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省考申论每日一练:云游博物馆,“硬核”!公务员考试网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中国的主会场活动于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举行,各地博物馆也在此期间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影响全球的疫情让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与往常不同,线上活动是今年的一大亮点。

360度全景漫游领略云冈石窟艺术魅力,“云游敦煌”近距离畅享敦煌文化之美,云直播一日“阅”千年尽赏陕西国宝……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博物馆积极拥抱数字化,“云游博物馆”越来越热。随着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全国博物馆的“云游”活动更加精彩纷呈,公众足不出户也能纵横万里领略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开阔文化眼界,尽享文化盛宴。

各方观点

新华网评:期待“云游博物馆”成为一种常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可以尽享文化福祉、拥抱美好未来。

人民时评: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从文物展览中寻找前人与来者的心灵联结,博物馆才能不断发挥应有价值,为更多人带来知识与文化的滋养。

北京日报:疫情防控期间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扎堆儿直播,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一眼万年”。但博物馆直播,有的是实力派,不仅吸粉儿还吸金,而有些博物馆则是“标题党”,直播不尽如人意。

深度分析

“云游博物馆”有哪些价值:

1.创新了博物馆传播渠道,展示独特魅力

2.启发了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新思路

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云游博物馆”所带动的火热人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为我们如何在创新中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那就是要加速数字化转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留下来、活起来。

3.探索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面孔,一座城市有综合性的大型馆,还有按不同地域、专业区域分类的中小型馆,以及流动式、快闪式的微型馆。作为全国各类博物馆的最基层单位,这些市县级、高校以及民营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它们聚焦小而美、微而精的探索,积极创新展陈设计的跨界、公众主题活动的多元等,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形成博物馆生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云”游博物馆,涵养“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forequality:DiversityandInclusion)。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行,同时启动首个合作项目“国云展”平台,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本色。历史文物,是民族灿烂文明的承载体。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蓬莱市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博物馆,一方面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存储卡”和“解码器”,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营养源。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启动“国云展”平台,通过网络参观博物馆,让更多人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也能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这些文明的宝藏,从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在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透过它们,我们看到悠悠的历史长河从我们面前奔涌而过,闪烁着潋滟的水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历史文物,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启动“国云展”平台,是再一次唤醒那些沉睡、缄默的珍贵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它们尽可能多地展览展示,是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更好地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2019年春节,全国各大博物馆都举办了新春系列特展和主题展览,博物馆里过大年,在传统与创新融合中感受文化自信。如今,通过网络把博物馆搬到“云端”,从国之重宝到民间遗珍,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在云端“漫游”,从“文物堆”里寻新知,“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博物馆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知识宝库、灵感源泉和精神支撑。无论是站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广袤大地上,还是立于高科技的“云”端,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燃灯者”。云端“漫游”博物馆,感受传统脉搏,涵养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凝心聚力、昂首阔步。

THE END
1.古老文物的“青春密码”——网红博物馆邀你感受“文化+科技”魅力近年来,河南更是倾力打造“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作为国内首个省级博物馆集群,“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以百度地图精准定位为支撑,通过数字化展馆、高清大图、音频讲解、地图导览等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形式,结合国风手绘地图展现形式,实现了河南省338座博物馆、6600+件文物藏品的线上数字化建设,更有全景馆、3D文物沉https://m.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5/38006993424447c6a4b6da08c5f619bb.shtml
2.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方面,我国紧趋世界步伐,博物馆数字化浪潮可以追溯至1998年8月,河南博物馆成立了首家国内博物馆互联网网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博物馆先后建立互联网网站,标志着我国博物馆“触网”拉开了序幕。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3.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 国际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遍及全球,它是继报纸、电话、广播和电视后,人类社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9年万维网出现后,全球网民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网民人数已达20.8亿,其中中国上网人数为4.57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303/5e74949a177941d3bc45e7cfd2cb7b79.shtml
4.陕西历史博物馆注重服务打造“互联网+”时代新体验[摘要]6月20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之路’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增等出席大会。来自美国、新西兰等国外知名博物馆和全国20https://news.hsw.cn/system/2016/0620/394881.shtml
5.上海交大堂·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第六讲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趋于无穷大的未来超链接 “我们遇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博物馆变革的时代,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因此,我们要加速适应时代要求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目标的基础上,拓展传播的效能。”龚良提出,在当前博物馆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新背景下,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拥有了全新的方向。 https://www.cnr.cn/shanghai/tt/20181130/t20181130_524436343.shtml
6.天津博物馆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博物馆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公众喜爱博物馆,扩大传播至关重要。近年来,天津博物馆高度重视媒体建设,重视宣传的力量。在做好展览研究的同时,通过媒体平台掌握话语主动权,主动发声,从而提高媒体曝光度、社会存在感和文化影响力,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https://www.tjbwg.com/cn/collectionInfo.aspx?id=17212
7.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摘要:所谓的让文物“活”起来,是说不应该让那么多的收藏品一直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之中,而是能让它们更多地与公众见面,有更多的展出机会,或者用更多地方法让它们能够得到生动的展示。 标签:互联网+文物“活”起来数字化http://www.zxart.cn/Detail/227/113694.html
8.地评线齐鲁漫评:“云”游博物馆,涵养“互联网+”时代的文化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 Diversity and Inclusion)。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行,同时启动首个合作项目“国云展”平台,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249576
9.先锋视角丨可触摸式展陈方式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应用探索作为以实物展示为主的博物馆,特别是其中绝大多数历史文物类的陈列展览,由于考虑到文物展品的安全,以往很少考虑展览的可触摸性。经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开展可触摸性展示方式的实践,可将其实现途径分为以文物复制品实现、以原材料实现和以残碎品实现三种,并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加强开展历史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DU0Njc5ODKD341osIascw.html
10.2020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作品揭晓见证年度文物舆论焦点刘玉珠:“云展览”开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新形态 人民网 黄维、郭冠华、韦衍行 三个“新”!考古工作者热议总书记关切 人民网 刘颖颖、郭冠华、孟丽媛 “文博探秘”栏目系列融媒体报道(共7篇) 光明网 李政葳 创新机制增编让基层文保人员更安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83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