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距今5500-5000年)
牛河梁遗址采集辽宁省博物馆藏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10月份(2020年)我们去国博看《玉出红山》展览,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上图这枚著名的“玉猪龙”,它是20世纪70年代在牛河梁遗址采集所得,是此类玉器中体型硕大、形制规整,且唯一雕有牙齿的一件,高15.6厘米,宽10.7厘米,厚4.2厘米。猪首龙体蜷曲如玦,首尾相连未断,猪首形象逼真,肥耳,圆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以阴刻线表现出眼圈和皱纹,刻画线条极为匀称流畅。这次展览中也见到了下图这件第一枚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
(距今5500-5000年)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这枚玉猪龙高10.3厘米,宽7.8厘米,厚3.3厘米。玉呈黄绿色,背部及底部有红褐色斑块,通体精磨,光泽圆润,出土于墓主上腹右侧。
展览中对玉猪龙的名称介绍都是“玉玦形龙”,这是近年才出现的新说法,反映了学术界对玉猪龙的新的思考方向。玉玦(jué)是环形有缺口的玉器,目前已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玦是在兴隆洼遗址发现的。兴隆洼文化是分布于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8200—7400年,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敖汉旗兴隆洼村而得名,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有狩猎采集,兴隆洼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兴隆洼文化玉玦一对
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上图中一对玉玦在兴隆洼遗址出土,直径约2.8-2.9厘米,厚0.4-0.6厘米,器体呈圆环状,一侧有一道窄缺口,黄绿色,通体抛光。很多成对玉玦在发现时位于墓主人头部两侧,可能曾经是耳饰,如此精细加工并以之随葬,说明当时先民已经以玉为美并且赋予其“礼器”的地位。兴隆洼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真玉器,使我国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溯到了8000年前左右。下图中的一对玉玦带有早期玉玦的特征。
红山文化或更早玉玦一对一出藏品
左高2.1厘米右高1.9厘米
到了5500-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出现了大量动物形玉器,除了前文介绍过的玉鸟玉鸮类,最具特色的就是玉猪龙了,这个时期的先民社会已经发展到部落联盟的形式,出土了玉猪龙的牛河梁遗址曾经是当时的祭祀中心。红山文化还出土了大量规格统一、锋利的箭簇,说明战斗力在当时的重要性。玉猪龙在墓葬中发现时位于墓主人胸腹部,是社会地位、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其规制非常标准,是原始礼器无疑,反映了先民对猪——准确的说是“野猪”的自然崇拜。
乌苏里野猪
红山文化玉猪龙高5.6厘米一出藏品
玉猪龙有的有獠牙,有的没有,体型有大有小,小的比较多,这些区别可能与其所有者掌握的军事力量的大小有关。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枚硕大的、刻有獠牙的玉猪龙,应该属于部族的最高军事统领。至于玉猪龙的开口方式,有的是半开的,有的是彻底断开的,这个区别颇令人费解。有种说法认为是雌雄之别,这需要更多考古发现来提供证据。
红山文化玉猪龙高8.2厘米一出藏品
上图中这枚玉猪龙,气势雄伟,高8.2厘米,双耳硕大,呈圆弧形尖状竖起,圆形大眼略凸出,吻部较长,两侧边沿各刻有两枚獠牙,首尾相连未断。玉质为青绿色,背部与耳朵局部有黑色沁,尾端与前额呈鸡骨白。
红山文化玉猪龙高2.2厘米一出藏品
上图中的玉猪龙特别小巧可爱,只有1.5厘米的高度,略为简单雕刻了耳廓、凸起的眼睛和凹陷的鼻部,就准确勾勒出野猪头部的典型特征。这枚是迄今我们见到的最小的玉猪龙。
红山文化对野猪的崇拜随着游牧民族向中原和南方的迁徙流传到其他文化中心,由于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部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崇拜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在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有明显的野猪崇拜的痕迹。
兽面鸟纹玉璜及图案示意图故宫博物院藏品
上图这枚兽面鸟纹玉璜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长20.8厘米,宽8.3厘米,具有典型的良渚文化玉器特色。玉料黄色带赭色沁,正面中部凸雕兽面纹,重圈双眼,方鼻,大嘴微张,嘴内出几何状獠牙,应该也是野猪头部纹样的平面化,两侧饰有鸟纹。作为稍晚于红山文化的良渚文化,其玉器上这种野猪纹样和鸟纹类配合使用,指向了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共同的自然崇拜渊源,这些玉器曾经的主人都具有“玄鸟”高贵血统,并在部族中掌握军事力量。
河姆渡文化猪纹黑陶钵公元前5000年
在良渚文化2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划着稻穗纹和猪纹的陶祭器,反映了当时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生产的一种农耕定居形态。而在2000年后良渚文化玉器上,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神性野猪崇拜取代了本地原有的农耕文化的图腾崇拜,大概率是武力征服的结果。
红山文化玉猪龙高4.9厘米一出藏品
野猪崇拜一直延续到商代,出现了更为丰富的、与玉玦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墓中出土过多枚“卷体龙”与“兽形玦”,前者多为张口有齿、长角、背脊有齿棱、尾多卷成勾状,后者多为闭口、有耳、背脊顺滑、尾端呈粗钝内收状,有学者认为这些玉器有爬虫类风格,是模仿哺乳类动物的胚胎。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玉器作为祭祀上天、神明和先祖的礼器,它所表达的观念一定结合了当时人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殷墟的“卷体龙”与“兽形玦”仍是红山文化“玉猪龙”观念的延续,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吸收了来自不同部族的图腾元素,加上商代高度发达的“巫觋”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纹样和造型上表现的更为夸张和富有想象力。比如龙形玉玦背脊上的“齿棱”,这种环状出脊的图案形式,在陶寺文化(公元前2450年—公元前1900年)遗址出土器物上就已出现。
妇好墓出土龙形玉玦
“夬”字字形演变示意图来自网络
有意思的是,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这段卦辞中“邑”的甲骨文字看起来不正是妇好墓出土的一枚圆雕跪坐玉人的侧影吗(见下图)?其上有“口”,代表了能和上天、神明和先祖沟通的人,是某一类被称为“邑”的巫师。在商代只有巫师和商王才能做“告”这件事,“告自邑”,是指由邑来宣告占卜的结果。妇好墓出土的这枚玉人雕工精致,纹饰细腻,绝不是奴隶的雕像,而是巫师的雕像,代表巫师阶层作为大巫妇好的随葬品。
左图:殷墟妇好墓出土跪式玉人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右图:甲骨文“邑”字
甲骨文的“豕”字和“家”字
野猪崇拜也融进商代的甲骨文字。“豕”(shǐ)字指野猪,和代表玄鸟的“隹”字一样,这是个代表勇者的高贵文字。引申的象形会意字“家”,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屋里养了一头猪的意思。“家”的本义是一个权力概念,是指以野猪为象征的、有了领地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地位是在血缘基础上依靠军事上的成功建立起来的。后世跟皇权有关的诸多称谓比如“孤家”、“哀家”、“官家”等等都引申自“家”的这个本义。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鸟龙纹样示意图
实物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妇好墓还出土过一枚绝无仅有的“玉鸟龙”,高11.3厘米,厚0.3-0.5厘米。没找到实物图片,用上面的纹样示意图更能清晰展示它的细节。此物呈现的是玉鸮驮着猪龙踩着云朵升天的画面。玉鸮也就是猫头鹰,是妇好大巫身份的象征,具体分析可参考前文《红山文化中的玉鸟是什么鸟?》。为什么说这里的龙是猪龙呢?首先它有着野猪的长鼻子,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它的足有“两爪”(根据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的《中国玉器定级图典》的描述),我认为“两爪”表现的其实是野猪的偶蹄特征,“爪”是一个误读。这枚玉器象征妇好同时拥有大巫(玉鸮)与将领/勇士(野猪)的身份,如此典型的玉鸮与野猪崇拜,反映了殷商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更为直接和纯正的一种传承,商代的各种“龙形”玉玦是红山文化玉猪龙传承到此时的一种多元文化的表现形式。用如此之多的“新型玉猪龙”来给妇好随葬,可见她在当时的军事地位非同一般。
西周青铜猪尊山西长治博物馆藏品
周取代商以后摒弃了殷商的鬼神观念,建立“尊礼”、“尊德”的礼乐制度,野猪所代表的来自上天神明的神力不再被推崇,野猪崇拜与玉玦之间也脱离了关系。周代的肖生玉也好、动物题材的青铜器也好,都没有了商代器物的那种森严的、压倒一切的、令人惶悚的神性权威。上图中的西周青铜猪尊,表现的已然是“三牲”之一——温驯的家猪。到了周天子式微的春秋时期,“家”开始与“国”对应,被用来代表有封地和属民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权力的“下放”。在农耕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野猪崇拜逐渐融合了农耕民族对土地的崇拜,广义的猪有了“地母”的角色。到了仙道思想盛行的汉代,开始流行随葬陶猪、石猪、玉猪。将玉、石雕琢成卧猪形,握放死者手中,在丧葬礼仪中称“握”,也称作“握猪”或“猪握”、“握豚”等,在汉代盛极一时。
从商代以前服务于宗教和帝王,衍变成周代之后服务于等级制度,玉器的神灵意味逐渐褪去,到了战国时期成为士大夫阶层体现德行和情操的载体。《荀子·大略》云:“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此时以玉玦赠人表示决断、决绝。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九歌·湘君》中一句“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诗歌中的男主人公湘君由于女神“湘夫人”的爽约而痛苦不已,便把随身佩戴的玉玦扔进江流之中,表示与之绝情。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向项羽暗示他下决断,杀掉刘邦。这些星星点点闪现在战汉时期文学作品和史书中的玉玦,隐含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族源信息。
化身野猪的毗湿奴石雕像公元3世纪
美国加州诺顿·西蒙博物馆藏品
野猪崇拜在南俄和中亚游牧民族中也广泛存在。中亚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大约公元前15世纪征服了古代印度,致使印度河流域文明消亡。雅利安人同样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教,在入侵古印度后在公元前12-10世纪左右形成了婆罗门教,此时相当于中国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创作的吠陀文化诗歌集,其中把印度四姓中最高级种姓婆罗门——也就是祭司和学者的阶级,描述为产生于原人的口,这与商代甲骨文中以“口”代表最高统治者、赋予巫师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同源于史前游牧民族的宗教思想。在《梨俱吠陀》中描述了一位筏罗诃神(Varaha),梵语意为野猪。筏罗诃最初被描述为创造神“梵天”的一种化身,在后来的印度教经文中演变为保护与维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传说恶魔黑冉亚克沙(Hiranyaksa)偷走了大地女神布德维(Bhudevi),把她藏在宇宙汪洋之中,整个大地上的居民都陷入了灾难,毗湿奴于是以巨型野猪筏罗诃的形象出现,杀死了恶魔,用獠牙把大地从海洋中举起来,恢复了大地女神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个神话与史前大洪水的传说有关,野猪与土地相联系的情节,反映了从婆罗门教发展到印度教以后,农耕文化地位的提升。
斯基泰文化野猪形金饰2.4x1.6cm公元前7世纪
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藏品
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广布于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我国统称之为匈奴)同样崇拜野猪的勇猛和战斗力,野猪是他们擅长制作的黄金器物中常见的题材,上图中的野猪形金饰在图瓦共和国乌尤克盆地国王谷的斯基泰贵族墓葬中出土,是男性墓主人衣服上布满的几十枚野猪形金坠饰之一。
发迹于红山文化地理区域的辽、金、蒙古、满清各游牧民族都崇拜野猪。蒙古语把野猪叫做“葛亥”,是男孩常用的名字,祈愿孩子成为像野猪一样勇猛顽强的勇士;努尔哈赤的名字在满语里是“野猪皮”的意思,萨克达是满族望族后姓,在满语里指母野猪……等等,不胜枚举。
红山文化期玉猪龙高4.1厘米一出藏品
在当代的日本社会,野猪崇拜的影子也无处不在。日本各地都有专门供奉野猪的神社“猪名神社”(日本把野猪称为猪,家猪称为豚)。日本的经典动画片《龙子太郎》是中国70后的集体记忆,太郎就是骑着野猪跋山涉水寻找变成龙的母亲。在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片中,野猪是保护森林战无不胜的神兽。
下图这枚“豕首玉饰”,基本传承了玉猪龙头部特征,但眼睛以钻孔表现,耳部不再夸张突出,整体形态为片状器形。
文化期豕首玉饰高5.4厘米一出藏品
下图中的玉猪龙为岫岩玉质地,尾部有红色土沁,放大镜之下可以看到遍布整器的风化痕迹。这枚玉猪龙位于颈部的圆孔没有完全打穿,另行在猪的右耳上做了穿孔。从右耳穿孔边缘和内壁的状态来看,这个孔是早期由另外的制作者完成的。
红山文化玉猪龙高6.8厘米一出藏品
相比“玉玦形龙”,或许“豕首玉玦”这个叫法更符合玉猪龙在红山文化期的原本面貌,因为此时它就是野猪,还不是龙。至于它与龙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在以后的篇幅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