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多有发现,头部像猪首,整体似猪的胚胎;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相似造形的玉雕也出现在江南一带崧泽文化晚期,延续至良渚文化早期。类似造型的玉饰常常成对位于逝者胸前,因此用作耳饰、佩饰的可能性极大。此类器物在东亚地区起源早、流传广,也被称为「耳饰玦」。在远古的渔猎时期,人们会串连猎物肢骨所做的骨管,当作项链配戴。当他们学会开采、利用玉石这种材质,就模仿骨管琢磨玉管来用以装饰自身,也将小玉璧切出缺口,当作耳饰配戴。
大约距今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先民就在较粗之玉耳饰玦表面,利用环形器的器表,雕琢刻有如哺乳动物胚胎造型的图像。随着红山文化的发展,此类玉雕体量逐渐变大了,身躯线条圆滑,光素卷曲,大耳与皱鼻更为夸张和醒目,有如传说中神力无边的「龙」。
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龙形图腾器物,应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为后代龙纹之雏形,也是红山文化图腾之经典代表,表达了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界的崇拜。
拍品名称文化期(红山)玉猪龙
拍品分类玉石器>佩件
创作年代文化期(红山)
尺寸高8.9cm
估价HKD2,20w-2,80w
成交:1091.4w
拍品描述:
青玉质,质地温润,通体大面积受沁,器表由于浸蚀呈现呈鸡骨白色,打灯开窗可见全玉种,可见原生玉色。带褐色生坑沁斑。整体圆雕成C形,中部用管具对钻打出一大圆孔,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鼻吻下方以砣具分割首尾,形成外宽内窄的缺口。
器中央透穿一大圆孔,孔内壁较平直,壁上还留有台痕,应为双向对钻法打成,孔外沿规整,背有一小圆穿。兽首近似猪,兽耳肥大,向上耸立,昂首阔嘴,额间隐约突脊一道,耳以下以重圈纹勾划出圆形大眼,双目施以压地隐起技艺,眼眶宽大圆浑,双睛横向贯通,双眼之间以斜曲阴线连接,鼻部以数道皱折表示,吻部微突沿面颊延伸,双鼻孔与横阔嘴向前凸出。龙身躯较粗光素无纹,形成蟠卷的龙身,尾端内卷收,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楔形切口不切透内圆。
身躯两侧琢磨平整,沿背部一周隆起呈圆弧状,颈际两侧对凿一圆孔,皆由两面对钻而成,可用于系挂佩戴。整体造型浑厚,雕工生动,保存良好,面部结构清晰,以特写式的兽首来表现猪龙的形象,纹饰局部用阴线勾勒,并施以大面积减地打洼,线条流畅明快,不失刚劲有力,打磨光滑,质感温润匀净,散发圆融古雅的光泽,为红山文化经典之作。
与此品造型相近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可以参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图1:高10.3、宽7.8、厚3.3厘米)
受沁情况与本品相似者,可参考河北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高14、宽10、厚3厘米),面部与本品同样较为立体的例子,可详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红山文化晚期玉猪龙」(图3:高7.8、宽5.56、厚2.6公分)。另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红山文化玉兽头玦」(图4:高15.4、宽10.5、厚4.2厘米)对猪龙双目的处理上,可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玉雕龙」(图5:高7.9、宽5.6、厚2.5厘米)
参阅:
图录:
1.《中国出土玉器全集(2)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古方,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
2.《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天津、河北》,古方,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河北省博物馆藏品)
3.《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1——新石器时代》,故宫博物院编著,2011年,第59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故103952)
4.《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邓淑苹主编,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第54页,图4-5-5
5.《红山玉器》,吴棠海,台北震旦文教基金会,2007年,第237页,图186页
6.《红山文化玉器鉴赏》,郭大顺、洪殿旭主编,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43页,图版12
论文:
1.《谈谈红山系玉器》,邓淑苹,《故宫文物月刊》第16卷第9期,总号189,1998年
2.《古器物学研究:红山文化玉器概论》,《红山玉器》,吴棠海,震旦文教基金会,2007年,第11-45页
3.《红山玉器造型艺术的文化阐释》,张丽红,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红山文化玉器鉴赏》,郭大顺、洪殿旭主编,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90-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