑流线设计原则博物馆建筑流线设计原则 #长假读书清单#⑴ 以功能空间为基础 相同的功能如展厅部分上下层布置,通过纵向设计达到空间功能的延伸,强化了空间的主体范围,使得空间从地面的局限上解脱出来,有效提高用地效率,节约土地资源。在博物馆建筑的内部,通过交通空间与地面流线相结合,在门厅部分通过空中步道的方式将下层场景引入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780562403044397&wfr=spider&for=pc
4.博物馆调研报告(精选19篇)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主要把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功能,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博物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赶住,流线组织,构思创意,对于博物馆设计灵感的启发。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洛阳市博物馆 调研方法:根据布局大致的画出博物馆的平面图和流线组织分析图,用相机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yanbaogao/107080.html
5.文案调研报告4篇调研方法:根据布局大致的画出博物馆的平面图和流线组织分析图,用相机拍下建筑的立面以及特色的设计。 洛阳博物馆概况 洛阳市博物馆坐落在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洛阳市博物馆属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创建于20xx年,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包括石器、玉器、陶瓷器、青铜器、书法、绘画、竹木漆器、钱币、近现代文物等十多个门https://www.oh100.com/meiwen/6448426.html
6.《建筑设计(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九江市博物馆是一个集教育、研究、欣赏于一体的公共场所,为公众提供了了解九江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也为推动九江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建筑基地环境、单体空间设计调研(60分钟) 1)基地环境 2)功能分区 3)流线分析 九江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八里湖新区文博园内,建筑外部环境充分体现了赣北民居https://tj.jju.edu.cn/info/1020/7289.htm
7.太原北齐徐显秀壁画墓博物馆化探析博物馆论文2.3.2博物馆展陈流线分析 (1)墓葬遗址展示区空间流线 徐显秀壁画墓遗址展示区由于其墓葬原址保护的限制而直接建设于墓葬上方,并集中在同一空间中。遗址展区位于场地中轴线上,且展区流线呈对称式布置(见图3)。 徐显秀壁画墓展示区与东西常规展厅、临时展厅由过厅及廊道连接,空间较为开敞,高约10.5 m。展示方式为玻璃https://www.91xueshu.com/l-bwglw/99324.html
8.基于视知觉原理的博物馆建筑空间流线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博物馆流线的设计策略的提炼、实践研究这三个部分来进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文章首先解析了感觉、知觉等基础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图像和图表形式分析了人的视知觉—行为的产生过程。同时,阐述了视知觉理论发展历史中的格式塔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以此为视角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7132388.nh.html
9.流线组织范文7篇(全文)就餐时间是学生之间交流、放松的时间, 需要食堂更加注重其空间划分和流线组织, 在解决拥挤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而舒适的就餐环境。项目组通过分析食堂空间和学生心理特殊性, 总结出一些当代高校食堂拥挤原因并从流线的视角分析和解决。 1 食堂空间及学生就餐心理的特殊性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9vzw3p9.html
10.博物馆对比分析上海玻璃博物馆:外观采用黑色釉面砖加上文字增添艺术氛围,主馆展品非常精致有博览意义,就是与以下几个馆对比之下的流线设计不太明确。也不知道是不是出口未开放的缘故吧,展厅之间相连处的路线让我有点迷~后面两个新馆主题感超强,90后相当喜欢的呢,处处都有空间感色彩感,没一面都成为了我们的网红墙。 https://www.meipian.cn/1zz8o983
11.建筑的叙事性卡罗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设计分析10.3969/j.issn.1673-2065.2014.01.035建筑的叙事性——卡罗?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设计分析王萌1,李其佳2(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2.米兰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意大利米兰20134)摘要:通过阐述建筑叙事性的概念并对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馆中诸方面的叙事性的分析,探讨在建筑设计中营造叙事性空间的可能性与方法,强调https://jz.docin.com/p-1317945652.html
12.从旧厂房的改建看民营美术馆的设计旧厂房本身存在着功能单一问题、空间形式问题、采光问题和旧厂房改建为民营美术馆之后新旧矛盾关系的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将旧厂房改为民营美术馆的案例分析,如洛杉矶临时现代艺术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悦?美术馆等,对民营美术馆的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旧厂房的发展趋势和空间需求;结合民营美术馆的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411/d7d37778d78c4d519429113b27020734.shtml
13.2020年南京市博物院分析研究.ppt南京博物院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从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体设计也是完全按照现代博物馆流线功能要求,特别是对流线的要求进行设计的,防辽式大殿只是作为门厅,突出其入口性和纪念性。 * 南京市博物院分析研究 * 南京博物院二层平面图 博物院对于功能的处理也完全是现代手法。例如,为了便于底层采光通风,在历史馆主体中布https://www.taodocs.com/p-459379653.html
14.人行流线——建筑功能性设计的核心建筑学院3、展陈建筑参观流线分析 除超大型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等展陈建筑,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展厅,分别设计不同的人行流线外,一般规模的展陈建筑为减少参观者的疲劳感,也尽可能地将人行参观流线设计成简洁明了的“单行线”形式,并沿着参观流线,布置展品和营造符合展览主题的空间组合形式。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8/11/42530.html
15.结构精品案例“优雅天鹅”造型结构—天津博物馆结构设计分析天津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友谊路与平江道交口处, 用地南至平江道,西至友谊路,东至四号路,占地面积约5万㎡,总建筑面积约3.5万㎡,建筑物总高度约为33m, 主体部分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支撑结构,屋盖为钢网壳,建筑平面呈半圆形,直径达186m,基础形式为桩--承台基础。建筑物外形为仿天鹅造型建筑。 https://bbs.co188.com/thread-9173104-1-1.html
16.BIM建筑螺旋流线承接流逝的汗青,“由内导外”的天津汗青博物馆我把展示空间分为八个展区,展示天津近代史的八个部分,然后以一个双螺旋的流线贯穿八个展厅。人流从地下一层进入博物馆,螺旋交错而上,到顶层交换,再螺旋而下。同时,不同展厅之间存在内容上重叠相关的部分,比如“城市”和“建筑”两部分,那么我就在空间上把它们上下贯通,形成吹拔空间。所以,这是一个形式(螺旋交通https://www.uibim.com/5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