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和腾讯如何为博物馆带来数字化新生

遭大火烧毁超90%藏品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活过来了,不过是在网上。

GoogleArts&Culture推出的虚拟访问博物馆计划利用其街景技术,将巴西国博的部分藏品电子化,并用谷歌街景将博物馆中曾经的展品和展厅呈现在人们眼前。

截至目前有近七万人访问过博物官-巴西数字博物馆,不过其数字馆藏才不到300件,火灾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数字化”早已经成为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词,但与大众认知可能不太相似的是,按照贝恩的这份报告,旅游产业处在数字化演变进程的前列。

2018年麦肯锡和谷歌以及库恩物流大学基于对欧洲市场的调研,发布过一份《旅游业与运输业:数据驱动的消费者之争》,它们提出了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在线需求:

1.通过谷歌搜索引擎进行的搜索数量;

2.用智能手机进行的搜索比例;

3.在线预订数。

这些指标很好地反映了旅游产业数字化的两个阶段——信息在线和交易在线。

由此最初诞生了Expedia、携程、Tripadvisor等新的交易平台、城市卡/邮件营销等新的营销模式,将产业链上消费端的营销、撮合交易线上化,可以认为是数字化的雏形。

同时数字化还在向旅游产业的上游延伸,针对文博机构等供给侧的信息化工具被推广开来,比如物产管理/客流量系统等,我们倾向于将其视为旅游产业数字化第三阶段,从而完整的形成旅游产业链的数字化。

而其中,相对于自然旅游,文化旅游因自身蕴含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与数字化产生了更多融合发酵的空间。

中西方科技巨头公司率先为此做出了一些探索。始于2011年的GoogleArts&Culture(谷歌艺术与文化)无疑是最成功的尝试之一——在谷歌街景和3D扫描的帮助下,提供线上的文博观赏体验,后来逐渐进化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迄今为止,已经有1000多家博物馆上线。

科技巨头的尝试并不是奔着以盈利为目的去的。腾讯和敦煌的合作,始于公益捐赠的刷屏创意,兴于多元数字内容形态的诠释演绎,成于今天看到的“云游敦煌”,本身没有商业化倾向;而GoogleArts&Culture则最初只是一个员工的20%项目,今天也还是非盈利性质。

再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说Tripadvisor开启了消费者端通过互联网产品参与旅游地的内容创作和反馈的趋势,那么GoogleArts&Culture反映了另一大趋势——旅游产业突破时空界限的可能性。

而且由于文博本身的特殊性,其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旅游产业。对观看者来说,这种线上体验实现了某种“艺术和文化的民主化”,对文化部门也有诸多好处,正如GoogleArts&Culture项目负责人SuhairKhan在TheArting的访谈中讲的:

“使用我们的技术来帮助博物馆,使艺术更容易获得——不仅是对博物馆参观者,或有幸在其家门口拥有大型画廊的人,而且对一个全新的人群,否则,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近距离观赏艺术。

它的目标是双重的。首先,为所有人提供了访问艺术和文化的途径。其次,借助在线技术和博物馆技术,帮助文化部门共享和保存文化内容,并创造令人兴奋的文化体验。”

在一篇2020年新发表的论文中,波尔图行政高级管理学院的SaraPascoal教授讲述分析了葡萄牙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圣蒂尔索如何使用GoogleArtsandCulture平台推广。

这个只有1.5万居民的小城市,位于葡萄牙波尔图区,通过在线创建虚拟展览而获得了知名度,从“过境之地”转变为“参观之地”,类似的案例正在全球不断涌现……

隔离在家,不能出门,不如在小程序里看看敦煌壁画。

“云游敦煌”小程序抢先体验版在今年2月20日上线了抢先体验版。哪怕没有疫情影响,这对广大艺术文化爱好者都是好消息——冬天的敦煌冷极了。

腾讯和敦煌的合作由来已久。2018年6月开启的“数字供养人”计划,用户在创意体验之后,还可以转到腾讯公益乐捐平台捐款,就能成为敦煌“数字供养人”,捐款是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支持,属于公益范畴。一年后,腾讯联合敦煌共同推出文创项目“敦煌诗巾”更进一步,用户从感受艺术,到亲身参与到艺术品创作,甚至生产成实物,更深度地参与到文化生态系统中。

今年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创造了丰富的洞窟线上游览体验,也预留了导览售票等线下服务功能,成为数字文博的线上载体。与此同时,它还将“数字供养人”多个备受欢迎的创意项目,如今日智慧锦囊、敦煌诗巾、壁画填色等整合其中,让用户有理由不仅要用,还要多用。

谷歌认为艺术和文化对公司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世界共同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被视为其愿景的自然延伸。腾讯成立21周年,去年第三次更新使命愿景,明确提出“科技向善”,推动文化传承被纳入其中。

不过数字文博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投入,博物馆机构和科技公司的合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从数字文博保护文化的角度来说,文物数字化其实存在着大量的需求,如何更加高效地进行数字化并尽可能降低门槛、惠及更大的范围,还需要科技公司们加快脚步。

数字文博可以被视作产业互联网的一部分,互联网公司和博物馆端合作,契机就是深度数字化。比如腾讯和故宫合作,曾公开过技术上的合作目标:

未来三年,腾讯将为故宫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实质性支持。双方共同研究文物数字化采集、存储及展示方面的技术。预期将完成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精修,并共同推动数字化采集行业标准的建立。

去年马化腾在云南国际智慧旅游大会上提到,“数字技术为保护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手段。实物遗产的保存和复建是世界难题。数字技术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手段。”

数字科技正在推动文化破壁。

“云游敦煌”小程序背后的主体是敦煌研究院和腾讯。

敦煌研究院拥有七十多年历史,其实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了敦煌数字化的价值。

201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时,ChinaDaily曾做过访谈,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超前地提出对敦煌数字化的设想;而“给佛拍照”的就是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研究院的数字化团队在2014年就已经有80多人。到2016年,300DPI采集度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上线,莫高窟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数字化历程。

与腾讯合作,是敦煌另一种更高效地做数字文博的方式,腾讯的科技能力,尤其是国民级社交平台,及其文化能力,最丰富的数字内容形态,都让这一空间变得广阔。

“云游敦煌”短短十天内,独立访问量破百万,对比敦煌在线下每年接待的游客数,小程序这一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化辐射的广度。这并非第一次刷屏,比如2018年的“敦煌诗巾”小程序12月27日晚间上线,到了1月1日早上,参与人数就超过200万,DIY丝巾作品超过25万件。

现在,“云游敦煌”打包了一整套文化体验登场,是在刷屏后思考如何将影响力沉淀下来的成果,也就是说,它能否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创新的社会服务。

从功能模块来看,“云游敦煌”,从探索石窟、游览游览、保护石窟,着眼于做透用户场景。小程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渠道,这些内容不仅可以线上消费,还可以在线下参观时作为可查阅的资料供游客使用。

如果说数字文博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艺术的去精英化,那么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作用则是传统文化的焕然新生。

传承传统文化,核心是抓住年轻人的心。

腾讯之前和敦煌与故宫合作,着眼于“科技+文化”,涵盖了游戏、表情包、音乐、剧集、动漫等多种内容形式,在对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衍生一系列数字内容,这与谷歌主要做好一个技术产品的解题思路不同。

Google推崇技术为王,打造了庞大的在线文化艺术馆,采用中心化的方式,一个个去数字化,不断复制,这种产品模式更侧向于“横向扩展”。

它的生命力在于,满足了人们最原始的社交和获取信息的两大需求。

我们既看到谷歌以技术推动文化艺术平权,也看到腾讯以独特的产品能力,将敦煌文化推广至亿万用户。这种能力,包括了“新文创”的各种数字内容形态,也包括了国民级的社交平台,在产品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由轻及重,由浅入深,孕育出不仅用数字做文保,还延伸至做文旅的潜力。

除了”+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社交网络”,其实数字文博还可以“+”一些新东西,比如3D打印和AR&VR,它们可以更好地重现古代文物,也可以脱离开文化传承本身,参与到当代艺术创作生态当中。

比如去年GoogleI/O开发者大会上,一款叫做WeirdCuts的AR拼贴软件被开发和发布,“WeirdCuts”除了获得乐趣和创造力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这被视作大众即兴创作当代艺术的一个工具,新的艺术思潮正在科技公司参与的艺术文化生态里诞生。

回到中国,敦煌洞窟年接待游客人次大约在300万左右,小程序在社交网络里发布,很可能成为同等量级的线上用户第一次和敦煌的壁画建立联系的渠道,他们不论是在情感共鸣时表达自我,还是参与个人捐款项目,都对文化传承大有助益,这无疑也是对一代代敦煌人最好的回报:

莫高窟处在西北戈壁之中,冬季寒冷,夏季酷热,频繁地进出洞窟,很多人都有关节疼痛。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代代年轻人奔向大漠深处,成为新敦煌人。

可以慰藉守望先行者们的是,敦煌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焕然新生。

THE END
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方面,我国紧趋世界步伐,博物馆数字化浪潮可以追溯至1998年8月,河南博物馆成立了首家国内博物馆互联网网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博物馆先后建立互联网网站,标志着我国博物馆“触网”拉开了序幕。 ▲国宝数字体验展 “东方智美”|数字上釉互动,体验华夏釉彩技与美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2.数字技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中新网成都10月30日电 (单鹏)“数字文创与新质生产力”工作交流会30日在成都召开。 此次会议聚焦“数字文创与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全国各地2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成都龙渊、上海幻电等科技企业代表,就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创新应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4/10-30/10310918.shtml
3.2024年博物馆行业分析报告免费开放以来,全国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亿人次,每馆比免费开放前平均增长了***%-***%。与此同时,博物馆在类型上更趋多样化。除了常见的综合性、历史类、自然类、艺术类外,更是出现了综合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一些新形态博物馆。过去的博物馆主要是历史和文物的陈列,更像教科书,现在要让博物https://www.cir.cn/2014-01/BoWuGuanHangYeFenXiBaoGao/
4.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学术论文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和博物馆网络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管理、开发与利用。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企业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将传统的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数字博物馆的活动有机的、紧密的结合起http://hylae.com/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1272
5.文化汇聚与共建:数字博物馆平台的建设价值研究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文旅产业逐渐兴起,数字博物馆、云旅游https://www.iii.tsinghua.edu.cn/info/1058/2789.htm
6.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11.2术语与缩略语 前言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7.国内首家互联网主题官方数字博物馆筹建博物馆发展国内首家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官方数字博物馆——中国互联网博物馆筹建仪式近日在京启动。 该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并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技馆等单位共同承建。据介绍,博物馆将围绕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人、事、物规划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3/14/34770829_0.shtml
8.中国博物馆数字化8篇(全文)模拟,从而来虚拟出自己希望的 过去!现在或未来=5〕“ 建设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国文物信息匾乏的状况,与中国数字图 书馆一起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感召 力,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品格,维护我国文化主权”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我国悠 久的历史!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jrkg9x8.html
9.回顾2023教育数字化相关政策和大事—中国教育在线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馆上线 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旨在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服务拓展。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名单公布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名单的通知》,78家单位入选。 https://www.eol.cn/info/dongtai/202312/t20231229_2552155.shtml
10.数字博物馆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是百度百科的大型公益科普项目,通过技术的手段,将实体博物馆搬到网上来。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让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身临其境地观赏珍贵展品,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了解知识。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同步展现,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沉淀,足不出户逛博物馆。 https://www.meipian.cn/31l10h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