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博物馆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辰”为十二地支之一,将十二地支释为十二肖兽,首见于王充《论衡》,“辰为龙,巳为蛇”。地支的本意表示大地万物从发生,经繁茂、成熟、衰减,以至新生的过程,在这样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中,龙的子孙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继往开来,赓续华夏千年历史文脉。

龙之源

龙,十二生肖里唯一一种虚拟的动物,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具有图腾色彩的神物之一。龙这一形象的产生,代表了华夏先民绮丽的精神世界: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将神秘的力量具象化,以“鹿之角,驼之头,兔之眼,蛇之顶,蜃之腹,鱼之鳞,鹰之爪,虎之掌,牛之耳”等诸番形象汇合,成为攘除灾难、辟邪除祟的祥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雏形就基本形成,在历史长河里,不断演变,不断汇流,终成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图腾。这一演变与交融正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辽宁省博物馆藏

猪龙的形象来自西辽河流域,

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

这件玉猪龙,肥首大耳,吻部前突,

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

猪在上古时期被视作通天之灵物,

猪龙遂神化为先民的图腾。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件彩陶瓶来自甘肃地区,

兼具人和鲵鱼的特征,

后期逐步异化为龙,

是龙在甘青地区的早期形象。

这一“人首蛇身”的形象与当地的伏羲传说关系紧密,

以龙的神性庇佑万民。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鼍鼓山西博物院藏

鼍鼓逢逢,依我磬声,

陶寺遗址已初具礼乐之邦的气象。

“鼍”又称“鼍龙”,也就是扬子鳄,其皮可以蒙鼓。

鼍鼓,用鼍皮蒙的鼓,其声如鼍鸣,可穿云裂石。

这件鼍鼓颈部压印似蛇鳞身的图案。

汉雷神出行图画像砖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藏

虹龙呈双首造型,

两端为龙首,身体弯曲呈弧状,

与甲骨文的“”(虹)字如出一辙。

虹龙作为雨神,与风伯、雷神一起,

行云布雨,庇佑人间。

龙之形

龙之形,变化多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因其差异,古人将其细分为蟠龙、夔龙、螭龙等等。这表明龙的形象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借鉴、演变、融合后,才最终固定下来的。龙的形象频频出现在青铜器、玉器之上,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后来化为权力的象征,拥有了王者的气象。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这件陶盘出土于陶寺遗址。

蟠龙纹是一种卷曲的龙纹,

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卷曲,

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

把蟠龙纹装饰于礼器的内底上,

以此祭祀祖先,宴飨神灵,

借龙之神力沟通天地与人间。

西周井姬夔纹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鼎腹部饰一周回首、分尾夔龙纹,

头上长角,尾巴上卷,做回首状,充满威慑性。

《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青铜器上的夔龙纹显得威武和神秘,

被赋予保护和力量的象征意义。

战国螭食人纹玉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

《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无角的龙被称为螭龙,代表吉祥和幸福。

被食之人神态安详,毫无惊惧和挣扎之状。

西汉四神云气图壁画河南博物院藏

这件完整的壁画,

揭取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

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

作为“四象”之一的龙被送上了星空,

成为人们心中守护天界人间的吉祥瑞兽,

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宇宙天马行空的想象。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故宫博物院藏

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

这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龙在缭绕的云气间驾云疾驰、穿梭舞动,

展示出一往无前的神力。

从唐宋至明清,云龙纹渐多,

成为瓷器上最常见的龙纹。

龙之流

在诸类器物中,与龙相似,而又与其他动物相融合的形象,被后人以“龙种”释之。明代,李东阳答明孝宗“龙生九子”之问,将历代龙的多元形象总结罗列。这种发散与创新,接纳与包容,让龙的形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清嘉庆赑屃钮“和硕智亲王”金印南京博物院藏

赑屃为传说中的龙子之一,形象为龙首龟身。

它助大禹治水——禹尽力沟洫,玄龟负青泥于后。

它助女娲补天——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赑屃常常担负起驮碑的工作,

高岸深谷,一立千年。

明洪武铜钟南京博物院藏

龙之子蒲牢,好鸣,常出现于大钟的顶部作钮。

《西京赋·注》曰:

“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

鲸鱼击蒲牢,辄大鸣。”

以蒲牢铸为钟纽,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

敲钟时,让鲸撞击蒲牢,

使之鸣声“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西夏绿釉鸱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鸱吻是龙与鱼形象的组合,

常见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正脊的两端。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

“汉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

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将鸱尾形象置于屋顶,有禁火之意蕴。

明铜狻猊湖南博物院藏

狻猊是龙与狮子的合体。

《汉书·西域传》载乌弋(今中东地区)有“师子”,颜师古注:“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THE END
1.源起牛河梁8月3日,经过近半年修缮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重新开放。精美的玉猪龙、神秘的红山女神像……一起来探秘。玉猪龙为何不像龙?肥厚的双耳高高耸起,酷似猪首;身子蜷缩一团,整体呈现英文字母“C”形。这是8月3日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展品玉猪龙。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玉猪龙为何不像常见的龙?面对这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463229435283113&wfr=spider&for=pc
2.绘尽生灵百态,尽显华夏风华五一假期去了韩城的芮国遗址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一只距今5000年的玉猪龙,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完整的一件。 话说玉猪龙属于红山文化,而红山文化又起源于辽河流域,但这件玉猪龙却为何在2000多年后出现在黄河流域的芮国国君夫人仲姜的墓中? 这些穿越时空的文物见证了跌宕起伏的王朝更迭,也见证了它们背后的精彩传奇、兴衰https://zhuanlan.zhihu.com/p/711760121
3.玉玦形龙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多有出土,因其头部像猪首,是猪、龙合体的器物,称为“玦形玉猪龙”或“玉玦形龙”。造型奇特,眼部、吻部被夸张夸大,身体粗犷,制作古朴,有鲜明的时代风格。玉玦形龙是史前神灵崇拜物,也是与神沟通的“灵物”,也称为玉神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拥有它的人可能是https://www.chnmuseum.cn/zp/zpml/kgfjp/202107/t20210722_250792_wap.shtml
4.文博日历丨是猪还是龙?这个小玉兽证实了中华文明不止5000年这个萌萌的小玉兽会告诉你答案 今天一起认识红山文化玉猪龙 01又像猪又像龙它是上古先民崇拜的“偶像” 提到龙 最先想到的大概是它腾云驾雾的神气样子 但这条龙却有点不一样 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 无足无爪也无鳞片 却有两颗凶猛的小獠牙 怎么看起来像只小野猪?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3186077188012375119
5.墨笔丹青天辽地宁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笔记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一样,辽博按照王朝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古代辽宁”划分成五个展区,我们还是按照国博笔记的思路,以五个展区所属的时代为划分,简繁有别地看一看这里的文物和它们承载的故事。 1.白玉猪龙 年代: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出土地点: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征集而来 https://itf.mafengwo.cn/client/note.php/info/?id=24531313
6.国家一级博物馆商标注册情况初步分析其二是采用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整体或部分元 素为商标.文物整体造型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玉 璧,虎符,辽宁省博物馆的玉猪龙,湖南省博物馆 的人面鼎等.采用文物部分元素的案例则有西安半 坡博物馆的人面鱼纹,双鱼纹,单鱼纹,鹿纹,蛙 纹等,再如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系列商标,图案 元素提取自T形帛画和朱地彩绘棺的https://engine.scichina.com/doi/pdf/56DE473C463F40FB969E5213F326F3C9
7.2024博物馆月·打卡文物珍宝——“玉猪龙”距今六千年的龙魂!2024博物馆月·打卡文物珍宝——“玉猪龙 ”距今六千年的龙魂! 浏览1397 推好文,得时间币 评论 猜你喜欢 《这里是北京》20241105博物馆文创·文物身世大揭秘 这里是北京 1评 19:56 2024年全市文旅行业“消防宣传月”主题日活动举办 BRTV都市晚高峰 01:35 2024年“京和科技月”暨和田地区首届科学素质提升https://m.btime.com/item/44o3vq1u5fm96aq5v0d9qevlrq1
8.朝阳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攻略之玉猪龙(16/共17页)玉猪龙介绍:我国古代对发现于红山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 景区简介: 朝阳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祭祀建筑和积石冢群相结合的遗址,属于红山https://www.meet99.com/jingdian-chaoyangniuheliang-88279.html
9.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它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内建筑面积和展陈面积最大的省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现有藏品近12万件(套),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光明璀璨,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书画、丝绣、瓷器、甲骨、青铜器、古地图、历代货币等应有尽有,十大镇馆之宝每件都是国宝:1白玉猪龙-新时期时代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042715/
10.《国家宝藏》第二季再掀文旅热潮博物馆游寒假升温中工旅行博物馆共4层,一楼是“天津人文的由来”,二楼是馆藏文物精品展,三楼是“中华百年看天津”,四楼是书画展。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整个天津的历史变迁、地方文化 等,而镇馆之宝如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轴、清乾隆珐琅彩芍药稚鸡纹玉壶春瓶、西周太保鼎、黄玉猪龙等也会让你不虚此行。 https://www.workercn.cn/32889/201812/26/181226091806603.shtml
11.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玉C龙,玉束发器,玉猪龙,与方形是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玉C龙,玉束发器,玉猪龙,与方形是,玉猪龙,玉双孔器佩。 #玉文化 #古玉文化传播 #器物之美 - H成于20230506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26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https://www.douyin.com/note/7230069169486581004
12.全国明星“国宝”集中亮相郑州上演“博物馆奇妙夜”河南要闻人面鱼纹彩陶盆、红山文化玉猪龙、马家窑彩陶、良渚神面纹玉琮、二里头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这些出现在教科书上、活跃在网络热搜里的“国宝”集中亮相,让人们大饱眼福、大长见识。 “真是太难得了,在这个夜晚,能一下子见到那么多‘国宝’。”上海宽创国际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区https://www.henan.gov.cn/2022/09-02/259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