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合,携手八大国家级博物馆(院)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引发强烈反响。上下五千年泼墨写意的文明画卷,因为《国家宝藏》的时空折叠,记忆凝缩,涌动在骨血里的家国情怀被深度激发。一股自荧屏燃到线下的博物馆热,让沉睡的文物从馆舍之地迈向了大千世界。
2月,为期两周的《国家宝藏》九大国宝数字特展亮相故宫箭亭广场,无数观众前往观摩一睹盛况,将这场“国宝事件”掀至又一个全民热度。
那么,率先开启了“古典文化综艺元年”的《国家宝藏》背后,到底有哪些创新和坚守?它又为何引领了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热情?3月28日,《国家宝藏》第一季研讨会由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情怀铸就品质,创新打造辉煌。现场,与会领导、学者、媒体与节目主创团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整场活动不仅为第一季《国家宝藏》画上了一个圆满而隆重的句号,更面朝全新一季的启程,以及文化市场的开拓,都作出了深入而切实的前瞻。
央视文化综艺形成大IP
《国家宝藏》背后王牌团队的创新与坚守
九大博物馆强势集结,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魂魄相依的国宝守护人——由央视金牌团队历时两年诚意打造的《国家宝藏》,于2月11日晚正式在央视综艺频道荣耀收官。
2017年,央视在文化领域掀起的“现象级风潮”此起彼伏。《国家宝藏》作为2017至2018的承上启下之作,无论是创新方向、制作水准还是传播热度,都将“央视出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推至新高。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央视着眼未来,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节目从全新切口进入文化节目,由顶级专家、学者和明星保驾护航,加之央视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成功打造了又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
节目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让古老和年轻握手,让庙堂与江湖互动,让过去与现在对话。它让古典文化不仅“活”了起来,还“潮”了起来,更“燃”了起来。
传播阵地转向年轻群体
在全媒体爆发“网红体质”和“裂变属性”
不单视频内容广受欢迎,音频内容同样备受推崇。《国家宝藏》在喜马拉雅表现一路强劲,节目主题曲《一眼千年》一经开播就位列多家音乐媒体榜单第一,并在2018年春节先后登上湖南卫视、北京卫视、辽宁卫视三家省级卫视春晚,央视狗年春晚还特别设置了“国宝回归”环节。
可以说,《国家宝藏》造就了一场“年度文化现象”和“年轻流行事件”,其传播体系不仅印证了央视平台的影响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文化有机结合的巨大空间。
文化与文博结合的典范之作
“博物馆热”从线上传到线下,从国内“燃”到海外
很多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云梦秦简中的法制精神、商鞅方升里的精准理念、铜鎏金木芯马镫的古老智慧、秦杜虎符开创的信息安全技术、让中国航天发动机制造领先全球的云纹铜禁“失蜡法”……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用。从帝王将相到平凡百姓,那些守护的传奇、技艺的传承、精神的传递,因此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第一季《国家宝藏》将曾经冷门的云梦秦简、铜鎏金木心马镫等文物打造成了明星文物,形成了“秦简热”“小马镫大作用”等现象,也让网络上花式调侃的“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因各种釉彩大瓶的烧造工艺而改变。同时,也有多位博物馆馆长、今生故事讲述嘉宾成了被观众所熟悉、敬仰和热议的“明星人物”。
《国家宝藏》带起的这股文博热,说明民众并不缺乏对博物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