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科技力量让博物馆“炫”起来

“走,一起去逛博物馆!”约上三五好友,去博物馆“探古访今”正成为一种全新的出游方式。

近几年,随着国潮类节目的走红,文博游成出游“新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丰富的打卡活动,如盖章、答题、互动体验等,各色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位于北京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观众在一间以永定河生态为主题、展示动态画作、实景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展厅里参观(5月14日摄)。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文明绚烂之美。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无论是精妙传神的书法绘画、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还是巧夺天工的织绣、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值得反复玩味。这些历经岁月留存下来的器物、绘画、雕刻、文件、建筑,再现了历史上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只要细心体察,博物馆能让观者“见物如面”,带你穿越时空,与古人与异域来客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博物馆里更有向史而新、美美与共的力量。在尊重、发掘和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看到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提升本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中国近年着力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修复希瓦古城,中国“文物医生”帮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中国援助尼泊尔完成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同时,2019年意大利返还数百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反映出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视觉中国供图

科技为现代博物馆插上翅膀

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展览教育和文物保护向休闲娱乐、教育和文化旅游转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利用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展览形式和服务手段。“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文化场所。

家长带着孩子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上拍照留念。视觉中国供图

博物馆怎么逛?送你一份观展指南

·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领略“科技的力量”

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发展之路,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就对了。

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题展览。展览内容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当代科技成就,分为格物穷理、天工开物、西风东渐、走向复兴4个部分,共计展出文物400余件(套),模型50余件,辅以图片图表、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项目,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着重展示不同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及突出成就。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多件(套)近年新征集文物,着力反映了新中国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发展历程。

据了解,该展览为长期展览,展览地点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号中央大厅。

·到中国科学技术馆感受中国星际探索历程

要说最近的大火话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一定有一席之地。天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唤醒了很多人对我国星际探索历程好奇。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就为人们开启了了解这些知识的窗口。

据了解,该展览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星海之路—载人航天工程及空间应用系统发展历程”“宇宙之理—空间科学与应用成果科普”“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演示”“蓝星之外—载人月球探测体验”“探索之心—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弘扬”等10余个主题场景,展项30余件,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交互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遨游“浩渺宇宙”。观众可以了解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感受巡天望远镜的震撼,体验空间实验的奇妙。

·到北京自然博物馆了解身边的绿色“朋友”

夏天已经到来,树木繁茂。但是,你真的了解你身边的树木吗?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我们身边这些默默无言的“朋友”。

该展览通过“识木”“用木”“崇木”“惜木”4个部分,结合110余件精美展品,从多角度向观众宣传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树木文化。“识木”部分带领观众走进树木的世界,追溯数亿年前最早树木的出现,了解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和树干的结构特征。“用木”部分讲述我国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如何利用树木资源改善生活。“崇木”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树木的崇尚。“惜木”部分则介绍了树木的重要性,和我国从古至今对森林和树木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

该展览将开放至9月17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

·到中国地质博物馆认识“天外来客”

在静宁的夏夜仰望星空,可能会看到流星划过。“星坠至地,则石也。”陨石作为来自天上的“星星”,带来了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有关信息,也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甚至外星生命提供了线索,让人类对于遥远星空的无限向往有了可以依托和触及的实体。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出的“来自太空的礼物——陨石”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陨石的一个窗口。该展览分为“神秘陨石”“飞向太空”“月壤探秘”“文创天地”4个部分,展出了种类众多、品质靓丽、学术价值较高的陨石标本,并以陨石为媒,展示了我国在深空探测特别是月壤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

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等珍稀陨石,可以亲手触摸广西南丹陨石,还可以了解诸如陨石形成、分类、鉴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RE睿·国际创忆馆体验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5月14日摄)。

线上博物馆,让你近距离与文物“互动”

近年来,博物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打破时空的物理限制,让公众能够在线上“参观”各种精美展览。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可以在线下实地参观,线上博物馆的吸引力又在哪里?事实上,数字博物馆,或者线上展览,并不是一个特殊时期替代线下的B计划,而是体验博物馆的另一种选择。

逛线下博物馆时,文物往往被摆放在展柜中,与观众有一定距离;而在线上,观众可以很好地与文物“互动”,进行个性化参观。“在线下经常只能看到两面或三面的角度,而且有玻璃隔着,难以仔细观察文物的细节。而线上博物馆有些文物有720°视角,而且能够放大缩小。”柯桃说。

3月24日,青少年观众在上海科技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阅读延伸:科技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现在世界上大致有以下4类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保存历史文物、传播历史知识;艺术博物馆提供美学欣赏和教育功能;科学博物馆则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行业博物馆展示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自然历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技中心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而逐渐兴起的一类博物馆。

《中国科普统计(2022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营的科技馆共有488个,建筑面积合计37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总面积180万平方米,年度总参观人数达到了6300万人次。2022年全国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0971人,科普兼职人员5.8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7.53万人,平均每个场馆拥有科普专职人员22.5人,科普兼职人员119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54人。

THE END
1.文博展馆的互动体验:让观众沉浸在历史文化中交互式展示区: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设置了交互式展示区,通过触摸屏、按钮等交互设备,让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信息。这种互动体验方式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让观众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 多媒体展示墙: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馆中设置多媒体展示墙,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相结合,展示文物的细节、历史事件https://blog.csdn.net/weixin_49106920/article/details/135931854
2.场馆改造展开论述,现场观众热烈互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2023年10月31日上午,“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展览开幕式暨科学博物馆论坛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刘年凯、国家自然博物馆赵妍、独立策展人朱达一分别围绕科学博物馆的线上展览、科普教育、场馆改造等方向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并进行互动交流。论坛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张晓天主持。来自清华大学https://tsm.tsinghua.edu.cn/?p=13387
3.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智能技术,让更多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直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用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准文物拍照,兵马俑可以自己“开口说话”,同时让观众在100米之外就可以看到盔甲上的“文物”;2018年,Google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30000张图片进行自动识别,并将图片做成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档案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4.隆平水稻博物馆2023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利用社交媒体等线上平台,提高隆平水稻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开展更多的宣传活动和教育项目。 (四)优化参观流程 完善观众接待流程,提高入场效率;优化参观路线,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展览内容。 (五)强化与观众的互动 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举办各类活动和项目,增强与观http://www.furong.gov.cn/interactive/dczj/feedback/202402/t20240204_11365936.html
5.探索科技赋能博物馆,引领3D线上博物馆进入“VR虚拟时代”我们还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观众提供更个性化的参观体验。通过观众的浏览历史和兴趣偏好,我们可以为他们推荐相关展品和附加信息。,我们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反馈和评价,不断优化线上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互动设计。重庆新信事达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智能化和用户友好的博物馆体验。 http://chongqing0312858.11467.com/news/5576374.asp
6.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故宫博物院着手的“端门数字虚拟体验馆”项目,构建了一个数字化虚拟平台,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让观众成为博物馆的双重互动“作品的创作者”和“观众互动者”身份。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文化展示上的应用,主要利用了以下关键支撑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虚拟场景绘制与渲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三维跟踪技术、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A0MzUyMDGDz3mtr5zKcw.html
7.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系统观众需求分析博物馆导览系统协助观众更好地体验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智慧化服务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是国内博物馆较早使用语音导览设备为观众提供自动讲解服务的场馆,现有语音导览机、APP导览、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三种电子导览方式,但与其单体面积及观众接待量相比,现有导览方式在供给能力、与观众的信息交流互动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0&wd=&eqid=fe5870bf001ad0be00000002645a73a9
8.上海博物馆数字展厅数字展厅如何提高观众参与度? 我们深知观众参与度对于一个成功的展览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上海博物馆数字展厅中,我们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提升。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体感设备和虚拟现实眼镜等工具与展品进行互动,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多种教育性的活动和游戏,让观众在参观过https://www.dpsjsj.com/zixun/197994.html
9.博物馆票务预约系统解决“一票难求”问题票务预约系统为博物馆提供了在线平台,通过App、社交媒体等渠道,博物馆能够及时向游客推送最新展览、优惠活动等信息,增加观众的互动。这种直接的线上沟通方式不仅提高了营销效果,也加深了游客对博物馆的印象和忠诚度。 7. 应对突发状况,提高博物馆安全性 博物馆票务预约系统也为应对突发状况提供了便利。系统可以实时监控https://www.1230t.com/jingqu/jqpwxt/6974.html
10.连云港市博物馆观众调查11. 你认为博物馆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服务质量? A. 展览质量B. 服务态度C. 设施设备D. 安全保障E. 其他 12. 你认为博物馆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宣传? A. 线上宣传B. 线下宣传C. 社交媒体宣传D. 媒体报道E. 其他 13. 你认为博物馆应该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 14. 你会推荐你去过的博物馆给身边的人吗? A. https://www.wjx.cn/xz/254081187.aspx
11.真正的策划高手,是连纸质版导览手册都会设计成与观众互动的那种而感受,是非常私人的东西,需要一定的代入与共情,看不懂是完全看不懂,看懂就是很爱。所以,美术馆的展览,如果想要普及一些信息,则需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表达在自己的展册上。以求,帮助一些没有看懂的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 至于线上导览手册,如果大家真的钟爱线上,那么谷歌艺术、全球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高清https://www.douban.com/note/856592212/
12.历年资讯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王震)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本次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合计3.08亿元,此前已提前下达27.76亿元。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做好预算编制http://www.1911museum.cn/article/950.html
13.以“上帝”为本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内容提要】观众是博物馆的生命所系,博物馆是致力于为观众服务的公共性机构,没有观众参与的博物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21世纪的博物馆要从展览选题、展览内容与形式、展览说明、高科技展览手段、观众互动、服务观众七个方面修炼内功,赢得观众,以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https://www.chnmuseum.cn/yj/xslw/201812/t20181224_36242.shtml
14.“科技+艺术”跨界融合让千年文物活起来历经重重挑战,2018年5月18日,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展演在故宫箭亭广场正式开幕。当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太平绅士以及主创嘉宾与大家见面。观众可以通过故宫票务网站免费预约体验展演。而故宫首展后,《清明上河图3.0》还将走出国门进行全球巡展。https://cacta.cn/detail_BigData.aspx?BDid=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