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随着数字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这种背景情形之下,我们则可以充分地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助力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将雄安非遗按照民间文学(容城八景、唐尧传说、关汉卿的传说、河北梆子起源的传说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传统音乐(主要有音乐会——高洛音乐会、南乐会、吵子会、雄县古乐、吹打班、安新圈头村音乐会等共计收集整理传统音乐项目50项余);传统舞蹈(各级传统舞蹈项目10余项,代表性的项目:安新舞狮、北门街高跷、雄县高跷等);传统曲艺(收集各级曲艺形式近10项,代表项目有:雄县西河大鼓、八角鼓、秧歌戏等);传统戏剧(收集各级传统戏剧20余项,代表性项目:“云车会”和“老秧歌”、圈头村评戏、容城高腔戏曲、东王村丝弦等);传统美术(表项目有:安新剪纸、容城木雕画、张氏玉雕、薄氏蛋雕等);传统体育(代表项目有:安新飞叉、安新火叉、安新拳头村少林会、鼎棋、雄县功夫跤、八趟掩手、安新通背拳等20余项);传统手工技艺(各级传统技艺非遗项目有三十余项,代表性的项目:白洋淀布艺、安新造船手工技艺、白洋淀面塑、雄县双堂盒子制作技艺、安新糖塑技艺、安新荷叶茶技艺等)、传统医药(有代表性的项目有:万宝堂药店、脏腑推拿术等)等几个大类进行数据整理和调研分析。
二、雄安新区非遗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一)构建非遗数字化共享平台
借助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转变。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由雄安政府主导,各县区文广新局、工信局等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文化传媒企业、其他文化部门和科研院所、非遗传承人共同合作建设。通过非遗数字化交流平台各类信息的交互,将雄安新区的各类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逼真地形象展示出来,从而实现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域范围的网络传播。
(二)构建非遗的数据化保护标准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一直处于国家顶层的支撑位置,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专业标准等层面上对我国非遗的所有门类进行覆盖,并且深入贯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各个层面环节。中国艺术研究已经完成了《术语和图符》《数字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等诸多标准规范。所以说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参照国家级的非遗数据化保护的标准体系,四级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非遗保护组织才能够统一进行管理推进,加快“非遗”保护的数字化进程。
(三)筹建非遗数字博物馆
非遗数字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以数字技术手段对非遗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存储、管理、保存,并提供数字化非遗展示传播,信息教育等服务,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数字馆能够在非遗资料存储之上向生动、形象的非遗活态化展示延伸。静态展示主要通过非遗器物或者非遗形象、文字、图腾、图纸、展示造型等物质元素的静态展现。动态展示包括群体演艺、机器人导览、传承人表演展示、访客互动等方式,通过影像播放、语音介绍、幻灯片播放、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数字化方式展示非遗项目,传播以传承人的表演、制作的过程。数字化展示手段创造了更多的活态展示的可能,能够全面展现非遗的表现形态与内在魅力。
本文系2020年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雄安新区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0130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