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徽评:守正创新,探寻博物馆的更多“打开方式”

“快速的技术变化正在世界发生。我们需要想想,如何影响更年轻的受众,如何把艺术和故事更好地传递给全球观众”“很多博物馆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空间已用完,需要再去寻找新的空间、新的机遇”……12月3日至4日,来自国外21家顶级博物馆和国内17家头部博物馆的馆长及代表汇聚上海,参加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共论古老博物馆如何创新求变,探寻博物馆的更多“打开方式”。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博物馆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文物,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诉说着时光悠远的故事,让我们在“方寸之间”一步千年。近年来,博物馆教育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共享博物馆的藏品,参与文化的交流。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博物馆备案数量达到6833家,总计参观数量12.9亿人次,举办展览4万多个,举办教育活动38万多个。

“博物馆热”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各地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跟着博物馆去旅行”“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新风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内涵丰富、讲情怀接地气的展览和教育项目,改变了过去博物馆相对刻板的形象。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吸引了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他们看展览、买文创,领略璀璨多元的文明,培养审美情趣,倾听着文明故事,汲取着精神力量,感受人类共通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截至今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多万人次,平均每天国博要接待观众2万余人,其中有超6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

今天的博物馆更加开放包容,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和接纳新生事物,甚至也很酷,这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特点,也鞭策人们不断求新求变,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为之注入“新鲜血液”。从故宫文创打造出“萌萌哒”雍正形象等多个“爆款”,到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结合考古发现推出的盲盒;从充分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综合运用红外感应、AOA定位、XR空间副舞台等数字化手段,到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服务项目,一系列新理念、新创意,让博物馆变得越来越年轻有活力了,成为能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萌物”。

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如今,“到博物馆去”正从新风尚逐步进阶到“精神刚需”。坚持守正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才能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场所,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作者尹贵龙)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博物馆概论3(四)博物馆展示阐释的四种模式 博物馆展示阐释,就是展示策划人根据展览的传播目的,在对展品形象资料和学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大众传播的文化产品,旨在与观众进行观点和思想、知识和信息、价值和感觉的沟通,满足观众的欣赏和知识需求。这是一个将学术问题通俗化、理性问题感性化、知识问题趣味化、复杂https://www.jianshu.com/p/c706d4bad0d0
2.(22)博物馆展览的展示媒介和展览阐释.ppt博物馆展览的展示媒介和展览阐释模式博物馆展览的展示媒介和展览阐释模式(一)展示媒介实物展品图文版面辅助艺术品新媒体和科技装置 (二)博物馆展示阐释的四种模式审美型阐释解析型阐释探索型阐释交流型阐释(一)展示媒介1、实物展品2、图文版面3、辅助艺术品4、新媒体和科技装置实物展品实物展品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展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10/7023154166005142.shtm
3.“参与式博物馆”四种参与模式在我国博物馆策展实践中的适用性分析妮娜·西蒙提出的“参与式博物馆”不仅是研究博物馆参与技巧的理论,更是旨在鼓励观众走进博物馆交流、创作及表达的实践方法。将“参与式博物馆”所构建的贡献型、合作型、共同创造型和招待型四种参与模式,与我国博物馆策展案例相对照,可知博物馆的参与实践不完全对应于某一具体参与模式,存在与各模式的融合创新。同时,http://www.yidu.edu.cn/103110/detail/article/63c4ea14b618466dc41ab805.html?q=%E5%8D%8A%E9%9F%B3%E5%8C%96&uorg=999999
4.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12篇(全文)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第11篇 在视觉形态各要素中,色彩虽然不能独立存在,需依附于形或光出现,但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力却是不容小觑的。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受,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直观感受都不尽相似:令人或兴奋,或抑郁;或快乐,或悲伤;或轻松,或压抑……作为强调视觉观赏性的博物馆,色彩在其展示环境中同样扮演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p4s36wy.html
5.环境报告(精选19篇)总之,对于环境问题来讲,要实现完善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构建,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多种思想理论,包括“仁爱”“天人合一”“求同尚俭”以及“崇尚道德”等理论思想,并通过各种有效的影响措施,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人类意识的提高以及行为的改善,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400771.html
6.展览文创产品开发——博物馆展览阐释的新途径*理论研究 071 展览文创产品开发 ——博物馆展览阐释的新途径*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 New Way to Interpret Exhibition in Museums 吴? 明 Wu Ming (首都博物馆,北京,100045) ( Capital Museum, Beijing, 100045 ) 内容提要:展览阐释是通过文字叙述,形式设计,社会教育等途径对https://engine.scichina.com/doi/pdf/8D22D84957D44FA4B94340CFAEA77322
7.上海实习报告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29.5米。该馆的设计者邢同和先生对“天圆地方”的阐释是:“上海博物馆的‘天圆地方’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https://www.pinda.com/zhichang/shixibaogao/242584.html
8.中国博物馆当今,博物馆正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借助IP授权进行跨界合作,让博物馆文化故事与知识传递的使命突破行业限制,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进而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推广,实现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提升。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尝试了图像授权、品牌授权、合作开发、设计大赛授权等多种合作模式,形成了上海博物馆IP授权的雏形http://gbwg.cbpt.cnki.net/WKH/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9&st=03
9.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对外国际展览的展示形式,已从较为单一的文物本体展示,转向更加多元的“文物+辅助展项”综合展示。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国际展览复杂性、博物馆学界新兴议题和办展目的更加多元等挑战与机遇。在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中国博物馆试图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化语言并构建阐释逻辑体系,形成具有可视化、交互式和光影http://gbwg.chinajournal.net.cn/WKH/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3&mid=gbwg
10.博物馆博物馆(6)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1]。 https://baike.sogou.com/v37022.htm
11.以观众为本的博物馆展览模式转向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因此,博物馆要更加关注观众的观展体验,以观众为本,这不仅符合博物馆展览的发展趋势,是提升博物馆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博物馆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88
12.浙江省博物馆“展览+”模式推介——架构·创新·发展博物馆展览一方面面临缺乏重器、精品的局限,受制于馆藏文物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对于大量的馆藏缺乏盘点、梳理和解读,大量文物、文化资源面临着“无人问津”和“不见天日”的困境。囿于策展团队与普通公众的知识不对称性,如何寻找恰当的阐释视角让展品在展览中“活”起来?浙博的“展览+”模式,不仅在“高大上”的展览http://www.ncha.gov.cn/art/2017/5/12/art_1999_140607.html
13.讲座纪要丨新西兰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历史理论政治与专业实践2024年11月29日,受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邀请,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遗产研究项目主任康纳·麦卡锡(Conal McCarthy)教授在复旦北苑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为文博系师生带来了题为“新西兰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历史、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DczMTExOA==&mid=2247497526&idx=1&sn=18924c7518038dd6207a174f3bde68cc&chksm=ed1c7889738aaa550a4fe676868b543f0804792c6546ea629d8ef65a1ef2978cdf608566ffd8&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