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日本东京大学的课堂上,一位教授面向满座学子,讲起他对长江边一座小城的向往。他没有叙述这座小城中流传已久的才子名姬的爱情传奇,也没有提及城中前年古刹山门面朝北方的孤例传说,却以近乎狂喜的状态用尽胸中辞藻,来描述城中一座民间电影博物馆——
那里收集了从1905年以来十多万部世界各地的电影胶片、十几万张电影剧照、海报、剧本,以及近千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摄像机、电影放映机、音响……1920年代法国制造的Pathe电影放映机、1930年代电影放映技术转折时代美国的Sinnplex放映机、“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使用的ElektorJunior放映机、日本天皇的教学机,这些珍贵的藏品历经岁月的侵蚀,如今安然地在陈列在这座博物馆中,指引着每一位观者走近它们的历史。
这座滨江小城,名叫如皋;
这座收藏规模庞大的博物馆
叫做华夏电影文化中心
创始人名叫刘建
刘建
童年情愫,孤独探索
刘建生于60年代,与很多同龄人一般,他儿时的精神生活除了毛主席语录,几乎是一片空白。唯一能让这片空白有填补的,就是等待载着胶片的小车到来,看一场电影。“看不够”是他童年对电影最深的感触。
而立之年前的他,做过检察官也创过业,事业有成却时有空落之感。偶然一次在淘买录音机的过程中,他与人生中第一台电影放映机狭路相逢,从此他的人生与胶片电影步入了同一组轨道。
此后的十年,刘建从世界各地收集与电影有关的一切,他在各地辗转,从网络中寻找信息。
漫漫收藏路上,有惊喜也有失落。被问及最大的遗憾时,刘建深吸了一口气说,几年前网上正在出售一部著名画家范曾的记录片,他计划着等再有新品凑成一批一起买入。可没过几天,这部片子被另一个藏家收走了。这件事情之后,只要遇到自己钟爱的藏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碍,他都会立即出手。
“当片子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满足是无法形容的。”刘建如是说,那刻他眼中的坚韧,告诉了所有人他这一腔的热爱足以克服曾经一身的债务、亲人的误解、周遭的冷眼。
世纪之初,胶片被数字芯片全面替代。而在“没看够”的滋味引领下,刘建看到了华夏电影艺术中蕴藏的无限生机。
与众多老物件一样,电影胶片“藏”难于“收”——恒温恒湿,防火防潮的要求,是刘建最大的难题。许多放映机、胶片、档案资料来到他身边时,往往装在破破烂烂的蛇皮袋里,每每看到藏品因保存不善而伤损,刘建都痛心不已。
2012年,为了系统收藏胶片、放映机等电影藏品,也为了保存电影艺术最初的形态,刘建在家乡如皋成立了中国胶片电影收藏研究保护中心。
藏品收入中心,会先被运进分拣仓库,进行初步的调查、筛选、整理,然后进入清理和修复流程。片库内,空调24小时运转,温度一直保持在5至15度之间。刘建和他的同事们不仅收藏保存电影资料,也在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修复胶片。他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创办了电影胶片档案抢救技术中心,中影集团的修片专家每年会来帮助他培训工作人员,如今,胶片修复工作每天都在有条不紊地进展。
十年过去了,刘建的探索逐渐获得各界的认可与支持,他的电影博物馆即将拓展成为江苏省胶片电影主题文化园,他希望胶片电影主题文化园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胶片电影,共同加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一个人长达十年的孤独探索,终于成为一代人的共识。
馆藏历史,接驳产业
当今国内电影收藏界首屈一指的电影传奇博物馆,自2013年6月以来与中国电影收藏研究保护中心进行了多次接洽。鉴于中心珍贵的馆藏内容以及出色的保护工作,电影传奇博物馆也计划在如皋建立分馆。
在如皋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一个占地9000平方米,以电影博物馆为依托、电影主题文创为特色产业的华夏电影文化中心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隆重启幕,这将成为如皋文化旅游的新地标,成为中国电影艺术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文化园的规划中,刘建还希望打造一个青年社区。他发现许多大学生,特别是学艺术的,很多人都想做一场小型的专场演出。如果电影文化园有一个面向公众的场所,就可作为他们开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个人专场演奏会、微电影放映……再配备青年旅馆,这里将成为大学生们一站式的活动天地,而他们也将成为胶片电影文化传播的窗口。
刘建将电影收藏从爱好变为事业,从私藏变为馆藏,在胶片电影艺术的收藏事业中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他所收藏的已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一段历史。
据介绍,华夏电影文化中心由江苏省档案馆如皋电影史料馆、江苏电影档案展示馆、华夏电影院、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
华夏电影文化中心藏有无声电影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存的珍贵电影纪录片,以及新中国各个阶段的珍贵故事片、纪录片资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省市区地方性纪录片资料。众多影像资料中,不乏中国近代百年珍贵的声像,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外导演、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中国各地纪录片资料、各民族纪录片资料、新中国建国领袖人物纪录片等。更为珍贵的是,还有二战时期美、日等国家拍摄的战地影像、日军轰炸我国国土的影像。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先生说,如果你不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述历史,那么年轻人就会忘记历史。年过半百的刘建面对岁月侵蚀,除了在收藏之路上坚定前行之外,也将这份历史责任传递给年轻一代,让中国电影艺术史永不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