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地处西亚,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先后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等在世界上均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史籍中,西汉时称其为“安息”,南北朝之后称“波斯”。伊朗与中国是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关系源远流长。借由丝绸之路的网络,古文明间交换货物、交流思想、交融文化,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展览现场
“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想向观众阐释古代伊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另一方面也想呈现中国和伊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两端,他们对古代丝绸之路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通过展览,让观众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文明、文化交流上的特点。”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樾介绍说。
高原上的埃兰人
公元前3000年始,生活在伊朗高原上的人们就开启了文明的进程。他们建造恢宏的建筑,制作出精美的金银器、釉彩陶器和玻璃器,构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同时,他们建立神庙,塑造精神的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伊朗逐步成长为西亚地区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展览通过“高原曙光”“辉煌时代”“信仰艺术”三个版块阐释古代伊朗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
展览从公元前2800年左右,诞生于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兰王国展开叙事。“高原曙光”版块聚焦的就是高原上的埃兰人。
在当时两河流域亚述王国的记述中,埃兰的城市繁荣而富足。埃兰人使用楔形文字,崇拜各种神灵,营造了大型的神庙宫殿建筑群。他们喜欢用几何和动物纹来装饰陶器表面,抽象的线条和变形夸张的人或动物图案,是埃兰人信仰意识的反映。埃兰人还热衷很长流嘴的器物造型。埃兰也跟北部的骑马民族、西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互动互融,在铜器、金器等各类器物上,都显示出高度发达的工艺和艺术精神的表达。高原上的埃兰人,创造出的各种艺术形象,对后世的伊朗高原造型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览现场瘤牛陶来通铁器时代
管流彩陶壶铁器时代
比如展览展出的伊朗高原早期的日常陶器等器物中,彩绘的几何纹与动物纹最为流行,尤其是牛、马、羊等动物图案,表现出骑马民族进入高原的历史画面。从现场展出的管流彩陶壶、釉下彩陶瓶、动物型陶来通到动物纹金杯等,都体现了古伊朗人对动物的细微观察和精妙刻画。
动物纹金杯铁器时代
釉下采陶瓶(局部)公元前8——前7世纪
从阿契美尼德到萨珊王朝的辉煌艺术
从公元前6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经帕提亚,到萨珊王朝,这持续的一千多年间是古伊朗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时期,共同构筑了伊朗高原上艺术的辉煌时代。王樾表示,“第二板块‘辉煌时代’是这个展览最核心的部分,呼应展览名字‘古波斯的荣耀’,意在呈现古波斯的璀璨文明。”
阿契美尼德王朝奠定了古波斯的文化基础,其被亚历山大灭亡后经历了希腊化的统治与影响,因而帕提亚王朝兼具波斯和希腊文化的特点。而萨珊时期的伊朗,从文化到艺术,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本土生命力,开启了全面伊朗化的进程。
波斯波利斯遗址出土的楔形文字粘土板
波斯波利斯遗址出土的埃及蓝头像
该部分展示了伊朗许多著名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比如有来自世界文化遗产地波斯波利斯遗址出土的楔形文字粘土板、双牛柱头石立柱(复制件)、半身狮像、埃及蓝头像等文物。
波斯波利斯是伊朗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宫城遗址,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宫殿群和精美雕像,后来在亚历山大东征时被烧毁。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有翼狮金来通阿契美尼德王朝
展览现场,各种动物造型的陶来通
来自哈马丹省金光熠熠的“翼狮金来通”在独立展柜中展出。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圆锥形的酒具来通就已经出现,并逐渐流行于从爱琴海到西亚的广阔地域。来通可能起源于人类最早用动物角制杯饮酒的习惯,后逐渐发展出各种材质和造型。此次展览展出数量众多的来通,如动物陶来通、牛首陶来通、羊首陶来通……但是金来通是独此一份的。这件来通结合了有翼的狮身和近乎锥形的垂直杯身,杯身上端饰有一圈莲花图案,其下饰有平行的凹槽线。狮子呈张嘴伸舌状,头部、颈部和胸部覆有鬃毛,前爪自然着地。双翅末端饰有三排羽状花纹,末端向前弯曲。类似形象可见于苏萨的釉面砖和波斯波利斯的浮雕。
国王骑马鎏金银盘萨珊王朝晚期
展出的萨珊王朝晚期的“国王骑马鎏金银盘”是典型的萨珊艺术风格的文物。不同于地中海风格浓郁的阿契美尼德或经帕提亚,萨珊时期的伊朗,从文化到艺术,开启了全面伊朗化的进程。“银盘上的萨珊国王头戴新月王冠,脑后飘起象征皇室的丝带,身穿装饰华丽的礼服,佩戴着象征武力的剑……”“萨珊银盘上狩猎画面表明国王的孔武有力,接过权力象征物的动作象征王权的合法性。”王樾说。
文物实证中伊两国互动源远流长
“中伊两国所传承下来的这种古老的互动始于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辟,古丝路西端的伊朗,和古代中国一样,都是推动丝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驱动力。”褚晓波说。
据王樾介绍,从许多出土的考古实物可以看出,从公元前一千年始,两个古老文明之久就一直存在着物质与文化方面的往来交流。公元前2世纪之后,张骞西使,积极活动在深受古伊朗文化浸润的中亚河中地带,使得中原王朝对西部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段内,丝路交通长盛不衰,物资贸易是其中主要推动力。
联珠对鸟纹锦唐1966年吐鲁番阿斯塔那70号墓出土
波斯铭文银碗晋至唐1989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七个星镇老城村出土
银币上海博物馆藏
展览展出的上博馆藏的50余枚丝绸之路银币、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萨珊风格织锦,新疆出土的波斯铭文银碗,阿尔达比勒寺收藏的1000多件精美的中国器物,都是古代中国和伊朗贸易、文化往来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