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国际博物馆日:数字展陈提升观众体验

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文物展陈、保护修复、考古发掘

未来博物馆会是什么样(解码·国际博物馆日)

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数字化带来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近年来,博物馆业加快与数字化牵手,一个个文物保护研究项目,借助互联网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一件件珍贵文物移步线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一个个博物馆形象IP开发,让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登云入网,展现出巨大潜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未来令人期待。

——编者

展品“活”起来

数字展陈提升观众体验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巡展。”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更加模糊,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勾勒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据介绍,这些多媒体视频采用电影级别的制作,最后的三维渲染环节用了70多台电脑同时作业。

三两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于去年下半年上线,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制作了360度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如果说数字技术能作为实体展览的补充,那么看场没有实体文物的展览是什么感受?“震撼!”“很炫酷!”“仿佛穿越了!”去年9月,“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处处给人以惊喜:用手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人们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在体验展现场,一名带着孩子来看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加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应当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策划、组织、推广展览。”首都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与出版部主任孙芮英说。与传统展览不同,数字展突破时空和地域,采用交互式展示手段、开放式知识探索模式,让观众在生动的数字展品中开始富有启发性、体验性的“漫游”之旅。

对于博物馆而言,5G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依托5G的技术优势,博物馆可以实现更优质高效的公众服务、更身临其境的观展效果、更丰富多样的社教体验以及建设更专业且开放的科研平台,‘智慧博物馆’将从概念转化为现实。”首都博物馆信息资源管理与出版部工程师李陶说,目前首都博物馆主体建筑已完成基站布线,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复原文物细节

三维采集助力保护修复

事实上,业内公认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已经普遍成熟,数字化采集只是第一步,数字化运用和保护又是一个难题。“内容为王,怎样把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博物馆发展下一步突破的方向。”朱亚蓉如此思考。

故宫发布5万多件高清文物影像的数字文物库、首都博物馆上线APP呈现数字化文物、三星堆开设线上3D展厅……近年来,文物数字化在博物馆行业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

整个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技术人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通过数据建模,建起整件文物的三维模型。

然而,“要真实还原文物历史状态与容貌,需要高精度的数据。”朱亚蓉介绍,以三星堆博物馆藏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为体型庞大,分成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这件文物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用了半年。

精细的数字化采集,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每一块残件乃至文物细节,因此成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琴身上所刻历代琴人的题款,也为美术、书法、文学等考证研究提供资料。然而,大部分流传至今的古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保护修复对于研究和展出都至关重要。

王宜飞是湖南省博物馆科研与编辑出版部主任,同时也是古琴保护修复研究团队负责人。他介绍,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共53张。在保护和修复古琴过程中,博物馆成立了保护修复研究团队,运用CT扫描、三维重构和3D打印等技术,在修复中实现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

以唐琴“飞泉”为例,纳音看起来是桐木材质,可CT扫描后发现,原来它的面板是杉木做的,纳音则是贴镶上去的。扫描后,修复师会运用古琴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先进行虚拟修复,此后再对本体进行修复,以此增加修复的精准度。

湖南省博物馆从2016年底开始筹备馆藏古琴保护修复项目,2018年项目启动至今,组建了由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非遗保护和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馆藏古琴保护修复研究团队,对于馆藏古琴的内部结构、断代、定名、流传经历等有了新的发现。

数字化采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本不菲。李陶认为,博物馆数字化首先是藏品信息的数字化和展览陈列的数字化,以此为基础,通过各种多媒体展示形式,让受众获得丰富的数字化体验。首博目前亟待对藏品进行深入发掘,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洞悉文物“身世”

数字技术用于考古发掘

博物馆的展品大多来自考古现场。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开启了。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从多学科研究还是考古发掘方法与技术,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可以作为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典范。”5月16日,中国考古学会给新成立的四川省考古学会发来一封贺信,这样写道。

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搭建的现代化大棚内,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无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应急检测分析室、微痕应急保护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24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采集记录的所有数据集中存储起来,是未来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总领队唐飞介绍。

发掘现场搬进了实验室,考古技术也实现了多个首次。在实验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原来,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易碎。因此,团队先用3D扫描仪采集文物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唐飞说:“3D打印技术以前在文物修复中应用得比较多,但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实现了技术应用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来识别文物表面的物质组成。“高光谱技术一般用于遥感卫星。对于文物来说,不同材质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响应不同,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现场实验室里,西安光机所研究院研究员杨瑞杰演示起了数据分析设备,“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据介绍,本次挖掘的4号坑中,一些丝绸制品的残余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THE END
1.数字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可“感知”数字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让历史可“感知”2023-11-23 10:24 精彩推荐焦点访谈:人类非遗 再添中国文化瑰宝12-07 21:20 国乒战胜罗马尼亚队,晋级混合团体世界杯四强12-07 20:51 古代生态和谐的金属印记 探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动物世界”12-07 20:47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刘树安:盘活林地资源 http://m.cnwest.com/lianbo/a/2023/11/23/22090205.html
2.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将藏品的展览工作与AR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展览工作的生动性。在国内,AR、VR等技术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博物馆资源的藏品展览过程中。例如,2017年5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选取了圆明园西洋楼、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 26个景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给受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3.国家数字博物馆中国网络展览馆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络展览频道——中国网络展览馆上线了,国家数字博物馆展示各博物馆的展览。https://wangzhan.cctv.com/bowuguan/index.shtml
4.数字博物馆是线上博物馆吗?与传统线上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空间具有更加逼真的3D场景、立体声音效、多人在线交互等特点,可以让用户像身临其境一样,全面地了解博物馆文物和展览。同时,数字博物馆还可以结合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体验和服务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68454019852745164.html
5.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汇总8、首都博物馆网上体验馆 首都博物馆 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zlxx/wstyg.htm 9、家园 · 生命 天津自然博物馆 https://www.tjnhm.com/TianJinZiRanGuan/index.html 10、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河北博物馆 http://webapp.vizen.cn/album_pano/v1.0.47/index.html?albumId=A0494D82F3EC436CB5Fhttps://www.cnr.cn/ent/ylzt/kangyi/yunyou/20200220/t20200220_524983888.shtml
6.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7.博物馆数字馆制作,展厅制作,虚拟展厅设计,数字展厅制作,线上3D数字展厅制作是博物馆数字馆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将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数字技术展示文物,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充分融入互动、体验,让观众感受当下的科技魅力,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线上3D展厅制作是一种Zui受欢迎的数字博物馆制作方案,这种方案可以使观众在在家里就能近距离了解各种文物及相关资料https://hezuo.11467.com/info/21280612.htm
8.线上线下相结合,佛山博物馆开辟发展新天地在邓柏恩看来,这次疫情对博物馆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数字展馆等线上产品的尝试,对博物馆如何讲好故事、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融入时代发展都有所启发。线上线下融通,输出更多精品内容,为博物馆引流,这也是未来博物馆所发展的方向。他表示,数字博物馆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博物馆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http://www.fsxcb.gov.cn/tt/content/post_405136.html
9.借用继承博物馆正在数字化,并在此过程中从数据中借用从一个收藏到另一个收藏,我对数字博物馆领域持相当批判的眼光。 但是,诀窍不是要搜索或期望获得与亲自访问一样的体验,而是要接受新的和不同的体验。 同样,博物馆在发展自己的数字体验时也应牢记后者。 我将探讨博物馆在网上展示方面使用的各种策略,同时重点介绍我认为特别“成功”的数字馆藏和体验。 如果您急于跳https://blog.csdn.net/weixin_26705191/article/details/108915535
10.数字博物馆但如何增加互动和推广,就需要综合这些手段,结合当下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数字技术给人们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来自北京的博物馆爱好者陈洋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我们全面感受建筑展品,由上到下,从左到右,并且放大缩小局部细节,但受限于理念、设备等原因,目前很多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并不令人十分满意。https://www.meipian.cn/2qh7molr
11.博物馆数字化公众体验调查问卷我们是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正在做一项关于博物馆数字化的调查,旨在调研博物馆数字化的普及程度以及大众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的态度,从多角度研究数字化博物馆的意义和未来。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作答,您的答案将仅作为学术研究分析。烦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这份调查问卷。 谢谢您的配合,祝您生活愉快,万事如意!https://www.wjx.cn/jq/39304649.aspx
12.体验区伙伴来故宫博物院展台看数字技术如何帮文物从历史中通过数字科技赋能,故宫博物院、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中华文明被可感可知。让我们相约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走进故宫博物院展区一起博“览”千年。 (以上图片均由参展商提供) 声明:本文为推广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188660
13.国际博物馆日一“镜”到底——云博数字展厅VR体验活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一‘镜’到底”活动将通过云博数字展厅VR体验活动的开展,激发观众了解博物馆,了解云南省博物馆数字展厅,助力博物馆数字化教育。 活动内容 ? 以云南省博物馆线上数字化展厅为主要内容,观众通过VR眼镜体验零距离接触云博线上数字化展厅的十件与牛相关的青铜文物,并通过探索手册的辅助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5/11/032582721.shtml
14.科技力量让博物馆“活起来”文旅科技智慧博物馆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当下,为加强智慧化建设,各博物馆根据自身文物保护与参观展示的实际情况,都在积极完善数字化设施和功能,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观众体验感,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持续激发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热情,进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得到更加深入人心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0610095755.html
15.我为师生办实事档案馆博物馆系列线上展览展播之“以美育心编者按:疫情当下,线上看展成为博物馆打卡新方式。为方便师生足不出户观赏博物馆优质展览和馆藏精品,档案馆、博物馆上线“西安交通大学数字文博平台”,汇集网上展馆、虚拟展览、数字展厅等资源,并选取部分作品制作“红心向党 科技之光”“以美育心 向美而行”“青春有我 不负韶华”三场系列线上展览、微视频展播。http://news.xjtu.edu.cn/info/1219/190760.htm
16.400多场线上展览集聚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该馆信息资料中心研究员张永春向记者展示了“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页面。点击进入“文博地图”,选择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就能了解馆区概况和展讯;进入“数字展览”,在手机、平板或PC端云观展,享受360°沉浸式体验。 该平台于2013年由省文物局委托浙江省博物馆建设,于2019年改版上线向https://3w.huanqiu.com/a/5816f1/427pCQMGsJt
17.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文化传播“火起来”文化建设从2013年开始,数字技术多样性、普及化地被引入博物馆的展览、服务和空间氛围营造,触摸屏、语音讲解、音视频、影院模式、三维数字文物、沉浸式体验、游戏技术、即时通信、3D打印等等,都在博物馆及相关场所内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提升了文化环境。在南博通往数字馆的滚动扶梯拱顶上,有一个LED屏的数字化时空长廊,里面的影http://m.qunzh.com/ldjs_2612/whjs/202303/t20230321_10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