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创意让博物馆“无边界”,江苏这样展现“博物馆的力量”

5月18日是第四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在“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要打造能看、能听、能学、能玩,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无边界博物馆”,通过新技术、新创意让深藏在博物馆里面的文化基因融入社会,走进生活,和生活中的你我朝夕相伴。

数字化技术让“无边界博物馆”更加多元

随着“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江苏省文旅厅也在官网上开辟“云上博物——江苏省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专区,集中展示全省近百个精品“云展览”项目,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边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感兴趣,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云游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推出了“指尖上的三维文物”,将平面展示与动态演示相结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还原了汉代错银铜牛灯立体形态,并通过场景复原,打造沉浸式体验,让用户在便捷、趣味的探索过程中完成与文物的交互,实现对文物文化内涵的深度学习。这一盏集美貌、智慧于一体的汉代错银铜牛灯,你可以360度无死角观察它、点亮它、拆散它,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在苏州博物馆上传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展示视频中,随着画卷的展开,峰峦连绵、云洲沙渚,一段优美、温婉的江南景致跃然纸上,令观者如屋舍里、小舟上的人物般悠游畅神、涤荡心灵,烦闷的心情一扫而空。

近年来,数字技术已令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在这个网上展览中,还有《博物馆的力量:带来美好生活》《从秦淮河到扬子江——长江文化南京段文物特展》《在博物馆里长大》等展陈项目,从不同视角诠释着“博物馆的力量”。

随着博物馆的展览越来越多元化,大大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博物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瑰宝走进大众生活,焕发时代光彩。

沉浸式体验让“无边界博物馆”鲜活起来

“这里是博物馆加密室逃脱的新型展览,我们首先来到都水监衙门庭院外面。每一处的细节都有出处,都是来自古籍或是古画……”

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十三号展厅,观众瞬间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运河迷踪”游戏的沉浸式体验,感受活的大运河文化。

在这里,观众还可以登上一艘长约21米、桅杆高15米的“沙飞船”,通过“三维版画”数字媒体技术,“身临其境”感受运河两岸自隋唐至明清从杭州到北京的繁华盛景;也可在运河街肆,通过LED屏做成的天幕,体验一天24小时的光影变化;还能在“河之恋”展厅置身超高清环形屏幕中,沉浸式领略极具冲击力的大运河生态之美……

无论是在场馆内还是在云端,现实中不敢想的事儿正在变成现实,观众不仅看得更细,听得更多,而且可以和文物来一场互动,开启全新的观展模式。

今年3月,全国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倡议,呼吁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简单来说就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与文物、博物馆的结合类似于沉浸式展览,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虚拟无限逼近真实。利用数字技术,各大博物馆推出了更多的云上产品及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公开课、文物小游戏、文物视听节目等新型文化产品,江苏有33个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推送的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库,占全国1/10。

与此同时,各个博物馆也在尝试推出数字藏品,5G、VR、AI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创新展示和传播手段提供了无限可能。“智慧博物馆”带给观众新颖生动的体验,视频直播、云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文物珍品。

文物变“密友”让“无边界博物馆”走进生活

这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内的文物微缩仿制品,将“展柜中的文物”变为“手边的小伙伴”,让传统文化成功“破圈”。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对这些资源进行梳理,设计开发了考古盲盒、棒棒糖、书签、冰箱贴等近1600款精美的文创产品,使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融入现代生活,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

当然,不只是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火”了。故宫博物院的紫禁暗香疏影梅鹊小夜灯唯美浪漫;敦煌研究院的琵琶镜梳礼盒精巧玲珑;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憨态可掬;苏州博物馆的唐寅创意茶泡趣味十足……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大博物馆积极盘活馆藏资源,通过文创开发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同时也让博物馆的厚重底蕴能时时伴随在公众身边。

今年,独特新潮的数字藏品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入坑”。借助科技的力量,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能以更多更新的方式“活起来”,为大众生活增色添彩。

南京市博物总馆已于几天前推出了宋代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数字藏品,上线即被抢购一空。南京博物院的青瓷神兽尊、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的数字藏品也将在近期发售。

随着文创理念的深入,博物馆正逐步从提供文物典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的文化场所,转型为向参观者提供娱乐、学习和实践的多元空间。文创应用场景更加生活化,参观者也逐渐从单一的“观众”转变为“文化消费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五湖四海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在“无边界博物馆”相聚。如今我国博物馆网上展览的数量已突破2000项,国家层面的云展览平台建设正在推进,云展览和数字展览正成为博物馆力量新的发力点。众多博物馆还在短视频软件或网站上开设官方账号,“跨界”和“出圈”正成为博物馆服务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无边界博物馆”也为不同文化的互鉴、不同思想的交流、不同观点的碰撞提供了平台,让人们藉此启迪心灵、开阔视野、达成共识。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当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12月3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累计预约已达到6309187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国博要接待观众2万余人,其中有超6成为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 百年国博遇上“文博热”,是惊喜,但绝不是意外。随着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https://sports.gdtv.cn/article/f535255b83eed3d2e85b0e5bd5941779
2.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看看文化中国行 原标题: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下面就请跟随着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国家博物馆。 记者:姜赛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05/8407418.shtml
3.文化中国行这届年轻人爱逛博物馆,国博35岁以下观众超六成打卡线下展览、购买博物馆文创、分享看展体验……社交媒体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而国家博物馆,无疑是众多文博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近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现代快报记者亲身感受了百年国博百年不遇的“文博热”。 https://news.cri.cn/20241207/49c041bc-5613-d2b7-54dc-975a315f628b.html
4.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承载厚重“我们希望通过热销文创,带动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关注文物和历史,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廖飞说。 据统计,一年来,来国家博物馆看展的35岁以下观众占比过半,达到62.09%。为什么越来越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国博的观众留言簿给出了答案。一名观众在参观后写道:“一国之博物馆,让一代又一代国人了解历史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2/t20241208_270691.shtml
5.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下面就请跟随着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国家博物馆。 记者:姜赛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https://cznews.gov.cn/newweb/2024zhuanti/whzgx/2024-12-09/123445.html
6.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镜头全国博物馆免费参观!广州新开了一个博物馆,被狠狠惊艳到 羊城攻略 2024-12-04 18:59:10 0 跟贴 0 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收入增长106% 解决超千名社会人员就业 封面新闻 2024-12-03 17:12:15 1 跟贴 1 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 新华社 2024-12-05 10:48:34 0 跟贴 0 文物局大力整顿!探索和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L20DIF05346RC6.html
7.第一课走进网上博物院(课件)2023欢迎走进信息 技术课堂 走进网上博物院 讲课老师:XXX 教学目标 1.会打开和收藏网页 2.学会关键词搜索和分类选项卡搜索 3.会下载和保存图片 任务一 打开浏览器 输入网址 http://www.chnmus.net/ 任务二收藏打开网页 任务三关键词搜索 任务三分类选项卡搜索 总结 1.要走进网上博物院,首先要启动浏览器,打开相应的https://www.zxxk.com/soft/43064425.html
8.走进馆藏上海自然博物馆 馆内实时人数:0人登录注册ENGLISH日本語 藏品精粹 藏品精粹走进馆藏 藏品分类: 全部 哺乳类 鸟类 古生物 两栖爬行类 昆虫 鱼类 地质类 其他无脊椎动物 植物 古人类 更多https://www.snhm.org.cn/cpjc/index.htm
9.沈阳故宫馆藏精品走进“线上博物馆”——中国青年网沈阳故宫馆藏精品走进“线上博物馆” 民众宅家感受文化气息 中新社沈阳2月6日电 (韩宏)中国清代的福禄门神、康熙皇帝御书的梅花诗扇、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花卉挂屏……6日,沈阳故宫博物馆馆藏精品亮相沈阳博物院“线上博物馆”,让民众在线观赏文物精品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息。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tour.youth.cn/xw/202002/t20200209_12189677.htm
10.四川博物院为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步伐,12月2日—12月11日,四川博物院特邀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部副编审周艳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江章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瑾,为全院职工带来了三场专业的科研培训讲座。12月2日下午,首场讲座在石质文物库房二楼会议室https://www.scmuseum.cn/
11.沿黄九省区博物馆联盟集体网上直播“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新技术的运用,让博物馆的文物不再是展柜中冰冷的器物,结合多样化的讲解方式,真正使观众走进文物、走进历史、走进国宝背后的故事。 在3月2日的直播中,河南、青海、甘肃三省博物馆,通过讲解员富有戏剧性的讲解,开始了各馆镇馆之宝的“网红”时刻。 https://www.chnmus.net/sitesources/hnsbwy/page_pc/wbzx/mtgz/article4856c03813e242129f0b031ded562906.html
12.网上展厅湖南博物院欧洲盛宴——英国V&A博物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 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 芳草之地 红满潇湘——馆藏革命文物专题展 美俗于斯——木雕里的桃源印象 众流归海——明清时期的人物图像与文化融合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 方力钧版画展 烟云尽态——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展 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45
13.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国家博物馆——让活化的文物融入百姓生活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通过设立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跨界融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探索开展文物数据资源研究、展示、阐释和传播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国博特点的博物馆文物活化新路径。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63780
14.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网上预约网上商城 本馆简介 更多>>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5月12日,前身为吉林省博物馆自然部,原隶属于吉林省文化厅,原馆址位于长春市光复北路3号。2001年1月1日,吉林省政府为让自然博物馆获得更好发展并发挥更大功能,决定将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整建制地划给东北师范大学,保留省自然https://museum.nenu.edu.cn/
15.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光明日报第三,大学博物馆应该把握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各大学博物馆应该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全部实现计算机上网并建立自己的主页,实现网上交流、展示、宣传等,尽可能广泛地利用网上资源为各项工作服务。 第四,大学博物馆应该抓住国家重视数字化建设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数字博物馆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https://www.gmw.cn/01gmrb/2006-03/12/content_387594.htm
16.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地震纪念馆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走进绵阳市御营小学、安州区益昌社区 地震纪念馆专题研究驻村帮扶工作 地震纪念馆前往北川海光村开展帮扶专题调研活动与座谈 “感悟生命 传承精神”——600余名师生到地震纪念馆开展“生命教育”研学实践 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24年通讯员座谈会暨新时代馆校协同与大思政课教育经验http://www.512dzjng.com/