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博,让文物走进生活(深观察)藏品故宫博物院全国博物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9月02日第07版)

“云游长城”游览画面。网络图片

文物“龙首”数字化采集现场。芒果数智供图

游客借助VR设备沉浸式游览莫高窟第285窟虚拟场景。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最近,一个蓝白相间的新图标出现在越来越多手机用户的屏幕上,激活了数字文博的想象力,串联起千年的历史芳华。在“山海”APP,用户能360度玩转屏幕,穿梭文物内外,以“显微镜”视角观赏文物细节,还能借助AI技术,创作独一无二的文物衍生品。顷刻间,一场“文化+科技”的奇妙之旅在云端开启。

全景扫描、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裸眼3D……近年来,文博领域的“数智生产力”不断上新。文化和科技的这场双向奔赴,不但让古老的文物“火”起来、“潮”起来,更让无数年轻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聆听到文明的回响。

打造数字叙事的全新突破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困扰数字文博的成本、效率、技术等痛点正在迎来新解法。

除了赋能文物信息采集,从海量数据资源的高精度存档,到文物动态展示,再到提供多种应用场景的交互体验,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体系中所承担的角色也愈加多元,助力构建文博领域的数字化叙事体系。

瞭仓艺术馆《流动万象》西山永定河文化数字艺术展览,以光影为媒,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文博跑酷”通过“虚拟场景”“虚拟文物”“虚拟交互”让用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3.0》、国家博物馆《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以数字形式回应了观众的个性化需要——知识传播和感官体验的数字化,让历史与文化通过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跃然屏上,实现了科研学术资源、艺术表达方式和美育教育深度融合。

推动文博资源的融合发展

当前,数字文博正以全新姿态跃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从“云游长城”带领观众飞跃长城遗迹,到“数字敦煌”开辟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再到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上线,湖南博物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搭建“博物馆数智联盟”……数字文博依托平台搭建、成果共享、活化利用思维,充分打造新经验、新构想和新机制。

基于共同的追求,各省市区的博物馆不再成为散落的“孤岛”,转而编织为一张网络上的万千节点,以共商的原则优化线上数字博物馆建设,以共建的思路打造数智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以共创的理念实现数智博物馆的新传播、新教育和新文创,以共享的目标实现“文化+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具有交互性的文博体验,更在技术研发、精品内容输出、数字资源转型、数据机制建立等方面迎来了广阔新天地。

丰富以人为本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让博物馆从静态的“知识仓库”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场”、一个活跃交流的人文社区,更是一个新型的数字场域和文化空间。

借助数字技术,全国6000余家博物馆,正火热迈向数字化的新征程。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位虚拟数智人艾雯雯成为虚拟世界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技术保存了超过186万件(套)藏品信息,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用全息画卷重启600多年前的《富春山居图》,三星堆博物馆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探索体验带观众欣赏千年文物风采,山西博物院“晋国雄风——山西两周精品文物数字展”为外国民众打开了解中华文化的数字窗口……在富有生命力的数字链条上,数字文博揭开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文物的神秘面纱,梳理出深厚的文化脉络,增强了观众对“何以中国”的认识与理解。

数字赋能下,始终以人为中心,应是数字文博坚守的底色和努力的方向。

THE END
1.莫高窟预约网:首页莫高窟参观预约网https://www.mgk.org.cn/
2.科技赋能VR游敦煌“寻境敦煌”数字展受追捧澎湃号·政务游客线下体验“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 游客体验“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后,可以在虚拟演播厅拍摄一段真人与洞窟虚拟场景交互的视频 游客借助VR设备沉浸式游览莫高窟第285窟虚拟场景 游客排队进入“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场馆 来源| 酒泉文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12966
3.莫高窟285窟首次对外虚拟开放快来沉浸式"寻境敦煌"凤凰网甘肃“寻境敦煌”线上知识讲解互动场景 线下,游客可在莫高窟景区内“寻境敦煌-VR虚拟漫游展厅”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走进”第285洞窟。游客不仅能打破时空束缚,穿越到1400多年前“刀林剑雨”的壁画世界,还能与“雷公”等40余位“众神”飞跃云端、一同奏响天乐。在游览结束后,游客还可以来到虚拟拍摄区,完成“真人https://gs.ifeng.com/c/8TElQVGo9dq
4.(VR虚拟现实)敦煌石窟虚拟重现与壁画修复模拟(VR虚拟现实)敦煌石窟 虚拟重现与壁画修复模拟 测绘学报投稿 敦煌石窟虚拟重现与壁画修复模拟 潘云鹤鲁东明陈任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国杭州 310027) panyh@@@ 摘要: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经济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珍贵稀有文物遗址已处 于濒危境地,如何有效保护、研究与开发这些文物资源已经显得非常的https://doc.mbalib.com/view/82b392050e4b351371abe1e6c3610ba1.html
5.万人星空演唱会低空飞行……解锁敦煌的N种玩法!沉浸式游览莫高窟 这个暑假,在莫高窟参观完实体洞窟之外,最新打造的“寻境敦煌”数字展厅成了新的热门打卡地。游客通过佩戴VR设备,可以走进1∶1还原的虚拟285窟,以近乎微距的视角欣赏壁画,身临其境感受莫高窟的美轮美奂。 游客 刘嘉伟:形式还是比较新颖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敦煌文化,这应该是比较进步的文化遗产https://m.gmw.cn/2024-08/20/content_1303826705.htm
6.继故宫之后,敦煌莫高窟终于也要开放了!5月10日起可参观八大洞窟敦煌研究院与华为河图一道,在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借助河图的强大能力,华为在此次发布的AR地图上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算法、技术优化,对莫高窟进行高精度的扫描和数据采集,通过厘米级的空间识别技术,复制一个与实景相同的虚拟莫高窟空间,将数字敦煌高精度壁画和洞窟三维模型在华为AR地图中与真实https://www.cqcb.com/entertainment/2020-05-07/2380634_pc.html
7.敦煌摄影师花14年模拟伯希和的老照片,完成莫高窟120年跨度的影像上书房:这是支撑您做敦煌摄影这件事一做就是37年的动力吗? 孙志军:可以这么说吧。我是1984 年考进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我被分配到了资料室摄影组学习摄影,那时候摄影室很小,人也少,隶属资料中心。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在莫高窟从事文物摄影,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多么幸运。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41553
8.“云游”莫高窟识别图中二维码,游览“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 零距离感知敦煌文化艺术 在“数字敦煌”资源库的基础上推出了“细品敦煌艺术,静待春暖花开”网络线路游,包括飞天、藻井、千佛等装饰图案和介绍壁画中民俗生活、史迹画、建筑乐器等内容为主的四条精品线上参观路线,让大家“零距离”感知敦煌文化艺术。 https://www.dha.ac.cn/info/1019/1767.htm
9.敦煌莫高窟推出智慧景区小程序,新科技展现璀璨古文化腾讯地图智慧景区解决方案依托腾讯地图精准的定位、导航能力和迅捷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小程序的形式连接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与现实,推进莫高窟智慧景区的建设,帮助游客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莫高窟的文化内涵,在让更多人体验敦煌文化艺术之美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莫高窟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http://www.jujingweb.com/index.php?id=6523
10.腾讯带你穿越时空沉浸式云游文化遗址自2017年起,腾讯就成为敦煌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对拥有1600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重要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更多人可以通过虚拟方式游览莫高窟,从而降低实体旅游对文物的损坏,这与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不谋而合。 https://www.tencent.com/zh-cn/articles/2201577.html
11.科技拯救敦煌数字展示为我们展示不一样的莫高窟数字中心还对洞窟进行VR虚拟漫游节目制作,让洞窟在一个或者多个视点上全景式360度拍摄,全方位记录洞窟所有信息,包括顶和地面。这一技术也立刻得到了应用。 虽然莫高窟以壁画著称,但窟内2000多座雕塑如何进行数字化,数字中心也在尝试探索。2012年,敦煌研究院与浙江一家公司合作,实现雕塑三维数字化,现在已将莫高窟的12尊http://www.szzs360.com/topic/2015/mgk/1/index.htm
12.华为P40系列AR地图,开启敦煌莫高窟虚实融合之旅在敦煌莫高窟,数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失去界限,整个现实世界变成信息展示的面板,各种实时资讯叠加显示在当前所处的真实环境中。 这些生动的「灵魂」重新从古老的洞窟中召唤出来,创造一个观赏与保护并行的游览理念。近期发布的案例视频也得以让大众看到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艺术与华为新科技的交融与共鸣。 https://www.digitaling.com/projects/11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