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博物馆是如何做原址陈列和文物保护的?

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文物藏品与出土地点关系清晰,未经“异地”迁移,遗址博物馆采取原址陈列的展示方式,场景直观,更利于观众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与遗址的原真性。但是一般遗址博物馆的空间都比较大,增加了环境控制和改善的难度,遗址本身以及出土文物都面临着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侵蚀,为了达到原址展陈的目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就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保障文物及遗址在原址展陈过程中处于安全健康的状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直坚持“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以彩绘秦俑保护、铜车马保护修复、土遗址保护为代表的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收获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保护材料单一、保护工艺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在保护工艺优化,保护材料甄选等方面做出改善与努力。

01

原址展示是遗址博物馆展陈的最佳途径

(一)原址展示既是无奈之举,亦是最佳选择

以一、三号坑大厅为例。一号坑大厅分为门厅、过厅及遗址厅三部分,东西长231米,(其中遗址厅长204.5米),宽72.5米,高23.8米,建筑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米,厅顶系落地式三铰钢拱架结构,大厅的四周及顶部设有采光窗,俑坑的四周设有参观廊。这样的建筑体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大厅。三号坑大厅的外观呈覆斗形,为全封闭式网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为1714平方米,由东、西门厅和主厅三部分组成。主厅面积为1313.3平方米,全高9.2米,把三号坑遗址全部罩于大厅。由于遗址占地面积较大,遗址展厅需要足够大的视野才能看到全貌,所以建筑空间划分力求开朗,如秦俑一号坑保护展示厅(跨度72.5米)和二号坑保护展示厅(跨度96米)在覆盖全部遗址的前提下,遗址保护展示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一号坑保护展厅还被评为陕西省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已成为博物院的标志性建筑。

早在一号大厅还未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还未开放的时候,就有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方式成了无奈之举。据不完全统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开馆前参观人数就已超过了40万人次。2009年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时,选择在一号俑坑北部东段整体编号T23的区域内,将考古发掘与现场文物保护过程完全展示给公众,“现场作业”无疑给考古、文物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原址展示能更好地揭示遗址内涵

(三)原址展示节约能源,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文物安全

对于空间大、体量大的兵马俑坑采取就地发掘、就地展示的方式,既节约了中间环节,又无需异地搬迁,更不需要重建,这就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能源,节约了开支,可以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馆舍建设方面中去。一、二、三号坑的建设时期,当时大遗址保护的理念还没有确立,早期的秦俑人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遗址博物馆的空间面积被压缩一直是一个生存难题,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置较偏,远离城市,土地面积被外力蚕食的压力要远小于地处城市中心或者附近的遗址,这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原址展示的一个有利条件。

02

原址展示的经验

03

原址陈列与文物保护如何统一

为了达到原址展示的效果,就要解决原址展示面临的问题,使遗址和文物都处于适宜的保存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多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秦俑坑遗址属于半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历经两千多年,俑坑顶部覆盖的棚木已完全腐朽并与土壤融为一体。土遗址在发掘后不久,就出现了裂隙等问题,而且愈演愈烈,一号坑前五探方在发掘后不久,坑壁、土隔梁即出现裂缝。1987年,裂缝发展到遍及所有土隔梁和坑壁。三号坑在发掘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便开始出现裂缝,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最严重的位置以每周1毫米的速度不断加宽。土遗址暴露出来的这些严重问题,不仅会损害土遗址及其附属的多种考古遗迹的保存,更会危及已经修复好的,放在俑坑内的陶俑、陶马群的安全。1988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科研团队对一号坑土隔梁采用了“U”型和“H”型支架的方式,对一些危险地段进行了临时性支托加固。

裂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温湿度的变化,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土遗址含水量的变化,含水量的变化,会导致粘土密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其强度、体积和压缩性。秦俑坑遗址的土质为轻亚粘土,出土前在深3-5米的地下埋藏了两千余年,极其潮湿,出土后由于直接暴露于较干燥的大气环境中,含水量变化巨大,土遗址在失水到一定程度后,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收缩。由回填土、夯土和原生土等构成的不均匀土质必然导致不均匀的收缩,这就是秦俑土遗址产生裂隙的主要原因。

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裂隙进一步加剧,使夯土遗迹能被长久安全地保存下去,在前期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取了目前安全可行的锚杆加固法对遗址进行加固。2012年,使用锚固技术对秦始皇帝陵陵园K0006号坑的土遗址裂隙,和二号坑东北角裂隙进行了加固,保护加固工程完成后,对已加固区域的土遗址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避免了土遗址裂隙进一步扩大乃至坍塌的危险。

多年的经验发现,土遗址需要长期监测,积累数据,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类小病害,使其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科研团队根据霉害产生的原因,制定的防霉保护方法是科学可行的,极大地改善了俑坑土遗址的保存环境,为原址展示创造了条件。

(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彩绘兵马俑和铜车马的保护修复。

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彩绘秦俑的保护修复工艺得到不断优化,操作方法也越来越简单。用于陶体粘接的粘接剂,多年来使用的多是环氧树脂,虽然主体材料未有大的变化,但是施工工艺却在不断优化。保护修复完成的兵马俑原址回放,让公众可以直观地看到它原来的样子及所处的位置,俑和遗址的关系一目了然,这些对于人们理解遗址内涵、领略秦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完成了保护修复的秦兵马俑,放在大厅原址陈列,既节约了展示空间,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貌。

除了彩绘秦俑的保护修复之外,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就是铜车马的保护修复。出土于秦陵西侧的铜车马,采用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整体迁移技术,将两乘铜车马及其附带的充填土,在不改变原状的条件下,全盘迁入室内,变室外考古为室内考古,使考古清理工作在室内进行,既保证了文物的安全,又对文物的科学保护创造了条件。由于两乘铜车马长期埋藏在地下,受损碎片达三千余块,而且变形严重,铜体锈蚀矿化。科研团队通过全面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铜车马的结构,主要部件的成份,各部件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制定了综合利用粘接、焊接、机械连接及适当使用加强件补强的修复方案。经过理论研究、模拟试验,筛选了合理的粘接、焊接材料、配方、方法及工艺,并根据对比试验研究成果,对铜车马进行了保护修复。

修复好的秦陵铜车马就陈列于陈列楼。辅助厅内主要以展柜和橱窗为主,展品主要为铜车马上的附属物和反映铜车马制造工艺的复仿制品,同时设置了开放的展台,用以展示一号车伞杆模型,让观众亲自参与,亲自动手,解开伞杆与伞座的连接,体会秦代的科技成就。另外,对铜车马的原址进行了回填,并标示遗址范围。对于其它暴露但未发掘的遗址,同样通过对地表绿化标识遗址范围,例如寝殿、便殿、飤官遗址、园寺吏舍遗址、廊房等建筑遗址。

除此之外,进行了保护修复的可移动文物还有石铠甲、青铜水禽、青铜礼器、兵器以及丽山园出土的其它各种材质的文物,保护修复完成后,这些文物部分在二号坑东侧建立的文物陈列厅“异地”展出。这个虽然不是“原址”展示,但也在俑坑附近,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并没有割裂它们与秦始皇陵的联系。

“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重点课题,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遗迹(彩绘、木炭、漆皮等)提取保护存在的瓶颈问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针对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的技术难点,筛选研发出薄荷醇及其衍生物作为临时固型材料,形成了一整套现场保护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并将成果推广应用于多处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和保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好评。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的安全提取,为考古研究、科学展示保留了以往技术难以保存的更多的珍贵信息,为以后的保护修复、研究利用创造了条件,把原址展示的技术保障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展览展线的设计

修复好的秦俑原位放置、原址展示,很好地保留了其原真性。然而,秦俑坑深五米,这些俑是放置在距地表五米深的坑内,虽然公众可以在栏杆外一睹秦俑的风采,但是许多细部刻画是看不到的。为了弥补这些遗憾,在二号坑北侧,是用展柜的形式展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将军俑、中级军吏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以及戈、矛、铍、殳等青铜兵器,秦砖和棚木等遗迹,拉近公众和文物的距离,满足公众近距离欣赏的需求,让观众能近距离地观察到陶俑的细部特征,若把在俑坑环道的外围观赏理解为学习上的“泛读”,那么在这里便是“精读”。

起初,为了弥补保护修复场地的不足,在一号坑西南角和K9901坑东侧建设了开放实验室,后来开放实验室为更多的人接受,因为公众不仅可以看到修好的文物(成品),也可以直接看到保护修复过程,打开了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神秘的面纱,对原址展陈的展示效果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在一起,场景非常直观,遵循原址展陈是最佳的展陈方式,更利于公众接受;但原址展陈的环境难以控制,既要满足展示要求,又要各类文物处于健康安全的状态,看似矛盾,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保障文物处于最佳最健康的保存状态,便于长期保存,从而为文物的利用创造条件。所以,原址展示与文物保护并不矛盾,只是向文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一座典型的遗址博物馆,多年来实行的“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文物保护利用“秦俑模式”,是切合实际并成功的。

04

原址展示的发展方向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经常会提到“修旧如旧”,“旧”指的就是文物出土时的形貌,而非原貌。但观众在看到遗址和文物后,总会想像它们的原貌。为了给观众展示文物制作之初的样子,就需要还原原貌,采取复原展示与色彩重构的方式来还原,同时辅以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传递给观众文物以及遗址的原始信息,达到原址展示的最佳效果,这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05

持续改进,优化原址展示效果

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几代秦俑人共同努力的“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秦俑模式”是成功的,也为其它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秦始皇陵是集全国之力,汇聚全国优秀科技人才、艺术人才等,共同打造的一个皇家陵园,是秦人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还有诸多未解之谜等待解答。保护好、传承好秦陵的文物与其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价值认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每一个秦俑人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原址展示出现的新问题,新时代的秦俑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正在进行的“一号坑展厅整体改造提升项目”“二、三号坑展厅中央空调安装系统项目”“铜车马博物馆建设项目”“秦始皇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项目”“石铠甲坑探方风幕系统工程”等等,都是为了攻克原址展示出现的新问题而做出的努力。随着改造工程的完工,考古、保护、展示技术的完善,相信原址展示效果会越来越好。

THE END
1.博物馆里,那些像假文物的文物。看上去假得离谱,却是真的博物馆里,那些像假文物的文物。 看上去假得离谱,却是真的今晚求教 新疆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闺女惹妈妈生气,竟找最菜的当靠山,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 三川搞笑 479跟贴 打开APP 儿子啊!我今天才发现,你真是个人才 盐城一家人啊 139跟贴 打开APP 《吾辈楷模名场面》男人一定不能美色引导自己 追综https://m.163.com/v/video/VFHU4R89I.html
2.关于博物馆的小知识——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是真的吗首先,博物馆里展出的并不都是文物,历史类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以文物为主,而一些其它类型博物馆(比如科技馆、民俗博物馆)展出的展品可能绝大部分都不是文物。 其次,博物馆会根据展览的性质、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选择展出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是文物,也可能是复制品、仿制品、复原场景等等,如果是复制品,会对复制品进行标https://www.zhuhai.gov.cn/hd/cjwtjd/ztfl/lywh/content/post_3628032.html
3.这些博物馆里的文物也太太太假了吧!?“一眼假”的真文物 这些东西 要不是放在博物馆 还有标识牌 估计拿去卖废品都没人要 这个杭州博物馆的 战国水晶杯 像不像你家里的喝水用的玻璃杯? 还有上海博物馆的 两个银香盒 像不像两个啤酒盖 要不是后面有个香字 还真以为盗墓贼剩下啤酒盖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6/08/73409704_1117333304.shtml
4.热门影视剧频繁出现国宝竟是真的?让文物当“演员”要付片酬吗?为文物编写“身世”,可行吗? 有观众担心,这样的方法会让人误解真实的历史。“我一开始看到这枚印章,主角又信独孤,还真去搜索了相关信息。”不久前曾参观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陆先生担心,“如今的年轻人看到热门影视剧,会不会像我们小时候抄那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词一样形成错误印象?特别是如今一些古装剧品质不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79979
5.北京30分钟车程有个超牛的博物馆,可惜经常被人错过你想啊,如果你家住在北京南站(并非不可能),坐动车去天津,30分钟“车程”足矣!再打个车到天津博物馆,再来半小时足够了。可要是去个什么故宫、国博,这会儿还在过安检吧! 真牛? 就算离得近,天津历史那么短,面积那么小,博物馆能有什么宝贝?多半是些“地方文物”吧? 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89410.html
6.关于博物馆的七个问题,我们请来了馆长们权威作答问题四:“博物馆奇妙夜”真的发生过吗? 看过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人一定都有类似的疑问:那些文物真的会奇妙地复活吗?博物馆里会发生一些奇异的事情吗?每天和文物朝夕相处的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会给出怎样的答案?>>>馆长回答 问题五: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区别? https://tv.cctv.com/2018/05/17/ARTIMwFrVViyutFPlvcdY9S1180517.shtml
7.3秒抢光的“数字文物”是啥?手机能“收藏”后还需要去博物馆吗?nft的风潮在席卷潮流玩具、艺术品之后,终于对文物“下手了”。 不久之前,湖北省博物馆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制成数字文物,限量1万份对外发售,引来各地60万人在线抢购,短短3秒即告售罄。 买下这件数字文物的消费者,可以随时在支付宝小程序里查看这件文物,还能自行翻转、放大,从各角度看清文物细节,并拥有自己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28677.html
8.没了,这些在中国博物馆的文物怎么办..过去一周的消息更新的也太快了!这么快就GG了,那他们这些在我们博物馆借展的文物怎么办呀?要现在还回去吗?#2024博物馆请回答 #神奇博物馆在哪里 #博物馆嘴替请开麦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7918311?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9.古蜀人射箭拥吻,这么稀奇的三星堆文物流落民间?官方:假的!钟鸣:我肯定说是真的,我花钱来买的这些东西,我拿钱去买假东西?又不是一分钱两分钱的东西。 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截图 这三招, 让你一秒认出三星堆假文物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博早在2017年就发过一篇名为《这三招,让你一秒认出三星堆假文物!》的文章,文章开篇便有些无奈地表示:别人造我堆https://www.cqcb.com/malatang/2022-03-08/4789514_pc.html
10.网友参加鉴宝直播称“文物”是从博物馆拿的,多方回应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拥有千万粉丝的鉴宝网红“听泉鉴宝”连线一名网友时,该网友展示了多件“文物”,并称是从博物馆拿的。21日,记者从视频提到的重庆市奉节县多部门了解到,他们将核查视频所述相关内容的真假。 视频显示,一名男网友在连线网红“听泉鉴宝”时展示了一把“巴剑”。网红“听泉鉴宝”称“巴剑”是真https://m.gmw.cn/2024-09/22/content_1303853898.htm
11.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为何拒绝归还?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 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长期公开展出2000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很多是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404799
12.逃出大英博物馆,是我逃不过的文化情怀(逃出大英博物馆)剧评《逃出大英博物馆》势如破竹的爆火令大众看到了好作品的诞生,同时也流露出媒体人创作的真挚。(以下简称《逃出》)《逃出》是由自媒体创作者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毅然前往英国所精心拍摄出来的剧情短片,该片讲述了一位中国记者陪伴我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并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预告片一经上线,便在各大短视频平台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4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