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的研究对象,乃始自隋文帝杨坚建祚的开皇元年(581)二月、止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这一时段内,中国境内佛教信仰与文学现象的互动关系。之所以截至太平兴国三年五月,乃因为是时南方割据诸国方才皆平也:是年四月,平海节度使陈洪进(914—985)献漳、泉二州于宋,南唐残存势力祛除;三月,吴越王钱俶(929—988)朝宋,五月更献地于宋,吴越国亡[1]。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隋唐五代佛教文学为其当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历史亦已有百馀年,成果斐然。
一、由敦煌学研究而肇启其端
二、“佛教文学”概念的提出及文学界的研究
三、史学、宗教学等维度的探索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欲望的需求也是无止境的。就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初赤身裸体的在森林里穿行,有了羞耻感后会用树叶来遮羞,树叶只能用来遮羞,不能满足身体保暖的要求,在欲望的强烈需求及人类意识的发展下,人类开始学会用兽皮做衣服,使自己身体暖和,在身体暖和之后,人类希望自己更漂亮,更与众不同。在这样的欲望下开始装饰自己,衣服做得越来越精致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装饰物。以至于发展到现代这个异彩分呈的流行时代,各式各样的服饰、发型、化装等。也许昨天还是大街上的流行主调,今天的新的款式、样式的出现又成为大街的主流。正是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才使得新事物不断涌现。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制。”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韵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十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9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已。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4900多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长久,经历许多历史朝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穿着的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由于人的欲望是没有截止的,社会也是发展的,所以新的艺术品,也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其实艺术发展的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在寻求自由、解脱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性欲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所以说有了欲望艺术才会发展。
生活中常有衣、食、住、行的说法,把衣放在第一位,然而唐代被称为一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王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对奢华欲望的极度追求。
摘要:中医美容源远流长,其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明清时期,在长期的发展沿革中,中医美容已经形成的自身独特的历史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医美容方剂历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类1233首美容方剂,269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1远古至先秦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秓”、“癣”、“疣”等损美性疾病[1]。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2]。战国时的《山海经》146种药物中,有12种与美容有关[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个[3]。《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2秦汉三国时期
一、走上敦煌学研究的道路
邹兆辰(以下简称邹):郝老师,您好!三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历史系工作,对您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这次我们不谈其他,主要谈一谈您在学术方面的经历和成果。首先我想问的是,您在学生时代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专业的,为什么从一开始您的学术方向就选择了敦煌学呢
郝春文(以下简称郝):的确,我一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就选择了敦煌学这个方向。1983年我正式考取宁可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一入学,宁先生就让我和李德龙同学在通读敦煌文献的同时,协助他搜集敦煌写本社邑文书。这样就开始与敦煌文书打交道。您问我为什么选择敦煌学,那就要先说明敦煌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敦煌文献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我想,首先是由于它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批研究资料,而且大部分是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与正史资料不同,它们是没有经过史家处理的,因此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这些材料数量不少,有5万多件。当然,其中与历史有关的不占多数,但还是有相当数量,可以分类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大约90%左右是佛教典籍,其题记及背面所抄写的内容与世俗有关,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入,我们对这些资料里面史料信息的发掘会越来越深入。这些资料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敦煌文献对史学研究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保留了一大批中国古代中外交通史的材料。敦煌地区是中国古代陆路交通的一个通道,中原文化通过这个通道往外传播,国外的文化也通过这个通道往里传。敦煌保留了这些物质与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比如,记载宗教的材料就是异彩纷呈,不仅仅是儒家的、佛教的、道教的,还包括景教、摩尼教、袄教的记录。利用这些资料,有助于推动中西交通史的研究。
摘要:隋唐两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强盛时期,两朝都以今关中腹心地带的长安为都城,在此两朝强盛帝国的影响下,今陕西境内的航运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各项航运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备,克服了渭河航运上的重重困难,维持了最大可能的航运量,尤其是在特别时期能够迅速组织汉江上的大规模航运,基本保证了都城长安的粮用所需,这对长安作为国都从经济供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隋唐时期;陕西航运;漕渠
Abstract:TheSuiandtheTangDynastymarkedanotherpowerfulandprosperousphaseinChinesehistoryfollowingtheQinandtheHanDynasty.BothdynastiesestablishedChang’an,locatedinthedepthsoftheGuanzhongPlains,astheirrespectivecapital.Undertheinfluenceofthisimperialarrangement,navigatingindustryinwhatisnowShaanxigainedapinnacleofprosperityinhistory.Duringthisphaseofhistory,acompletesetofregulationsofnavigatingadministrationwasintroduced,maintainingthemaximumoftransportingcapacitybyovercomingnumerousdifficultiesinnavigationontheWeiheRiver.Especiallyatcriticalmoments,large-scaletransportationwascapableofbeingorganizedontheHanRivertobasicallyguaranteethegrainconsumptioninChang’anthecapital,whichplayedanessentialpartineconomicsupplyforthecapital.
KeyWords:timesoftheSuiandtheTangDynasty;navigationandtransportationinShaanxi;canal
隋文帝统一了东汉以后长期四分五裂的中国,建立起隋朝。隋朝的统治虽然和秦始皇一样,仅及二世就遭倾覆,但继之而起的唐朝却持续统治了将近300年。隋唐两朝是我国历史上在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强盛时期,两朝又都以关中腹心地带上的长安为都城,在这两个强盛帝国都城的影响下,今陕西省境内的航运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极为兴盛的时期。五代各国加在一起,前后也只有50多年,其间战乱频仍,航运大多停废,少有兴作,现一并附在隋唐这一时期之内来论述有关西汉时期陕西航运的地理问题,请参见拙文《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刊《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248页);又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航运的地理问题,请参见拙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刊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帙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1页)。。
一、自然航道状况与人工运渠的开凿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民国时期还烧制出了大量造型独特的艺术瓷器。据载,广东瓷商吴霭生,在清代末年客居景德镇,对瓶尊之类各种器物的造型进行改革,“参中西之长而出于己意,式样新颖”,设计出了一批新颖的瓷器造型,成为当时瓶尊类器物制作的典范博得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赏。总体来看,这些器物一般或颈细肩圆,或颈细腹圆,或口细肩圆,或口细腹圆,或折肩直腹,具有造型纤巧的特点。
民国时期绘瓷艺术风格以海派和岭南画派为主。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广东国画界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创立了“岭南画派”,主张艺术革命,被称为革新派。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绘画艺术的精华,提倡施法自然,注重写生,所创作的人物山水,花卉走兽,技法独特,号称新国画。他们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将国画的没骨法,撞水,撞粉技法与日本画家的画法结合,作品具有奔放雄劲的艺术效果。1912年他们在景德镇创办了“中华磁业公司”,1914年创办江西瓷业公司,以制造出口瓷画和瓷像为主,至此,他们把岭南画派艺术风格带入瓷绘艺术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瓷绘艺术流派。
民国时期瓷雕艺术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瓷雕艺人,如:福建的游蛮子,四川的李东山,台湾的潘玉书等。他们的作品已不限于观音,罗汉一类神仙偶像,开始涉足人体,特别是写生雕塑。据载,游子蛮擅长捏像,对人目视手捏,惟妙惟肖。民国时期景德镇开始使用锥拱,玲珑,镂雕等方法,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的雕塑技法,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改变了以往单调呆板的作风,使雕塑更加生动逼真。
关键词:理论专著;山水画论;绘画史;绘画理论
古代绘画与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创作者绘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不断成熟的绘画理论体系。早在《论语》中,就有对于绘画的品评,发展至清代,画论更趋全面和细致。无论在传统文化还是现当代文化中,艺术文化无疑是体量很大、十分活跃的板块。因此,梳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画论,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体系和绘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魏晋南北朝画论专著
二、隋唐五代画论专著
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牢记历史、传承文明特别是我们中华文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将来有可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广大考生,在行测考试中的常识部分,命题人也安排了适当比例的中国古代元素:涉及历史、人文、或天干地支、自然节气等等前人的智慧结晶,这里仅就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浅析,希望对广大考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公务员考试中纵观近几年国考和省考的行测考试,不难发现在常识部分的考查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古代元素,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年代、古代科技成果、天文历法、自然节气、杰出人物和古代文学作品等等,其中这些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整体框架,专家提醒大家,行测考试加大对该部分的考查,就是时刻提醒广大有志于公务员事业的应试者,要在牢记历史熟稔文明的基础上,发扬文明。
例1(2014年中央真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巨大的“和”字,其蕴含的思想源自
A墨家
B道家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玉文化是关键的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民俗、理念等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玉文化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沉淀,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聚焦玉文化专题博物馆,从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及创新性等方面展现中华几千年的玉文化。
关键词:展陈设计;玉文化;博物馆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玉文化是关键的一部分,其依托玉器形成特定的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民俗、理念等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